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6|回复: 1

[转帖] 评刘笑敢先生的大作《老子古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6 16: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刘笑敢先生的大作《老子古今》

王西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笑敢先生所著《老子古今》(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洋洋大观,可谓是现当代继朱谦之的《老子校释》(收入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收入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之后,老子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阶段性成果。

为该书写序的余英时先生认为:刘笑敢先生“先后费了十年时间完成这部《老子古今》,将道家的哲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又有劳思光的评论曰:刘先生“对老子版本及地下资料之校勘及诠释,详备精审,乃是多年来所未见的杰作。”

这些赞誉,的确不是虚论妄谈。笔者在撰写《老子辨正》过程中,细读《老子古今》,深深觉得该著校勘《老子》文本,广征博引,资料详实;评论老子思想,与现当代哲学理论相互比照,视野开阔。故而,拙作多有引用。

然而,刘先生对《老子》一些章节、字句及思想并没有完全吃透摸准,多有误解误判,笔者冒昧撰文评论,敬请刘先生和老子研究者教正。

一、关于《老子》的分篇、分章问题

刘笑敢先生在第一章“评析引论”中说:

学者多把这一章看作全书的总纲(丁原植1998,12;张扬明1973,9),并据此章在《老子》全篇之位置,判断老子对形而上学问题的重视程度,认为传世本的编者对形而上学问题更为重视,而帛书所代表的古本更重视德篇,即更重视社会现实问题(Ames1989)。这些分析都是把《老子》看作首尾一贯的专论,并据此认为章节的位置都有深意。然而,《老子》大体上是格言、语录、哲思札记的汇编,分篇分章仅有大致的考虑,并无精心的一贯的安排,故道篇多有论德之章,而德篇也有论道之文。因此不能过分强调这一章所在位置的重要性。把《老子》当做精心安排、一气呵成的专论,这与先秦古书编纂、传抄、流传的历史不合。竹简本的出土再次证明古代图书流传与演变的复杂性,因而不应以后人谋篇布局之心来揣测、分析古人之作。(《老子古今》P96)

细读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刘先生关于《老子》的分章问题,是为了《帛书》将“德篇”放在“道篇”之前提供理论和事实的根据。刘先生的观点,是否能够成立,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搞清:

(一)“道篇”、“德篇”的前后排序问题

《老子》及后世广泛流传的《道德经》世传本与众多碑刻,皆为“道经”在前。1973年出土的帛书则“德经”在前。2011年后面世的“北大汉简”,在“相当于今本《德经》第一章的第二简”“简背近上端处写有‘老子上经’4字;《道经》第一章的第一简”“背面近上端处写有‘老子下经’4字”(《文物》2011年第6期),比帛书记载更为明确。

有两个古本作证,似应以“德经”在前为是。

然而,河上等本的“道经”在前,流传了两千多年,已被普遍认可,实在难以否定。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135—?)《老子本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而去。莫知其所终。”

太史公的《老子本传》虽然留下许多疑问,却基本可信。上下篇之说与帛书、北大汉简相同,但道、德二篇哪个在前没有肯定的表述。从“道、德”二字的排序,似乎以“道经”为上经。

“宋人谢守灏《混元圣纪》引《七略》①云:‘刘向雠校中《老子》书二篇,……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可见刘向所校之中秘藏本《老子》即分《上经》、《下经》。不过是以《道经》为上,《德经》为下。”(《文物》2011年第6期第68页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他和他的儿子刘歆(《七略》编者)所见《老子》,为“政府藏书”,必为善本,“道篇”在前,而且是81章,亦称之为“经”,言之凿凿。

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的《汉书·艺文志》“道家”下著录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三书,说明两汉时期已经普遍称《老子》为“经”,与儒家的“六经”相提并论。

再则,传说傅奕所据为霸王妾冢本。傅奕在他《老子解序》中,记述了彭城(今徐州)项羽妾墓被盗,是在北齐后主高纬当政的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发生的事,墓中出土了《老子》。霸王妾入土,肯定在马王堆帛书墓主入土之前。

傅奕以项羽妾冢本为底本,根据其他九个传世古本对校加工,形成了唐代的加工版本。从帛书本与之比较来看,是最接近帛书本、甚至竹简本的。难道傅奕、王弼等九个传世本的传抄者就一定没有见过比竹简本更古的《老子》吗?恐怕未必。他们为什么都是“道经”在前,而且是81章,恐怕他们都有他们的出处和根据。

笔者认为,《老子》的初始文本,只能是一种。道、德经的排序,两种中必有一种经过后人改动。但何者是原始文本?实难做出肯定性判断。春秋末年到秦汉之际,有两种传本流世,只因“道篇”在前优于“德篇”在前,前者传抄越来越广,而后者埋没于尘土。这就是历史的公正选择。因此,绝不能因有帛书出土、北大汉简面世,就以“德篇”在前为是,而否定“道篇”在前的排序。

八十一章之分,到底起于何时?

