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3|回复: 23

[商] (原创)解字说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2 1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面的话:自今日起,每天说一个字,说说商代的趣事,作为功课。


一、爲

      
为字,在甲骨文文中是殷人服象的描绘:

       4E3A.gif

        这是一只手牵着象的形象。隶变成爲,犹存人爪,今字作為,消失殆尽。

       在甲骨文中,大量存在象的形象,说明在商时,黄河流域还有大象。再往早,舜的弟弟叫象,封地叫有鼻,大象当然有鼻子,唐尧虞舜夏禹,活动区域大致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一代,可见古时候中国是有大象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象牙,也是例证。另外河南的简称是豫,这个豫左边的予,其实是邑的隶变,合起来就是象邑,可见河南的豫,是以象得名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0 銀子 +3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20 + 30 + 5 原创,精辟,博学!
古越中兴 + 5 博闻广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2 19: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穿插一下,商朝的史记本是从甲骨文走来。以字牵事,以事出史,人文成就文明。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2 2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6-8-27 23:35 编辑

有研究表明,现在存活于中国南方的象和印度的象属于不同的品种
http://www.bbc.co.uk/nature/20678793
"The tusks of Palaeoloxodon are thicker, stronger and longer than [those of] E. maximus"
“古菱齿象亚属[即3000年前中国北方的象]的象牙比E. maximus[南亚的象]的牙更厚、更强、更长”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4: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秦

     秦字的甲骨文为:

       79E6.gif

     这个秦字,象两手舂禾會意之形,显然这是和农业生产有关。而甲骨文中和农业有关的字:农、啬、圃、畯、和、禾、麦、黍、稷、糠、米、男、丽、季等等,这些都足以表示殷代农业之盛。

     但秦字,最早是个地名,《史记.秦本纪》里说:“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赢之称秦,由地而名,意思极为明白,具体就在汧渭之間,而《说文》里说: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鄭詩諩曰。秦者、隴西谷名。总之是个产粮食的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4 11: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一词在多种外文中最常见的词源就是汉字“秦”,其他有“契丹”和“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马

      
马字在甲骨文中为:

       jgf21285acc46702.gif

        《说文》里说: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这里说马字象四足形,小篆里也是四足形,《汉书.万石君传》也说:书马字与尾当五。四足一尾,正好五个。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根据当时讹变的字体而言。我们看甲骨文的马,应该是尾三足二,这是马的侧影,后面的“小”形,象马尾分张之意。

       有意思的是,商代象形字画兽大都是两足,绝不做四足,或者说多作侧影,两足鸟,作一足,四足兽,则作两足,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1: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沃

         
商代的王中有沃丁、沃甲,在甲骨文中沃甲写为:

          截图02.png
          这个字一开始罗、王均释为羊或羌,至郭沫若《通纂考释》始确定为(苟字无口)甲,就是《史记》里的沃甲。

          其实这个字,就是 茍字,读音殛。急也。通亟。而釋文里说:亟字又作苟、同。居力反。經典亦作棘、同。

          殛字:

          截图01.png
            象人用绳系颈缢杀而死。

           屈原《离骚》里说: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尧典》里说:殛鲧于羽之野。这里的夭就是殛,可见殛、夭古本一字。

           《新莽职方》改沃阳为敬阳,正是沃、敬两音,古本相同的切证。另外卜辞里的(苟字无口)方、《山海经》的诸沃之野、《穆天子传》的伯夭、以及后来的沃阳县、临沃县等,都是在河套南北这一带。


           茍、苟、敬、亟殛、夭、沃来源一个字根的演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2: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商代象形字画兽大都是两足,绝不做四足,或者说多作侧影,两足鸟,作一足,四足兽,则作两足

还真是啊!谢谢指出。是否有可能这是因为文字竖排写,每个字大致取宽小于高的竖立长方形,减少鸟兽足的数目、作侧影都是为了更容易放进竖立的长方形?至于竖排为什么偏好竖立而非横躺的长方形,也许是因为刻字时沿行文方向(纵向)增减长度基本不影响阅读和美观,但假如横向参差不齐就不然。纯属猜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要

      要字,在金文中为:

       截图03.png

        
这个字是在散氏盘的铭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氒左執要史正中農。这个要字从纟。而丝的甲骨文是:

            7E9F.gif

         有一种说法,这个丝字,其实就是一个绳结,这是古代结绳记事的直观的表现


         郑玄在《周易注》里说:结绳为约。郭象《庄子注》说:足以纪要而已。要和约,字虽不同,但在文意上是相同的,都是以绳结记事。我们现在说会计,会计是记账的,《士师》:岁中则令正要会。对此,郑注是:定计簿,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可见,在中国文字的传承中,要、约一直有契券的意思,是记数目的意思,也就是结绳子。

        在商代大概结绳和契刻同时存在的,在没有文字或者不用文字的时候,结绳和契刻是计数最简便的方法。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中发现很多骨板,在骨板的一侧刻有两个缺齿,将两个骨板对起来,很像人的细腰状,所以形容人的身体中部的部位,也叫要,后来加上肉旁,就是腰了。

     我们现在常用词要约、要点、执要、要契、详要等都有这个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15:0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子底蕴深厚啊!这叫厚积薄发。向您学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8 0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解释一下“氒左執要史正中農”?

