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7|回复: 42

[其它] 乔木与世臣——论何谓国学复兴?张晚林(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0 23: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乔木与世臣——论何谓国学复兴?

                                                                        -- 张晚林




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以此来况喻当下之国学问题,颇为谛当。


最近几年来,一些大学相继成立国学院,民间读经或讲经活动也非常活跃,国学或儒学研讨会此伏彼起,专业而严谨的国学刊物亦如雨后春笋。由此,国学复兴之说甚嚣尘上,以为假以时日,即可坐享其成了。但是,问题是这么简单吗?如果只是成立几个机构,讲几次经典,开些许会议或出几本刊物,就算是国学复兴,则国学复兴诚不是难事,指日可待。但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不能把儒学(这里暂且认为儒学与国学同义,根据需要,随时用国学或儒学)之基本理念与价值期待体之于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行为风尚或价值评判,哪怕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读经乃至研究儒学,而且还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也不能算是国学复兴。其实,国学之所以式微,固然原因多端,也与社会上有大批的儒学研究者不无关系。他们据有高位,掌握资源,尽管着有充塞楹橱的高头讲章,但自身并不具备儒学之精神,亦无儒学之信念。他们之研究儒学,只是职位上的工作需要,至多只是一种个人兴趣与爱好,决无使命感,更无担当精神。康德曾说,如果哲学只是学院式的追求知识圆满的个人人工织造系统,而不能体之于人格里,践行于生活中,则真正的哲学永远不能出现。同样,如果儒学只是学院式的知识存在,无论是以讲论的方式,还是以着述的方式,都不意味着国学的复兴。不惟此也,甚至可说是衰世之浊流。因为这种知识样态的儒学,不仅于世无补,甚或有害。何也?毕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若把这些资源转而之他,或可利国利民。这样看来,都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但若不能在人格践行中有所担当,只是以写文章为职业,既而谋取个人之利禄,只可谓社会之蛀虫,岂可美其名曰啊和会之良知。这样的国学——诚如钱宾四先生所言——“内部未能激发个人之真血性,外部未能针对时代之真问题”。儒学至此而谓之复兴,其据焉在?故现在的国学,尚不得谓之为乔木,更无论世臣矣,焉得曰复兴?


“国学”一词始于清末,是西方知识之学输入后,中国学人对中国传统学术之统称,当然,以儒学为主体,此不待言。但这种称呼亦是以西方知识之学格义后的产物,其结果是——依蒋庆先生之所言——“‘国学’在近代的中国徒有反抗‘西学’之名而无解释‘中学’之实,然后竟然与西方研究中国的‘汉学’趋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之事”。由此,蒋先生进一步云:“哪一天‘国学’之名在中国消失,哪一天就是中国学术的回归与解放。”“国学”的消失,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国“学”,而是需要儒家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与价值评判。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中的表现,怎么能算是国学的复兴呢?庄子曰:“学而不能行谓之病。”现在的国学,正是一种病态。梁漱溟先生云:“文化是什麽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可见,国学的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生活样态的重现,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形式的所谓复兴皆为虚妄。这里拟从三个层面加以论述。



第一个是民间社会层面。民间社会的生活样态是儒学之所以是儒学的土壤,如果不能在这个层面展现儒家的生活样态,则谓儒学之复兴,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国学之复兴必须扎根民间社会。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是宗法社会。这种宗法社会,其精神理念由儒家的学说特别是五伦之教来贯穿。这种精神理念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各种仪节与风尚,如冠礼、婚礼、丧礼及祭拜礼等;表现在管理功能上就是各种宗法制度、乡约等;表现在自治功能上就是义田、义仓、义学等。所有这一切使得中国传统社会成为了一个极具蕴涵性与自我调节功能的静态社会,其各种表现与功能不过是精神理念的发散与运用,故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族为边界的文化单位。在这里,才有真正的国学,此外别有所谓国学。吾人要复兴国学,首先当从这里入手。但是,宗族在当代社会彻底瓦解,不但上述的一切表现与功能不复存在,从而使温绵性的文化社会堕退为刚烈性的经济社会或政治社会;而且个人完全松散为原子式的漂泊无定的个人,除了在学校学到的职业性的技能外,得不到社会自身的教化、养育与救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压缩为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或政治法律关系,没有温情的守护与归宿。这样一来,个人与社会都赤裸裸地暴露在经济或政治之下,经济或政治一有风吹草动,则整个社会就风起云涌,故个人总处在焦虑之中,社会总处在危险之中。如何在当代复兴民间社会的自我调适与教化功能,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笔者在此无力作出明晰而清楚的解决,但可以借鉴历史。譬如,冠礼、婚礼及祭祀礼都应该适度地恢复其功能与意义。


