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1|回复: 2

[百家论战] 《孙子兵法》之新译新解 第一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0 18: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诡兵家 于 2016-5-10 18:21 编辑

前言
     我很喜欢孙武的《孙子兵法》。参阅了大量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发现许多书籍的译文都好像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并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所以我决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孙子兵法》。我翻译的原则是:力争用词合理,思路连贯,逻辑清晰,语法合规;力争简单易懂,忠于原文,字字相扣,直译为主。希望我的译文能还原一部真实的《孙子兵法》。由于是个人理解,肯定有许多主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如果大家觉得有些译文合理,想要引用,也请注明出处。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译文说明:
    “兵”如何翻译,颇费脑筋,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战争”,但我觉得不妥:既然是国家大事,必然与国家的某一重要人员组织有关,与“兵”相关的人员组织就是军队。“战争”只是军队任务的重要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比如训练、武器装备等等都与军队相关。“兵”的意思在这里必然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译成“战争”范围显然太狭小。“者”与“事”相对应,“兵”就是“兵事”,所以译成军事,十分合适。另外,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战争,那么根据全书,作者的写法应该是“战者,国之大事也”。军事包括一切与“兵”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才能真正体现孙武的大局观。
    “死生”往往用于个体,“存亡”往往用于集体,在这里,个体就是指家,人民大众;集体就是指国,政权。军事上,官与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说明军事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再次体现了孙武的大局观。
    因为事关生死,所以句中的“地”必指要地、要所。有很多原因会造成民众大规模的非自然死亡,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所以军事行动是造成民众大规模非自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
    因为事关存亡,所以句中的“道”必指要道、关键路段。政权的存亡更替与军事更是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历史,朝代的存亡更替又有几个与军事无关?可以说,军事决定政权的存亡。所以国家的国防建设是一日不能松懈,有备才能无患。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首先要按照以下五个根本方面来考察研究军事,其次要比较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定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我方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这五个根本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翻译的难点,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样的翻译,粗看在逻辑上好像没有问题,但如果稍微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的目的真的如译文那样为了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像学术研究那样为研究而研究,为探讨而探讨?如果探讨的结果是战争失败,也不做任何应对措施?这显然不是。因此,实际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和战争胜负的探讨是一样的,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那么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要从理解原文的本意出发。
    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只有非写不可的情况,才会写进去。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应该主要就是扩句,尽可能地留下原文的字词,才能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本意翻译出来。如果将“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句话进行缩句的话,就是“校之,而索其情”。这样与原文一比较就会发现“以计”没有翻译出来。“以”如何翻译是关键,如译成“用或拿”,就是“用计较之”,但是,在这里“计”指代什么,文中没有任何描述,显然这样翻是不合理的。译成“用来”应该是合理的。“校之”的目的就是用来制计,制定军国大计。与下文“将听吾计”、“ 计利以听”相呼应,形成制定计划,采纳计划,实施计划的完美三部曲。同时也与篇题相呼应。所以“计”应该是动词,理解为“制计”。
    这样一来“而索其情”再翻译为“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不合理了。我对“而索其情”的理解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如果要比较就必须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真实情报;其次,军情是动态的,所以需经常更新,并对计划进行修正修改;还有,这样翻译能与原文的每个字都很好匹配,意思明确;最后,这样翻还与用间篇相呼应;可见,孙武的《孙子兵法》在结构上是多么的严整。“其”指它,这里指他国、敌国的五个方面,敌国可以指现实敌对的国家,也可以是假想敌。“情”指军事情报。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我的译文】道就是指要使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这样民众可以和国君同生共死,却不怕危难。天就是指昼夜、冷热、四季更替规 律等气候因素。地就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地域的宽广或狭窄、位置的高或低等地理条件。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五种品格。法就是指兵民合一制度、军官的职责管理、主要军用物资的掌管使用等规章制度。所有这五个方面,将帅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些的将帅能打胜仗;不知道这些的将帅不能打胜仗。
译文说明:
