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6|回复: 0

[原创] 《下里巴人》之“下里”与《潜江民歌》(四) 相关论证与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6 0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8-7-26 12:02 编辑

      《下里巴人》之“下里”与《潜江民歌》(四)
                         相关论证与结论
  
    1、关于方言声调色彩区

    所谓方言声调色彩区,是指地方语言声调因其声调调性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区域。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地方风土及其民歌》一节中,有专家将荆州地区的方言声调大致划分为四个色彩区。其中对原古竟陵邑一带的方言声调,作出了与其它三个色彩区不同的结论,说明了它在荆州地区的方言声调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该文载:

    “潜江、天门、仙桃(原沔阳)色彩区,该区包括江陵东部、洪湖西部、监利北部和京山南部,这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使用的范围广,受外界的影响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全区有一定的影响。”

    地方的语言声调与地方的音乐风格是有血肉联系的。由于当时的竟陵邑平原处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下里之音”的音乐风格也必然相应受外界的影响少,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其音乐特征也必然是有特色而个性鲜明的。
    2、“下里”的民歌论证
    对这一带的民歌,有关的古文献有较系统的描述。《诗经·汉广》是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的男女相悦的民歌。方润玉对此诗注云:

    “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也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尔……”。

    江汉流域“刈楚刈蒌”的“樵唱”是什么呢?今考证,系现在的“扬歌”。据《湖北通志·寰宇记案甲乙存稿》载:

    “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亦曰樵声,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注:古文献大凡涉及此歌演唱的人数记载,均以宋玉所言“数百人”为准。),音节极悲,水调歌或即是其类。”

    据1982年民歌集成工作中调查的情况看,这一带绝大部分民歌手皆会唱鸡鸣歌”音乐旋律中的三声子、五声子等劳动民歌,演唱方式依然如故。例如京山县至今还流传着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后的“扬歌调”。歌词唱道:“把扬歌,把歌扬,一条富水长又长。……扬了一番又一番,王匡回到绿林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鸡鸣歌”旋律性的“三声子”、“五声子”民歌只是“下里之音”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属于宋玉所说的“阳阿薤露系列,虽然“三声子”、“五声子”这种称谓的民歌在其它省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它却告诉我们,作为鸡鸣歌音乐形态为标准“下里之音”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又因为“下里”的方位限定在江汉流域的江陵以东,这里《诗经》时代的地理状况是:云梦泽在郢都以东呈ABC(见图)状排列,其中由西北向东南贯以一条呈漫流状态的汉水,使郢都以东的地域受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8B13.tmp.png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B94.tmp.png



到限制,所以,流传于竟陵邑平原的三声子、五声子民歌具有特别的意义。现今在湖北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荆州花鼓戏”(原名“天沔花鼓戏”)中居“四大主腔”之首位的“高腔”,就是与“三声子”、“五声子”民歌一脉相承“鸡鸣歌”,由其演变发展而来的,是该剧种中最有“下里之音”地方特色的唱腔是——高腔,亦称之为“当家腔”。因此,这一带的人看“荆州花鼓戏”有二个衡量标准:看唱的是不是(荆州)花鼓戏,就看戏中有没有高腔;看一个演员会不会唱花鼓戏,就看他会不会唱高腔。这两个标准是不无依据的。同时,也据此可知,凡荆州花鼓戏盛行的地方,皆处于“下里之音”的地域范围;凡基本能接受荆州花鼓戏的地方,皆属于受“下里之音”影响的范围。近些年来,洪湖、监利等县s相继成立荆州花鼓戏团,以满足当地人民的文化需要,也说明了这一点。

