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1|回复: 2

甘肃景泰长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19: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4-5 19:47 编辑 9 E0 H. a, j7 Y. F" I3 Z! _2 u
0 L- g9 d7 @2 x/ K7 ~! J; u
甘肃景泰长城
* E1 q# D/ A$ s9 d2 F来源:白银周刊3 S. V( ]; }3 A' Z; H/ I: R
" [+ b7 s. u. e4 K( K; F
  承载400年历史的景泰明长城,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1 e5 F  p$ `$ N. C4 r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骄傲,人们习惯说“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指的就是明代长城。  `. n- b3 n: y0 o" r' A6 c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过长城,因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都分布着不同时代的长城。& q2 t8 V7 L' Y( F# S& v& H  g4 F
  提起长城,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是宏伟壮观、连绵不绝的八达岭长城,其实在我市景泰县境内就分布着明长城遗址。
; a+ Y/ P' I, p0 E4 \  u7 s8 U4 \- b5 p  这段长城修建于何时?为何在这里修建?它是谁修的?当年长城有多长?带着诸多的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3 Y* Q8 s$ j  F2 J
jt2014.jpg
9 w  M) E4 T+ b/ u  v5 x) \) _  甘肃长城全国最长
' b# t- {; ?3 Z1 s  明长城也称边墙,是明代朝廷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边境军事工程。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发展中,长城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长城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形成成熟的防御体系的过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长城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它那雄伟的风姿、美学的价值、防御的功能及所蕴含的军事谋略,都是世界文化遗留中少见的。
& S4 _2 K/ r# a' h/ R5 k, h5 S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9年4月公布的相关数据,明长城作为一个体系完备、组织严密结构复杂、耗费巨繁的防御工程,它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达祁连山东麓嘉峪关,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占、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10个省、市、自治区,总长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
  V9 m9 E1 `7 l2 ~/ o# o, S  仅在甘肃省境内,明代长城的全长就有1738.3公里,是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的五分之一。
) W& K1 ~  l9 T' ~& t. ]; n  景泰县内的明长城又称“新边”,修建于明万历27年(公元1599年)自靖远县越黄河进入景泰县。在县境内的大致走向为:由索桥村东南紧傍黄河的崖头起,向西北经东关村、西关村、麦窝至芦阳镇。景泰县城在芦阳镇西十八华里。过芦阳镇继续向西北经城北墩村、西一泵,跨京兰跌路,过八道泉村、青石洞村,越海拔一千八百八十七米的夹山泉山至红墩子村。由红墩子城墙转为向西,过高家墩、保进墩,由毛牛圈村西北出景泰县界而入古浪县境,与武威市黄羊镇“旧边”相接,长约200公里,纵贯景泰69公里,有附属关堡5个,烽火台82个。* c1 \3 D& h3 K  g$ @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地区的东南部,西接古浪、天祝二县,北临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隔黄河与定西地区、靖远县相望。
/ |2 F8 {! Q2 [  元朝时景泰属会州。明初宋国公冯胜率大军下河西后,此地为明所据。英宗之后,明王朝在这一带的势力渐弱,到成化至万历的一百多年间,这里为蒙古族驻牧之地。1 D. Y6 ]8 }( {: E3 t5 I
  明万历年间,边务空虚,蒙古军民往往饮马黄河,伺机东侵靖远、南犯兰州、西掠武威。万历二十六年,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田乐集齐军马会战松山,驱逐鞑靼至贺兰山以北。
" X/ h. n0 L# B' X1 j6 R- F2 U# M/ ?  李汶上书朝廷,认为:“旧边自永安(今靖远县永安堡)历皋兰渡河逾庄浪以至凉州一千五百里,防线过长,查凉州泗水至靖虏卫之索桥横亘不过四百里,堪修长边一道。”; Z2 K7 Y! h- r% {
  “万历二十七年工役大起,于三月动工,至六月事竣,筑边自景泰县黄河索桥至古浪县大靖泗水堡,四百里长边。”
/ |" R- q  K) \  z4 R& [  这段长城的构筑方式与河西长城有明显的区别,采用了土墙、壕连墙、石墙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数据显示,景泰县境内的长城有土墙56946米,石墙671米,山险墙6608米。- B7 l9 \" u8 N4 D5 d1 a4 D$ [1 j" Y

