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3|回复: 0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2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據傳統的說法,《周易》的産生經歷了幾個關鍵的階段。第一、在遠古時代,伏羲根據他對自然界的理解,畫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類萬物之情。第二、八卦産生之後,後人將其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進入夏朝以後,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態《連山》易形成,《連山》以艮卦爲首卦,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第三、進入商朝,演變成《歸藏》,首卦是坤卦,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即萬物始發端於大地,終又歸藏於大地。《連山》《歸藏》早已失傳,在近年的考古中發現了《歸藏》的殘本。第四、商周之際,“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對《易經》的卦序做了調整,以乾卦爲首,並選擇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卜辭寫在每一卦的後面,其子姬旦由對爻辭進行了整理。第五,春秋時期,孔子以及其弟子做《象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傳本《周易》之中,文王、周公所作部分稱爲的《易經》,孔子及門人所作部分成爲《易傳》。《經》和《傳》構成了《周易》的基本內容。現代有很多學者對易經和傳的産生過程提出質疑,提出種種說法,不是本文所探討的話題,在此從略。: ]1 k" s' _* V7 `, L' E
《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將其列爲群經之首。從歷史的角度看,《周易》本來是一本蔔筮之書,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爲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書于商周之際,完善於春秋戰國。《周易》中包含有豐富的古代教育起源和發展的資料。+ E% e: i& F& @, }- y
一、以筮爲教7 B. K4 B7 P" e& r4 o  |
易本蔔筮之書,上古社會非常注重蔔筮的教育。據《周易,系辭》記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人認爲,八卦即是人類與神溝通的工具,也是聖人對萬物規律的總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先秦典籍《屍子》記載:“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而化天下。”這清楚的表明,伏羲畫卦可以教化天下。在夏商周時期,卜筮成爲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v2 x3 N/ w. }% J
1、卜筮是殷商以前政治和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_. b* m6 ~' E( c
蔔和筮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種術數活動。當時人們決定重大事項之前,要用火灼龜甲或牛的肩胛骨,根據灼開的裂紋來推測人事的吉凶,這種占法即是龜蔔。史載最早的蔔的資料,是商周時代刻有卜辭或占卜符號甲骨。而筮是《易》占的方法,根據《系辭》記載:“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挂。……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之中用五十根蓍草來占卜,占卜過程中有複雜的數位的變化,古人認爲,這些蔔筮過程和數的變化都是行鬼神之道,展示鬼神的奧妙和其對人間萬事的力量。用五十根蓍草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演算,得出一個卦象,根據卦象和卦爻辭判斷吉凶。龜蔔的産生年代要早於占筮,龜蔔的內容比較簡單,而占筮則引進了數學概念,有著比較複雜的演算過程。《易》占提出了一套富有辯證思維的數學模型,還具有濃厚的人文意識,《易傳》提出“人謀鬼謀”之說,認爲《易》的蔔筮活動是鬼神昭示和人邏輯分析的綜合。八卦的産生過程、筮儀的制定都體現出了人(聖人)的智慧,筮儀之中的隨機過程則體現了“鬼神”的意志,根據具體情況對占筮結果進行分析判斷,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易》也關注根據不同情況對結果進行理性分析。《易》占以陰陽變化爲核心、重視數理、重視易象、重視理性分析,這些特徵決定《易》占比起龜蔔更爲複雜和進步。所以,《易》占是先民走向理性與神性相結合的第一步。+ J" f; o+ e) {, i- C& d