就冠礼而言,表示一个人已经成人,需要独立地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仪礼·士冠礼》载: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很明显,冠礼就是要告诉吾人放弃同年的浪漫与无知,须修德慎行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人,这是人之为人的开始。故《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又释其义曰:


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可见,在冠礼中,使人认知基本的人伦关系,从而确立孝弟忠顺之德行,而这些德行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当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冠礼,只是在十八岁时,规定其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亦即在触犯法律的时候,需要独立承担其责任。显然,这是负面的行为围堵而不是正面的德行引导,故当代社会使人只感到有力的限制而无德的感召。


婚礼本称昏礼,盖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传统社会之婚礼有严格的程序,据《仪礼·士昏礼》载,先后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且皆于宗庙中举行,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亲迎时,男方之父戒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其子则曰:“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女方之父则戒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其母则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所有这些,使得婚礼在庄严肃穆、温情中正中进行,而不是如现代社会只是在男欢女爱的轻松气氛中进行。《礼记·昏义》释其大义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又云: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上述之意,以《中庸》之语言之,则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但婚礼中所表现的大义在现代婚姻中完全消失,婚姻乃以爱情为基础,而所谓爱情,在庸常人的眼里,不过是两情之相悦或两性之相吸(爱情自有大义在,但大众常不能及此)。若相悦或相吸尽,则爱情将不复存在,婚姻即宣告解体。这也是何以现代社会婚姻愈自由,而婚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愈多的根由所在。是诚《礼记·经解》之所言:“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中国传统社会有关丧葬祭祀的礼仪很多,祭祀祖先、神灵、天地、名山大川自不待言,且有礿、禘、尝、烝四时之祭和门、户、井、竈、中溜五位之祀。依据《礼记·昏义》之意,“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又,《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祭祀礼之重要。而祭祀之所以重要,乃因为“祭者,教之本也已”。(《礼记·祭统》)何谓“教之本也”?祭祀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使人“反古复始”,由此即可成“教”。《礼记·祭义》云: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又,《礼记·祭统》云: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可见,祭祀决不只是一套外在的礼仪程序,必当有人的斋明、静修与存养。故《礼记·祭统》又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是以《礼记·祭义》云:“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诚非妄言也。


但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科学的昌明,唯物论与无神论日益占据了人类的头脑,祭祀被目之为迷信而毁弃殆尽。再加之所谓“环保论”与“节约论”(“环保”与“节约”不当在此体现)之叫嚣,使得丧礼亦多简单而草率。此种情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仪式简短粗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殡葬收费昂贵服务专横且无视家属心情意愿,来宾着装五颜六色毫无哀情甚而在礼仪过程中互相说笑……整个丧葬过程除了向遗体告别行鞠躬礼外,根本就不成‘礼’。”(耿硎:《丧事岂能无葬礼》)丧葬祭祀之礼既无,现代人也就成了“无礼”与“无理”的人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01: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早就指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樓文作者居然在兩千多年後的今日還把之“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東東奉爲寶貝大加吹捧、大力呼籲,真不知樓文作者是何居心?
如果國學僅僅是指的儒學,則這樣的國學非但不能復興,還得徹底埋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0 08: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東西不是“學”,是“術”。
二者是有區別的。
國學是學,不是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0 2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6-10 08:02
老子的東西不是“學”,是“術”。
二者是有區別的。
國學是學,不是術。