1973年《帛书》甲、乙本出土之后,虽有许多残缺,整理者将之与河上、王弼今本对照复原,除道、德二篇倒置、文字差异和第四十、四十一、六十七、六十八四章错位而致使后半篇许多章次错位外,八十一章的内容则与河上、王弼今本基本对应。这充分说明《老子》的八十一章之分早已存在。这就是说八十一章(或叫层次,或叫段落)之分最晚也在《帛书》甲本抄录之时(约在公元前206—前195年)。

据笔者统计,郭店《老子》所选道篇16章,德篇17章;《庄子》所引20余章;韩非子“解老”、“喻老”所引20余章。除过重复,三者相加,在60章以上。这与81章之数十分接近。他们都是选章。很有可能尹喜请求老子所著的“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之“上下篇”,原本就是81章。

老子应尹喜“著书”,那就是系统性的言论,不可能像《论语》一样的言论汇编。肯定有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考虑,只是不会像现在著书写论文,有内部的严密结构而已。

(二)《老子》分章大有学问

一些学者“把《老子》看作首尾一贯的专论,并据此认为章节的位置都有深意”,刘先生对此提出异议:“然而,《老子》大体上是格言、语录、哲思札记的汇编,分篇分章仅有大致的考虑,并无精心的一贯的安排,故道篇多有论德之章,而德篇也有论道之文。因此不能过分强调这一章所在位置的重要性。”

可惜,刘先生忽视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道篇”、“德篇”之分,就是明显的“专论”。至于“道篇多有论德之章,而德篇也有论道之文”,那正好是《老子》篇章安排的一种艺术。

不管“道篇”在前,还是“德篇”在前,今本第一章无疑是《老子》全书的总纲。

第一章前半段是“宇宙生成论”,后半段是“宇宙感知论”。宇宙怎样生成?老子后文逐渐深入做出了回答。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万物”,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蓄之”。宇宙万物之生成,皆源于道。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什么状貌,“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怎样观察得知?老子在第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五等章节中逐渐做出了具体形象的描述。

“道”的性能、作用、品格以及如何修道等问题,散见于《老子》全书的有关章节。

为什么《老子》的编排不将“论道之文”集中在一起?笔者揣测,因为“道”的有关问题,颇为玄奥,一般人难于理解,集中讲也不一定说得清楚,看不见,摸不着,谁感兴趣呀?故而将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政治、道德、军事、人生、伦理,特别是哲理一类现实问题的论述,与“论道之文”穿插起来编排。这可见编者深思熟虑的用心。这样穿插起来编排,正是语录型文字的灵活性,给“道篇”、“德篇”之专论的章节安排提供了方便。

仔细阅读全书,老子的侧重点在于“论道”。81章中,有35章论道,“道”字共出现68次;“论德”有14章,“德”字出现45次。“道”是源、是母、是本,“德”是流,是道的性能的集中表现。有“道”才有人,有人才有“德”的问题。道和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完全分开。所以,论道、论德都有其内在的关联。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论道、论德从根本上说,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于“人”。因“人”而牵涉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道德、哲理、法治、生命以及宇宙、天地、人的修炼等等方面。《老子》的81章,都有涉及和论述。包括这么多丰富广阔的内容,《老子》的章节之选,前后的次序能不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吗?

例如,第一章简述“道”的玄虚之后,第二章紧接着就以第一章提出的“无”和“有”为核心,阐发一系列事理方面正反两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章从一般哲理说“无为”,第三章从君王为政说“无为”,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十分紧密。第四章虽然转入对“道”的作用及存在状态的初步描述,但却紧扣上章“虚其心”,概括地揭示体道的玄机、要妙,进而讲述“致虚”的方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虚其心”的更深层次的阐发。第五章用天地、圣人无情无亲作缘起,引出下文修炼治身的要则。接着又以天地犹橐龠作比喻,形象地指出修炼之要在于意守丹田,中虚、心静、意空,精满而气足,长此以往,必能体道、得道。这些练养思想与三、四章一脉相承,层层分解,逐渐深入,足见编者的深意。第六章照应第一章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道与见道的途径作了较为具体的揭示,但仍深藏玄机,仅略露端倪,让人穷思竭虑,才能深得些许奥秘。

再如,“德篇”首章(今本第三十八章),主旨是讲道与德的关系。老子指出,所谓有先见之明的“前识者”,以德、仁、义、礼来治国,都是只抓住了道之表、道之华,而丢失了道之实、道之本。最后结论是大丈夫要“去彼取此”,从根本上说,老子仍在强调“道”的重要,期望君主能够以道治国。

紧接着的后一章(今第三十九章),主旨在揭示宇宙间万事万物,特别是人事,不可能长久稳定不变的哲理。譬如以人类来说,始终存在着贵与贱、高与下的分别和对立。但这一对矛盾的主导方面往往在当权者,而根基却在低贱的一方,始终潜藏着覆舟的危险。末世之侯王企图以孤、寡、不榖的谦卑自称收取人心。老子一针见血地说“数誉无誉”,何等尖锐!最后奉劝当权者,要重道贵德,不要追求美玉般的孤高显贵,而要像普普通通的众多的石头一样朴厚坚实。

看看,前后两章的联系多么紧密!

仔细研究《老子》的分章,虽然不是像现在著书般的“一气呵成”,但绝不是像刘笑敢先生说的“是格言、语录、哲思札记的汇编,分篇分章仅有大致的考虑,并无精心的一贯的安排”。笔者认为,只要仔细研究,都能找到章与章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甚至他们也考虑到阅读心理,层层深入,揭示道之体用等问题。《老子》的分篇、分章,非老子、关尹子,后人不可能做到像现在这样的连贯缜密。如果看不出章与章之间内容的联系,那首先要考问自己,真的读懂了《老子》没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09: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好像是以庄子起家的,是一位阶段性的人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