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22|回复: 84

论中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5 0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中庸1、中庸二字
《中庸》位列四书之一,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占据崇高的地位。庸通用,中庸即是”中(的)用”,那么中到底是什么?
中:本义为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象形字典)。
此地带是两势力相和的区域。所谓“阴阳相和生万物”,此区域是适合生、存的区域。中是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本,所以中庸的根本是安守中的状态,秉持天赋之性,以维护自己和万物的生、存。
此地带是两势力的均势区域。《道德经》说“势成之”,只要有势就会有新的成(变化);佛教讲究用”等同差别”(消势)的方法来灭度众生和自己。所以万物因势而成,因势均而存。
此地带一旦偏倚一方,将改变势均的状态,从而产生理想的变化,《中庸》里面叫做“中节”。《道德经》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人的生存依赖道的化生、德的滋养、物的相形。所以,人在发挥天赋之性履行天赋的职责时,必须符合道的规则、德的标准,必须珍惜、爱护与自己相形的万物。珍惜、爱护万物,隐恶扬善,不是人对物、对人的恩赐,而是自己的天命所在,是自己生存的需要。我想,这才是“庸”的真谛。
2、中庸之义
天赋与人(物)的职责(功能、作用)叫做性;合适地发挥、把握性叫做道;教人修习道叫做教。人(物)是片刻也离不开道的,能离开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警戒、害怕并一心一意地探知、对待他所看不见的和听不到的。没有什么的显现、膨胀不是来自于看似没有的、看似稳定的、隐藏着的、微小的事物,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会谨慎地、一心一意地对待自己的性。
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叫做中,发生了就能达到合适的位置、力度,产生合适的作用叫做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的作为达到道的标准。达到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长繁育、在人则心想事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3、和的字义
和就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责,自觉地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实现有序地、有效地相互合作,以完成一个共同的美好的目标。
我们试着从反面来理解:第一,和是依其天赋,履行天命,不是无条件地相互迎合。无条件地相互迎合,看似很和谐,实际上什么事也办不成,并且大家还都会因为没有履行天命而遭受惩罚。第二,和是相互的配合、合作,不是大家彼此拆台或是藏着掖着。没有相互配合、合作,不管是热闹还是寂静,都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也就都不是和。第三,和以完成一个共同的美好的目标为己任,而不是让大家拘泥于小我,各行其是。没有共同的行为方向,就不会有共同的成果,没有共同的成果就不是和。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有和字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而以上述定义来理解经典名句,则别是一番景象。
注:
和,本义:吹奏用禾管编成“排笛”,发出谐调共振的乐音——《象形字典》。
和,相应也。——《说文解字》
应,本义:大雁在迁徙时有一种息息相通的共鸣,自觉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以“人”字阵形整齐飞行。——《象形字典》
4、至诚如神
诚,就是说(想、做)那个成功的、事实上的事,除它之外没有别的(包括情绪)。诚,会加重人与这件事的缘分,同时也会化解人与其他事物的缘分。
诚是一个人修身、做事、成功的一个基础环节。《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诚在《中庸》一文中占据大量篇幅。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说:从诚达到明,就是人(物)性。从明达到诚,就是教育(化)。诚就会明,明就会成。明是干什么的?《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就是要发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德。
紧接着《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改变、利用物性,从而让人能够为天地的化育做出贡献,使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是说达到至诚就可以预知以后的事情,至诚的人预知以后的事情就像神一样准。
诚不但可以尽人性、物性,可以预知未来,更可以成人、成物。所以,《中庸》中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至诚如神,比如占卜,诚则准;比如信仰,信(在很多情况下,信即是诚)则灵。
注:
诚:由 “言”和“成”组成。
成: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造字本义:武力征服,称霸一方。——《象形字典》
“诚,信也。”,“信,诚也。”——《说文解字》
信:一种说法是由“人”和“口”组成,表示实践自己所说的话。另一种说法是由“千”和“口”组成,“千,表示不停地行走。造字本义:不停地走,跋山涉水,即“迁”的本字”——《象形字典》,所以,信就是不停地实践自己所说的话。
5、体悟中庸
《中庸》中讲,做到了中庸,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生长繁育。孔子说,中庸已经到达了极致。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中”的用就是“和”,“和”是天下万物“达道”的标准。所谓中庸,静则安身,动则达道(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造就一个事物很难,需要的是维持这个事物存在的所有必然条件都能达到,而破坏它却很容易,只需要一个具有足够破坏力量的条件即可。换言之就是:造就是缺一不可,破坏则是一票否决。