另外:
郑注 “月计曰要,岁计曰会”。我想是否有可能解释为什么月计用的是“要”字而年计用“会”字,为什么不反过来,或用别的字。“要”的甲骨文含绳形,“会”没有甲骨文,但有金文
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880
原意也许是“将菜肴与米饭主食同锅合煮”,借用表示(一般地)合起来的意思。用绳计事或物,总数不会太大,否则容易出错,更不用说所用的绳也会太多,所以在短期内可行。年计时就必须用更抽象、更高级的方法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要”字,在甲骨文中还是有这个字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在粹编1268 甲骨卜辞。小篆的字形来源于此。而古文 婁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又和要的金文一样了。

  单就这个字来解释,象女子两手挽结头发的形象,所以为缕的初文。

  总之,不论是要,还是缕,都是把长的丝状物挽起打结状,和腰没有关系。

结绳记事或者契刻计数,这都是凭证。要就是契约的凭证。

列子.说符里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7: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yong321 发表于 2016-8-28 00:16
能否解释一下“氒左執要史正中農”?

另外:


厥左执要,史正仲农,即由名仲农的史官保管契约的一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7: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甘

         
甘这个地名,在史书一再出现,可其究竟在哪里却众说纷纭。甘字甲骨文为:

         7518.gif

       或者:

       53E3.gif

       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作《甘誓》。

     《君奭》: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这个甘盘是武丁的贤佐,其食邑于甘,子孙以甘为氏,周以后叫甘盘,在甲骨卜辞有师般、亚般等,就是这个甘盘,其官至亚旅师氏,相当于后来的太师,可谓重臣,所以今本《纪年》里说:武丁学于甘盘。

      甲骨文中,旨、鲁字皆从甘。另外,中国古代的地名是随着人走的,甘人迁徙,也将甘的地名带到各处,就像商人的亳一样,在战国时代,甘地是邯郸,邯就是甘邑的合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0 08: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文上為又為何說成猴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0 1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on 于 2016-8-31 08:47 编辑
julon 发表于 2016-8-30 08:15
說文上為又為何說成猴屬?
【說文】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又【爾雅·釋言】作,造,爲也。……
《漢語字典》的解读非常好:爲, 治也,作也。从爪从象。象為大獸,故以治象為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误释“象”为“母猴”是因为许慎不知甲骨文。详见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中的一篇文章《许慎为何将象释成母猴——“为”字趣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19af301018ttq.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亳

        亳的甲骨文为:
4EB3.gif

      亳字从高省,象草生台观之下形。

     《史记.五帝本纪》里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比邻而居成村落或者是聚落;人多了,在聚落周围挖上防御的壕沟,成为环壕聚落;将挖壕沟的土围成土垄,并加以夯实,就形成了城邑。这就是中国从村落到城市的演进轨迹。

       在城邑中建宗庙社稷,这就是国都,国都的专有名称,商称亳,周称京,后世沿袭周代的叫法,都称京。其实亳和京甲骨文的写法大致一样。而鲧封崇,崇即嵩,也是从高的字样,总之,作为氏族的中心城邑,一定有高台建筑,设立宗庙社稷,这就是国都,夏商周一脉相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弇

      弇字的小篆为:

       5F07.gif

        甲骨文中这个字,没有上面合字中间的一横,其他都一样。字义为用手持巾掩器口形。

        甲骨卜辞为:丁酉卜,(上宀 下万)贞,妇好弇,(女力)——续.4、29、3

        这个字陈邦怀先生释为弇,很对,是掩的本字,与奄同。

       关于这条卜辞,是占问妇好的经期,到了经期而不弇,那可能是受孕的表现,也可能有病,一般卜辞就接着占问“有祟”?这里显然妇好到了经期已经拿巾帨之物掩上了,相当于现在的卫生巾。

            在妇好来经期间,要加以标饰,以止幸御,而(女力)字,从女力声,孽乳为勒,为饰,也就是在来事或怀孕的女子佩戴金环止御,《大戴礼》注曰:自王后以下,有子曰震,女史皆以金环止御。传至今天,演变成女孩耳朵上带的耳环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旨

       旨的甲骨文和小篆为:

         65E86.gif

         65E8.gif

         旨字从尸从甘,在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旨方”的称谓,比如:己酉卜,旨方来,告于父丁。 (甲编、810)

         这里的父丁,即是康丁,就是武乙他爸爸,康丁在世,多次征伐旨方,武乙当王后继续征伐,打仗归来后,告祭于父丁。

         这个旨方可谓多灾多难,殷商打击后,周代跟着打击,《尚书.西伯勘黎》,这个黎,就是耆,而在甲古文中,耆就是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9 08: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旨”如何演变出今天的意义的呢?《说文》解释为”美也“。但还是缺了一环。也许旨方是个美丽的国家或地方?另外,《说文》认为该字”从甘匕聲“,看来不识甲骨文的许慎没有看出”尸“这个形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

         
甲骨文中方字为:

            65B9.gif

         这个方字就是耒的象形,上横木如拐,两手按之,足踏下横木,其锋入土,乃秉耒而耕。

        刺土曰推,起土曰方,这个方一开始并没有方圆的意思。

        要说的是,上古农耕都是人力,亥作服牛,相土作乘马,都仅只是驾车而言,真正牛耕或始于春秋战国,真正流行已是汉以后的事情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1: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利

      
利的甲骨金文为:

          5229.gif

       利字从禾从刀,是刺土艺禾的象形。但是古文利并从刃或勿,比如黎、棃、犂等都是。

       勿的本义应是土色,后来成为“物”,现在说的“物色”,就是物地而占其形色,总之和农耕有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9 17: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是“枋(柄)”的初文,最早的写法就是在“刀”的柄部加一横为指示符号,表示刀柄。古音里“方”、“枋”都是帮纽阳部字,可说明其初文与后起字的关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