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zqc4124

[资料整理] 读《<史记>、<汉书>儒林列传疏证》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5: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末董卓遷京毀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始遭損壞。永嘉之亂及晉室南遷,歐陽、大小夏侯氏三家《書經》被僞漢孔安國本取代後,洛都文物多被摧殘。北魏之初,馮熙、常伯夫相繼為洛州刺史,毀取太學經石以建寺塔,(石經)大致頹落(《魏書&#8226;馮熙傳》)。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A.D.518),國子祭酒崔光曾議請修補未成(《魏書&#8226;崔光傳》)。東魏武定四年(A.D.546)。自洛陽徙石於鄴都(今河北大名縣東北),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於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隋書&#8226;經籍志》)。北周大象元年(A.D.579)。復由鄴城遷洛陽(《周書&#8226;宣帝紀》)。隋開皇六年(A.D.586),又自洛陽載至長安,其後,營造之司用做柱礎(《隋書&#8226;劉焯傳》、《隋書&#8226;經籍志》)。唐貞觀初年,魏始收聚之,已十不存一(《隋書&#8226;經籍志》)。後來連這些也不知去向。北宋時,曾在洛陽太學舊址出土過石經殘片,但為數不多。直到近年,復絡繹出土(洛陽最多,西安次之),其中《書經》殘石,包括見於《漢石經集存》的《書經》拓本顧頡剛、顧廷龍所著《尚書文字合編》中所收顧氏藏拓&#8226;洪適著《隸釋》所收漢石經《尚書》殘字熹平石經殘石據拓本統計現共收集總有8800餘字,現分藏洛陽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西安碑林、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臺灣歷史博物院以及日本書道博物館等處。上圖九《書序》殘字後有同異”二字,此行不屬《書序》,但由於同異”和“甫刑”緊相聯,可一並加以討論。“同異”上可補之字,陳夢家先生說當爲“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不至確,參考漢石經集存》圖版三九之247第三行所存易經梁”三字,此處當爲書經歐陽大小夏侯同異”。而鄙原恢復的漢石經《周易》作“易經梁丘賀”同誤,當修正爲“易經梁施孟京氏同異”才最恰當!!!  
恢復的熹平石經歐陽氏本  《書序》竝《校記》局部.jpg
11、12、13圖十一、十二、十三校記三石.jpg
123圖一二三《集存》224.2tb03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5: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5:12
漢末董卓遷京毀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始遭損壞。永嘉之亂及晉室南遷,歐陽、大小夏侯 ...



            關於漢石經《尚書》刻本,皮錫瑞、陳夢家、屈萬里等先生推定爲“夏侯氏本”不至確而馬衡先生從錢玄同之說以爲是“歐陽氏本”是對的!這可由顧氏藏《書經》校記拓圖版下圖十一皐陶大小夏矦”,下圖十二根食大夏矦言”、“粉米大夏矦言粉”及下圖十三時乃工大小夏矦言”、“於予擊石大夏矦無”、“筲韶九成小夏侯”所記爲證而必爲“歐陽氏本”!!!由是知熹平石經《書經》雖刻於東漢,但所刻爲西漢歐陽氏本。應該說西漢去古未遠,文字非後世所及,由所存殘字就可看出許多追述及保存的古人之文字。


      馬衡《集拓新出土漢魏石經殘字》序曰:“世之言版本學者,舍寫本外溯至五代,宋槧本尙矣。然此猶非刻本之起源也,吾國版本之最古者不能不推漢魏之石經,故阮元之校勘《十三經》首采漢石經也。”&#8226;嚴可均在《唐石經校文》中言:石經者古本之終,今本之祖。”龖案:此言相對於《熹平石經》來說應該是最為中肯恰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5: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5:22
關於漢石經《尚書》刻本,皮錫瑞、陳夢家、屈萬里等先生推定爲“夏侯氏本”不至確;而馬 ...