中庸的最大功用是造就,所以作为其根本的“中”就具备造就的一切内在条件。我们可以把“中”比作一头大象,而我们文化中一条条的认知就是一次次的摸象。接下来,我们就来摸一摸这头大象。
摸象之一: 中的本义。
中:本义为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象形字典)。
此地带是两势力相和的区域。所谓“阴阳相和生万物”,此区域是适合生、存的区域。中是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本,所以中庸的根本是安守中的状态,秉持天赋之性,以维护自己和万物的生、存。
此地带是两势力的均势区域。《道德经》说“势成之”,只要有势就会有新的成(变化);佛教讲究用”等同差别”(消势)的方法来灭度众生和自己。所以万物因势而成,因势均而存。
此地带一旦偏倚一方,将改变势均的状态,从而产生理想的变化,《中庸》里面叫做“中节”,而这也是“中”的用。
摸象之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要安住常道,不起任何的情绪,不起任何的意念,当然也不是勉强地执着于这样一种状态,因为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这种不的执着,都会遮蔽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使我们觉悟不到事物的真实,应物也就达不到和的效果。
这个状态很像佛家、道家修行的状态,只是佛家、道家的修行从一开始就是奔着佛、仙去的,它们要的是对生命的超越,所以对此种状态的进入是彻底的,而儒学则立足于人的世界,进入这种状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物,实现更美好的人生,所以儒家的状态中包含着人文关怀,并不致力于突破人的局限。
摸象之三:造就是缺一不可,破坏则是一票否决。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正当的东西才能存在,所以“中”必须是正当的。
我们知道,恶往往会招来恶缘,使身不得安,所以“中”必须有善。
我们知道,假往往不会有实际的结果,所以“中”必须是真。
我们知道,诚是连接中和用的桥梁,所以“中”必须有诚。
我们知道,《中庸》中讲,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就是中,所以“中”没有情绪。
我们知道,中庸的结果是“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长繁育”,所以,“中”不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痛苦的境地。
……
摸象之四:中的组织原则
中的目标是用,是合理地、合适地与外界交互,做到达道(成功)。所以,“中”必须以“和”、以目标为原则来组织自己,使自己能达到庸的要求。
摸象之五:中庸往复
做到了中,只要行动就会达道(成功)。但成功后,要懂得”功成身退”,使自己重新回到中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身才会安,也才会给下一次“庸”创造条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5 07: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传统的哲学范畴的理解,实在不敢恭维。什么是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中,庸有二种理解义:一宋明理学,视庸定常,中为心体庸定常;一是孔儒及后续的张载与船山,视庸为用,中为体庸定用。如质文心性,孔子说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中庸的质文心性,突出君子义之用,政道德治,文道仁礼忠恕,教化无类。船山从中庸本体论角度,提出:“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中庸意蕴是合乎道与体的质文心性。人事(刚柔)心性(质文)显然是体用相函成大中合一的中庸本体论,也是质文平衡中庸道的心性体。体用,诚者天道与信者的诚之道,楼主可检讨对诚的意蕴是否理解错了。天道诚,物物过化路;诚之者人之信,性性存神之人道。若过于天道不及人道,成质胜文则野走势而失中庸;若过于人道不及天道,成文胜质则史走势而失中庸。中庸深刻化哲理于此,楼主认真审思,看看是否如此。肤浅教条化的文化研究乱相路,苦哉了的中国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09: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奠基,甚至可以说先秦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度,至少现在还没有逾越。由于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汉字本身就是对事物、场景的描述、指代,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汉字的解释就是抽象(抽取局部之象)、异化(用其他汉字注解)的过程,解释地越详细、注解地越清晰则描述地越片面、越狭窄,且异化地越严重。
    本书《至善论集》旨在恢复先秦文化的本真,以破解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生实践与传统文化的困境”,并试图以此来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因此本书(《论中庸》只是《至善论集》的一章)在
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字词时,主要参考了《象形字典》和《说文解字》的释义,并把汉字作为一个事物、一个场景来理解,字词的意义也通过该事物、场景的运动变化、与外部事物的关联、及其内涵意义来解释。所以,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字词的释义与现代汉语的释义由很多不同之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5 14: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是邦無道下的君子最佳生存方式:既不助紂爲虐,亦不隱逸荒廢。論語中到處都有孔子的解釋描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5: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5 14:49
中庸是邦無道下的君子最佳生存方式:既不助紂爲虐,亦不隱逸荒廢。論語中到處都有孔子的解釋描述。

