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9|回复: 0

[戏曲综合] 琼剧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0 1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琼剧简介
供稿人:陈涣

  琼剧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用海南话演唱。明末清初,发祥于琼山、海口一带,由历代移民文化不断积淀而多元形成。琼剧在清代被称“土戏”、也称“海南戏”,琼山、海口一带称“斋”,海外侨胞称“琼州戏”、“琼音”。以“琼剧”称谓见诸于文字的时间约为1936年,后渐普遍使用至今。
  早期的琼剧以曲牌体为主,受高腔、昆腔影响,有帮腔和箫管主伴的形式。剧目多为闽、广一带传来的南戏传奇,脚色行当有生、旦、杂(丑)、净四种。清康乾间,琼剧已风靡全岛,几乎人人会唱。道光十五年(1835),“琼城梨园班”应邀赴越南西贡演出,首开琼剧出国演出之先河。咸丰年后,梆黄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兼收并蓄,逐步演化为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的结构;琼剧艺人编写的剧目也大量涌现。约光绪二十三年(1887),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时称文武大班,行当体制分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编演文明戏,兴改良琼剧和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建国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挖掘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唱腔、曲牌和表演程式,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创新了一批有特色的板腔,行当体制也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
qj00timg.jpg
  历史渊源
  琼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地方大戏,其渊源至今有四种观点:
  一、模仿木偶戏而产生。据1930年陈铭枢《海南岛志》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老艺人也相传,琼剧一些剧目,如《妲己败纣》、《目连救母》、《项庄舞剑》、《仙姬送子》,唱腔中的[中板]、[教子腔]、[告啰腔]、[高腔],演员表演时生脚上场用“三步行”、旦脚上场走“碟步”,以及“踢袍角”、“三批”等表演程式,都从木偶戏沿袭借鉴而来。据此《海南岛志》进而论证“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
  二、琼剧声腔源自弋阳腔。琼剧先辈传,自明嘉靖年起,就有闽南戏频繁传入海南。清王国安《卢侯外记》载:“古传,白沙津白帆如梭,商贾云集,通宵达旦,市者不稀,奉祀娘后,有闽、广剧,神欢人乐。”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此时的闽南班声腔受弋阳腔影响,因此也影响了琼剧。早期琼剧有一唱众和的帮腔,现在随腔伴奏的音乐,重复尾段旋律作为过门也是是帮腔的遗迹。高腔剧目《琵琶记》、《金印记》、《浣纱记》、《拜月记》、《白兔记》、《珍珠记》等也是琼剧广为流传的剧目。
  三、琼剧源于本土民谣。岑家梧撰于1940年的《海南汉人戏剧概论》认为,琼剧起源于海南民谣,是土生土长的剧种。拥护此说者认为,“无中板,就无琼剧”,而中板先于琼剧形成。琼剧主要唱腔[中板],在节奏、速度、唱词句式、字的平仄等方面,都与民谣无异。
  四、道坛戏是琼剧的始祖。道坛戏在海南称“师傅公斋”,至今,海口、琼山一带仍称琼剧为“斋”。看琼剧,是“看斋”,演琼剧,是“做斋”,请道士做法事,也是“做斋”。此观点认为,琼剧唱腔音乐与海南道坛音乐相同或相近,演出多为酬神还愿的仪式,一些演员也扮道士,使演戏与法事合而为一,演员与道士也合为一体。而道教在唐宋时就传入海南,因此琼剧从道教生成。
  综上所述,琼剧学者普遍认为,琼剧是由外来剧种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康乾年间,解放后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1957年,琼剧首次晋京演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并接见演员。后又五次晋京演出,受到好评。琼剧也频繁出访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影响。

  艺术特点
  唱腔音乐
  琼剧唱腔音乐结构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习惯上分为板类、腔类、曲牌类、杂调类四种。板类含[中板]、[叠板]、[数字板]、[苦哭叹板]。[中板]是每出戏必不可少的主要唱腔,份量大,用途广,唱法灵活,为各行当所共用。[叠板]和[数字板]则是由[中板]演变而成的流水板。[苦哭叹板]以表现具体感情而得名。腔类是为特定情节、特定内容或特定人物使用的唱腔,具有定型的特有句法,独特的拖腔和过门音乐。如[教子腔]、[争辩腔]、[高腔]、[江浪腔]等。曲牌类除结构较完整、使用范围较广的[程途]外,还有几个用于特定情绪的小曲牌,如[报花名]、[醒叹]、[哭流水]、[尾声]。杂调类有民谣、南无经、吟诗调、打吉、白板等。
  琼剧音乐的伴奏形式与海南民间八音伴奏形式大体相同,分大吹打、清音、锣鼓清音及其他伴奏。伴奏音乐有流传已久的牌子、小曲及锣鼓经。唱腔伴奏以[中板]的传统伴奏最有特色,因乐器定弦和配置不同,及乐师的即兴演奏,常产生支声复调。
  伴奏乐队俗称台面,体制沿袭海南民间八音旧制,由文排和武排两部分组成。文排乐器是调弦、春帮、椰胡、月琴或秦琴、唢呐、直笛仔、横箫、短筒喉管、中筒喉管,调弦和唢呐是领奏乐器,其他乐器交替使用。武排乐器是锣、鼓、双面鼓、钹、单盅,中子鼓和板是重要的跟腔乐器。早期乐队仅三四人,操三四件打击乐和一二支唢呐,称“锣鼓吹打”。后陆续增加扬琴、三弦、琵琶、阮、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等,还创制了大筒喉管,乐手十三至十五人。
  表演艺术
  琼剧表演艺术继承闽、广诸剧种表演传统,并揉合海南的公仔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及武术杂技中的表演因素和技艺。文戏重“唱”,擅长抒情性表演,讲究四功五法;武戏重“打”,拳宗南派少林,曾用真刀真枪,场面火爆威猛。
  琼剧脚色行当的现行体制分为五大行,即生、旦、净、丑、末。采用“正贴制”分工,演员按演技高低立为“正”、“贴”、“三贴”。生行包括正生、贴生、武生等青年男子及小孩生。旦行包括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婆脚)、彩旦、梅香旦、武旦。净行有大净、小净。丑行有花生、杂脚。末行分杂仔、须生。近代曾有“杂经头”、“四大金刚”行当,杂经头为正生、正旦之外各行当的总贴,要求文武兼备,集各行当表演于一身。四大金刚又称“打跌仔”,专扮兵卒一类角色,打斗翻跌样样精通。杂经头和四大金刚在建国前后逐渐消失。
  舞台美术
  演员以浓墨重彩勾画面部五官,并根据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画出不同的图案,脸谱图案讲究匀称。旦行除婆脚、梅香旦外,均用大片子贴两鬓及弯成小弯贴于前额。戏服以明代服饰为基础,色彩、样式和图案,绚丽多彩。舞台装置配备基本台和大幕,布景有写实布景、台框图案式布景和装饰性布景。舞台照明使用聚光灯、罗纹灯、回光灯、碘钨云灯、跑水灯、走云灯、投影幻灯、卤钨灯等,灯光的投射方位、亮度变化、色彩搭配机动灵活,手段丰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