              關於石經之例,馬衡《從實驗上窺見漢石經之一斑》云:“後漢立五經博士十四,……諸家各以家法教授,故章句間有異同。石經之立,欲盡刻十四家之章句,其勢有所不能,故以一家爲主,而羅列諸家異同於各經之末,此漢石經之例也。

              &#8226;魏徵《隋書&#8226;經籍志》又言:“《一字石經尚書》六卷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卷,亡。《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經尚書》五卷。又後漢鎸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书(龖案:現已證明另有他人所書者)。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爲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长安,置于秘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寝廢,營造之司,因用爲柱礎。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后晋&#8226;刘昫等撰《舊唐書&#8226;經籍志》有:《今字石經尚書》五卷。《今字石經鄭玄尚書》八卷。《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8226;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8226;藝文志》說:“《今字石經尚書》五卷。《今字石經郑玄尚書》八卷。《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龖案:后晋&#8226;刘昫&#8226;歐陽修、宋祁等蓋未曾親見《石經尚書》的秘書内省”藏本,《舊唐書&#8226;經籍志》、《新唐書&#8226;藝文志》可能是從它書抄錄而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5: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4-13 15:33 编辑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5:23
關於石經之例,馬衡《從實驗上窺見漢石經之一斑》云:“後漢立五經博士十四,……諸家 ...


            曹魏期刊刻的碑石經《尚書》見上圖七。又名魏石、《三》。原立于魏都洛南郊太學講堂西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县佃莊鄉東漢末年戰亂,魏文帝黄初元年 (A.D.220)重新恢復,整理《》碑石,并刻古文石作爲補充。石者一淳,一說衛覬,均無法確定。这次了《尚》、《春秋》经。它》不同,是用篆文、古文、隸書三種體書寫的,《三》由此得名。其篆文即秦代通行的小篆。龖案:由上圖八上博簡《緇衣》引《書》之《康誥》及《呂刑》可考見先秦《書經》字體。而曹魏時由于先秦古經當時並無完整本,故《正始石》中的古文可能系集字而成,其中多数与戰國古文字形相合,有少奇字的字形,以理解。刻法每一碑面均以横直線劃出界格,每字三下行,自左向右刻。根据者不同,又有一字式与品字式种格式。一字式排成一直行,品字式为古文在上,篆文在下右隸書在下左。每面33行,每行60字。但各碑行相同。碑石为平顶长方形,總數25石、27石諸說20世30年代初,曾出土《尚&#8226;》一石片,正面下刻第廿一,背面刻第八先生據以判《正始石》应有28碑。魏《三體石經》,人們大多只知是正始間所刊立,卻不知實際年數。今據一九五七年西安出土《三字石經》殘碑(見一九五七年《文物參考資料》第九期),在《尚書&#8226;梓材》一面有“始二年三”四字,“第十七石”等文,可見《正始三體石經》是魏正始二年三月刊立的。古文獻之不足,當由此可補也。同時也間接證明魏《三廿八碑的推是正确的。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錄》言:“其稱《書》孔氏,古文也。”現可從小、大徐本輯出部分所引而得見,但其中文字多不與今梅賾傳本相同。

            北朝,正始石与熹平石一起被多次,遭毁。清末以來陸續出土了一些石。1922年在洛學遺址出土至今最大的石,正面存《尚&#8226;逸》、《君34行,背面存《春秋》僖公等部分32行,共得1800字。因盜賣者嫌運轉不便,鑿爲兩石,損壞數十字,一半存中国史博物,一半存河南省博物。此外小塊殘石尚有很多,先生統計總數爲2576字。近年在考古工作中又有新的被發現。
7圖七尚書多士三體殘拓.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5: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5:27
三國曹魏時期刊刻的碑石經《尚書》見上圖七。又名魏石經、《三體石經》。原立于魏都洛陽南 ...