   “死生”的意思指消长。在这里指地理位置的高与低。这样翻译是合理的,因为低洼、低谷等由于不好防守、不易躲藏、难以逃脱,如果不拼命战斗,往往是死地,而高处正好相反。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先要比较敌我双方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订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不断获取敌方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要进行比较的方面是:哪一方的国君更有道义?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占得天时地利? 哪一方的法令更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我根据上述分析对比,就能知道双方的胜败优劣了。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再次出现,说明这句话的重要性。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按“以计校之,而索其情”来翻译的。“计”指下文的的七“孰”,从而归结为七计。意思是“用七计比较”。但我认为这样翻译是不合理的:首先,七“孰”就是五事的具体展开,指七个重点的比较,所以所谓七计与五事的内容是相同的,没有必要分成五事七计;其次,“计”从来没有“比较”的意思,所以七计的称呼不合词语用法,总让人认为是七种计策,改成“七较”比较合理;还有,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原文中“之”指代什么?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实际上“之”指的就是七“孰”,就是比较的对象,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最后,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前文中出现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中的“计”又指代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之”就指五事呢?一字不差的句子,意思应该基本一致才是合理的。
    所以只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本篇作者所想表达的主旨。我所翻译的本句译文是首创,前人没有这样翻译的,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胜负”在这里应该主要指优劣。因为敌我双方七个方面的比较,如果是一边倒,就可以译成胜败,但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好有差,所以应该只有优劣之分。正因为有优有劣,所以才要制定军事计划,我方自己要保优补差,同时要削弱敌方的优势,并使敌方的劣势更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我的译文】如果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译文说明:
   “将” 读江音,如果。
    前面的“之”指兵。后面的“之”指这里。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是孙武说给阖闾听的。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计划”,所以在这里对该字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翻译成计划,与篇题相呼应,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我的译文】军事计划的好处已经接纳,接下来就要为计划的实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用来帮助改善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势就是根据有利原则而采取一些应变措施,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译文说明:
    前面的“以” 通“已”,已经。后面的“以”指用来。
    前面的“势”是动词,造势。“制”指制定,采取。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军事计划”,所以对该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
    我的译文与原文字字相扣,逻辑清晰,目的明确,其合理性是经得起推敲的。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我的译文】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所以,会做却假装不会做,想使用却假装不使用,在近处却假装在远处,想走远路却假装走近路。如果敌方贪图钱财,就要用好处去诱*惑他们;如果敌方混乱无序,就要乘机攻取他们;如果敌方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们;如果敌方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们;如果敌方气势嚣张,就要不断地骚扰他们;如果敌方小心谨慎,就要设法使他们骄傲;如果敌方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他们疲劳;如果敌人内部亲和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们。在敌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这是军事家的胜招,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译文说明:
    对于“兵”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用兵打仗”,但我认为不妥,根据全书作者的书写特点,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用兵打仗,那么作者会写成“用兵者,诡道也”。另外用兵打仗的范围过窄,比如间谍的使用,更是诡中诡了。
    “者”与“道”相对应,“兵”就是“兵道”,也就是军道,军事方法,军事手段。
    对于“诡” 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诡诈”,但我认为不妥,因为诡诈往往是指人,将用兵打仗或军事手段用诡诈来形容,实在不符合用词习惯。译成“隐蔽”是合理的,能与下文“不可先传”相呼应;另外“诡与诈”的本意都是欺骗,实际上欺骗的目的就是为了隐蔽、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所以我将“兵者,诡道也”翻译成“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方法和手段。
    “示之”指示敌,显示给敌方,也就是假装。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我的译文】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能够获胜,是因为谋算充分,计划周全;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不能获胜,是因为谋算不足,计划不周。谋算充分就能够取胜,谋算不足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没有谋算呢!我根据谋算是否充分来观察战事,就能看出谁胜谁败了。
译文说明:
    “庙算”可以指沙盘推演。
    “多”指大量、充分。“少”指量少、不足。
    “未战而”直译是“没有开战就”。
    “得算多”直译是“获得的谋算多”。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阐述了军事的重要性;其次从军事战略层面阐述了制定军事计划的依据以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最后从军事战术层面,揭示了军事行动的隐蔽性以及战前谋算的必要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功勛 +3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10 + 20 + 3 沙发,学习,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 12: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时地利人和的细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1 16: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古今的翻译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不像《道德经》等经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