在殷商及其以前時期,與“鬼神”的溝通是國家的大事。《尚書》《周禮》等書籍中有詳細的記載。孔子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禮記.表記》)《尚書·洪范篇》作爲記述遠古大禹政治管理活動的原始資料,向我們展示了占卜吉凶在殷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洪範篇》云:“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蔔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疆,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噬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逆於人,用靜吉,用作凶。”[1]從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古社會的政治決策取決於國君、卿士、庶人、蔔、筮五方面因素,蔔、筮的意見至關重要,國君、卿士、庶人的意見只是起一定的參考作用,而蔔、筮的結果卻具有最終的決定權。
" }/ F4 b  R: ?據文獻記載,夏商周三代都有教育機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ANG)。”在殷商以前的教育活動中,占筮教育佔有主要地位。從殷墟出土的的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出,殷商時代的貴族幾乎無事不占。學習卜筮是貴族子弟參與政治活動的基本條件。《蒙卦》是《周易》之中專門談論“啓蒙教育”的卦,《蒙卦》的卦辭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筮”既是“蔔筮”,是古代學習的內容。兒童學習卜筮的方法以後,進行蔔筮得出一個結果,求教與老師,在第一次蔔筮後,老師就給他解釋相關卦爻的含義。但蔔筮和教育都是具有宗教性的神聖活動,不可當作遊戲,如果天真的兒童把他當作遊戲,再三的蔔筮就褻瀆了莊嚴的儀式,但這些活動只是兒童天性的反映,也不便於處罰,所以老師就沈默不教了。這一卦的內容反映了古人對兒童教育和占筮教育的重視。
% I* N# Q; A, Q- t) ]3、從殷墟甲骨文看占筮與教學的關係) p( O/ S/ x7 T
根據甲骨卜辭的記載,殷商之人在選擇建學地點、上學日期、教師人選以及課程安排之中,都要占問吉凶。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教育水平處在初級階段,一方面也反映了殷商之人對於教育活動的重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夏朝已經有了大學和小學之分,大學是國學,小學是鄉學。甲骨文中已經有“大學”的紀錄,在當時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以《歸藏》易學爲核心的蔔筮教育、人倫和人格教育、軍事教育、以祭祀爲核心的禮樂和“舞”的教育。
1 e8 ~& y4 w. u/ Q' R3 Z* r; T商代甲骨文卜辭已經出現了“學”字,並有多種寫法,有人概括爲四式:
$ r0 o$ O+ m( R2 x3 P
' _& n2 K3 g- V3 D6 f圖一:甲骨文中的“學”與“教”
$ o. v5 z. r! R' R! d(毛利銳 沈灌群 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一卷 65頁)$ i: }, Q3 ]1 g- Q' c! L
對甲骨文中的“學”與“教”字的含義的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古代教學活動與占筮的關係。在甲骨文之中,“教”和“學”是相通的。在甲骨文中,“學”字包含由三個要素:第一:教與學的活動,“  ”(表示兩個人的學術授受的場景),,第二:教學場地“介”,(介是房子的側影。)第三:教學內容--“爻”,指蔔筮時候蓍草交互的樣子,在這裏就是指占筮活動。占筮活動是先民與鬼神溝通的基本途徑,認爲占筮結果是神靈對吉凶禍福的昭示,“占卜”就成了殷商時期的貴族子弟的重要學習內容。在甲骨文中,“教”字也可以讀作“學”,
$ x' E5 J* o* V  k/ W6 H/ z從“學”字可以看出殷商之人對於教育內涵的基本理解。殷商時期的教學活動的主要的內容之一是“爻”,也是“教和學”這兩個文字起源與對商代流行的《歸藏》易的學習活動。由此可以看出,以溝通神明、昭示禍福爲目的的蔔筮活動貫穿了殷人教育活動的始終。9 ^4 ^* h0 f$ I
二、神道設教與觀民設教
6 v+ w  I: G! h; a7 x0 Y1、神道設教' M. V' Q% R9 }* j2 h: Z
在《周易.觀卦.彖辭》中記載:“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觀,是“卦名”,下卦爲坤,上卦爲巺。盥,古代祭祀宗廟(神靈)的時候,用香酒澆灌地面的降神之禮。薦,就是“敬獻祭品(饗)(太牢、少牢)”。有孚:就是心懷誠敬。顒:誠敬、肅靜之貌。忒:差錯之意。這一段話翻譯成白話:“在祭祀神靈活動中,當你觀仰了祭祀開始時候的以傾酒灌地的儀式,即使不看後面的奉獻祭品的細節,你都會生起誠敬肅穆的情緒。在下面觀禮的君子和民衆會因此受到教化。天地自然之神,可以使四季運轉絲毫不差。聖人就採用“神”的昭示來教化天下,天下萬民非常順伏。”這一段《彖辭》應該是對古代以“神道”教育民衆活動的一個總結。
