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7|回复: 16

[百家论战] 小心儒家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0 08: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对儒家的很多传世观点不敢苟同,因世道传颂得势大,为避免逆缘太多,尽可能小心翼翼地回避。碰到一些机构邀约讲课还特别强调儒家内容时更是骨鲠在喉,其断见误人处似乎亦成为公然的真理了。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况且,理不辨不明,今天就将古今机缘汇于一处,如有些道理就做些调整,如认为没有道理就自己找出真正的道理,总之,大家还是可以按儒家“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省”原则处理。
  一、孔夫子论道与开悟前的思想
  儒家孔圣人五十岁左右研究易学,据说才有十翼问世,但是否一定是他作的学术上目前也无定论。他研究易经后,说了一句具深刻感悟的话:“朝闻道夕死可以,吾道一以贯之”。
  此论的道统见地虽具开悟之境,但“朝闻”、“夕死”之分别透出端倪,有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之嫌。另外,从此句的感叹亦可反映其之前的迷乱状态,否则也用 不着感叹和强调道统。所以,才会弄出仁义礼智信及孝经等一些难以究竟圆满的思想概念。大道之学不会越弄越复杂的。这一点上,老子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论,不能说不是儒家的盲点。
  孔夫子五十岁以前的教化思想从大智慧圆融角度论有些是值得斟酌的。从逻辑上说,自古圣贤并不是天生就是圣贤,是需要一个觉悟过程的。大福报如释迦佛祖也是十二年历尽艰辛的修证才大彻大悟的。切莫将圣贤觉悟过程中的断见、短见之聪明当作其开悟后的大智慧。
  虽然孔夫子在《说卦传》中也谈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但孔夫子的开悟似乎更多是学问上的知见,真正身心合一的印证在儒家典籍中似乎并非其主要,才会有后 来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思想的补充吧。另外,儒家在对生命生死超越上几乎没有真正有成就的人也算是一种旁证吧。走二元思维、二元研究的路子多堕落在道理 上的知见,现在的学者型国学大师几乎都是这个路数。
  其实,古贤对于儒家与佛家于大智慧层面也早有辨证。
  禅宗《宗门武库》记载这样一个公案。王荆公(王安石)一日问张文定公(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人?亦有过孔孟 者。公曰:谁?文定公曰: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泊,收拾不 住,皆归释氏焉。公欣然叹服。后举似张无尽(张商英),无尽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
  什么意思呢?王安石认为孔孟之后就没有出大学问者了,张方平则不以为然,认为超过孔孟智慧的其实出了很多,并随口点出一些大禅师的名号。王安石不解,张文定公解释说:儒家庙小留不住大菩萨哦,均出家到佛家了啊。
  王安石后跟宰相张商英谈起这件事,张商英亦大为赞赏,认为是真正通达人士的见地。张商英其实以前也是儒家门庭,后受深有智慧的太太启发逐渐入了禅门,乃宋朝修为有成而又隐于朝的大德居士。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史记??老子传》老子对孔子思想的一段话。文中有: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 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 而已。”
  老子这段话反映了世道生命最为关键的存在意义和修为理念。老子说,你说的那些不过是些死人留下的思想,换句话说,都是些不懂得生命之人的想法。那些外在的 状态、色相、骄气、过度过分的的志向、理想其实对生命是没有真正益处的。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深藏若虚,不会特意去张扬什么理念思想,显或隐不过随顺机缘,自然而为。
  儒家为建立社会秩序设置了一套概念体系,以政为学,本质上是为治乱。自古通大道者,文字都不会太复杂,所谓言简意赅、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当然也包括文字般 若。儒家虽发心是善的,其选择救世的方式、过程则不圆融不究竟,与大道有背离,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从世道阶段性这个小系统的价值观来论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从生命觉悟这个大系统论则易误人慧命。选择什么济世方法终究还是跟自身觉悟程度有关。当然,儒家后 来由理学至心学逐渐向佛家汇通,我们也并不能否认儒家《大学》、《中庸》核心思想对生命觉悟的真实意义。
  二、难合孝道的一些《孝经》断见思想
