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8|回复: 6

[道家]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及注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8 14: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d# E; p2 r# G4 w( _# E  B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及注释

# T8 z6 o5 t: w: R% ^! p
: a: Z8 D8 C8 B     《清静经》仅四百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说的是什么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天人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你必须通过修养,把所有东西,包括自己身体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这才能达到“清静”的目的。要摒弃一切的欲望和思虑,把自己处于一个完全“空”的境界中。“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意识中什么都没有了,就会出现光明空澈的寂静,这是处于最高的寂静境界,这时哪还有欲望?这才是真静!
3 _: ?/ a* c7 [! I, P. y- f     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本经文词用法糅合儒释道三家词语,故作者应是容摄三教思想者。其经文的意义,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三业、三界说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说,但其基本思想仍为老子道的本体论与人生论。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
( b& e7 |+ j% T1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4: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b, a% d% Q) H' x1 @, d; W      《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
% N4 O; K7 M; W3 m4 q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0 k5 _# {- x" b% G  A* v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P  b, x7 W+ p8 x& A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5 N( e* R1 e' {8 X" W: ~- c

: g2 L; k, Y6 n% k2 R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4: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o6 R% C/ L4 ?; C0 s# ]* f- w1 h4 K/ ]《太上老君清静经》注释:0 I8 g: h4 t, _- u0 R1 s3 Q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大指宇宙空间无限,地大物博。道是至高无上的。无形,没有形状,视之不见。生育,养育,生育是不可名状之物,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阴阳精体之合,所以叫生育。天地,以阴阳,清净浑浊,分为天地,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所生、所养,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太上老君说,天与地之间,空而无相,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育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以及与无生命的,例如沙土、石头,等等及许许多多的物体。
+ q% X0 M4 H* X& W: @4 u! X   2、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及世间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万物都在大道包容之中,但她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然而人就有喜怒哀乐,有情。天地万物(除了人)都是有运行的规律。若违背了运行的规律,它就要受到天地的惩罚。3 S# x( y" I+ R, e
3、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因无形、无象、无情,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天地空间,虽然没有名字,但自生万事万物,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无私胸怀。人为何邀功图名、贪婪聚财、为私丧命呢?
: W  Y) @+ q4 ]  [4、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强名,勉强称名。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4 Y2 j( h% C# r  x8 q7 C' _# P! M+ H
5、太上老君教人知道: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有天地之胸,永恒常存,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做到无情无念,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还要做到无名。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也!+ ^5 ^% q0 R5 s+ S' i/ b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有清有浊。因为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则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像天空是清净的,大地就显得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如果本来灵性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产生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如果万物的思想与行为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 f4 E* F7 [0 ^. s" W/ S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 c7 A& H4 Z  P4 v: C! m+ I-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4: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C( `7 k2 N9 _1 X# v3 y
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啊。8 y& R  k: ~. N# u, H2 o
9、所谓大道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h3 ?1 n1 n7 t& _/ I7 K9 B
10、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指人的元神(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佛教教做空,道教叫做无极)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r* }- T9 Y" r# r/ u
11、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欲,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自然六欲不生。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自然不会带来干扰。如果世上之人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指身、心、口。)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w8 V7 `6 X6 [
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做不到。欲未遣也,指欲望还没遣除。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4 W4 \! Z' B5 L+ C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人能断情、绝贪、去欲,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0 W  X' `5 L% n7 [: p# a-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5: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X- Y  K) Z: k9 t' q' y# D% w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外观其形。形无其形。8 f! y2 F  J9 D5 f( q( H
15、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物,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 O4 |2 L% X" _* f) @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话,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 m& a3 ~( q# d6 [  \. c2 ~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观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 V) U- K- o0 P* x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7 S; ~6 N5 h, l4 V0 J
18、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那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6 g" O8 s3 n* `7 E  g$ j19、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 F" c, a' W( ^. ]+ a+ G
       20、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p1 A3 s6 e9 H5 O8 G
21、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 v' V, k, x; v. C% W- N&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5: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 L8 I4 ?; T' [0 B* C' N22、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之真正的人,也就是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
( N& D: }! |9 S1 k- z( A23、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 \3 J7 G$ Y1 ]) I& i, e/ D! [* w8 b, n24、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
0 v! W/ H) o) ]25、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Z& Y, M' a1 k/ H# A6 L$ s; x
26、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 q+ o. [6 u  e$ n6 [) W27、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举个“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的标准。) u- |2 \+ o( ?6 h
28、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悟。老子讲到这里曰: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能悟之者。可传圣道。1 e* _+ R0 l" V  F" W% q! j# D
29、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 ?1 m2 S. l: E/ Y. x3 s3 v
30、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 r) q2 D0 Z# U  p  Q$ w2 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15: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 d: T7 U# o" W31、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 d: w8 a* k* n5 `8 Q" {& ~32、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 {& P) e9 H2 ~/ F- ?8 ]* V3 M# o33、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w, S5 s4 J( t5 M9 f( L1 U# n( ~+ @
34、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
0 @4 J' O, Q* K3 K' P  P35、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6 X# B0 I7 m9 l3 K1 q# k# S: {36、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9 [* q/ B3 {" `& M- n
37、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
9 G9 z5 G% j) q0 g& f! Y38、便遭浊辱。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
5 p1 k- I/ [& D* K+ `: g+ s+ ]+ k39、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8 ]1 Q& c/ D3 `+ l8 @  p2 t- {
40、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 ]0 `! E2 C( c- B9 P41、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
! w. w* Y& W. {' @2 R+ j42、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1 h5 q( g8 Q) ]+ P% H7 M6 j
0 ~4 |! B4 G1 e- ]0 y" \5 N+ _+ Z' w3 R*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