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6|回复: 1

《易经》是《道得经》之前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3 18: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经》是《道得经》之前提
-
如果《道得经》没有《易经》,《道得经》不可能出现。但是《道得经》确实产生了,这便是今天我们始终读不懂《道得经》的原因。因为没有《易经》这个前提,《道得经》再华丽,仅仅只是一个空中楼角。这便是今天我们读不懂《道得经》的原因——因为我们找不到《道得经》的生根处。不知道《道得经》的生根处,我们便不知道老子为何要写《道得经》,写《道得经》的目的,以及写《道得经》的灵感来自何处。
-
《易经》之所以是《道得经》之前提,因为《易经》提出了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想,阴阳的相生相克。因而在阴阳相生相克的前提下要能实现和谐,就要找到阴阳相生相克的这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归属就是“天人合一”。怎样实现天人合一,就是认识前面第一章节中提到的正反两因素的运动规律。在此章中就是找到不同领域中阴阳的运动法则。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把前面提到的“正反两因素”解读成“阴阳关系”这是可以的。因此来理解“阴阳”的本质内含,从而让我们在认识正反两因素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换,和能量守恒的运动规律中来消除“阴阳”的神迷气息,从而达到对古文化概念的客观认识。就是说:古文化中的“阴阳关系”,在对客观事物作认识的过程中正是“正反两因素”的运动关系(复读第一章)。
-
但是老子对“阴阳”之说是持批判态度的,而且老子的批判是成立的。
因为所谓阴阳,是对现存世界万事万物的把握和认识,就是说是对已经存在的现成世界的把握和认识,但是对世界形成之始是不能把握的。就是对“阴阳”还没有形成之前。就是说,阴阳是对“有”的把握和认识,却不能对“无”的把握和认识。因为“无”中不存在有阴阳。
这样一来,我们来重读《道得经》第一章,其意味就无限深远了。
-
道可道,非常道——其第一个“道”指的便是《易经》,第二个“道”指说明解释,第三个“道”指永恒存在的道理。整句的意思是说:《易经》你可以把世界万物解释得有头有尾,但是却不是永恒的。结合本章后面的内容老子给出了理由即:世界万物是在“有”和“无”之间相互转换的。阴阳又怎么能对“无”的把握呢?显然,这是老子对阴阳之说致命的打击。
-
我们可以知道手掌为阳,手背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的东坡为阳西坡为阴等等,那么“无”你怎样来分阴阳?
因而要想真正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只能“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才是众妙之门之所在。
-
我们把《道得经》和《易经》结合起来思考,不仅找到了《道得经》生根之处,也就找到了《道得经》强大的哲学生命力。《道得经》不再是天外飘来的一个奇思妙想,相反它是中华古典哲学对《易经》实现发展的一部力作。从这个角度深入对《道得经》的全新解读,便是我们今天对古典思想宝藏的开发。摆脱一切神迷对真知的吮吸发扬与发展。
——
更是从(二)(三)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古典文化的三大思想,即,《易经》《道得经》和儒家思想,它们不是三角鼎立的关系,相反它们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以只有把这三大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源所在。虽然在发展进程中《易经》和《道得经》误入歧途,但也仅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其思想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或许正是这样,当佛教进入华夏文明,当异族入浸,不但对华夏文明没有多大影响,反而都被同化的原因。这无异于华夏文明的生命力实属坚韧,这也就不难理解,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原因。这无异于是这三大思想撑起华夏文华脊梁的表现。
-
今天我们要挖掘中华古典文化之瑰宝,无异于就是把这三大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真正认识华夏文明之精髓,实现发扬与发展(复见第一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23 2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比皮毛理解更差的是隔靴搔痒的话,这篇文章就像无数只鞋套在了一起后,再搔痒的感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