             第二十節  大、小夏侯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蕑卿。蕑卿者,倪寬門人。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
   


         補本書大、小夏侯傳:夏侯始昌,魯人也。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教授。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於陰陽,先言柏梁臺災日,至期日果災。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上為選師,始昌為太傅。年老,以壽終。族子勝亦以儒顯名。夏侯勝字長公。初,魯共王分魯西寧鄉以封子節侯,別屬大河,大河後更名東平,故勝為東平人。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後事蕑卿,又從歐陽氏問。為學精孰,所問非一師也。善說禮服。徵為博士、光祿大夫。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為祅言,縛以屬吏。吏白大將軍霍光,光不舉法。是時,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昌邑王。光讓安世以為泄語,安世實不言。乃召問勝,勝對言:「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後十餘日,光卒與安世(共)白太后,廢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為群臣奏事東宮,太后省政,宜知經術,白令勝用尚書授太后。遷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以與謀廢立,定策安宗廟,益千戶。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遺德,承聖業,奉宗廟,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于遠遁,南平氐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款塞自至,珍貢陳於宗廟;協音律,造樂歌,薦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開聖緒,尊賢顯功,興滅繼絕,褒周之後;備天地之禮,廣道術之路。上天報況,符瑞並應,寶鼎出,白麟獲,海效鉅魚,神人並見,山稱萬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朕甚悼焉。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於是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長信少府勝獨曰:「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過)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公卿共難勝曰:「此詔書也。」勝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議已出口,雖死不悔。」於是丞相義、御史大夫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有司遂請尊孝武帝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下世世獻納,以明盛德。武帝巡狩所幸郡國凡四十九,皆立廟,如高祖、太宗焉。勝、霸既久繫,霸欲從勝受經,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授之。繫再更冬,講論不怠。至四年夏,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動,或山崩,壞城郭室屋,殺六千餘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弔問吏民,賜死者棺錢。下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託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術士,有以應變,補朕之闕,毋有所諱。」因大赦,勝出為諫大夫給事中,霸為揚州刺史。勝為人質樸守正,簡易亡威儀。見時謂上為君,誤相字於前,上亦以是親信之。嘗見,出道上語,上聞而讓勝,勝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揚之。堯言布於天下,至今見誦。臣以為可傳,故傳耳。」朝廷每有大議,上知勝素直,謂曰:「先生通正言,無懲前事。」勝復為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賜冢塋,葬平陵。太后賜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始,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歸耕。」始,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歸耕。」
   

            勝從父子建字長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建卒自顓門名經,為議郎博士,至太子少傅。勝子兼為左曹太中大夫,孫堯至長信少府、司農、鴻臚,曾孫蕃郡守、州牧、長樂少府。勝同產弟子賞為梁內史,梁內史子定國為豫章太守。而建子千秋亦為少府、太子少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7: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5:34
第二十節  大、小夏侯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 ...



                      第二十三  孔安國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真。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為國師,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謀反,乃黜其書。


  案:太史公書《儒林傳》言: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則孔安國亦是《尚書》博士。


  《漢志》言: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7: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7:57
第二十三  孔安國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 ...



              《釋文敘錄》言:“范曄《後漢書》云:中興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賈逵爲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顯於世。案今馬、鄭所《注》,並伏生所誦,非古文也孔氏之本絕,是以馬、鄭、杜預之徒皆謂之《逸書》。王肅亦注今文,而解大與古文相類,或肅私見孔傳而祕之乎?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內史枚賾奏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堯典》從眘徽五典以下分爲《舜典》篇以續之孔序謂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孔傳《堯典》止說帝曰欽哉。而馬、鄭、王之本同爲《堯典》,故取爲《舜典》,學徒遂盛。&#8226;孔穎達《禮記&#8226;緇衣疏》說:“伏生所傳,歐陽、夏侯所注者爲《今文尚書》衛、賈、馬所注者原從壁中所出之古文,即《鄭注尚書》是也。&#8226;張守節《史記正義&#8226;論注例》言:《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安國注若與伏生《尚書》同者,則用鄭玄、王肅、馬融所釋。”龖案:由太史公書所言:“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並參上諸說可知:西晉前古文尚書》中《經》是“古文”,而安國杜林、賈逵、馬融、鄭玄、王肅所釋注者爲伏生今文也!