中庸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解释清楚,每个人的解释都像是盲人摸象,不但不能触及全貌,而且还和自己密切相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5 15: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楼主是研究字义章句,属语言学。,那就无必研究传统文化,也不能写好《论中庸》。《论中庸》必要研究中庸意涵,属义理学。研究中庸义理,孔子视中庸作心性范畴研究,到船山研究中庸,拓展到心性与人事合一的本体论范畴。中庸范畴的义理研究,从心性范畴进入到本体论范畴,中庸义理的完善性和深刻化,能够说先秦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度,至少现在还没有逾越?作者下此结论太荒谬,先秦后续至今的文化义理学,都是在二千多年的先秦文化原地踏步,以至倒退,楼主认真想想,是否符合历史真*相和理性逻辑?再举明确一例子:孔子提倡忠恕人际的理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道德通行的社会,被视为高尚品格人。若在礼崩乐坏的质野社会,视为傻子行为。道德定论的治世通行与乱世遗落,对忠恕理念有截然相反的价值评判。忠恕理念的时代局限性。船山仁恕天下,“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形上圣神導向的须有安排,公平合理的社会原则的施政安排。不是造就定所宜人的忠恕人际之文化环境。忠恕人际与仁恕天下,不是显然着义理深刻完善的理性循序。楼主当彻底省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6: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7-15 15:04
若楼主是研究字义章句,属语言学。,那就无必研究传统文化,也不能写好《论中庸》。《论中庸》必要研究中庸 ...

字义弄不清楚,就无法理解义理,字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传统文化,首要的是理解它的本真,复兴国学,还需要寻找它与现代科学的相通相通之处,否则国学将很难复兴。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0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10 + 20 彩!
青竹大哥 + 10 + 2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5 18: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5 16:19
字义弄不清楚,就无法理解义理,字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传统文化,首要的是理解它的本真,复 ...

