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3|回复: 0

[原创] 湖北的潜江、天门是大禹之“夏朝”中心“夏都城”的所在地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7 1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8-4-17 15:23 编辑

湖北的潜江、天门是大禹之“夏朝”中心“夏都城”的所在地吗?(一)


                            一、从湖北潜江的方言“兮”说起

          在潜江的方言中,有一个本地人毫不在意,使用率极高,且是信口便来的“口头禅”——兮。如问:“在哪兮?”(在哪儿?)答:“在这兮。”其中的“在”唸cai(踩),属于古语发音。这个“兮”在天门和沔阳及附近的县市都在频繁的言说。但这个“兮”却在中国的历史上刻画下了永久的痕迹,从《诗经》到《楚辞》,直至古诗词,均在使用。
      潜江在我们所知的历史中,名不见经传,且小而贫穷,这个方言“兮”怎么就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文人墨客津津乐道,以显古风古韵。“兮”的古风古韵有什么背景?有何让我们不得而知的历史渊源?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我发现潜江的“鸡鸣歌”,点灯熬夜地冥思苦想,才有了一点端倪,有了写“潜江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系列”的冲动。但其中疑点重重,古文献记载常常自相矛盾或多种记载并互有出入,常常要用破案的思维来理清头绪。总之,我有一种信念和情结,我的认识体系是正确的。近日刚将论证潜江的“鸡鸣歌”对京剧形成影响的《从“皮黄腔”的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脱稿,就又发现了一个迟迟获悉,但又能洞开大脑,且能破解此谜的全新文化信息。这个信息已在当今的考古界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对潜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对我的“潜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系列”之观点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个信息就是201311月,由郭静云教授撰写的专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出版。该书洋洋洒洒70余万字,并在封面上,显目地提出:

          谁才是东方的“苏美尔”?“夏”又在何方?是在黄河腹地,还是在汉江洞庭之滨?何故盘庚迁殷?殷周关系如何?本书作者叙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上古文明起源故事。

    该书中提出“夏朝”的中心不在中原的河南,而是可能在江汉流域,与屈家岭文化、天门的石河文化有关,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中下游,中原的文化是受到汉水文化的影响形成的,夏朝的国都有可能在天门发现石河文化的地方。夏商的文字记载历史可能是被编撰篡改而成的。这可是在全面地推翻上古文明的文字记载历史,让人看得一楞一楞的!这是真的吗?!

      且看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书的评论:
     《夏商周——从神话到历史》学界简评
     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展现了严谨的史学研究中思想的魅力与冲击力。这部著作超越中国学界以历史文献为出发点解释各种考古发现的思维习惯,达致考古材料与文字记录在真正平等的意义上,严谨而视野开阔地相互参证的境界,其背后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革命性的。学术思维方式这种革命性变革的价值,体现于作者所提出的关于中国上古史的一系列颠覆性结论之中。一旦接受了作者的观念和观点,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内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常识性描述,就必须重写。也正因为如此,这部思想深刻的著作必定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争。在这样的意义上,几乎可以肯定,这将是一部会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经典之作。

     姜广辉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影响力会大大超过很多人的著作,本书挑战的问题太大了。中国上古史恐怕要被作者改写了。现在中国学术界已经讨厌陈陈相因。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而能站住脚,就会天翻地覆。
    姜广辉先生在《中华读书报》发表评论,认为该书观点大胆而惊人,体系、观点和结论具有极大的爆炸性和震撼性,但并不是异想天开之论,而是一部严肃而又严谨的学术著作;毫无疑问将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和震荡,并相信此书必将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姜先生指出,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我们的学术界一直缺乏这种以绵密的资料与大思维方法相结合来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
     孙隆基教授则以“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些问题:以评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为本”为讲题,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的考古学思维有四座必须销毁的偶像:
    (1)思维方式未全面摆脱维多利亚时代的直线社会进化论,至今仍沿用从“母系”到“父系”社会之所谓“定律”;
    (2)重新肯定自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已开始质疑的古史;
    (3)将秦汉大一统以来的格局投射回到远古,用现代的国境来界定“国内”、“国外”的远古文化,对“本国”受到“国外”影响方面认识不足;
   (4)将自周以后政治重心都在华北的情形投射回到远古,形成一股“中原主义”,用中原的发展阶段界定“全国”,透露大中央主义的心态。郭静云于2013年底面世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从根本上摇憾了这些偶像,除了“中原主义”之外,将其重心从华北迁移至江汉一带,将旧中原改称为“江河中原”,古夏国可能在江夏,商朝则是从东北南下的征服王朝。”

    朱彦民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先秦史研究室主任):
    郭静云教授的这本厚厚的大部头巨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洋洋洒洒,委实壮观,视野开阔,体系庞大,内容宏富,前所未见。以时间维度来讲,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三代,持续数千年;以时空的维度来讲,从长江流域到辽河流域,从中原地区到中亚地区,南北中外,跨度几万里。作者驱使古今中外资料汇集一书,为其所用,驾驭材料之能力迥异常人。故其书资料翔实,结构宏阔,观点新颖,论说别致,是一部先秦史研究近年罕见的令人瞩目的大作。

    王晖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静云教授近出大着《夏商周——从神话到历史》,根据出土考古资料、古文献资料和甲骨金文资料,对夏商周历史中夏文明的来源及中心区、殷商文明的性质、商周关系、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的形成等主要问题,作了新探索,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郭的出版之同时引发的网络讨论,远比学界内部争鸣更为热烈。豆瓣、天涯、亚马逊等网站的书评不断涌现,如亚马逊网上书评“改变河流方向的学者和著作”、“颠覆性的思路,跳出了千年的框框”、“对华夏文明史的理性分析”;豆瓣书评“重量级的作品啊”等等,不一而足。孟津先生在其科学网博客撰文介绍此书,并感慨地写道:“真正的学术,来自于自由的心和思想,而不是来自于无坚不摧的钱和权力。”相信这种讨论还将持续下去。
    有的读者深有感触地说:在笔者看来,读罢这本长达七十余万字的著作,有一种走出历史迷宫、如释重负、真相在握的感觉。作者摒弃传统的关于中国上古文明与夏商周历史观的既有成见和秦汉以来大一统意识偏见,辩证地看待传世文献和神话资料给出的线索,坚持以考古实物资料为基础,费心费力进行田野调查和观摩取证,投入大量时间对各类资料进行系统疏理和比对,细心寻找隐藏其中的蛛丝马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寻历史真相。
     这一74万多字的著作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大问题,有不少迥异于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学术观点。乍一看来,我们也许会惊诧作者提出“偃师二里头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吗”的疑问!但是看看下文作者提出“江河联合城邦国家文明之形成”,认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共同熔铸中华文明的起源,看看作者的论证,看看大量的考古资料,就会觉得这一立论和前者相比,似乎更为全面,更为妥帖。这实际上与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有异曲同工之效。
    该书作者善于运用比较考古学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族或一国去分析学术问题,而是广泛地搜集不同地点、不同部族或方国的同一类材料,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一些全新的自成一家且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诠释与结论。例如玉牙璋的起源与流传就是如此。
    特别是著者精通英文、俄文等外文资料,故而能够站在世界史比较的视野来观察中国上古史诸多的重大问题,诸如马和马车的起源等学术界说法纷纭的问题,著者给了一份证据确凿、令人信服的结论。(详细资料参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但这个震惊考古界的大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与潜江有关吗?与潜江的方言“兮”有关吗?潜江与天门仅有“夏水”(汉水)之隔,该书中反复提到的“石河文化”就在对岸,这关系……,且看下回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