( B. P  {. s# e. Y  s1 r2 f  残垣断壁取代雄壮威严& J: q- |  M" L3 A9 g
  由于大部分为城墙为土墙,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下,景泰长城由高变低,由长变短,由宽变窄,有些段落甚至消失,成为一抔黄土。
' [# o: e0 l9 e4 Y  这些由黄土夯筑而成的城墙,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已经成为断断续续、大小不一的土垄子,破坏严重。4 c$ y: C/ ?8 l  c
  当地农民表示,他脚下所站着的地方就是长城的遗址,自他二十多年前来农场工作时,这里的土长城就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 Z/ T& z/ r7 X) H: X( f1 S' S" p  “城墙墙体也是残垣断壁,任凭风吹雨打。经常会有人来这里看,甚至还有很多老外,但大都以遗憾的感叹离开。”
8 m/ n5 T1 b+ j0 x. N3 l- i  继续沿着古长城行走,追思远古战马嘶鸣、蒙汉激战的场景,记者的心情沉重而宁静。在走过一段路之后,在建工局农场家属区附近,记者才看到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遗址,在一处山坡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圆形的烽火台。$ F% s! |3 v% p- S5 T
  这段长约两三百米,高2至3米,顶宽0、7米至1米的城墙已看不出当年的威严,甚至有村民将长城当作自家的院墙。横亘四百多年,而在最近的五十多年里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m( k) C" y+ ~/ a8 A
  通过翻阅相关资料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景泰县约18公里长城遗迹被夷为平地,就连它所附属的墩台、关堡以及一些相关遗存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濒临灭顶之灾。" w0 `6 Y3 ?8 h- o5 \
  芦阳原为芦塘堡,据《兰州府志》载,此城“周二里,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创建,设参将屯兵千余,隘口二十一处,边墙五十里”。
5 s( C2 |% q% U# R* u/ h8 @' e$ l  1978年5月前,芦阳为景泰县机关所驻地。: R+ [9 |" [* q2 v$ Y
  从芦阳起,城墙继续向西北,经城北墩、西一泵至京兰铁路段,因开垦农田,城墙被毁,今已基本无存。过京兰铁路,城墙继续向西北经青石洞村至案门塘村。青石洞村往东圮残严重,尤其靠近铁路的十余里多被毁掉。
( j2 X6 q) ?6 E* d; q6 [( u$ j5 ]  如今行走在残垣断壁的长城沿线,古时雄壮威严的万里长城变得佝偻脆弱,在现代化建设身边它显得弱不禁风,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就多次看到因为开山取石而破坏长城的事情。
' z. z5 {+ h+ W2 Y  长城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 X  `9 h5 R- k# T3 o# ?" q3 |8 R+ M jt2114.jpg
' ]( h# [/ \! i" F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明长城0 B/ q6 l+ P) ^1 n
  西北地区独特干旱的气候和地处戈壁荒漠的环境,使得少数土长城遗址得以保存。
0 V- X/ ]& D$ g9 G; O! t# p3 y  但受所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景泰县域内的长城遗址早已破坏严重,我们需要做的是重视长城的修缮,重视文物的保护,重视人类的历史。
* L  j  W0 A8 Q) U  {9 M  景泰长城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 s, [5 Y9 {. D! m' }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震、风雨侵蚀、植物生长、啮齿动物破坏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设、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当开发利用、不按原状修缮等方面。而目前人为的因素则给长城带来了大量毁灭性的破坏。
. D, f& d; x! t1 G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明长城的保护修缮重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但是至今却未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 p+ ^0 o+ T7 M) A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耕地和经济开发区不断扩大,大段的长城墙体被无情的挖掘,作为中华名族灵魂象征的长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景泰县境内已消失的长城就达18公里。”景泰县一位文物工作者说,“面对长城的残垣断壁,自喻长城儿女的我们应该有责任、有能力保护好我们的长城,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虚幻的遐想中去感受长城的博大与宏伟。”, K7 x5 @) w; D0 X, s
  沐浴着灿烂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抚摸古老的城墙,不仅能目睹逶迤于巍巍群山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4 x" P* s& W9 s9 I/ C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景泰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延缓长城的衰老,让人们从中了解更多的过往变迁,这是历史交给每一个现代人的责任拷问。* A( m; P( k, W0 \) _/ P" Y

