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回复: 0

[综合讨论] 将项羽定位成失败的英雄纯属扯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4 15: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xf001 于 2016-8-14 15:43 编辑

                          将项羽定位成失败的英雄纯属扯淡
                                                                                王晓风 蔡同喜

       闲来浏览我市项羽文化研究会的有关文章,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论文都秉持着一个奇怪的结论,那就是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当然这可以理解,因为汉王朝定鼎天下以来,千古文人史家大部分都是如此论调,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千古定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笔者看来,项羽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英雄。说他成功,是因为他成功地实现了心中的理想,推*翻暴秦,恢复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形态。至于成功的时间长短,那是另一回事。我们绝不能以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来判断当事者认定的成功标准。
       实质上,从项羽和刘邦两人第一次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仪时所发出的感慨,就可以看出,这两者对于成功的不同标准。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这可以看做刘邦对于秦始皇大一统天下的认同;而项羽则言“彼可取而代也”,在项羽看来,他应该能够取代秦始皇,从而重新布局天下。这句话是项羽对于这位自称为始皇帝的个人评价,取代秦始皇以后,将实施怎样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形式,他没有说,但我们从他后来的一系列行为完全可以看出,项羽所要的是恢复秦帝国吞并六国以前分封制的国家形态,而并非是大一统的帝国。从这一点上看来,项羽成功地做到了,实现了他在初次看到秦始皇时所发出的豪言壮语。

一:从来就没有什么楚汉争天下

       清代的《铜山县志》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故事,说是在唐代时候,徐州城里还保留着项羽的楚王宫,但是从来没有人敢于入住过这个宫殿,后来有一个名叫崔敏悫的徐州刺史,因为实在没有居住的地方,便令下人将自己的行李搬进楚王宫里,这时,忽然有人在半空中呵斥道:何物崔敏悫,竟敢夺我故居!
崔敏悫吓了一大跳,急中生智,大声喝道:项羽鄙夫,生不能和汉高祖西征天下,而今死后还好意思跟俺崔敏悫争抢这破败房屋!此言一出,项羽顿时哑然,无言以对,遂飘然而去,从此以后,历代徐州行政长官便以此为官府驻地。
       之所以引用这个传说,是因为从此可以看出,汉唐以来,从民间到士大夫阶层对于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误解之深到了何种地步!
       但凡有些历史常识,而又公平看待楚汉相争这场历史事件的人都应该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楚汉争天下,楚霸王项羽始终是在维护着他理想中的分封制国家形态,从来就没有想过将天下占为己有,觊觎天下的只是刘邦一方。项羽从始自终做的都是在维护他自己亲手恢复的分封制邦国,他对于刘邦三番五次的进犯和袭扰,一直都是在平息事端,维护和平。这一点不仅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如此,就是在他当初和秦军作战期间,破釜沉舟,奔袭救赵的巨鹿之战,就已经将此意图表现得非常明显。赵国危亡,而宋义坐视不救,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宋义后公告全军道:那强大的秦军要来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赵国必然灭亡,我们起兵天下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给被秦国消灭的六国报仇吗?项羽此时要做的就是使得新成立的赵国不被灭亡。而并非只是考虑自己的天下。回溯到项家举兵起义的当初,他们的明确目的也是要给被秦国灭亡的楚国复仇,实现其父祖辈喊出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复仇预言而已。所以说,从项羽推*翻了暴秦统治的那个时候起,他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理想。
       因此,在推*翻暴秦之后的那场楚汉战争里,项羽不过是被刘邦逼着应战,是为了恢复和稳定诸侯国之间的秩序,作战的目的并非为了消灭刘邦,更不是为了重新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皇帝的大一统帝国。所以,千古以来谬种流传的楚汉争天下之说法,完全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看法在胡说八道