你只看到了《老子》建“言”之術而沒有看到《老子》所“宗”之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种遺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1 1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6-10 22:08
你只看到了《老子》建“言”之術而沒有看到《老子》所“宗”之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种遺憾。

老子》所“宗”之學,是什麼學?我不要遺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2 04: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6-6-12 04:50 编辑

老子所宗,是術。孔子所宗才是學,真正的學者,(晚年學易),勤志服知,志向隨着知識和智慧的增長而增長。老子的志向始終就是一個:歸零(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2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了忠信的礼,那确实是奸伪作乱的最魁祸首。确切地说,那是仪,而不是礼。老子这里讲的礼,其实指的就是已经失去了仁道内涵的而徒有其表的那套仪文形式,这并不是孔子讲的那个礼,因为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仁,如礼何?又说: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子讲的礼,是内在德行与外在仪文的自然和谐。所以,虽然老子抨击礼,孔子推崇礼,但其实他们是殊途而同归的。

关于礼与仪的区别,可以参考这段文字,我认为非常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曰:“ 是 仪 也 , 非礼 也 ”。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地之经 也 ,地之义 也 ,民之行 也 。” “礼”和“ 仪 ”相比较,“礼”属于内在的东西, 是 仪 的道德本质,“ 仪 ”离不开“礼”。同时,“礼” 也 离不开“ 仪 ”。“ 仪 ” 是 “礼”的物质载体。“礼”属于相对抽象的概念,而“ 仪 ”则 是 外显的,既是区别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礼”的物质载体。我国将“礼”和“ 仪 ”连用,始于《诗经 小雅 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文摘至擂疯大叔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deqingli + 1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2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2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国之以为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3 22: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居 发表于 2016-6-13 21:46
离开了忠信的礼,那确实是奸伪作乱的最魁祸首。确切地说,那是仪,而不是礼。老子这里讲的礼,其实指的就是 ...

站在儒家的立場,永遠也無法正確理解《老子》的真義的。
在《老子》那裏,不僅是禮,連仁義也是要絕棄的——“絕仁棄義”、“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這樣的思想主張,先生恐怕是終身也無法理解的。所以,先生還是不要試圖去解釋《老子》了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3 22: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6-11 10:25
老子》所“宗”之學,是什麼學?我不要遺憾。

《老子》之術所宗者,是其獨創的道理論——道學(此道學非儒家的道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3 22: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6-13 22:00
站在儒家的立場,永遠也無法正確理解《老子》的真義的。
在《老子》那裏,不僅是禮,連仁義也是要絕棄的 ...

无有之间,不知所谓。从无到有,我们要先无,而后有。东西都在变,只有保持无才能发现,而后规律。
学生以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4 0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争霸图强时代,是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时代,孔子言人心不古,老子言人心复古。时代显学非孔老,而是杨朱与墨学。为什么杨朱与墨学是显学?了解该时代的心性形态,便可理会为什么有孔学?为什么有老子学。一切理论入世,都不可能离开该时代的心性形态,存在的音容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4 15: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6-13 22:03
《老子》之術所宗者,是其獨創的道理論——道學(此道學非儒家的道學)。