  《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首先,孝只是儒家表达社会伦理的一类概念,儒家还有仁、义、礼、智、信、忠、悌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或原理,是否有一个概念能将其全部贯通吗?如有一定是根本性、究竟性理念。
  道家勉强用了一个“道”字。孔子老大不小才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德也不过是道的显现,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最大的德就是道啊。佛家则用了一个 “空”,回归到空是要证悟的。悟在心,悟空为觉,觉成就智慧,智慧指导修证。世道一切做人做事均是觉悟和修证的过程。
  所以,智慧最为关键,可以贯穿一切,道家悟道的目的首先也是要成就智慧。孔夫子在《孝经》中说孝为德之本,所有立身行道均由之生,以致世道还演化出“百善孝为先”之语,实在颠倒。
  道才是德之本。古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孝之一字不过是一类现象的表象,根本无法取代其它儒家概念性理念,如何能成为德之本呢。孝必须以道为基为归,是 谓孝道。不明道、合道,没有智慧涵养,孝不足为孝,孝只会成为一种死的概念,只会堕落为世人“为我”的工具。
  因此,“百善孝为先”不如改为“百孝善为先”来得通透圆满。好比有些做父母的因贪欲之性故,让子女偷盗或占有他人财物等不善之行,晚辈是否也因孝敬父母而 遵循呢?肯定是不可的。长辈如不修养觉悟自己,缺乏基本的善心,晚辈一味地顺从其嗔怒怨恨之性,会将长辈“孝”到什么地方去呢?会掉到恶道去。
  大孝之人是要懂得如何用适宜之法将不善尊长导入正途、正命,不要让家族长辈将来堕落恶道受苦。所以,行孝其实是需要智慧的,至少倡导以善为先较以孝为先圆满些。如不论长幼均持善心、利他之心,孝与不孝已是剩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明显局限于小家小我,不如佛家大义和超然。佛家为利益众生或求证大道不惜割肉饲虎、舍身忘命或苦行历练。这种小孝断见之理如何能圆满世道,助人觉悟智慧回归生命的真实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个就更加误人了。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儒家自古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俗念了。人生一世就是为了 立身扬名吗?名跟生命真实有什么本质关系吗?真领悟了宇宙生命真实不可能是这种见地的,佛家称之为断见。另外,你的父母显达了高兴了,别人的父母不就失落 难过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为我”的体现,与自己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自相矛盾,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矛盾的。
  这类因觉悟水平有限,见地不彻底导致智慧、慈悲有限之处还有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儒家自己标榜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四十不惑意谓着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应知命啊,怎么到五十才知命呢,中间十年干什么去了啊。再看禅宗大德的见地: “宗门之理事,毫厘有差,便即不是。不然则颟顸佛性,笼统般若,埋没祖师,失却佛法”。 颟顸,不明事理,糊涂的意思。所谓一份实悟一份见地,儒家见地如此与其实修实证有限是一致的。
  三、《大学》探究未知的路子与西方分析还原思维的误区
  《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的“格物”也是值得斟酌的,况且“物格”就一定能“知至”吗?!
  格物理念与西方现代科学一直沿袭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分析还原”思维理路较一致。分析还原思维系割裂式简单化,所以才导致如今以地球资源耗损为根本的科技文明物质文明,不啻于以发展的名义给自己掘墓,因为不清楚宇宙和生命的真实。
  而且,“物格”因二元思维必然陷进认识论之悖论,怎么可能“知至”而认识真理呢。认知的对象与认知的主体本质上是互动、互补、和谐的太极阴阳关系。不考虑 测量主体(意识)对试验的影响,量子领域必然会陷于“测不准原理”的障境;宏观领域现在也有享誉世界的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心水试验”的可重复性结论将 其显露出来了。
  对于二元向一元的回归,道家、佛家均有“身心合一”的修为理念,而且还有进一步揭示真实的“无中生有”、“空中生妙有”思想。儒家的“格物”实在看不出其的智慧观照,勉强的“中道”思想算是二元思维中的极处了。
  如果将圣贤们对生命的觉悟和慈悲接引做个分别,因自身觉悟层次而导致救度世道方法的智慧上则存在差别,最彻底觉悟、最圆满智慧的非释迦佛不可了。即使是老 子,亦多在认识真实之觉悟过程层面,至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到世道,应机接缘,助世道生命觉悟则不是其主要。