二:鸿门宴上有意纵逃刘邦也是出于维护分封制的原因

       既然项羽并非要独占天下,做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帝王,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在鸿门宴上,他为何不想杀害刘邦了。在当时的状况下,他想消灭刘邦这支武装力量简直是易如反掌,何止是刘邦个人?非独如此,当时的任何一支武装力量都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项羽却根本没有想到要将这些诸侯各个击破,消灭殆尽,从而成立自己的一统天下,如果这样做,则明显违背了项家军队起兵的初衷。所以,我们可以推想: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又会怎样?答曰:即使如此,项羽仍然不会做皇帝,仍然会分封天下。而后依然会有想做皇帝的人出来跟项羽作对。
       亡秦以后,项羽分封各路诸侯,共有十八路诸侯分封为王。刘邦为汉王,项羽自封为霸王,所谓霸王,意思就是伯王,仅仅是伯仲排序中的老大而已,也等同于诸王中的老大哥,这是项羽在效法周王朝分封天下的封建制度,也是他理想中的分封制邦国社会形态,他甚至都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当上号令天下诸侯的周天子,而只是给自己一个和天下诸侯一样王的地位。依旧尊怀王为义帝,使之成为周天子一样的邦国共主。
       无论是司马公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无疑都会承认,推*翻暴秦的功劳项羽居功至伟,因此,项羽这个霸王的地位也是天下诸侯共同推举的,天下人公认的。不仅如此,早在项羽的巨鹿之战以后,项羽便被各路诸侯拥立为总领所有诸侯部队的上将军。所以,项羽所谓自封的霸王实在是实至名归,此时,项羽可谓是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后的所有纷争,在项羽来说,都不过是出于维护这个理想罢了。

三:项羽的终极目的绝非为了做皇帝

       既然是老大,既然是霸王,就有责任维护自己一手打造的分封制体系。因此,在定都彭城以后,他俨然如同今天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一般,四处维护天下的和平,疲于奔袭。
       在由刘邦发起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仅仅用了三万人马,就打败了刘邦和韩信的五十六万大军,夺回了首都彭城,并且活捉了刘邦的老父亲和其他的妻儿老小一大帮,此时项羽如果想要完全消灭刘邦还是稳操胜券,但他和刘邦签订鸿沟之盟以后,却过于轻信,认为刘邦经此大败,会安于分封之地,遂将刘邦所有亲属放归。
       我们无法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也无法擅自揣摩当事者真实的心态,但从一系列的历史事态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项羽在所有这些平息战乱稳定秩序的战争中,都没有穷尽全力,对那些反叛力量斩尽杀绝。我相信这绝非是因为项羽没有力量这样做,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要做一统天下的皇帝,他此时作战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对手逼回原地,恢复分封制度的和谐安定。而不是像刘邦那样,意图消灭所有阻碍自己做皇帝的对手。因此,悲剧就在所难免,出发点不同直接导致结局迥异。
       那么,假如说项羽在推*翻了秦朝统治以后,成功地坐上了帝位,成就了一个一统天下的大楚皇朝,万古千秋地传至永远,他算不算成功呢?毫无疑问,这在一般人的眼里肯定是巨大的成功。但在我看来,这就偏离了他在起义之初秉承的宗旨,项羽这千古第一英雄瞬间就变为一个不要脸的政客。千军万马跟随你,就是因为你说你可以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但一旦将这个统治者拉下马,你马上翻脸,坐上了你原先最为仇视的那个位置,你允诺给我们的分封六国的承诺呢?你允诺给我们的好日子呢?所以说:我们万万不能相信那些嘴上的承诺,所以说:项羽在这方面来得实在,是一个言行如一的君子和大丈夫,我承诺的我都做到了;所以我说,项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英雄。