老子“(教)不教,(學)不學”,不知爲何你要冠冕堂皇弄個“道學”。他老人家隱居深山,行不言之教,不設學堂不收弟子的,這些都是常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2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存在,相对可能,正如质文刚柔老师所说一切理论入世,都不可能离开该时代的心性形态,存在的音容天。
禅道,儒道唯道无,是唯一道。禅学,儒学,道学是为所学,佛家,儒家,道家是为一家。
存在之可能,以文词为存在,以字为整说,就是找到一个相对的方圆,共有平台。据于儒,依于老,而逃于禅。
所谓依据,儒之仁、义、理、智、信,即为五常,释之杀、盗、淫、妄、酒,即为五戒,道之金、木、水、火、土,即为五行,总之三教之名虽异,其理则一,何以故?试想若不戒杀,则无仁,而缺木矣;若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矣;若不戒邪淫,则无礼,而缺火矣;若不戒酒肉,则无智,而缺水矣;若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矣,所以儒家教人行五常,以合忠恕之道;释家教人守五戒,以符慈悲之怀;道家教人修五行,以明感应之灵,根本道理是相同的.
存在之存在,人的存在和认知不同,以其他为存在认识再回到己有的,就是互补,何必通与不同之间顽固,明白不明白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6 08: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居 发表于 2016-6-14 22:15
相对存在,相对可能,正如质文刚柔老师所说一切理论入世,都不可能离开该时代的心性形态,存在的音容天。 ...

一、楼主称我为老师,过誉了,愧不敢当。彼此,文化论坛的讨论自由人。
二、楼主所说儒道佛一家的所谓依据,儒家五常与佛门五戒、道五行为理一,想当然的穿凿附会了。须知,二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性元素的概念,应该在夏商周时代世间流行了,理论成形在战国的《尚书·洪范》,早于孔老,影响儒道。汉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五常与五行并用。魏晋南北朝道教(非老子学)的相面风水学,五行概念是不可缺失。是否此原因,引出楼主误解之所以。其实,儒五常与佛五戒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与五行关联出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论理学对五行概念的谈论,日渐减少。论理重心:天道元亨利贞诚与人道仁义礼智信的天人合一。现时盛谈的诚信义理,源根就是传统天人合一的诚信道。
三、儒教意识形态的儒道佛一家,逻辑源出于魏晋南北朝,君主专*制时代的第一次大动乱期。儒道两明教,共同引发心性困惑(包括恐慌)。治世道德,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初证验,对儒学道德观的心性困惑。对人生无常的吉凶祸福现象的恐慌,引出对道家自然观的心性困惑。两大困惑导致外来佛教入世。自然与人为的道佛双枝并生,开始“内则道佛”、到“乱世道佛”的世俗称谓。儒道佛三教鼎足,为日后的儒道佛互补定调了。治世道德,乱世道佛。治乱世的心性形态殊异,何来儒道佛的文化相通?贯通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相契处:不因乎物求合于天之善性,闭情禁欲。思维应对的存在,没有心性外的物容,非人为成能的物容,故此有宋明理学的浑然天理,有道虚无,佛空境,只有调理心性内之心音了。内修心性的心物分隔,人性本然,存在音容天的义理被扭曲成非,非人性与非存在了。
四、宋后的儒道佛互补盛行期,有逻辑的演变过程。进入第二次大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道德定律再次证验,儒学式微失内修位置,“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观念流行,士大夫群不是入道,就是入佛。引发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兴起,恢复儒学的内修位置。逻辑过程是:内则道佛——道德复位——儒道佛互补。与现时的佛道儒思潮性质类同,因演变过程不同,排序的称谓不同:现代新儒学的传承错位——视儒学铁板一块的挺儒文化为主轴——对儒学专*制主义的痛心疾首——佛道儒思潮。传统儒道佛思潮,现代佛道儒思潮。
五、儒道佛之儒,与传统儒,并不是铁板一块,必须将民本与专*制的文化性质甄别开来。百年的文化研究,直到今天为止,文化研究的最大痛楚,就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儒学文化混为一谈,致百年历史所发生挺儒与反儒的文化争论,到现在仍未停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2: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6-16 08:33
一、楼主称我为老师,过誉了,愧不敢当。彼此,文化论坛的讨论自由人。二、楼主所说儒道佛一家的所谓依据 ...

