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5|回复: 4

[转帖] 千金买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2 1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金买骨
来源:成语故事

  战国时,燕国昭王(前335-前279)继承王位。他打算招纳贤士兴振邦。他问郭隗(前351-前297):“你看如何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郭隗说:“让我给您讲个故事。”
yz20300f.jpg
gw20300f.jpg
  从前,有个国君愿用千金买一匹良马。可是三年过去,无人入宫献马。后来一位侍臣带了千金去寻求良马。他花了千金买回来的竟是一副良马骨头。侍臣说:“这样,才表明国君寻求良马的诚意!”
  接着,郭隗说:“大王招贤纳士,不妨从我开始。”
  燕昭王当即重用郭隗。果然,天下贤士云集燕京。
  成语“千金买骨”形容迫切招聘天下贤人。
qjmg1e0e.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燕昭王为什么要建黄金台
  “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是很特别的一个。
  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代;二、遗址说法不一,难以确定,现在也没有留下踪影;三、虽说是“夕照”,并不以风光取胜,它的寓意却是让人长久怀念的。前人写它的诗,也往往从这里点题,最明显的两句是:“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
  黄金台,就是金台,相传是燕昭王所建。《上谷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国的下都在易县,这是很可能的。又有说黄金台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还有说在北京永定门外东南。说法不一,倒也无关紧要。
  值得说的是,燕昭王为什么要建黄金台。
  公元前三一一年,燕昭王继承王位。当时,燕国十分衰弱,邻邦又是强国,常来扰乱,处境非常困难。昭王想重振国家,就亲自去找著名的学者郭隗,求教治国之策。郭隗说:“贤明的君主,把他的臣下当作自己的老师、朋友。暴君和亡国之君,把自己的臣下当作奴仆。好的国君能迎来天下贤士的赞助。对臣下骄横专断,随便指使,任意斥责,只能得到拍马奉承的无用之辈。”燕昭王听了,决心招揽人才。他又问郭隗:“我应该先去拜访谁呢?”郭隗却告诉他一段故事:“听说古代有位国君,用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买了三年却没买到。有一天,有个人去见国王说,‘我能买到’。国王就让他去买。那个人用了三个月时间,五百两黄金,买回来的却是一个死千里马的头。国君非常生气,说‘我要你买活的,死的有什么用?浪费我五百两黄金。’那人说,‘买死千里马的头,都肯花五百两黄金,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您是真心想买千里马,那千里马一定会买到的。’果然不出三年,这位国君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燕昭王于是建起黄金台,上面放了一千两黄金,招揽天下贤士。
  看来,事情也有些离奇。不过,燕昭王纳贤,却是有史实记载的,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燕昭王拜他为师,经常登门求教。著名军事家乐毅,本来是魏国派来出使燕国的,燕昭王拜他为亚卿,他也就留在燕国了。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扶植下,燕昭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生产,加强国防。“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燕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
  就在这时,公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死了。燕国从此又趋向衰败,过了些年就灭亡了。
  黄金台,也许燕昭王确实建过,表示招贤的决心,也许是后人有意附会,作为对招贤强国的燕昭王的纪念。无论哪一种,寓意都是不错的。
jt506bb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2 21: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买骨的理念令人神往,毕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才会有人才辈出的幸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6: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9-14 14:02 编辑

子之之乱与同甘共苦
  子之(?―公元前314年),战国时期燕国国相。燕王哙(?-前314)于前320年即位后,任用子之为燕相。子之为国相时,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哙因年老不再过问政事,从此“国事皆决于子之”。燕王哙又听信鹿毛寿(生卒年不详)的建议,效法尧以天下让与许由的故事,把燕国政权都交给子之。
zzgp30.jpg
ywkgp0.jpg
lms0343a.jpg
yaogp0.jpg
yy5184.jpg
  子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国相,位高权重,专断政事。起初,纵横家苏秦在燕国时,子之与苏秦(?-前284)结成亲家,并且与苏秦的族弟苏代结交。苏秦死后,子之与苏代结成亲家。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前往齐国侍奉在齐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苏代由此得到齐国国君齐宣王的重用。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齐宣王派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他说:“齐王要称霸吗?”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的用意是激发燕王哙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哙非常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赠送苏代,而听凭他的指使。
sq488081.jpg
sdgp30.jpg
  燕王哙七年(公元前314年),当时子之执掌朝政三年,致使燕国大乱,百姓恐惧。燕国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密谋,准备攻打子之。齐国诸将对齐宣王(约前350-前301)说:“趁机奔袭燕国,必能攻破它。”齐宣王于是派人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坚持正义,将要废私而立公,整饬君臣之义,明确父子之位。寡人的国家弱小,不足以供驱使。即使如此,却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党徒聚合群众,包围王宫,攻打子之,但未能取胜。而军队和百姓却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太子平反击,由此造成数月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众人恐惧,百姓离心。
tzp254.jpg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对齐宣王说:“现在攻打燕国,这是文王、武王伐纣的时机,不可失去。”齐宣王于是命令派兵攻打燕国。燕国士兵不应战,城门也不关闭,齐军于是打败燕军,杀|死燕王哙和子之。
mz9f0c.jpg
  易县发掘战国时恐怖人头墩,2000头颅有斩首迹象。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这些人头骨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也莫衷一是。为了慎重起见,已开掘的两个墩台重新回填,仅留下一个不大的探方供保护性研究。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墩”里,研究人员通过钻探,测出埋葬人头骨的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对这14个土墩的成因,人们一直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也有专家说这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受害者的首级,当时的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者的头颅埋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发现的“人头墩”。
yxdgp2.jpg
yxdgp1.jpg
yxdgp0.jpg
  子之死后二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之弟姬职继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那里用得着死马,而且浪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生卒年不详)从魏国赶来,邹衍(生卒年不详)从齐国而来,剧辛(?-前243)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yl0gp0.jpg
zy50b15a.jpg
jx9d6c.jpg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约前323年-前284)逃出国境。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qmw21gp0.jpg
jttg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6: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鹬蚌相争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文王(前308-前266),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zhww0914.jpg
  背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寓意: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ybxze06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