7 P9 P+ t; W! Z6 d# N0 v在華夏大地上,最初的國家起源階段,神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已爲衆多的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所證實。《國語·楚語下》曾記載一則故事:“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慧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爲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爲,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重黎絕地天通。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複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而別分主者也。” [2]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上古時代普遍盛行著巫術,最初只有極個別的人具有和神溝通的能力,這就是“覡和巫”。到了少嗥帝時期,人們不滿意個別的覡和巫壟斷神權,每一家、每一個氏族都直接和神溝通。導致了神權和政權的混亂。在顓頊即位以後,他取消了散漫雜亂的巫教,取消了普通人與神溝通的權利,(這就是絕地天通)。巫教權力與政治權力開始由最高首領所掌握;在帝堯執政時期,又有異族打破了統一的神權,出現了民神雜揉的論亂局面,帝堯又一次“絕地天通”,剝奪異族和普通人與神溝通的權利,形成了政教一體化的權力構架,並爲夏、商等後世所繼承。
# O9 N; O* p" R( H在《尚書.洪範》篇記載:“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3]大禹繼承鯀的事業而興起,上天就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社會人倫的常理由此確立和延續。在這裏已經有了明確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在確定了神權的專屬性以後,確定與神交流的儀式、規則就逐步統一和固定了。與神靈溝通有多種途徑,其中祭祀和占卜是最主要的途徑。統治者在取得神權的壟斷之後,就逐步整理出一套規範的占卜和祭祀儀式,並給這些賦予人倫秩序的意義。這些儀式成爲上古教育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神道設教”的重要教育思想。
( Y3 V  A5 M7 }; @: R1 @4 ?《周易》之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上古社會天帝、鬼神的對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謙卦》的《彖辭》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思是“天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自滿自大),充實謙虛,鬼神的規律是危害盈滿(自大自滿),施福謙虛,人類的規律是憎惡盈滿,愛好謙虛”。在《周易》中,天帝、鬼神具有國家祭祀、蔔問吉凶和維護人倫道德的種種屬性,這就爲上古社會採用“神道設教”思想教化民衆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7 ?1 `2 M4 p6 [0 s2、觀民設教
4 ?0 B0 h3 w4 q+ W" b在《周易.觀卦.象傳》云:“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此句大意是和風吹在地上,使萬物廣受感化,就是“觀”之卦象。先代君王因此省巡萬方,觀察民風民俗,設布教化。”宋代易學家劉牧指出:“風行地上,無所不至,散采萬國之聲詩,省察其俗,有不同者,教之使同。”[4]《賁卦.彖傳》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紋”,紋路之意,可引申爲規律。此句的大意是:觀察人類的內在規律,來教化天下的人民。3 B7 ~# N3 @+ z; P( M( Y8 v
自殷周至春秋時期,神與人關係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殷商以極其以前的時期爲強調“神性至尊”;西周以後,人文思想開始逐漸興起,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神性與人性的互補時期,到了春秋的中晚期,人文思潮蓬勃興起,對於人和現實因素的重視超過了對“神意”的信仰。