  以上是对儒家某些传世思想做的一些辨证,并非不承认其对世道社会稳定性的阶段性价值和意义。只是为圆满生命觉悟之真实价值,亦算是一种分别智吧。顺缘也好逆缘也罢,能让后人多个辨证真实的机缘,总有其意义所在。
  刘硕斌
  2011年12月21日于北京清华园宾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17: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出的都是历史逻辑事实,了解其所以然,一是理据于历史逻辑的时代背景,二是了解其演变次序。
如老子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论,说是孔学的盲点,方对,一是孔学的智识不足,难以解释存在;二是表明孔学有后人的理论传承和开新,孔儒有理性次序。从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学和《易传》,开新孔学,其实也存理论“损益”,弥补孔学的诸多盲点。孔学的克己复礼为仁,有盲点,所以有荀学的反本成末说,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有实践验证。孔学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政制理论有盲点,所以有荀子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孔子心性中庸的君子质文,有盲点,所以有《易传》心性人事一体的三道三才,人事的矛盾因果是“刚柔相推而吉凶生”,心性的矛盾因果是“情伪相感而利生”。船山明晰为“仁心之用因乎礼之体”,有“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孔子的忠恕仁道同样有盲点,若没有船山仁恕天下的理道定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大环境,信奉孔学忠恕做人,乃傻子的代名词。所以,对二千数百年前的孔学,只能还其历史逻辑的本来面目,对其理论盲点予于苛责或言必孔子。两个极端而已。
至于王荆公言及孔孟后绝无人,张文定曰:“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了”。只能从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历史逻辑背景去了解其所以然。经过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动乱,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两度证验,士大夫群安身立命于人事天命,心性信条不是入道便是入佛。佛门治心于实相空境,幻化人生,导引明哲保身,避离祸福因果。皈依佛门,同归与世浮沉的道佛同道。唯独儒门淡泊,内修位置失去,方有儒门为恢复道德内修位置而复兴的宋明理学定理内修,演变成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显然,传统儒学并没有真正复兴,所以有儒学否定之否定的更高阶段,“为往圣继绝学”而正蒙的张载学,“希横渠之正学”的民本实学和心性启蒙的船山学。以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历史逻辑演变次序,思考王荆公与张文定的对话,心底疑惑也许会廓清。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1 1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为什么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的呢?
孔孟之道向宋明理学、心学的转变功不可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1 14: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先生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何不专注探究关心的问题,陈述充足依据的理论见解?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为何弃孔儒民本而“屈民以伸君”?为何借天的征兆警示君王,护持民生,提出“屈君以伸天”。“伴君如伴虎”,还不吸取牢狱之灾的教训,夹着尾巴做人,还会有百家争鸣时代的正大光明?缺失正大光明的学术研究,社会有健康坦顺路?张先生不会连环境做人的道理都不懂吧!
二、在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为什么是外来佛教入世,开始儒道佛三教鼎足?缘生缘驻,文化承前有历史逻辑次序吧!在第二次大动乱的五代十国时代,外则儒术的天命人事;内则道佛的虚无人生和幻化人生。接续有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开始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两次大动乱期所发生儒道佛文化的逻辑变化,究其所以然之理,存在决定思维,存在也决定意识。其实我们也亲身经历佛道儒思潮的社会存在,以历史逻辑清晰现实逻辑,以现实逻辑证论历史逻辑,虚壹而静谓大清明吧!