$ C) \- Z- h; \( E6 F5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9: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索桥堡
% C6 a; j# c4 U; {& L, J7 }  索桥堡,明长城甘肃镇关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以东10公里之索桥村偏北2公里处。
, W% w* C, b1 y9 r8 c2 q% c6 N6 [
* j% V! K8 q4 U9 ]; U0 c# W  中文名:索桥堡
" I; G; Q; b# M8 j$ ?  属于:明长城甘肃镇关堡
. P% Z3 G) y$ p) ?0 H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  l: [4 g. _& B2 s- u3 L4 {0 z: @: B; @
  朝代:明4 {; ?+ k/ m$ x3 O" L) h
  等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 K/ i, z: T9 F9 H3 f! w sq2014.jpg : U) p- w' h( K2 T( ~5 x4 [
  索桥堡的历史# Q# j$ w8 h0 _2 }- S
  这里,大明王朝曾修建了横跨黄河的铁索桥,修建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项大型军事工程——“甘肃新边”。这里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 ^" O1 g- [; ^. R" Y  索桥古渡遗址,横跨黄河、景泰和靖远两县,黄河以东为靖远县石门乡,黄河以西是景泰县芦阳镇。始建于汉唐,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一个重要黄河渡口,其地河面较宽,水流平缓,两岸山势陡峭。东岸通向靖远的哈思堡,西岸接景泰的芦阳镇。据史料记载,索桥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两岸修建索桥,河面上排24只大船,两岸四根铁铸“将军柱”,用草绳系船成桥,故名索桥。后冲毁,其遗迹尚存。
; ~2 O( n4 C+ P4 r  u5 S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河东建铁锁关,门上有碣,额曰《索桥堡》。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于河西建索桥堡,座落在高出河面20米的小坪上。两岸堡内居民约300多户,景泰境内的住户较多。现存索桥堡石城遗址,街道、屋墙、关墙,虽大部残缺,但还能辨认出院落、店铺、门楼等。城外残存有渡口“将军柱”台基、瞭望哨所、庙宇、五座旗墩、烽燧等遗址。
7 |+ a. f3 w2 u* F& C  《清史稿》记载:明代“边墙自索桥起”。在索桥堡黄河下游300米处,既是明代长城的起始之处。沿长城有一条古道遗址断断续续,蜿蜒向西;在索桥堡上游30米处,亦有一条在石崖上开凿的石板小路,蜿蜒曲折,险峻异常,可通过牲畜驼运和独轮小车行进,当地人也称为“茶马古道”。- C! ^" I8 k( Q/ [6 L
  《靖远县志》载:“索桥堡前后设建,处所不一,故堡城尺丈亦无定据。今考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口子、小口子,即昔年初建索桥地也。盖隆庆初,创主凤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漂没无存,仍以船渡,其码头故迹犹存。万历年间创建芦塘,修筑新边,又置索桥于哈恩吉西十里。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建一堡于河东,名为铁锁关,门上有石偈,额曰:索桥堡。旁镌钦差靖远等处地方参将丁光宇故迹犹存。至于今之索桥堡,则万历四十二年(1614)以来所建。”
1 O) D4 x* k% N0 @4 B0 b4 O1 m5 G sq2114.jpg
9 Z) H( `/ m. H1 G; \* p0 j  古渡遗存0 [; Q: I: T; w. Z& g; I5 g7 U
  索桥渡在景泰县城东面的黄河边上,距县城大约35公里。4 e1 a  B: Q4 I! p9 A: U0 n0 Y2 K. Z# k2 J
  索桥堡遗址大体分为桥头堡、居住区、长城烽火台三部分。遗址中间极为显眼的方墩就是索桥对的桥头堡,它和河对岸靖远境内的墩台遥遥相对。万历二十九年,人们在河东修建了铁锁关,万历四十二年又修建了索桥堡。可以说,明万历年间,这两座墩台之间铁索横亘,河面上船只排开,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浮桥。
8 a" v, {) n: Q2 q: L  桥头堡的北侧则是一座黄土为核、外砌红色页岩的烽火台。人们推测,这座烽火台可能是汉代修筑,明代人们又进行了加固。废墟中,面积最大的就是居住区,呈“丰”字形,极盛时有数百间房屋,如今已是墙倒屋塌了。最高处则是五座烽火台,往前不远处就是明代“甘肃新边”的起点了。
1 L) X( f4 I6 ^  M6 t& q* c  索桥渡地处黄河隘口,自汉开河西后,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们从固原出发,走靖远哈思堡,经索桥渡,过黄河抵芦阳镇,直抵大靖、土门,然后进入河西走廊第一大城武威。明代,这里是黄河沿线的重要渡口,它首要的任务是为防守长城沿线的将士们运送粮饷。: t9 Z$ y- p+ [
sq2214.jpg
7 m& [# \% x9 H- @2 m  甘肃新边
) Y/ e9 x, o* d2 ?9 y  这处荒凉的废墟,为何被人们当做“大明王朝回光返照”的见证地呢?这要从索桥边上的明代甘肃新边说起。明代甘肃长城有一条主线和两条支线构成,主线起自景泰索桥,然后经红水、裴家营、大靖、土门等地一路西去,直抵嘉峪关。两条支线一条在兰州西侧(从镇远桥,经安宁,穿乌鞘岭,抵达古浪泗水堡),另一条在兰州东侧(沿黄河而行,直抵靖远,称为黄河一条边)。