四:项羽最后对自己的总结极其准确

       楚汉战争最后阶段,霸王项羽兵败到东城时,对跟随着他的二十八骑贴身侍卫说道: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一部《项羽本纪》,司马公对项羽多有褒扬之意,唯独对于项羽此一番话语颇有微词,司马迁在最后评价项羽时说: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非独司马迁如是说,后世也多以此评论为是,认为是项羽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而造成必然的失败。但笔者却对此观点绝不认同。
在我看来,项羽此时已经完全意识到了自己在楚汉战争中落败的真正原因。他多次重复说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说法,极其准确地总结了自己最后败给刘邦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天意!也就是项羽所说的天之亡我!
       何谓天意?天意就是顺天时而为,历史发展到了秦始皇的天下一统的阶段,天下的野心家和政治家们都看懂了一统天下的好处,唯独项羽却仍然怀念旧国,并希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恢复分封天下的旧时代,岂不是逆天意而动?如果项羽的本心不是恢复六国旧制,而是顺乎天意,志在夺得天下一统,倾尽全力扫除一切障碍,穷追猛打,那么可以想见,刘邦断断不是他的对手。
       实质上,项羽的反思,在他和虞姬告别前那首著名的《垓下歌》中就已经初步显示出来,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个“时不利兮”的慨叹,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项羽对于时运不济的自怨自艾,凭着项羽这样的旧国贵族出身的菁英豪杰,怎么可能不知道一统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这却和项羽自幼接受父祖辈灌输的政治理念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细细地品味这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可以看出:项羽此时已经完全意识到了天时不在自身的可悲。他借着对于座下的乌骓宝马的慨叹,来比喻自己:即使天不佑我,也不甘于就此罢休,依然是不忘初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凭此一点,他的人格和个人魅力不知道比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们高尚了多少倍!
       正是因为项羽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在历史发展洪流中逆势而动的不可为,所以,他在最后的时刻毫无怨尤。《史记》记载他在乌江岸边的渡船跟前,拒不上船时,又一次说到了天时,而且是哈哈大笑地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可见,项羽对于天时和天意的认知程度是多么的深刻!

五:后人对于项羽失败原因的总结全是扯淡!

       自汉唐以来,历史上无数的政治家和文人都曾经试图解析过项羽失败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比如说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不仁,引用孟子的说法是:“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从不仁而导致失民心,故谓之“汉以仁,羽以暴,汉以宽大,羽以残虐。”或曰此项羽失天下之根由。
       对立的原因总结是,项羽太过仁慈,不该顾念旧情,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当然还有人认为这是在沽名钓誉,或曰:不可沽名学霸王。
       其实这些总结大都是游离在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地看到: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所有的行为,都没有将消灭天下诸侯,自己一统天下当做终极目标,因此在战争初期,放弃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直到后来,坐让刘邦连纵天下诸侯,谋得了大汉江山。
      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后来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凭着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对于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总结全都是扯淡,都没有项羽自己的总结来的最为精确,那就是天之亡我也。所谓天之亡我,灭亡的并非只是项羽本人,而是连同他分封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在那一刻,永远地在这个国家消亡了。

       在今天的多元文化的人类社会中,对于成功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初始的奋斗目标,至于享受成功的时间长短,也有一句名言叫做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天长地久?对于项羽来说,他为之奋斗的推*翻暴秦之事业成功了,实现了他为无辜被亡的祖国楚国复仇目的。他凭着一己之力坐封天下诸侯,恢复了他理想中的邦国社会,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结果不是成功,还有什么能算做成功?如果你一定要以当上天下一统的皇帝作为成功标准的话,那么,从项羽本人来说,那是他永远也不可能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今人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简单地评价,究竟是项羽理想中的邦国制社会形态好于大一统的帝国,还是后来的大中华优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分封制国家形态,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毕竟是历史发展中人类自身的选择。
      所以说,后来者绝不能以现世的观点强解古人,苛责古人。

                                                                                                                        
                                                                                                                                                                           王晓风
                                                                                                                                                              2016115日于金龙湾农园




参考书目:
汉代:《史记·项羽本纪》
清代:《铜山县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