  《孔光傳》:『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孫也。孔子生伯魚鯉,鯉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順,順為魏相。順生鮒,鮒為陳涉博士,死陳下。鮒弟子襄為孝惠博士、長沙太博。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國、延年皆以治《尚書》為武帝博士。安國至臨淮太守。霸亦治《尚書》,事太傅夏侯勝,昭帝末年為博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以選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高密相。是時,諸侯王相在郡守上。元帝即位,征霸,以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給事中,加賜黃金二百斤,第一區,徙名數于長安。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勢,常稱爵位泰過,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貢禹卒,及薛廣德免,輒欲拜霸。霸讓位,自陳至三,上深知其至誠,乃弗用。以是敬之,賞賜甚厚。及霸薨,上素服臨吊者再,至賜東園秘器、錢、帛,策贈以列侯禮,謚曰烈君。』

           龖案:《古文尚書》當為非現傳本《古文尚書》,只言片語見存于許慎《說文》所引竝魏三石經殘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8: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7:58
《釋文敘錄》言:“范曄《後漢書》云:‘中興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賈逵爲之作《訓 ...



            &#8226;魏文貞《隋書&#8226;經籍志》言:『《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序之。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子建,別為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初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內女子所獻不同。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餘篇簡錯亂,不可復讀,並送之官府。安國又爲五十八篇作傳,會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于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亦爲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自餘絕無師說。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吳姚方興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國學。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自餘所存,無復師說。又有《尚書逸篇》,出於齊、梁之間,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18:00
唐&#8226;魏文貞《隋書&#8226;經籍志》言:『《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 ...



             第二十四節  申公
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人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已通,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申公,為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言師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兩人乘軺傳從。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至)〔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既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為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弟子為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申公卒以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韋賢治,事(博士)大江公及許生,又治,至丞相。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賞以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第二十六節   轅固生
轅固,齊人也。以治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固曰:「不然。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而)〔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擊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復罪。後上以固廉直,拜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己九十餘矣。公孫弘亦徵,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自有傳。
第二十八節  韓嬰
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人之意,而作內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授人,推意而為之。燕趙間好,故其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徵,待詔殿中,曰:「所受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深,太傅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於孟喜,見涿韓生說而好之,即更從受焉。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至丞相,自有傳。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為昌邑〔王〕中尉,自有傳。食生為博士,授泰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為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皆至大官,徒眾尤盛。
第三十節  毛公
毛公,趙人也。治,為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陳俠,為王莽講學大夫。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05
第二十四節  申公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 ...



                  第三章 禮之傳受

                   第三十一節高堂生
   

           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襄,其資性善為頌,不能通;延頗能,未善也。襄亦以頌為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柏)〔桓〕生、單次皆為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至淮陽太守。諸言禮為頌者由徐氏。


             案:中國古代記載儀容禮典之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禮記》、《容》、《儀》,後世統稱《儀禮》。《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小戴禮記》合稱“三禮”。《儀禮》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復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清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爲職業手冊。他們要爲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爲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爲“五經”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06
第三章 禮之傳受
                   第三十一節高堂生   
           漢興, ...



            叔平先生言:“禮之立於學官者,有大、小戴二家。今出土殘石中有鄉飲酒殘石,前有篇題曰:鄉飲酒第十,與今本篇次在第四者不同。蓋鄉飲酒第十篇次爲大戴之篇次。據賈公彥《疏》劉向《別錄》,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至於大戴即以《士喪》爲第四,《既夕》爲第五,《士虞》爲第六,《特牲》爲第七,《少牢》爲第八,《有司徹》爲第九,《鄉飲酒》第十,《鄉射》第十一,《燕禮》第十二,《大射》第十三,《聘禮》第十四,《公食》第十五,《覲禮》第十六,《喪服》第十七。石經之刻,蓋以大戴禮本爲主,而以小戴校之。今發見《校記》不多,雖有戴言字,而上、下皆缺,無從依據。此《經》當亦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其大題當禮經,猶《易》之稱《易經》也。《禮》每行七十三字,篇內分章處加點而不空格。今所見殘石之加點者,其分章與今本迥不相同,且《鄉飲酒》之文,有較今本差二百字者,或亦章次有異同之故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07
馬叔平先生言:“禮之立於學官者,有大、小戴二家。今出土殘石中有鄉飲酒殘石,前有篇題 ...