三,张先生若能详尽的理论逻辑依据,最好能通读四书后,再细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后,便有充足的理论逻辑依据了。论证“孔孟之道向宋明理学、心学的转变功不可没”,这才是真学者所为。研究传统哲学史,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有检验理论的真理标准:满足人民对物欲需求的日益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要。凡是抑制情欲的善性文化,与两个满足的真理标准背道而驰。如文革的心性时代:文胜质则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1 2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儒家思想,关键是看客站在上面角度上,用上面心情去看。
心中有上面,看到的就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1 2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因觉悟水平有限,见地不彻底导致智慧、慈悲有限之处还有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儒家自己标榜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四十不惑意谓着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应知命啊,怎么到五十才知命呢,中间十年干什么去了啊。再看禅宗大德的见地: “宗门之理事,毫厘有差,便即不是。不然则颟顸佛性,笼统般若,埋没祖师,失却佛法”。 颟顸,不明事理,糊涂的意思。所谓一份实悟一份见地,儒家见地如此与其实修实证有限是一致的。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0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尊儒术,非独尊儒学。主流的思想体系也不需要独尊,独尊就变质了。以事论事吧!若独尊是民所共由理道的儒学,目标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本大同,生成物欲观的文明同步,人道理欲观的文明同道。若独尊儒术,是巩固君主专制政权的手段而已。阳儒阴法,借鉴秦法罔顾民生而灭亡的教训,“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序之数亦大”。为了巩固君主专制政权,主政民生。“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独尊儒术的王权国策。儒道佛文化是适应君主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也是浮沉于治乱世时代的社会人生观理论。政权国策与意识形态,不是同步文政導的专制存在?由汉儒初度异化成然经世致用的汉唐生长期,走到宋明理学极度异化,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接近阳法阴儒的宋明专制衰落期。再度的恶化,进入独尊儒术国策结束,君师一体,治学一统,完全复辟秦法暴政的阳法阴儒时代,同步文政導破裂的满清专制衰亡路。值得文化沉思的是:秦朝暴法,二世而亡;满清暴法,却有后世人称誉的康乾盛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岁月流逝的经历之中,独尊儒术政权国策与儒道佛意识形态同步文政導的兴亡史,制度与文化的专制环境所引发的心性文化裂变。张扬有道伐无道理念,由先秦时代的社会正义和文化正义,走到汉唐王朝正常陵替的人民正义,“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序之数亦大”。进入阳明后百姓日用皆道的负向:谁当皇帝都要穿衣食饭的自扫门前雪。面视人民主体的心性裂变史,不作文化的深刻省思也罢,还说功不可没,功在那里?千秋功罪,谁人予以评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01: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乱相,也是心性乱相的众说纷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在人心乱相时代,错综复杂,成然理在气中殊异诸多的社会人生观,选择不同的文化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乃人的生存权利,只能尊重,而不能强同。所以对一切出自社会人生观的见解和观点,我都不参与。唯独对涉及哲学文化观方面才参与,其中与张无屮先生辨论最多,立志做领军人物主学文化哲学,总希望他能为天下学术抛弃证实是错误的学派观点,做名副其实的领军人。哲学理一,目标一个:理一分殊的生民立心立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需要的共同目标,所以有改善世界的哲学观。不可能如社会人生观的多元,传统儒学言性命分殊。对于蒙山城先生的郁闷,十分理解!遍天下人,各有各的郁闷,的确如此,文化乱相的心性事实。历史上曾有过士大夫群不是入道就入佛的现象,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现在还是佛道儒思潮流行阶段。尘世同人,与世浮沉也数十年,人生磨难也经历诸多,对道佛理解也算深刻。也如张载与船山,都是出入道佛方成哲理深刻的学问道。对于蒙先生的郁闷,一句话,理解郁闷,理解万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对我有些误解:
1:我说复兴道学作为传统哲学新时空打造的基础,道学是指管仲、晏婴以前直到伏羲的学术,不是百家争鸣之后的儒家、道家等的“理一分殊”之后的老子道学。

2:道学上升为传统哲学新时空,是“理一分殊”之后在新时代的综合归元,是对5000年文明脉络抽象总结的结果。打包之后便于作为新时代的基础予以继承、发展。

3:道德学说方法*论由道德仁义礼法兵构成系统,老子道家系统主要继承了道法、德法理念,以自然规律指导人来社会管理,是道家的核心;孔孟儒家系统主要继承了仁礼乐思想,荀子向仁礼法转变;申不害主要继承了法道思路,商鞅继承法兵思路。这是以治国理正为主的思路的看法。

4:儒家为什么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的呢?
孔孟之道向宋明理学、心学的转变功不可没。
-------------------------------------------------------------
宋明理学、心学向精英儒学发展,偏离了孔儒人所共由之路的定位,在学术上可能是一种进步,但在作用上似一种退步。

5:张载四句给人影响深刻,仅此而已。靠他重振儒学、传统哲学我看不到依据。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3 08: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我有猎奇心,很想了解张先生所理解理一分殊的理论逻辑?很想了解老子理一分殊的理论逻辑?张先生是否全鲜花绿叶,全定论与理论依据,扼要陈述,满足我的猎奇心,让我开眼界,增见识?