* J3 a; T% C$ b- y: ^0 i& D  甘肃新边则是指万历二十七年后,修建的从景泰索桥到古浪泗水一带的边墙(长城)。这条长200公里的边墙,是明政府最后的一座大型防御工事。而它的修建和一场战役的获胜密切相关。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战役呢?# ]# t2 i- u) Y: X, O7 B# ~
  引发甘肃新边修建的战役就是松山战役。松山在天祝县境内,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西可走河西,东可抵达兰州,南则能去青海,北则连通宁夏河套一线。明初,河套蒙古部众南下,阿兔赤部占据了松山。他们不仅劫夺商旅,甚至扬言饮马黄河,夺取镇远浮桥。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书田乐、总兵达云、分守道张南等人率兵万人,发动松山之战获胜。这场战役是万历年间为数不多的速胜。
( l/ E8 O5 b1 p1 Q# G' J  第二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出塞巡边,发现在景泰索桥渡一线有一条长城残迹,询问父老后才知这是汉长城遗迹。他们沿汉长城考察后发现,索桥到土门一线只有400里,而原先明长城防守的是1400里。于是,奏请朝廷修筑甘肃新边。甘肃新边以大靖营、永泰营为防守要点,各设参将一员,又在甘肃新边沿线新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到永泰营完工时已是万历三十六年了,距离明朝灭亡只有36年了。! ^4 n4 x' v; B2 A/ a6 k! T
  索桥也是在万历二十九年、万历四十二年进行重新修整,作为运送戍边将士粮饷的重要通道。3 {3 b8 |& Y+ p
! J2 P* a1 i8 O2 P
  回光返照
# U" r8 E" ~, Y' L3 f+ I" A. p  “松山战役、甘肃新边修建、索桥渡的整修”无疑是行将垮台的大明帝国的回光返照。
# `( F- z. f& R+ [8 ~  尽管在松山战役前后,明军发动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鲜之役),虽然最后明军获胜,但却是劳师糜饷,国库为之一空。唯独,松山战役干净利落,甘肃新边则将1400里的防线,收缩为400里,而效果更胜从前。
! V! T7 _: y; b* Z  万历间明朝社会动荡混乱,军备日益废弛,吏治腐*败,庸才充斥官场。东北的努尔哈赤正在处心积虑准备起兵。故而有人说,明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甘肃新边防御体系建成后十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从此,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0 ~# n1 o: d5 a& @, u% f! g( M
  有意思的是,为应付局势,甘肃长城沿线的驻军被一次次东调,或出山海关作战,或在中原镇*压农民起义,结果,却是败多胜少,而清代从甘肃长城沿线却走出一批名将。被金庸写入《鹿鼎记》的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张勇都曾驻防甘肃(包括宁夏)长城沿线附近,他们在镇*压吴三桂叛乱中大显身手,《清史稿》中将他们称为“河西四将”。如果算上曾经驻防在永泰营的岳钟麒,甘肃新边沿线可谓是名将辈出。
5 v* Q% a" f5 [  谁能想到甘肃新边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不足百年。36年后,明王朝灭亡。清王朝的版图远远超过明朝,甘肃曾经的边防前哨,变成了内地,明王朝费尽心机修建的大型防御工程,只能逐渐放弃,最后成为人们的游览凭吊之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9: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5-2 15:40 编辑
, F0 F3 t' h; n' D, i
; o; R( w8 ?- C3 l1 w- ]宽沟村- M/ ?0 i* `' |5 }
  传统村落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014年10月4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宽沟村等村落入选。
+ t' k1 C+ K8 G' l2 Z" H kgc690.jpg
) V/ |, o2 f5 t1 D% \
; N2 k  L* E3 L4 r. T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6 {; X  v& F$ x* o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首次兴建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工程总体规划面积100万亩,提水流量40立方米/秒,分期建设。
9 v! n5 Z* K9 }) ]
: Y' r% _' h. l: J$ {  中文名: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2 y5 y# g# a7 S& C/ F5 j  所在地:甘肃省
% E! n, I9 V1 Z  规划面积:100万亩
! h" \, v6 e7 N! d  提水流量:40立方米/秒) k: _: M2 q5 o4 }. B. `# y
jt2132.jpg 2 X5 {& ?# R" L2 W& u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省城兰州以北180km处;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是一个横跨甘蒙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跨黄河、石羊河流域的大(2)型电力提灌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由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简称二期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简称民调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景电一期是一个独立的供水系统,景电二期和民勤调水工程共用一个提水系统。整个景电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5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兴建泵站43座,装机容量270MW,最高扬程713m,设计年提水量4.75亿立方米。建成干、支、斗渠1391条,长2422km。灌区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197万亩,宜农地面积142.4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100万亩。灌区干旱、少雨、风沙多,属于干旱型大陆性气候;灌区范围内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都极度匮乏,灌溉水源来自从黄河提水。