+ E7 j% `7 C0 k& s& B7 J; p殷商之人,每件事事必求神問蔔,“先鬼而後禮。”到了西周早期,已經有輕占卜而重人事的傾向,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武王將伐紂,蔔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皆俱,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5]在武王出師伐紂之前,進行龜蔔,得出不詳得預兆,占卜的同時又有風雨突至,許多大臣感到畏懼,只有姜太公不管龜卜的結果,強勸武王出兵,結果大敗商紂王,奠定周王朝八百年的統治。但是,當時對蔔問鬼神並沒有形成普遍的懷疑,姜尚的行爲,只是少數智者的特例而已。進入春秋以後,隨著人的理性能力的增強及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天命鬼神”開始從至高無上的地位下滑,過去人們認爲吉凶禍福來自天命鬼神,在《左傳·桓公十一年》中:楚國的鬥廉認爲,“蔔以決疑,不疑何蔔?”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中的記載,虢國的史囂說:“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統治者若以民之是非爲是非,國家就會興盛;反之,統治者若一昧聽信於鬼神,國家就會衰亡。在這裏把是聽信於民還是聽信于神作爲國家興衰存亡的依據,並明確給予了肯定的回答。3 k6 C, z: n( g3 E5 y' q: S( M
根據《論語.雍也》記載:“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麽樣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志的教育人民走向人倫的道義,尊敬鬼神但保持距離,這就可以說是有智慧了。這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民衆的活動之中,雖然要求尊敬鬼神,但最關注的是人倫秩序。 到了戰國後期,荀子提出了“善於易者不蔔”和“人定勝天”的命題,使易學逐步進入哲理闡發的時代。《周易》也逐步由一本占卜書籍演變爲哲理之書、智慧之書。   G; f5 y& ?/ y
由此可見,商周以後,帝王不僅重視“神道設教”,而且重視觀察民風民俗,根據人民的特點,來教化民衆。在西周時期,各國都比較重視民間的詩歌,專門派官員採集民間詩歌,觀察民衆心理,進行教化。據所,孔子以前,保存有數千首民間詩歌,孔子刪詩書,定《詩》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 “國風”集中反映了當時各國的民風,是國家管理者“觀民設教”的重要內容。
: D5 U' N( [5 |3、禮樂文明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 @; _$ K$ V, f1 i. t& D' d' U根據《禮記.表記》記載:“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6]中華文明由尊命到尊神到尊禮,逐漸形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形成了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爲核心的教育思想。禮樂文明和六藝教育的形成,與“神道”的下移與“民風”的上行有直接的聯繫。0 R3 X6 p$ T! }2 ?; y/ o
(1)神道的下移。“神道設教”的主要目的是,說明君主的權力來源於上天,君主恭敬的祭祀上天和祖先,有疑問的時候以卜筮求教於神靈,卿士要以君王敬神的精神來尊敬君王,庶民要以卿士、君王尊上、敬神的精神來尊敬商上層管理者。商周以後,參照祭神之禮建立卿士、諸侯、大夫之禮,建立各種國家、社會、家庭制度,樹立尊卑秩序,以宗教祭祀的禮儀逐步下行,使神的禮下行爲人的禮,逐漸形成了西周的禮儀制度。《中庸》曾對禮儀制度予以讚歎:“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 _; c$ o: p- G& C, g. u' c+ K8 B音樂本來出自民間,由於古代君王祭祀需要用音樂,使音樂而加以整理,是音樂和樂器得到完善和發展。《周易.豫卦.象傳》云:“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意思是:“先王先代君王以豫卦之理製作音樂以歌頌天帝、祖先的美德,通過隆重的典禮以祭祀天地,並且讓祖先的神靈配合共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也由祭祀走向學宮,成爲士君子養心蓄德的重要工具。在春秋時期,音樂教育已經非常普及,孔子也非常重視樂教,他在陳蔡之間被困,斷糧絕水,但弦歌之聲不絕。" U5 G6 X- B) `7 J
商代甲骨文內容基本都是卜辭。由此可見“書契”之作本來主要是紀錄占卜結果,後來逐漸演化成紀錄各種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工具 。“數學”應該起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占筮過程的複雜數學推演、河圖洛書學說的提出,都對數學的發展起到刺激作用。《國語》云:“國之大事,曰祀曰戎”。射和禦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軍事戰爭有關,與“神道”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有關射和禦的“禮”和規範也包含有許多宗教性的內容。) }( \7 [1 w1 A! D& ]: {& P
