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1|回复: 0

老子的辩证唯自然论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9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的辩证唯自然论与辩证唯自然道德论(纲要)
             法一居士
  老子的《道德经》是辩证论的典范。她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辩证唯自然论,二是辩证唯自然道德论。

   一,老子的辩证唯自然论

  (一)《道德经》是唯自然论。
  1.自然是道的灵魂--被称为自然之神。是生育畜养人类和万物的母亲。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
之不勤”。

  2.人是自然之子,生于自然,受惠于自然。“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遵从自然之道,践行自然之德,复归于
自然。是人类“长生久视之道”。

  3.自然万物与人类同是自然之子。而自然万物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命源泉。所以,关
爱一切生命,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4.自然是有规律的。《道德经》通篇讲的就是自然规律。

  (二)唯自然论的辩证法
  1.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道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隐。相对人而言,道(大自然)是无限大,以致于人无法观察其整体和全貌。我们看到
的只是虚无的空间和有限的物质。道又无限小,以至于人无法洞察其细微末节。面对日月星辰的有序运行,万物的繁衍生
息,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恰恰是那些我们看不全又看不见的神奇的“暗物质”--自然之神,掌控着人类及万物的
命运。所以,无,是事物的本质,有,是事物的表象。要求人们追求无:无私,无欲,无为,无我,无私奉献。
  2.阴与阳的辩证统一。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与冲气,合称为三。冲气,即为道
气或契机。雄雌(阴阳)相吸之原理,是看不见,说不清的。用冲气来诠释较为恰当。万事万物无不是由阴阳交合转换而
成。阴阳的相对相吸相互转换是自然的普遍规律。
  3.“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唯自然论的核心。是候王治国理政的指南针。(候王,指国家元首和地方领导)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百姓将自均”,“天下将自正”。
道的“无为”,有两层含义:
一是无为我。无我,才能客观公正。
二是无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无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无为。(不能误解为什么也不为)

道的“无不为”,是通过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实现的,而这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是经过几十亿年时间固化形成的。
人类及万物已经适应了这种固化的自然规律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允许有任何人为的干预和破坏。否则,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圣弃智,民利
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在告诉人们放弃追名逐利之心,
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妄想改造自然或人为地破坏自然。人类要把全部智慧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上,人类才能幸福
长久。
作为国家和政党的领导人,必须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之心。“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
教父”。不仅自身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要通过制定符合自然规律的共同行为准则和思想路线。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例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政策”。“一带一路”“亚投行”“构建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经
济”等,就体现了老子辩证唯自然论的基本思想。行自然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
总之,只有做到无为,才能无不为。否则,就是胡作非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老子的辩证唯自然道德论

(一)唯自然道德论?
1.道,是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德,是自然之德。两者密不可分,合称为道德。
2.德,是自然之神的品德。是自然之神在畜养万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境界或品德。
3.“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况人乎?”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个一,就是道德。得之则生失之则亡。
4.自然之德,具体表现为慈和善。两者互为里表,相互依存。慈是道的心,善是道的行。心慈行善,表里如一便是道德
。道的慈和善。是心至慈,行至善,我至无。是无心不慈,无行不善,无私奉献。
“道(德)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她涵盖了人类的所有美德。放之四海而皆准。“修之于身,其
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上至高官下至百
姓都可修行。利国利人利己。
5.重积德则无不克,是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今(今天有人)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用慈心去克服私欲必胜,用慈心守护心灵,坚不可摧。心慈行善无我的人,会受到
上天(自然之神)的护佑,虽然天道(自然)无亲,但是,她常常给予善人以帮助,给他(她)以力量和智慧。所以,“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
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6.修行自然道德分三个阶段:
一是明道阶段,即弄清楚什么是道德?为什么必须修行道德?也就是开悟。
二是进道阶段。践行道德的初级阶段。重行善积德。此时主要表现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众生。因为心中还有个我。提
倡“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过不断地行善,逐渐克服了自我进而达到
完全忘我。此时积累的虽然是下德,但“高以下为基”,积无数下德便可为上德。
三是夷道阶段,即成道阶段。此阶段已完全无我。无私无欲。主要表现为,主观为众生,客观为自己。无心不慈,无形
不善,无私奉献。大彻大悟,真正开启了智慧之窗。进入长生久视之道。这是积上德,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唯自然道德论,阐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现代医学科学以及事实已经证实了老子的这
一论断。
(二)唯自然道德论的辩证法
1.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唯之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其实就在一言一念之间。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观念去做,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对待工作,自私的人,首先想的是我的付出会得到多少回报,尽可能利益最大化。少付出多收获,最好是不付出也收获。在工作中就会投机取巧。并绞尽脑子算计别人。事实往往与人的愿望相反,所以他(她)就怨,恨,气......身心备受折磨,既不能长久,也没有幸福可言。还短命。
相反,一个“心慈行善无我,无私奉献”的人,对待工作,她(他)首先想到的是服务,奉献,会把服务(工作)对象当做慈心呵护行善的对象。体贴关怀,细致入微,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效果会具佳。而且,她(他)内心无愧,助人为乐。身心自然轻松清静平和。她(他)不仅会成功,也会幸福,健康,长寿。
  修行,其实就是修的这颗心,一个意念。当你把这个理,想明白了,利害关系理清了,你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参透她你就能开启智慧之门,进入“长生久视之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就在于此
2.生与死的辩证的统一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即假我(私欲)死了,真我长存。“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去掉私欲后,人复归自然,就可以长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越是忧虑和保养身体,越会生病早死。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之神是长生不死的。人也具有同样的基因。人体内不仅是一个小的自然的生态系统,而且也有一个灵魂--小神。当人的品德与自然之神的品德一致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护佑,人就会幸运健康长寿。当人的品德背离自然之神的品德时,人就会受灾得病死亡。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柔弱生之徒,坚强死之徒”。
  “强梁者不得其死”。
   以上是老子从多层面多角度表述了,导致人得祸得咎得病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私心重,欲太强,心太恶。