+ q2 q! X, u9 G  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景电灌区已成为景、古两县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示范基地。4 X- r4 v6 R( c' d: \4 g$ F
  第一期工程提水流量1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0万亩。工程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景泰县中部。灌区北接腾格里沙漠,南依老虎、米家两山,西临猎虎山,东毗刀楞山,形成扇形洪积盆地。距灌区东测10公里处,有黄河从南向北流过。灌区有包兰铁路穿越其间,海拔1540米至1710米,四周群山环抱,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其间低山、丘陵相隔,形成白墩子、草窝滩、芦阳、兴泉四个小盆地。盆地内长有稀疏的超旱生小灌木和旱生草本植物,土地面积55万亩,其中宜农地37.62万亩,土地连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土壤属荒漠灰钙土、一米土层内全盐量一般在0.5~1%,有机质含量1~2%。灌区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7℃;年平均降雨量仅有186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而年平均蒸发量3338毫米,冬春两季多风,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八级以上大风年均29天。日温差大, 日照长,蒸发大,降水又少,属于典型的干旱型大陆性气候。: Z1 j3 @# C5 b1 ]2 i/ ?
  灌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极为贫乏,地表径流仅有来源于长岭山和老虎山的洪水,经各条沙沟河或渗入地下,或汇入黄河。地下水因地表径流条件差,补给来源不充沛,所以水量极少,埋藏深度在100米以下,近山麓地带多在30米以下。水质差,总矿化度为每升2.5~5克。灌区唯一的灌溉水源为黄河。在五佛乡,黄河多年平均流量是99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313亿立方米。由于地高水低,仅能灌溉黄河沿岸的滩地。灌区土地高于黄河水面365米至460米,所以景泰县虽有黄河流过县境,只能望河兴叹,却不能得黄河之利,长期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成为甘肃中部最干旱的县份之一。( c+ c( N% H* @
  景泰县1972年有人口12.5万人,劳动力5万,耕地48万亩,仅有五佛乡近1万亩河滩地为水浇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曾开展过打井掏泉的工作。60年代花费巨资打井,仅有一眼井能灌溉1300亩地,其余均为干井,掏泉仅能灌溉6000亩地,所以大部分耕地均为闯田和砂田。其余大面积属荒滩。一般年景,亩产多则百斤,少则几十斤,遇到大旱,颗粒无收,或靠救济艰难度日,或流落他乡。1965年全县农业人口9.6万人,返销粮达818万公斤。
$ @) T3 S3 i8 l$ Q% A5 V; A  1969年决定兴建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1974年建成。设计提水流量为秒10.5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0.42万亩,工程效益显著,使景泰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V  f/ s7 T) V7 n  景电二期工程于1984年开工建设,1994年基本建成。工程设计提水流量1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1立方米/秒,总扬程713m,设计年提水量2.66亿立方米(不含民调工程水量),设计灌溉面积52.05万亩。建成总干渠、干渠泵站18座,支渠泵站12座,共安装机组204台(套),总装机容量19.25万kW(民调工程改造后),安装压力管道43km。建成总干渠及干渠3条,总长113.24km,支渠43条,总长337.95km,干渠以上渠道建筑物375座,支渠渠道建筑物2112座,量水堰782座。% b: {/ j; ?' I. d8 _4 c2 ]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是一项利用已建成的景电二期工程的灌溉间隙和空闲容量向民勤调水,以缓解民勤水资源日趋减少、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应急工程。工程设计新建沙漠输水渠道99.46km,将黄河水从景电二期总干渠末端开始,通过新建的输水渠道,输入红崖山水库。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3立方米/秒,年调水量6100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15.2万亩。该工程1995年11月开工建设,2000年9月基本建成,2001年3月5日向民勤输水。/ I0 d# b! x2 P8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