             《儀禮》漢簡19597月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號墓。計有《儀禮》簡469,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儀禮》簡分三種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釐米,寬0.75釐米,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每枚長50.05釐米、寬0.5釐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每枚長56.5釐米、寬0.9釐米,內容僅《喪服》一篇。《儀禮》簡除《服傳》外,略與今本經文同,抄寫年代當在西漢晚期,下限爲漢成帝河平年間。甲、乙本《服傳》爲《喪服》單傳,或說宗于秦始皇焚書前之古文本;丙本《喪服》爲單經,未附《傳》文,宗于昭、宣之世夏侯勝、蕭望之傳授的《喪服經》別行之學。表明西漢時經文和傳文各自單獨成書,分別流傳,有異于後世的《經》、《傳》合編。漢簡《儀禮》是迄今所見《儀禮》一書的最古寫本,是經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在版本校勘上有較高的價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07
《儀禮》漢簡1959年7月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號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 ...



              ·張淳字忠甫儀禮識誤“《儀禮未知孰作或曰周公作之也孔子孟子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之文當是時固已有簡牘之傳矣決非秦漢間筆也其制度必出于聖人若曰周公作之則非淳之所知也漢時則離》,則離》。之後者又誰也出于孔氏之宅壁者禮記》;河間獻王之得先秦古書者禮記》。今之儀禮》;《儀禮》。時未有儀禮之名也豈漢後學者覩十七篇中有》、》,遂合而名之歟秦暴焚書,《之見于漢者猶有古五十六卷,《七十篇,《百三十一篇漢之君臣特不好不尚而已至宣成世劉向所錄止十七篇十蓋逸其七八孰謂不好不尚之禍乃甚于秦之焚之也魯人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其篇數與今儀禮陸德明賈公彦皆以為今儀禮》。攷之西漢藝文志》,髙堂生之》,后倉最明倉以傳大小戴出魯淹中多天子諸侯卿大夫制愈于倉等推士禮以致天子夫如是則髙堂生所傳特士禮儀禮中所謂士禮》,》、《》、《相見》、《》、《既夕》、《》、《特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禮必非髙堂生所傳者不知賈陸二子何據而云爾漢數六經,《》、《與焉厥後樂書亡矣儀禮亦復不取。《周禮古矣然聖人設官分職之書也至其所用以長以治者豈能舍儀禮》?《禮記古矣然皆釋儀禮之義祭義》、《冠義》、《昬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是也豈得而先儀禮》!班固之論曰之道同歸,《》、《之用為急固之言必有得于先生長者之緒餘而非臆度也古者聖王重禮以之修身以之齊家以之治國以之平天下以之豐財裕民以之强兵禦侮厥後狃于淫靡驕倨苟且之習不惟緩其所急亦既廢之成德致治之具廢而望學士大夫有日可見之行如三代國之安富尊榮如三代所以難也鄭康成收拾于大及劉向别錄參以今古之文定為之》,其書已不純古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節  孟卿
   
           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后倉、魯閭丘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為東平太傅。德號大戴,為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仁為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08
宋·張淳(字忠甫)《儀禮識誤》序:“《儀禮》未知孰作,或曰周公作之也。孔子、孟子 ...



                第三章   《春秋》之傳受
  


                 第三十三節胡毋生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而董生為江都相,自有傳。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長史,唯嬴公守學不失師法,為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孟為符節令,坐說災異誅,自有傳。
      


               第三十四節嚴彭祖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唯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至河南、東郡太守。以高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願少自勉強!」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終。授琅邪王中,為元帝少府,家世傳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為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眾尤盛。雲坐為江賊拜辱命,下獄誅。

        第三十五節 顏安樂

         顏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也。家貧,為學精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後為仇家所殺。安樂授淮陽泠豐次君、淄川任公。公為少府,豐淄川太守。由是顏家有泠、任之學。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皆自有傳。廣授琅邪筦路,路為御史中丞。禹授潁川堂谿惠,惠授泰山冥都,都為丞相史。都與路又事顏安樂,故顏氏復有筦、冥之學。路授孫寶,為大司農,自有傳。豐授馬宮、琅邪左咸。咸為郡守九卿,徒眾尤盛。(官)〔宮〕至大司徒,自有傳。
     