3.“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是唯自然道德论辩证法的核心。
人要想求(有)私,必须先无私。要想无不为,必须先做到无为。否则相反。而无私,无为,正是大道母亲--自然之神心慈行善无我崇高品德的具体体现。所以,人只有拥有大道母亲--自然之神的崇高品德,你才能做到无私和无为。进而才能成其私,才能无不为。
老子为了使人们有榜样可参照,特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二是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为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不积,既已为人以越有,既已与人以越多”。圣人的品德与作为最与道相近。所以我们要向圣人学习。

三,无与有的辩证关系是老子唯自然道德论的基石

老子说:“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天下的一切神奇与玄妙的事物,都是由无与有演化出来的。无与有是一切事物变化之门,玄妙莫测。无,是因,有,是果。无,是事物的本质,有,是事物的表象。有是变化不定的,而无才是长久不变的。意在告诉人们注重本质,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老子关于自然道德的无与有的辩证法,神奇变化,玄妙无穷。
  无,又表现为隐。“道隐无名”。道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隐。“善行无辄迹,善言无瑕谪”。“大智若愚”。“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广德若不足”等。告诉人们虚心使人进步。切莫盲目自大。
  无,又引伸为柔弱,引伸为处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等
  无,又体现为不。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等。
  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还引伸为许多形式且相互转换。
  例如:“复守其母,殁身不殆”,“死而不亡者寿”。说的是,人后天的七情六欲构成的“假我”死了(无),先天的真我才能永生长久。
  再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舍)则得,多则惑”。“将欲收之,必欲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欲与之。是谓袭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等。
总之,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道,参透她妙用无穷。

四,无神论中的有神论与有神论中的无神论
    老子的《道德经》是无神论的典型代表。然而,在《道德经》中却两次提到神。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谷神",谷即虚无玄空之处,即指道。神,即道的灵魂。就是说,道是个巨人,她体内有个神,是畜养天地(万物)的母亲。她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形与无形的物质,畜养着天地万物。这里的神,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被称之为自然之神。
“其鬼不神”,鬼和神都是人体内灵魂--神的表现形式。鬼,是人体内的神出轨后作恶的一种表现。心中无鬼鬼不生--即鬼不神。“神不伤人”,人得病受伤均是人生气,焦虑,恐惧,怨恨,逞强等原因所致。就是人体内的神伤了自己的身体。而自然之神是从来不伤人的。“圣人亦不伤人”。意思是用道德治理天下,国家领导人一定是圣人,她就不会伤人。而百姓也会尊道重德,其体内之神也不会自伤,就是“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在老子的道德思想中,神是看不见无法认识的物质,是千变万化,无所不能,神奇莫测的大自然。而非迷信,更不是神
话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神,例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