感谢老师明义,无有之间为之存在,存在可能自有其之,即教学目的。明白不明白即是,目的唯一,争一不二争二不三,何不而为,学生是以以为如此。

源于认识,字存在早期是指物,如果即儒显然不为。过往之间相互达成,我们所说规律,即是存在,唯一。人之为人,我们说脑,认识而后认知,说心认知而认识,即道,存在的可能而后为之,是唯一,以唯一而唯一何有?明白人看明白事而已,存在不会平白无故存在那么久。释心明义,说白了人也是动物,动物的习性,规则。知识道理不是,难道佛学道学不是学,这不是规律?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不是规律?不是理?再来几次还是样...

二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性元素的概念,是所谓事理,事理由来。说文即文学,说理就是道理,心净即是无为。二气(元)五行(元)等等于一而一,以其他存在只不过是方式和语言。开合由此而来,规则规律,天地之间,共通而共有,大小而论,存在而为,儒家五常与佛门五戒、道五行,就五行“而论,学生指的是人,老师说明白也是。

争论至有存在,民本与专*制为认识存在,学生以为爱护和为民都是,人之初末的问题,明白不明白之间,社会存在的可能,以意识而认知,所谓大家,太平。掌有内外,事有其他,至于内外,开门出门而已。最大的爱护是教别人爱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08: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的意涵是什么?必须明确清晰!存在是人,心性内外,“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音容天,实实在在的存在音容天。一是实,“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体用之用,天道诚,人道信,天人合一诚信道。实用心性是: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实用心性也是为了体用之用。不似佛空、道虚、宋明理学浑然天理之寂然,不因乎物,心物分隔非务实;求合于天言性善,空谈心性非实学心性。二是理,不是片言只语可讲清,楼主参看我的贴:《儒学演变三阶段:应该之理·当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后,再认真思究这句话:“万事万物有固然之用,万事万物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有固然之用,方有当然之则。无物物过化利天下生其用,安有事则之义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09: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哲学的矛盾范畴之首:自然与人为。事物客观规律是自然范畴,解决人类物欲需要的民生问题,民本核心。儒道佛所论述的理则,规律,都是人为,都要受客观的事物规律的实践检验,理论是灰色的,唯在实践验证的因果链路方“验明正身” 。儒教意识形态的儒道佛互补,为什么乱世道佛?治世道佛不兴?为什么治世道德?乱世道德遗落。时空际遇下便将儒道佛“验明正身”了。真正的主流思想体系,即有时代局限性,义理的有限性,也在超越局限性和有限性,义理不断深化而会通古今通义。主流思想体系理论理性的理性次序,应该体现着义理深化过程;能会通古今通义,显然着不可易变的天秩天叙的理性原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17: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6-14 15:04
老子“(教)不教,(學)不學”,不知爲何你要冠冕堂皇弄個“道學”。他老人家隱居深山,行不言之教,不 ...

青竹上面所謂的“道學”指的是《老子》所“獨創的道理論”,“道學”中的“學”並非指的“教”或者“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1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7-1 17:28
青竹上面所謂的“道學”指的是《老子》所“獨創的道理論”,“道學”中的“學”並非指的“教”或者“學” ...

理論?呵呵,越來越不像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 13: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是学,非术。不似汉武独尊儒术,阳儒阴法。以独尊为名,行使君主专*制之术为实。况且,法术势流行,不在孔老时代,在战国后期的法家理论中。但是,老子学非真学,绝学无忧何谓学?老子道是理,无为也是理。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言述都是理。老子道非真理!道法自然谁道法?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之道法自然。无为本源,有生于无归入无。道生阴阳,三生万物,道生万物无不为。人无为,道生万物无不为。万物化生,主宰权,道之自然;主持权,非人之所为。道无不为人无为,道非真理。与荀子物物道概念比对,“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什么是道之理?“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顺乎物则成天下用,逮音容成的音容天,不知有无而知幽明的无极而太极,道之理也。
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是荀子提出来。清晰荀子学为了清晰孔儒的真文化。逮音容成的顺乎物则,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是船山提出来的。清晰船山学,孔儒的脉理传承,清晰的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最高水平,清晰理论理性标杆式人物的船山学。从自然时代转入商品时代,船山逮音容成的顺乎物则理论,随着时代变化,必然产生新理论:逮音容成,遵循商品经济规律的顺乎物则,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那么,传统走向现代的中介点在那里?船山学是古今转换、中西会通的文化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4 1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很感慨,也哀伤。非对人,对的是文化事。
习主*席提出文化自信,面对肤浅化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乱相路,何来文化自信?崖山过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文化的失落,严重挫伤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果将文化基业视作人民的事业,首先要坚定一信念,崇真理,不受学派陋见阻滞:为人民坚持对的,为人民改正错的。
M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一切反动势力,建立巩固的政治协商统一阵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坚持对的,为人民改正错的。明诚于民的党和人民之基业。
研究人民的文化事业,学习M,建立明诚于民的文化基业,不能再让肤浅的文化乱相路去损伤文化自信了。探究不断深刻化的天秩天叙,探究所以然之理的义理体系,培育自信的文化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05: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人怎麼連學和术都分不清?如果是學怎麼不納入教科書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07: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5 05:28
這些人怎麼連學和术都分不清?如果是學怎麼不納入教科書呢?