二、张先生言宋明理学、心学向儒学精英发展,为学术可能进步,作用似退步的定位论,孔孟之道向宋明理学心学的转变功不可没,我是不满足只有定论,总有理论的逻辑依据言明,没有绿叶衬托的鲜花,给人的印象非鲜花自然,失自然美感非自然美。
三、我先“以身试法”,张先生言:“张载四句,给人深刻,仅此而已。靠他重振儒学、传统哲学我看不到依据”。张先生大谬。张载四句仅此而已?没有深刻哲学意蕴?没有历史逻辑条件的完善哲学体系?平白无故地说出给人深刻的四句?张载言出“为往圣继绝学”的正蒙说,平白无故?对主统文理学统的宋明理学无想法?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性明确,“为天下开太平”,张先生认为仅此而已犹自可,继绝学的精粹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何为天地立心?张先生别老谈老子代言中国哲学,该要研究儒学的心统性情学了。文化承前于孔子的民不使知之;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文化启后有船山以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论,历史逻辑的理性次序。张先生探讨张载学,缺失理性次序及心统性情的学问根柢,等同损伤自己的学问根柢。如何为生民立命,民可使由之天命之性其原,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气质之性其都。透过对现实社会分工体系,安身立命于本职工作的社会人生,张先生真要研究“循理而应乎事物”,通贯天道酬勤的性命学。富有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哲学意涵,如此深刻精粹的张载四句,张先生以仅此而已一笔勾销;义理的古今会通,当然也无法悟道,看不到依据了!
知道船山如何评价张载正蒙说吗?“养蒙以圣功之正也”。“以使大心者而使之希圣”。“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这就是船山评论的张载正蒙学,在宋明理学诸多大师中,惟一被推崇称誉。通经正经接着说,在前人圣神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学问大师,方是名副其实。船山承载的肩膀大师就是“希横渠之正学”。绝没有现代人的徇私造假吧!
为了证实定论,略举三个理论逻辑引证。
(1)我常谈到心性辩证的逻辑次序,从荀子解蔽,庄子(包括老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矛盾偏蔽,“偏于一曲”,知其一而蔽于天,不知其二即不知人。“闇乎大理”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张载承载,“一故神,二故化”于一物两体的天之能参;船山承载,“两端而一致”,“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己。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道曰利”义利矛盾的两体理一;“无欲理亦废”,理欲矛盾的两体理一。承前启后张载学心性辩证的逻辑次序。
(2)心性唯物,张载的“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文化承前于荀子物物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文化启后是船山人道理欲观文明同道的道体论,“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
(3)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张载说:“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文化承前于《易传》:“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化启后是船山理论:“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而开新往圣学,船山“希横渠之正学”而开新横渠学。上述三个理论逻辑次序,不知张先生认可否?理论依据足够吗?若还不够足以疑团,可以补充。当然,自己精深钻研方是正道。
四、张先生的一至三,无须再答复,张先生的道学源流上溯五千年也好,六千年也好,结论一样。古朴自然道演变有开新的始初阶段,乃人文化成天下,进入民共由理道的论理学时代。形上導有政道和文理合一的存在理势天;形下器道有生民立心立命于天道酬勤的存在音容天,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文化文明始步,终结论道不论理的古朴时代,进入探究理道两体理一的论理学文明时代。虽然,孔学有诸多理论盲点,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民所共由理道学,儒学一以贯之的人文传统。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3 1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只是有选择的推广前人的观点而已。您认为他选择的有哪方面的观点呢?或者说儒道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2:张载为“往圣继绝学”?都是那些圣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3 13: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提出的前二个问题,张先生为何不作答?我非常感兴趣?互相交换见解是好事吧!张先生提出问题,我尽心答复;我提出的问题,张先生也应如是吧!来而不往非礼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4 11: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我有猎奇心,很想了解张先生所理解理一分殊的理论逻辑?很想了解老子理一分殊的理论逻辑?张先生是否全鲜花绿叶,全定论与理论依据,扼要陈述,满足我的猎奇心,让我开眼界,增见识?