           補《眭弘傳》眭弘字孟,魯國蕃人也。少時好俠,鬥雞走馬,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至符節令。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為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而)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襢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設祅言惑眾,大逆不道,皆伏誅。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徵孟子為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4-13 21:12 编辑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0
第三章   《春秋》之傳受  

                 第三十三節胡毋生   



                案《漢志》言: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
……
公羊外傳五十篇。
穀梁外傳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龖案:《儒林傳》稱“《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但《志》僅有“公羊顏氏記十一篇”而無“嚴氏記”何因待考。又《漢志》言:“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1
案《漢志》言:“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 ...



               &#8226;魏文貞《隋書&#8226;經籍志》言:《春秋序義疏》一卷(梁有《春秋發題》一卷,梁簡文帝撰;《春秋左氏圖》十卷,漢太子太傅嚴彭祖撰;《古今春秋盟會地圖》一卷。亡。)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嚴彭祖撰。)
《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漢諫議大夫何休注。)
……
《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膠西相董仲舒撰。)
《春秋決事》十卷(董仲舒撰。)
《春秋決疑論》一卷
《春秋左氏膏盲》十卷(何休撰。)
《春秋穀梁廢疾》三卷(何休撰。)
《春秋漢議》十三卷(何休撰。)
《駁何氏漢議》二卷(鄭玄撰。梁有《漢議駁》二卷,服虔撰,亡。)
《駁何氏漢議敘》一卷
《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撰。)
《春秋公羊例序》五卷(刁氏撰。)
《春秋公羊謚例》一卷(何休撰。梁有《春秋公羊傳條例》一卷,何休撰;《春秋公羊傳問答》五卷,荀爽問,魏安平太守徐欽答;《春秋公羊論》二卷,晉車騎將軍庾翼問,王愆期答。亡。)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鮮于公撰。)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龖案:此蓋爲現行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十三卷(吳僕射唐固注。梁有《春秋穀梁傳》十五卷,漢諫議大夫尹更始撰,亡。)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魏樂平太守糜信注。)
十卷《穀梁傳》十卷(晉堂邑太守張靖注。梁有《春秋穀梁傳》十三卷,晉給事郎徐乾注;《春秋穀梁傳》十卷,胡訥集解。亡。)
《春秋穀梁傳》十六卷(程闡撰。)
《春秋穀梁傳》十四卷(孔衍撰。)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徐邈撰。)
《春秋穀梁傳》十四卷(段肅注,疑漢人。)
《春秋穀梁傳》五卷(孔君揩訓,殘缺。梁十四卷。)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范甯集解。梁有《穀梁音》一卷,亡。)……”
又言“《一字石經春秋》一卷(梁有一卷。龖案:漢熹平石經《春秋》也,現存部分拓本供參考。)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龖案:漢熹平石經嚴氏本竝顏氏參校本也,現存部分拓本供參考。)
《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龖案:此魏三體石經本也,現存部分拓本供參考。)……

           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於秘書內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寢廢,營造之司,因用爲柱礎。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並秦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3
唐&#8226;魏文貞《隋書&#8226;經籍志》言:“《春秋序義疏》一卷(梁有《春秋發題》一 ...



                 第三十八節   張蒼賈誼
     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為蕩陰令,授清河張禹長子。禹與蕭望之同時為御史,數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於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授尹更始,更始傳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為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將軍。而劉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護、劉歆。

