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7|回复: 0

也说《孙子兵法》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0 17: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孙子兵法》
一、始计篇 (事前谋划)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大意:
孙子说:动武用兵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
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而将帅在战场上要时刻牢记一点:有利益就行动,没利益就停止,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这是因为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国家安全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怎么做?应该从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判断胜负局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师出有名,也就是战争动员。能不能使军队、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从而达到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所谓“天”,就是作战的气候环境;所谓“地”,就是作战地域环境;所谓“将”,就是看将领的智、信、仁、勇、严这几种最基本素养和军队素质整体状况;所谓“法”,就是战争基础,包括国力、国内形势、战时机制等,这些要素都影响着战争的胜败。这五个方面,将领们透彻掌握了就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则不能取胜。同时,还要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等具体情形:包括哪一方师出有名,是站在道义的一面?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纪哪一方更严明?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罚哪一方更严明等等。我(孙子)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断出战争胜负的大致情形了。
将帅是国家争雄的最大依仗。将帅才能俱佳,国家就不会被动而呈强盛之势;将帅才疏学浅,国家必然会受其连累而逐步衰亡(将帅之选,重中之重)。
带领全军士卒,置身于危险境地,能不能战胜并保全性命这便是将军的责任了。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镇静以求深邃,严正而有章法。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驱使,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样,是不能用来打仗的。因此,将帅平素能严守军令并注重言行一致的,士卒才能信服;将帅平素自己不能认真执行军令而要士卒遵行军纪的,士卒就不会信服。只有将帅平素严以律己,示令于众,才能取得与士卒的信任。因此,治军时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统一思想,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行动步调,这叫做“必取”,是治军的核心所在。
战场上,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这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这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这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这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仁爱,这有可能会不明智的采取对敌行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难。战争失利必定和这五种因素有关,因此将帅一定要慎之又慎的对待这五种情况。
军队失败的情形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失所致。在敌我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将吏懦弱,因而失败的,叫做弛。将吏本领高强,士卒怯弱,因而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的想法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治军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主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或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部队为骨干或机动的,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一般分析战胜负是这样的:一是度,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判断,度情、度势、度形、度法;二是量,也就是对兵力、财力、物力用量的筹划;三是数,也就是罗列自己的有利因素和敌方的不足之处,实现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胸有成竹;四是称,也就是讲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五是胜,有了以上充足准备,取胜就是时间问题了。这里面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以实情选择最好的方法而致胜的过程。客观的度来源于客观的实情分析,准确的度决定相应的量,充足的量才能使己方优势得到保障。在这样的保障之下去寻求战机,先声夺人进而取得胜利。决定战争胜负有五个要素:知晓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敌我兵力众寡而能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有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如果这五方面因素都具备了,那么就只有胜的结果了。
对于战前形势的分析: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充足;认为不能胜利的,肯定是具备的致胜条件不足。战争的客观规律是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只要相关情况客观而清楚,胜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一
说凡预而立
对于人生来讲,一辈子总是要干点事的。不论事大事小、或公或私,都是大致经过“设计目标-研判条件-制定方案-落实执行-达到目的”这五步。当然也有不经考虑而凭拍脑瓜做事的,结果不言而喻!这里面都有“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规律。《始计篇》,就是阐明作战前需要充分准备的,也属于“预则立”。
对于谋事而设定目标来说:“道”是方向和行规的总和,是目标能不能站得住脚的根本;“天”是天时条件,是评判目标可为还是不可为的依据;“地”是地利环境,是分析完成目标的环境基础,评判适宜不适宜的标准;“将”是操作力量或团队,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法”是执行力的概括,是完成目标的保障。这些因素都要做到掌握详备,操作适度才能确保顺利达到目的。
至于走常路还是行诡道,就要凭借各种因素的优劣得失来权衡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