(2)民風的上行。在神道的下移的同時,“觀民設教”的民風上行活動也是形成古代禮樂制度和六藝教育的重要原因。《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說明,是由自然界到普通男女、夫婦、父子、家庭、國家是禮儀制度的重要來源。; O8 Q6 k+ }$ i4 W& b# s# P; t
根據《禮記表記》記載,孔子云:“天子親耕,粢(zhi)盛秬鬯(chang)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7]天子學習民間的農耕傳統,親自耕種籍田,用祭器盛著籍田穀物作的米飯,用鬱金香草汁和黑黍米釀制的香酒,來尊事上帝,各路諸侯也會效法天子的精神勤勉的輔助天子。天子農耕,是觀察民間的農耕習俗而形成禮節,意在爲民表率;以穀酒祭上帝,可以得到諸侯的效仿,理順君臣關係。《禮記表記》的一段記載集中反映了民風上行和神道下移這兩種力量對古代禮制的影響。
. ?5 \# a; Z( U- l4 }" r0 O. H古代民間詩歌都是唱可舞,各國管理層所重視的“采風”,是對民間詩書、音樂的收集整理,這些民間文化對“樂”和“書”教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民間的土地測量、交通運輸、田獵等活動對“射、禦、數”的形成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U9 K6 ^# l1 y/ D* L& a. j4 E* I3 D通過《周易》記載的“聖人以神道設教”與“先王觀民設教”兩種活動的下移上行、交流互補,形成了理性與神性相行不悖、禮儀制度與仁愛精神互爲表裏的中華禮樂文明和的教育思想體系。
+ m; A) G6 n+ w# ~8 \三、結語
3 a( ?, f! D9 q5 M6 o  j7 f( o教育是與人類歷史同步發展的。除了蔔筮、神道和禮教之外,農耕、漁獵等也是遠古教育的重點。《易傳》對於這些教育活動也有所記載,《易經·系辭下傳·第二章》有“十二蓋取”之說,指出神農、黃帝、堯、舜等等聖人參考《易》理以教化民衆,教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蔔筮、漁獵、農業、商業貿易、服飾等級、造船、駕禦牛馬、防偷防盜、農具製作、兵器與軍事、建築、喪葬、文字創作傳播”等等。《系辭》的作者比較詳細的紀錄了上古人類的基本教育活動,但爲了強調《周易》的重要性,認爲這些活動都是由學《易》而産生的,就過於牽強了。在民衆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由智慧之人進行總結和理論概括,然後開展教化民衆的活動,這是教育活動産生的真正原因。6 l5 l& B9 v3 k) E& V7 Z! o% U
《周易》是一部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書籍,記載著不同時代的教育思想。它既保留了上古教育起源的一些資料,也含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初形態。目前,教育史學界對《周易》教育思想的挖掘還不是很充分,系統研究《周易》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的理論價值,《周易》中所紀錄的原初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啓示。
" E; D+ @3 q- w8 ]--------------------------------------------------------------------------------% |, V) i, k& O9 c1 l4 @) [
[1] 《尚書譯注》95頁,顧寶田 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 t7 }1 z5 Y1 s; f9 |+ t* f6 p[2] 轉引自李國鈞主編《中國教育大系(修訂版) 歷代教育制度考(一)》第20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6 q5 r+ ~4 s; [! Q! X& S[3] 《尚書譯注》88頁,顧寶田 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年出版0 M& ?+ q0 f+ ^
[4] 轉引自《周易譯注(修訂本)》174頁,黃壽祺 等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 P$ p, I: i1 W
[5] 《史記》170頁 司馬遷 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4年第二版
. L" _4 P+ O5 E[6] 《禮記譯解》 813頁,王文錦 譯,中華書局2001年 第一版。. F/ m: g* p! b& j/ V7 n& |
[7] 《禮記譯解》 810頁,王文錦 譯,中華書局2001年 第一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