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回复: 6

转霍斐然:《周易》卦序排列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2 1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0-22 12:23 编辑

《周易》卦序排列研究https://www.doc88.com/p-394143490833.html?s=rel&id=5
重点是这个图:

hufeiran.png

距真相还是差了一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2 1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红酒先生的研究可能有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2 19: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0-22 23:37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2-10-22 12:19
与红酒先生的研究可能有关。

至今,笔者见到的能在象数上摸到一点儿真相的,大概只有李守力先生了,李守力先生在周易的互变上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卦气方面还是很肓然。算是“过其半矣”。他的这个认识与俺的认识时间上差不多,看其文,似在2011年之后,俺大概要早于他一点,公开出来也就在2011年。换了几次电脑,也搞不清什么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的了。至少当年在国学论坛上似乎就谈过了。

李守力先生的观点,考证依据较强,非常重视易传,后世相关错的对的观点,都会收集在一块儿,再三比较,得出自得之见。有些观点还真的就是那么回事。
周易密钥 93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 六位而成章。 按:二三四组成一卦,三四五组成一卦,互体和约象统称互体。互体的前提是三爻与四爻可 以发生关系。在《连山》遗存的《大象传》中,上卦只与下卦重叠,三爻属于下卦,四爻属 于上卦,起初两不相干,尚没有互体通例。 一旦有了“三才”之道,三爻与四爻就归于一体了。“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明指
六爻分三才,即: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三、四为人,三四归为一体。阳 三阴四,男女之象也。人类社会从男女相合开始,《系辞传》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三与四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于是有了互体。 “观象系辞”在原有两个主卦的基础上使用两个互体卦,卦象增加到了四个,如此更利 于用“假象寓意”的比兴手法来表述卦符系统蕴含的《周易》义理。故《系辞传》云“若夫 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 (六)《杂卦传》证明互体为《周易》本有: 将杂卦列表并附以互体中爻,于是杂卦规律昭然若揭。《杂卦传》奥秘的破译揭开了《周 易》原本就有互体的真相。详见拙文: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四、张政烺考证互体起源于殷商时期: 邓球柏在《<易>“互体”浅说》一文中说: 互体起源,据张政烺考证,可以追诉到商高宗武丁时代。巴黎归默博物馆,一片殷虚第 一期的卜甲,反面刻有“ 六一一六。”(后注:李零先生起初认为原摹本有误,据风仪诚 提供的照片看,其实是“戈六百”(《张政烺论易丛稿·写在前面的话》2010年6月12日), 后许全胜先生读为“戈。入二百”,李零认同之(2011年2月20日《东方早报》刊登李零《因 为是老师的书,最好还是更正一下》一文)。而愚以为也可以读为:“戈。六一一六,白……”) 《甲骨续存》1980、《甲骨文合集》29074的上面有“六七七六” 这是第三期的田猎卜辞。 《小屯南地甲骨》4352上面也刻有“八七六五” 字样。八八六八鼎铭文“八八六八。”(八 八六八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铭文“八八六八”最早见于《续殷文存》卷上7页)。这些甲 骨金文中的四宇一体图样,张政烺认为都是四爻卦,这些四爻卦就是互体卦。他说:“易卦 六爻,古代的筮官置初上两爻于不顾,以就中四爻拆补成两个卦。”《系辞》所谓“其初难 知,其上易知。”是也。舍其难知与易知之爻则为中四爻。王弼所谓“初上无阴阳定位”之 说盖源于斯。故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二至四、三至五、两体文互,各成一卦, 先儒谓之互体。” 李守力按:如果互体起源于殷商时期,那互体是《归藏易》的体例,当然也是《周易》 的体例。 五、《周易》古经里的互体经卦与别卦: 《周易》古经互体经卦比比皆是,遍及六十四卦。清末大儒德清俞樾著有《周易互体征》, 周易密钥 94涉及用互体解说卦爻辞者有三十一例。郭彧在其《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三—— 俞樾用“互体”象例等》一文中又解说《易经》彖爻辞之36 例: 从中可见以互体取象与彖爻辞间之关系,所谓象思维与象联想,除上下体八卦之象外, 还必须思索“互体”之象。愚见,八卦之取象,一依《说卦》“乾为天”至“兑为羊”之象 亦足矣,大可不必添所谓“逸象”为蛇足。 ○下面特别举证《象传》明示互体经卦之例: 1.萃卦六三爻的象传明示互体经卦: 萃卦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南宋俞琰《读易举要》:“孔子传萃之六三曰“上巽也”,岂非上互巽乎!此孔子明以互 体语人也。”萃卦三至五互体巽卦,故曰“上巽也”。 2.《伊川易传》属于义理派解经,不言互体,然其解大壮九三曰“羊壮于首,羝为喜触, 故取为象,羊喜触藩篱,以藩篱当其前也”,似以三至五互兑为羊,震在互兑之前。大壮之