无论理,请不要随意下结论。学有真学与否?道之理有真理与否?荀子有解蔽,片面性的知一蔽一为偏蔽。偏蔽,非真学!非真理!不是吗?教科书没有讲授老子学?弄错了吧!老子学,诸子学,法家的法术势理论,汉武独尊儒术的专*制术,都有讲授吧!何分真学与否?真理与否?何分学与术?教科书还源于历史与逻辑的演变真实,阐明义理,一是从时代的心性形态,言明理论入世的文化源根;二是从承前启后的逻辑次序,言明理论的文化源流。目的在于:一是从历史发生次序的因果链路,明晰存在(心性内外的音容天)决定思维的基本思路,理论非凭空出现;二是从理论的逻辑次序,通过辩证解蔽,探究义理真实,探究不可易变,深化不断的天秩天叙,探究会通古今通义的义理体系。探究义理的演变过程,不理解老子学及诸子学,不会真正懂得儒学!不理解儒教意识形态的儒道佛文化,不会真正懂得船山学。为什么孔儒是真学?船山学为真学?离不开对存在决定思维之意蕴的真切性理解,离不开理论解蔽的真实功夫。真切性理解与解蔽的真实功夫:促动社会文化的文明进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18: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5 05:28
這些人怎麼連學和术都分不清?如果是學怎麼不納入教科書呢?

敢情在先生的字典裏,“學”便只有“學習”一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18: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7-5 18:00
敢情在先生的字典裏,“學”便只有“學習”一義?

象你這類從字典找來找去的,永遠都是不着調,先秦古籍史書的提法都是老子之朮,老子之學這種提法屬半吊子多了之後才出現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18: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5 18:15
象你這類從字典找來找去的,永遠都是不着調,先秦古籍史書的提法都是老子之朮,老子之學這種提法屬半吊子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在先生眼裏,太史公也是半吊子?
《莊子•天下》:“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在先生眼裏,莊子也屬半吊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6 16: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我见解,学是研究天下义理,不可易变的天秩天叙。文以益质,文以载道,载的是形上導成形下器之道。义理体系影响政治而有治道术。术,施政的方法与手段。由于文以益质与文以载道,学理,一有独立性;二是蕴育着文化正义。失去二点,不可能有真正学理。术,为现实政治服务。法家法术势理论,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服务。汉武的独尊儒术,专*制的治道术。阳儒阴法,治统与学统并立为二,不似满清君师一体,赤裸裸法家专*制的治道术。儒教意识形态是学统,儒道佛是学,非术。空谈心性失文化正义;适者生存倡内修心性,失学理的独立性。儒教的儒道佛文化非真学。
荀子解蔽,偏蔽,学理偏蔽非真学,不可能是术之偏蔽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6 2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6-7-5 18:42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在先生眼裏,太史公也是半吊子? ...

先弄懂原文再引吧。
其學,指的是其不學。
百家之學,指的是百家學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