        太史公書《張丞相列傳》言:“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曆。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從西入武關,至咸陽。沛公立爲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漢乃以張蒼爲常山守。從淮陰侯擊趙,蒼得陳餘。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爲代相,備邊寇。已而徙爲趙相,相趙王耳。耳卒,相趙王敖。復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擊之。蒼以代相從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爲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戶。遷爲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是時蕭何爲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蒼又善用算律曆,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黥布反亡,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而張蒼相之。十四年,遷爲御史大夫。周昌者,沛人也。其從兄曰周苛,秦時皆爲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於是周昌、周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爲職志,周苛爲客。從入關,破秦。沛公立爲漢王,以周苛爲御史大夫,周昌爲中尉。漢王四年,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滎陽城。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爲虜矣!」項羽怒,亨周苛。於是乃拜周昌爲御史大夫。常從擊破項籍。以六年中與蕭、曹等俱封:封周昌爲汾陰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爲高景侯。昌爲人彊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爲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爲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爲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是後戚姬子如意爲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趙堯年少,爲符璽御史。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才也,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周昌笑曰;「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能至是乎!」居頃之,趙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爲不樂,非爲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堯曰:「陛下獨宜爲趙王置貴彊相,及呂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獨昌可。」高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彊爲我相趙王。」周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柰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彊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爲趙相。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爲御史大夫者?」孰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趙堯爲御史大夫。堯亦前有軍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從擊陳豨有功,封爲江邑侯。高祖崩,呂太后使使召趙王,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爲不遣趙王。於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謁高后,高后怒而罵周昌曰:「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趙王,何?」昌既徵,高后使使召趙王,趙王果來。至長安月餘,飲藥而死。周昌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死。後五歲,高后聞御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乃抵堯罪,以廣阿侯任敖爲御史大夫。任敖者,故沛獄吏。高祖嘗辟吏,吏繫呂后,遇之不謹。任敖素善高祖,怒,擊傷主呂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從爲御史,守豐二歲,高祖立爲漢王,東擊項籍,敖遷爲上黨守。陳豨反時,敖堅守,封爲廣阿侯,食千八百戶。高后時爲御史大夫。三歲免,以平陽侯曹窋爲御史大夫。高后崩,(不)與大臣共誅呂祿等。免,以淮南相張蒼爲御史大夫。蒼與絳侯等尊立代王爲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嬰卒,張蒼爲丞相。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張蒼爲計相時,緒正律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爲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爲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吹律調樂,入之音聲,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於爲丞相,卒就之,故漢家言律曆者,本之張蒼。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張蒼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後,蒼爲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蒼爲丞相十餘年,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爲非是,罷之。其後黃龍見成紀,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爲博士,草土德之曆制度,更元年。張丞相由此自絀,謝病稱老。蒼任人爲中候,大爲姦利,上以讓蒼,蒼遂病免。蒼爲丞相十五歲而免。孝景前五年,蒼卒,謚爲文侯。子康侯代,八年卒。子類代爲侯,八年,坐臨諸侯喪後就位不敬,國除。初,張蒼父長不滿五尺,及生蒼,蒼長八尺餘,爲侯、丞相。蒼子復長。及孫類,長六尺餘,坐法失侯。蒼之免相後,老,口中無齒,食乳,女子爲乳母。妻妾以百數,嘗孕者不復幸。蒼年百有餘歲而卒。”
《賈生列傳“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爲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爲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爲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爲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爲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爲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爲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爲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於是天子議以爲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爲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溼,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爲賦以弔屈原。其辭{略}。
賈生爲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鴞曰「服」。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溼,自以爲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爲賦以自廣。其辭{略}。其辭{略}。
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爲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爲列侯。賈生諫,以爲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爲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爲九卿。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一〕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4
第三十八節   張蒼、賈誼      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 ...



           案:太史公書無張蒼、賈誼傳《左氏》事,班書或承向、秀父子之誤說!


  《論衡·佚文第六十一》言: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聞弦歌之聲,俱封塗,上言武帝。武帝遣吏發取,古》、《論語》,此時皆出。》、《也而有〔聞〕弦歌之聲,文當興於漢,喜樂得聞之祥也。當傳於漢,寢藏牆壁之中,恭王〔聞〕之,聖王感動弦歌之象。此則古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知,征天下能為《尚書》者。東海張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詁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出秘《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成帝下霸於吏,吏當器辜大不謹敬。成帝奇霸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孔子曰“才難”,能推精思,作百篇,才高卓遹,稀有之人也。成帝赦之,多其文也。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疏一櫝,相遣以書,書十數札,奏記長吏,文成可觀,讀之滿意,百不能一。張霸推精思至於百篇,漢世〔寡〕類,成帝赦之,不亦宜乎?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子山成之,上覽其文。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案書第八十三》言:《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高、谷梁、胡母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戶,獨《左氏傳》為近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高、谷梁寘、胡母氏不相合。又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光武皇帝之時,陳元、范上書連屬,條事是非,《左氏》遂立。范叔尋因罪罷。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陳元言訥,范叔章詘,左氏得實,明矣。言多怪,頗與孔子“不語怪力”相違返也。《呂氏春秋》亦如此焉。《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