---------------------------------------------------------------------------
先生又误解了我的意思了,我说的是到了百家归一的时候了,而不是说一分百家的历史。不过,我现在说的百家归一的体系反过来也可为先生“理一分殊”的问题提供答案。

请参考: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传统哲学( 完成版)http://bbs.tianya.cn/post-666-34678-1.shtml

连接不好的话,请自己按文章名字搜索一下,很多网站都有。

二、张先生言宋明理学、心学向儒学精英发展,为学术可能进步,作用似退步的定位论,孔孟之道向宋明理学心学的转变功不可没,我是不满足只有定论,总有理论的逻辑依据言明,没有绿叶衬托的鲜花,给人的印象非鲜花自然,失自然美感非自然美。
----------------------------------------------------------
这是我网上学习的结果:
如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儒学复兴的先驱
2017年09月11日 14:46   作者:李伏清 唐琦露

如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明的演化

再如:可以搜索一下【宋儒与汉儒、唐儒的区别】就可以有很多类似的见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4 16: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搜百度,查查朱熹大辞典吧!看看理一分殊研究的是什么理论问题?虽然,朱熹与船山的观点是对立,研究的理论问题都一样。看看是不是你所理解的百家归一,风牛马不相及!
你以往转载的文章我都不看,最近二篇我看了。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和体与中华新文明》,不只从头到尾看了,有些段落还反复看了数次。为什么?以我为主,有共鸣感!脑袋是自己的,用来辨析问题。为我所用的虚壹而静谓大清明,不是理蔽不分、是非不辨的垃圾堆。我看的文章并不会比你少,应该比你杂得多。简单道理不说了,自为吧!过节了,祝节日快乐!恭祝论坛同人节日快乐!
明确一点:学术可能进步,作用似退步,还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宋明理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以及后来的船山学,历史逻辑的演变次序,都不可能会停留在孔儒理论踟蹰不前;也是肯定阶段必然要经过否定阶段,方进入否定之否定更高阶段的历史逻辑次序,所以说宋明理学和心学学术可能进步,作用似退步,理解正确有道理,若说是功不可没,理解肯定是错误!所以张先生将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定理内修观点套解传统儒学民本实学为伦理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孟子言:“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庶物人伦同一,归入伦理学也可。但是,庶物非天下掉下来,有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物物经济学吧!仁义人道融入天道阴阳和地道刚柔,仁义行,目的性是非行仁义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传》的富有盛德,非常明确,不是为道德而道德:而是物欲观文明同步的富裕生活,人道理欲观文明同道的美好生活。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会有富裕生活和美好生活吗?张先生认真读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宋明理学的浑然天理,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天道篇;同步是人事当然,不以一毫私欲的人道篇。浑然天理与人事当然同步,“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天地本性。去私意自蔽是成全浑然天理;去私欲自累是为了成全人事当然;用力去私意私欲,成全是天地本性,能说功不可没?还有富裕生活和美好生活的人类需要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6 12: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先秦典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
其实,《大学》《诗经》《礼记》《尚书》在春秋之前属于百家共有的经典;《中庸》《论语》《孟子》《周易》《春秋》才是有了儒家之后才有的经典。

2:从《中庸》《论语》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孔子对无为的表面理解,二是无为是平台的搭建,中庸是平台内各方平衡利益的原则。