一个大学生,有小学、中学的学历基础吧!研究传统文化,能没有字义的语言基础,开玩笑吧!为什么研究哲学文化的基础就是范畴意涵,所透现的是义理明晰。同一范畴,如楼主所说的字义,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意涵。如道,道家物化自然道,道化物有无不为,人无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儒家道,民所共由,存理,理道矛盾体之道,老子论道不论理。道分天道人道,一是诚者物物过化之天道,物物与物化,仅差一物字,成为两个不同的学派体系。儒物物,精于物者而物物。二是诚之者人之信道,性性存神,精于道者兼物物。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民所共由儒之道 儒道殊异。又如中,不偏不倚之谓中。与庸定常的意蕴接,中为心体庸守常的内修道德体。若与庸定用的意涵接,中为体,庸定用,大中关系的中庸体用论。一字之差,中的意涵成天地之遥了。这就不是字义的问题,范畴意涵,义理明晰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2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无论是古人、现代人、西方人、中国人看见的是一样的,虽然描述出来略有差别,但大体上一定是相同的。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只要去描述的都是人,只要人都长着眼睛、鼻子、耳朵、身体并以它们去感觉,得到的结论一定存在大体量的相同。
  所以,不同族的语言可以相互翻译,不同族的人们可以相互沟通;所以,无论是古人、现代人、西方人、中国人在对错的辨别上都是基本一致的。
  “向道性”即唯道是从,唯真实的存在是从,唯自然规律是从,它是一个文化体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文化体系可以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所以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还是现在的以科学主导的文化,向道性是其共同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05: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5 15:02
中庸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解释清楚,每个人的解释都像是盲人摸象,不但不能触及全貌,而且还和自己密切相关 ...

這是胡攪蠻纏。

孔子解釋的很清楚。爲什麽要找別人的解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05:04
這是胡攪蠻纏。

孔子解釋的很清楚。爲什麽要找別人的解釋?

文字只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的指代,它们的内涵及由它们组成的词句则更是人的心路的表达。文字既不是客观事物的本在,其本身又加入了人的因素,所以文字不可能完全与所指代的客观事物完全符合。既然文字与客观事物已有出入,那么由文字组成的词句就会有更多的出入,何况词句本质上是人的心路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也以客观事物为要素。所以在人类的文化中,描述的东西一般比论断的东西更客观,越是长篇大论的东西其错误也就越多。
       …………   
      伟大的思想和宗教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根本的还在于它的大体量的正确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领袖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思想和宗教,其根本的在于其超乎常人的慧力和精诚。伟大思想家和宗教领袖其超乎常人的慧力和天赋相关,而其超乎常人的精诚则更多地与其脱离世俗琐事的牵绊相关。而芸芸众生,既没有那样的慧力,也时常牵绊于世俗琐事,所以不但达不到神圣的境界,而且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典籍进行理解、应用(毫不客气地说,很多时候只是曲解、滥用)。
芸芸众生的认知局限决定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领袖对我们教诲只能以一种“方便说”的方式进行。这种“方便说”符合我们认知的方式、局限和能力,甚至会迎合我们的需求,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错误。这种“方便说”虽然对错交杂,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向真理、升华生命的道路。

                                                                                                                                                                                                        摘自《至善论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0:06
文字只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的指代,它们的内涵及由它们组成的词句则更是人的心路的表达。文字 ...

還是胡椒蠻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0: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10:27
還是胡椒蠻纏。

请君论述非胡搅蛮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0:39
请君论述非胡搅蛮缠。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所適,又無所不適,如同一義士。」“無適也,無莫(適)也”=“無適無不適”=“無志無不志”=“無可無不可”,參見《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其中的“無可無不可“=“無志無莫志”=“退而修詩書”。一種中庸之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1: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無可無不可“=“無志無莫志”=“退而修詩書”。一種中庸之道也。"只是仁兄的个人理解,孔子没有这样说吧?推论要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不可证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1: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11:08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所適,又無所不適, ...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

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

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

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

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

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

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

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

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

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

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

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

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

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

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

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

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

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

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

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

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

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

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

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

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

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

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

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

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

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

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

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

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

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

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

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

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

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

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

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

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

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

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

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

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

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

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

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1: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1:27
"其中的“無可無不可“=“無志無莫志”=“退而修詩書”。一種中庸之道也。"只是仁兄的个人理解,孔子没有这 ...

讨论中庸,主要的还是需要依据《中庸》原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1:33
讨论中庸,主要的还是需要依据《中庸》原文。

我講的是孔子的中庸,不是子思的<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1:27
"其中的“無可無不可“=“無志無莫志”=“退而修詩書”。一種中庸之道也。"只是仁兄的个人理解,孔子没有这 ...