     又据《湖北通志·钟祥县志》载:“郢州风俗同荆州,清明节乡落唱水调歌。”《旧安陆府志》也载:“郢 州风俗同州然…… ”(今潜江市西南境原属江陵所辖,即当时的荆州府。)上引文中的“同荆州”、“同州然”和前一节中所述的“方言声调对全(荆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来看,充分说明了“下里”这一带的民歌对周围县音乐的影响,证明了竟陵邑平原的民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极强的向心力。
    (三)考古论证
    地处竟陵邑平原东北部的京山、天门和正北的钟祥县一带历史都非常悠久。1955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京山屈家岭,被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一处重要的文化代表遗址。在京山县朱家咀遗址中还出土了陶响器20件。这种陶响器为球形,中空,内装陶丸十五粒以上,摇动时可发出响声。有关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最早的乐器。天门县在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东周、汉代 的古文化遗址。又据荆州行署文化局《文化信息》第七十二期载:1987年下半年,北京大学、省、地、县三级博物馆联合发掘了天门县石河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仅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就有遗址40多处,皆属屈家岭文化和石河文化。由此可见,云梦泽在形成冲击平原竟陵邑之前,周边的人文文化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是长江文化的主要代表。
    湖北省潜江市西南一带的考古情况也是如此。龙湾的章华台古遗址群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其中楚章华台遗址位于潜江城区东北25公里,西距楚故都纪南城50公里。在夏、商、周时期属荆州腹地;春秋时期为云楚泽西北隅,楚国腹地;秦汉时期属华容县。在章华台遗址群中,见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较晚有东汉时期的墓砖。遗址分布在台地之上,经勘探试掘,遗址上分布有22座大型宫殿基址连成一片,还有古河道、古墓葬区。属章华台遗址群西区的黄罗岗楚城遗址东西长13000米,南北宽7000米,总面积51·25平方公里,经初步勘探,已探明城垣的西南段、西垣和西北段。城垣外的西南万李台分布有密集楚墓,在城垣外的南及东南部有大型东汉至六朝砖室墓地。从地面观察,黄罗岗古城的轮廓基本清楚,古城垣呈长方形,四边斜切。两个遗址的时代完全一致,即西周中晚期至战国中期。
    章华台遗址群的发现,在考古界引起极大的震动。20001226日至28日,湖北省潜江龙湾楚宫殿基址学术论证会在潜江召开。出席会议的考古专家有:黄景略、俞韦超、邹衡、杨鸿勋、高崇文以及担任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陈跃钧教授等。学术会是在考古发掘面积达1400个平方,取得重大收获的基础上召开的。专家们在参观现场和实物后一致认为:遗址壮观,说明“章华台宫苑群落”的可信性。宫殿建筑之雄伟令人兴奋,是我国目前第一次发现的最早的高台建筑。该遗址的发现,对楚文化研究在搁浅多年后,再上一个新台阶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大家一致认为该遗址的年代定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认为:章华台遗址群是早于纪南城的楚文化遗存,特别是黄罗岗遗址城垣的发现,有是楚国最早都城的可能性,为探索早期郢都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大面积的遗址可见:这一带应是当时楚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重大的科学和文化底蕴探讨价值。
    1996年,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湖北省四大遗址之一,成为准国保单位(见〈96〉文物文字890号)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立项,列为“九五”抢救保护项目之一。2000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在中央电视台1台发布新闻。
    章华台是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倾其国力用五年时间修成的。建成后一直是楚国王宫贵族田猎、寻乐的离宫。据屈原的《楚辞·招魂》载:“与王趋梦兮课先后,怀王亲发兮殚青兕。”意思是说:屈原曾追随楚怀王在云梦中驰骋,怀王亲自射中了一头青兕。宋玉也常随王族到这里来。据《文献》注引孟康曰:“云梦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
    屈原、宋玉等贵族文人常到这“下里”的章华台来,耳濡目染,受“下里之音”风俗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可从古代汉语语音的活化石——方言土语中找到证据。如屈原《天问》的中间部分每隔一句用的语气词“些”和楚辞中常见的“兮”仍在这里频繁使用。可见他们对这一带的音乐、风俗都非常了解、熟悉。故宋玉说出“下里巴人”是符合情理的。也是后人评价他“识音而善文”具体体现。


                              五、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下里巴人”是指当时的潜江地域和潜江地域的通俗民歌,却不是歌名,故我用引号,不用书名号。“下里”既属方位名词,应有实指方位。根据历史地理、有关古文献记载和音乐资料、风俗、考古发现等论证:认为“下里”是指战国时以竟陵邑(邑址在今潜江的北境)平原为中心的地区,约包括云杜县(战国时的县名,即今的京山县)以西以南一带。“东野”指汉代江陵以东之当今潜江地域已连成一片的华容县和荆江三角洲,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汉水以北的天门和京山南部;以西波及钟祥的部分地区;以南抵古华容城(汉代县名,在今潜江境内),包括监利以北的部分地区;以东抵在今仙桃市西南的云杜和惠怀县(东晋时的县名)。当时由于仙桃市洪湖的大部分地区尚末成陆地,故末涉及。
    结论:“下里巴人”就是当时潜江地域流行的、以“楚歌”命名通俗民歌,是比“阳歌”低一个层次的民歌。



                      (完)
  (注:比“下里巴人”高一个层次的民歌是“阳歌”。关于“阳歌”的论证,见将发表的《论<离骚>之“离”与潜江的劳动民歌——“阳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