         案:春秋左氏傳孔子宅佚文》、《案書》篇說同,或是事實。許慎說文序曰: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段玉裁謂:春秋蓋《春秋經》也《志》言《春秋》十二篇。《春秋經》、《傳》,班志不言出誰氏。據許下文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意《》、《傳》皆其所獻。《古經》與《傳》別,然則班云春秋》十二篇、《左氏傳》三十卷,皆謂蒼所獻也。而許以《經》系之孔壁,以《傳》系之北平侯,恐非事實!或曰:春秋二字衍文,非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6
案:太史公書無張蒼、賈誼傳《左氏》事,班書或承向、秀父子之誤說!



                案:太史公書無張蒼、賈誼傳《左氏》事,班書或承向、秀父子之誤說!


         《論衡·佚文第六十一》言: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聞弦歌之聲,俱封塗,上言武帝。武帝遣吏發取,古》、《論語》,此時皆出。》、《也而有〔聞〕弦歌之聲,文當興於漢,喜樂得聞之祥也。當傳於漢,寢藏牆壁之中,恭王〔聞〕之,聖王感動弦歌之象。此則古文不當掩,漢俟以為符也。孝成皇帝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知,征天下能為《尚書》者。東海張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訓詁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出秘《尚書》以考校之,無一字相應者,成帝下霸於吏,吏當器辜大不謹敬。成帝奇霸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間。孔子曰“才難”,能推精思,作百篇,才高卓遹,稀有之人也。成帝赦之,多其文也。雖奸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疏一櫝,相遣以書,書十數札,奏記長吏,文成可觀,讀之滿意,百不能一。張霸推精思至於百篇,漢世〔寡〕類,成帝赦之,不亦宜乎?楊子山為郡上計吏,見三府為《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夫以三府掾吏,叢積成才,不能成一篇。子山成之,上覽其文。子山之傳,豈必審是?傳聞依為之有狀,會三府之士,終不能為,子山為之,斯須不難。成帝赦張霸,豈不有以哉?案書第八十三》言:《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高、谷梁、胡母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戶,獨《左氏傳》為近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高、谷梁寘、胡母氏不相合。又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光武皇帝之時,陳元、范上書連屬,條事是非,《左氏》遂立。范叔尋因罪罷。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陳元言訥,范叔章詘,左氏得實,明矣。言多怪,頗與孔子“不語怪力”相違返也。《呂氏春秋》亦如此焉。《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

         案:春秋左氏傳孔子宅佚文》、《案書》篇說同,或是事實。許慎說文序曰: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段玉裁謂:春秋蓋《春秋經》也《志》言《春秋》十二篇。《春秋經》、《傳》,班志不言出誰氏。據許下文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意《》、《傳》皆其所獻。《古經》與《傳》別,然則班云春秋》十二篇、《左氏傳》三十卷,皆謂蒼所獻也。而許以《經》系之孔壁,以《傳》系之北平侯,恐非事實!或曰:春秋二字衍文,非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zqc4124 发表于 2017-4-13 21:18
案:太史公書無張蒼、賈誼傳《左氏》事,班書或承向、秀父子之誤說!



            魏志·劉劭傳注引衛恒四體書勢序:『其序古文曰:“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藏,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冢,得策書十餘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仿佛。”敬侯謂覬也。其序篆書曰:“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云。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其序錄隸書,已略見武紀。又曰:“師宜官為大字,邯鄲淳為小字。梁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其序草書曰:“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為楷則,號‘怱怱不暇草’,寸紙不見遺,至今世人尤寶之,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潁、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也。”
隋志左氏,漢初出於張蒼之家。”是左氏傳張蒼所獻也。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於壞壁中,逸禮三十有九,書十六篇。”漢書·藝文志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