3:孔子之前的学者不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问题,只讲怎样引导向善的方法。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告子性如水,学术越发展越细致、越支流,成就就越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7 0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经学史专家周予同先生在皮锡瑞(清)的《经学历史》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研究古史学,我们能不取材于《尚书》、《左传》、《周礼》等书吗?但一谈到这三部书,《尚书》的今古文成问题,《左传》的真伪成问题,《周礼》是否实际的政绩的记载成问题。我们研究哲学史或思想史,我们不能不论到《易》和《春秋》,但《易》的产生时期和思想来源成问题,《春秋》的笔削命意和公、榖、左氏的异同成问题。我们研究古代民间文学,当然首及《诗经》,但《关雎》等篇的美剌成问题,《静女》等篇是否恋歌成问题。最后我们说到古文字学的研究,则六书的起源,壁中古文的真伪,籀、篆、隶的变迁,无一不成问题,也无一不同经学发生密切的关系。……但是说,要研究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等等的学者都先要向经学下一番苦功,不是太不经济吗?太不了解学术分工的作用吗?所以我说,在现在,经学之继承的研究大可不必,而经学史的研究当立即开始。因为它一方面使二千多年的经学得以结束整理,他方面为中国其他学术开一条便利的途径”。这出自一九二八年周先生的诚言真谛,“使二千多年的经学得以结束整理”,直到今天仍须努力。关涉到古今转换、中西会通的时空性文化接轨,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发展的文化复兴问题。所以有经学继承的考据学,有经学史研究义理学的学术分工。对于义理学研究者来说,“先要向经学下一番苦功,不是太不经济吗”?无必越俎代庖于超严谨重史证的考据学。科学考据还是由该学科研究者去完成,各司其职。经学史研究,必然要涉及到经学继承具体的逻辑衔接问题。义理学研究者的逻辑通衢就是辨识历史逻辑次序。学界曾讨论过儒学经典《易传》的时代性,按照孔、孟、荀的历史逻辑次序,我赞成冯友兰先生等观点,非孔学时代,出自荀学后。张先生认为《中庸》出自儒家之后的经典,我赞同;《大学》是春秋之前属于百家共用?我就不认同了。细读《大学》辩识其历史逻辑次序,出自孔学《论语》前?我更多将《大学》、《中庸》,看成相同历史逻辑时代的作品,出自思孟仁礼学系的儒学经典,《易传》是荀学礼仁系的儒学经典。宋明理学承孔孟仁礼系,弃荀学,以仁礼学异变《易传》的礼仁,有理学与心学两系,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大学》都出自《礼记》一部分,《礼记》是春秋前属于百家共有的经典?还有其他疑难就不必一一质疑了。张先生若有心于考据学,比起义理学来说,更需要严谨科学的历史实证和逻辑实证。反正,我不会涉足,也不敢涉足考据学科的。
若图熊掌与鱼肉两者兼得,也许会两者皆失,张先生注意!在春秋时代,“天道远,人道迩”,物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与思维的客观存在。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该时代是提倡寡欲时代;物质生产力的水平低下,意味着人对自然认识能力低下,影响着实践能力低下。孔老提倡无为。面对寡欲的看法和做法不同,逻辑连涉到对无为认知的孔老差殊。道法自然之无为,执古道纪的古朴心性人;人与自然混沌一体,有无相生的无为无不为,定论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人文化成天下的人能弘道,从开初以人道完善去弥补天道缺失,到荀学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形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逻辑连通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精于物与道的物物道;以及《易传》极深研几于通志成务的三道三才,天地人参成就富有盛德的继善成性。从无为自然的人能弘道,逐渐过渡到有为自然的人能弘道,孔儒建立着人文化成天的应该之理阶段。到盛唐过后是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天地神参成就唯物辩证的社会有为时代,即人道理欲观的文明同道时代。从人文化成天下的无为自然→有为自然→社会有为的历史逻辑理性次序,重回扫描人文化成天下始初的无为自然阶段,孔学人文与老子自然的学系分殊。
中庸是平衡的中正范畴,纠正过与不及两极。停留在利益原则的现象范畴,失去中庸的哲学意蕴了。一物两体矛盾之间走向同一的关系平衡,即矛盾因果联结的义利——利害之间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平衡,也是天人合一架构下心性内外的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平衡,如物欲观文明同步的矛盾平衡,人道理欲观的文明同道,成就人性物欲自然与心性性善必然之间继善成性的矛盾平衡。心性文化基础,中庸平衡点是文质彬彬的心性质文;合符道体的仁义健康与礼义健顺的体用质文。失中庸平衡点,质野文史的两极向。停留在现象的利益平衡,知性直觉范畴;因果探源究所以然之理的矛盾平衡,唯物辩证的哲学智识范畴。
所说性善性恶,性如水的孔儒人性史,认定“学术越发展越细致,越支流,成就就越小”,承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张先生,一叶蔽目,何以观泰山全景?孟子根系仁礼学的可欲为善,有诸己为信,反身以诚的尽心尽性知天事天,张扬正气主性善;荀子根系礼仁学,务实质正仁心辨真伪,质实仁义正言行规范,正视人性物欲可致使人处“半人”形态之质野性恶,礼义调理的人为矫正为伪善的全人。扭转性恶邪道,不是同归性善正气?善恶同归全理道:富有盛德的继善成性。孔儒最终文化成果的人性论,却被张先生遗落了。恰恰是继善成性的人性论和心性论,给宋明理学的唯心教条,与张载、船山的唯物辩证定性了。
新春佳节期间,恰恰又是怡情养精休息。张先生如此勤奋,大年初一不放过。感动!执笔回此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7 17: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常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