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5|回复: 0

[追憶緬懷] 与书为伴的一生——记金性尧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9 0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性尧先生以91岁的高龄,告别了相伴一生的纸笔和书籍。在他去世前的一二年间,我曾多次去他府上和病房探望。由于多年肺疾缠身,又加不慎跌倒骨折,他最后的几年几乎卧床不起,读写俱废。看到这样的情景,一阵悲慨涌上心头:一个以读书写作为业的文人,一旦被迫离开了心爱的纸笔书籍,对于他来说,生命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金性尧先生于1916年出生在浙江定海的一个殷实之家。在家乡读完私塾后,16岁时便随兴办实业获利甚丰的父亲和全家迁居上海。但他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爱上了读书和写作,并与同样爱好读书写作的同乡武桂芳女士结婚,取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由于不愁生计,金性尧这一时期整日以读书写作为业,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也迎来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那时的他追随同为浙东人的周氏兄弟,曾写信给鲁迅先生请教作文。鲁迅先生去世后,他不仅去参加了葬礼,还帮助许广平校对过《鲁迅全集》。1939年1月,他和王任叔、孔另境等人创办的《鲁迅风》杂志创刊。这份历时半年的杂志,明确主张秉承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以刊发杂文、随笔为主。上海沦陷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存的需求,金性尧不再写抨击时政的杂文,而向周作人的散文风格靠近,写了一系列关于风土人情的散文,发表在日伪杂志《古今》等上,还担任了《古今》杂志的编辑,并结集出版了《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钞》等书。他的这些文章往往将文史记载与现实情景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显示出较为深厚的文史功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确立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周作人为此撰文推荐说,读文载道的文章就像“他乡遇故知”,这些文章中常有“一种惆怅我也仿佛能够感受到”。由于与《古今》的关系,这在几十年后的“文革”中成为金性尧受到批判的罪名之一。 ! d# u& x0 l  X0 {( ?
  解放后,金性尧先生先在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与孔另境等共事,并由孔另境介绍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任第二编辑室副主任,负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及其普及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中华上编的近十年间,他专力于编辑工作并且成绩斐然。他主持编辑出版了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中华活叶文选》,参与策划出版了被誉为哺育了一代中国人古典文学素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套小丛书,担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62年版)等重要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正当他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时候,“文革”爆发,金性尧先生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下放劳动,全家也备受迫害。
7 |7 R2 P- ?4 d0 h9 Z! P$ k% J  “文革”结束后,金先生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重新焕发出对出版事业的执著热情,在编辑岗位上忘我工作,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为了让三女文男顶替工作,他于1978年12月退休。1986年我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时,他早已退休。因为我是在他曾工作过的文学编辑室任编辑,所以也看到他常来小坐。他每出了新书,或亲自来送,或让其女拿来分赠同仁。他退休后,仍关心着出版动态,为出版社策划选题。有一次,他给我来信说:“近年来古籍出版方面,重复的甚多,因思诗话一门,尚有周旋余地,是否可出一套选本,略加必要的注释。”信后还详细开列了选目和资料来源。
6 |* z2 |* r9 T7 }* x+ w& h  退休后,金先生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又重回读写天地。金先生晚年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又加耳朵半聋,不大参加社会活动,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他先是承编辑工作的余绪,从事《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这三种选本的注释编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古诗评论集《炉边诗话》,主编古典诗词鉴赏随笔集《诗词坊》丛书并撰其中《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两种。金先生长期浸淫于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解读有自己的心得。他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取诸家之长,融入独特之见,对唐人诗的作意作法进行仔细的辨析和精到的评说,是《唐诗三百首》众多注本中影响最大的一种,风行海内外,二十多年来累计印数逾200万之巨。他的《宋诗三百首》在作品的取舍方面,注重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和“驱使文字的本领”,既收录历久传诵的名篇,又发掘出不少为人们所忽略的佳作,体现了宋诗发展的概貌,是一部个性鲜明的经典选本。他本来还想编选《清诗三百首》等,由于精力的不济和兴趣的转移而没能完成。上世纪90年代散文热兴起,金先生也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他致力于随笔创作,身体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写2000字以上,用钢笔抄得十分工整。十余年间,他先后出版了《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伸脚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一盏录》、《三国谈心录》等十余种随笔集,几乎是一年一种。他的这些随笔,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谈史论诗之作,二是忆旧怀人之什。他的谈史论诗之作,往往由读书的感悟出发,或叙或议,挥洒成文,或纠正前人旧说之误,或阐述自己新得之见,多于史有据,直切文心,有很强的学术性。其忆旧怀人之什,于平和的文字中流露出沧桑之感。由于金先生亲身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文坛的许多事件,他的这类文章还颇具史料价值。2003年秋,他让其女文男交我一叠文稿,希望出版他在本社的第一本随笔集,书名为《闭关录》。他在后记中写道:“书名《闭关录》,固然也可解为闭户著书、闭户读书之意,但对我来说,也便是关门书的别称。今后零星的文章虽然还是写,但要出书,却办不到了。这既可说是规律,也可说是命运。”一个终身为文、著作等身的文化老人,始终系念的还是为文著书,实在让人感慨不已。这本书在次年夏出版,书中特地插了他的不少照片和其著作的书影,以为留念。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日下,这本书真的成了他的“关门书”。 - c$ F3 Z: Z' K0 t4 B; p
  金性尧先生具作家、学者、编辑于一身。青年时代以作家立足文坛,而后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晚年则以学者、作家的身份再为文坛瞩目,年近九十犹笔耕不辍。他的一生,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
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