古之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夫子(孔子)有言中庸有行中庸,你只能跟只會放屁的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13:14
古之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夫子(孔子)有言中庸有行中庸,你只能跟只會放屁的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中唯一的提及中庸的一句,相似的一句也在《中庸》中出现。孔子的许多言行确实与中庸相关,但论及中庸到底是什么,却还需在《中庸》及这二字的字义中找。所以,仁兄说的不敢苟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3: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13:2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中唯一的提及中庸的一句,相似的一句也在《中庸》 ...

孔子既然明确提到“中庸”二字,则可以说明中庸最迟在孔子时期已经成词,所以《中庸》中到底有多少是子思所为,却还是个问号。况且即或是子思,也比你我伟大得多,非议他你我都是不够格的,谩骂更不是一个国学爱好者应有的素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6: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惑者走來問大學是什麼,校長帶他參觀了校園操場、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甚至學生食堂和宿舍,之後他對校長說,我問大學是什麼(概念),你帶我看這些幹什麼?

感覺現實中這類二貨還不少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6: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问:“马呢?”
乙指了指地上的草。
甲说:“我知道马吃草,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给甲拿来马鞍。
甲说:"我知道马鞍是让人骑马时用的,但是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把丙带到甲的面前。
甲说:“我知道他会骑马,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弄了一把鬃毛给甲。
甲说:“我知道这是马身上的鬃毛,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
试问仁兄:有联系、有重合就可以划等号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16:01
一惑者走來問大學是什麼,校長帶他參觀了校園操場、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甚至學生食堂和宿舍,之後他對 ...

甲问:“马呢?”
乙指了指地上的草。
甲说:“我知道马吃草,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给甲拿来马鞍。
甲说:"我知道马鞍是让人骑马时用的,但是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把丙带到甲的面前。
甲说:“我知道他会骑马,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乙弄了一把鬃毛给甲。
甲说:“我知道这是马身上的鬃毛,但我问你的是:马呢?”
……
试问仁兄:有联系、有重合就可以划等号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18: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思慮不清,捋捋再説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6 18:52
你思慮不清,捋捋再説吧。

不同的事物之间有区别,也有大体量的相同。物理学研究万物的本真和规律,逐渐地将花花世界变成了若干存在和若干规律,甚至"超弦理论"认为万物都是超弦震动的结果。文字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的指代。事物本真的趋同决定了不同文字的内涵的大体量的相同。所以我们看到诸如:道、德、仁、义、真、正、善、美等等不同的文字在字义上的大体量的相同。但是,不同的文字之所以不同,在于它们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区别,尽管这个区别是小体量的。所以,不同的文字之间不可能完全地相互指代。
虽然孔子的言行和中庸有很多相通相同之处,但《论语》中却很少直接提到中庸二字,证明《论语》有不同的侧重,反而是《中庸》一书对中庸二字有大量的描述。所以对中庸的释义应该以《中庸》一书为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7 04: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6 20:03
不同的事物之间有区别,也有大体量的相同。物理学研究万物的本真和规律,逐渐地将花花世界变成了若干存在 ...

夫子述而不作,<論語>是記載的匯集,無所謂側重,子思的<中庸>才是作給人看學教的東西.

你需要捋清的地方可能很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8: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7 04:48
夫子述而不作,是記載的匯集,無所謂側重,子思的才是作給人看學教的東西.

你需要捋清的地方可能很多.

孔子虽然是述而不作,但述了就是侧重,因为有所述有所不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7 08: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名止于至善 发表于 2016-7-17 08:08
孔子虽然是述而不作,但述了就是侧重,因为有所述有所不述,有所为有所不为。

看來天生活稀泥的二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8: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6-7-17 08:43
看來天生活稀泥的二貨.

看来仁兄真的不懂国学。最起码是没有学人应有的修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