初九、九三、九四、六五、上六言“壮于趾”、“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丧 羊于易”、 “羝羊触藩不能退”,是以大壮象兑而为羊,非此象不能系如此之辞。 实际上类似情况在《周易》比比皆是。总之,用正体、互体、变卦、爻象解读系辞,定 是四圣的原意。 ○互体别卦更能说明问题。因为连互之卦只有一个别卦之象,不像互体经卦有多个类象, 所以这类例子最能说明互体为《周易》古经本有的体例。上边(二、新出土帛书《易》也证 明先秦已有互体之说)已有一例。 1.泰卦泰卦六四“翩翩不富”,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秦简《归藏·归妹》云“翩翩归妹”。泰卦二至五互体雷泽归妹。 2.小畜卦九三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 小畜卦二至五互体火泽睽。睽,反目。《周易》睽卦准《太玄》戾首,戾次四曰“夫妻 反道”。 3.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同人卦二至五互体姤。姤,遇也。 4.坎卦六四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坎卦二至五恰互体颐卦。颐,口实。又坎为水。 5.宋范浚《香溪集》: 仲尼彖《易》,于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于颐曰“养正则吉”。夫颐咀物,养道也。 而蒙为物穉,欲得其养。又蒙互体自二至上有颐象焉,故圣人以“养正”垂戒,异卦而同辞, 见正之不可不养,养之不可不正也。 6.南宋俞琰《读易举要》: 大壮(九四)言“藩决不羸”,自初至五互夬也(夬,决也)。 7.大畜卦卦辞和彖传: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 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周易密钥 95郑玄注大畜卦曰“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而养贤”。另外,二至四互体兑, 兑为口,为食。 六、先儒议论“互体”象例 详见:郭彧《先儒议论“互体”象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一、二、 三)。 两汉、晋以至唐、宋、明、清之先儒解《易》,有多用“互体”之象者,如郑玄、宋衷、 姚规、侯果、虞翻、崔憬、李鼎祚、刘禹锡、东乡助、张浚、朱震、李纲、李石、范浚、吴 沆、程迥、程大昌、罗泌、王炎、魏了翁、俞琰、丁易东、胡一桂、吴澄、陈士元、黄宗羲、 汪琬、朱鹤龄、方申、俞樾等等。圣人观象系辞,辞由象设,只有“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 意”,方能寻求得到《易》理。 【文献引用】 1.刘彬:子夏易学考 2.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3.唐玉珍:《周易》互体溯源 4.李守力:“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5.邓球柏:《易》卦“互体”浅说 6.郭彧:用互体之象解说《周易》卦爻辞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一 7.郭彧:先儒议论“互体”象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二 8.郭彧: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三——俞樾用“互体”象例等 9.李守力: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第2-6 节:爻者变也——以变卦释爻辞的经传依据 《容斋随笔》卷一有一节“坤动也刚”: 《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王弼云:“动之方正,不为邪也。”程伊川云: “坤道至柔,而其动则刚。动刚故应乾不违。”张横渠云:“柔亦有刚,静亦有动,但举一 体,则有屈伸动静终始。”又云:“积大势成而然。”东坡云:“夫物非刚者能刚,惟柔者能刚 尔。畜而不发,及其极也,发之必决。”张葆光但以训六二之直。陈了翁云:“至柔至静,坤之 至也。刚者道之动,方者静之德,柔刚静动,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坤虽以柔静为主, 苟无方刚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诸家之说,率不外此。予顷见临安退居庵僧昙莹云:“动 者谓爻之变也,《坤》不动则已,动则阳刚见焉。在初为《复》,在二为《师》,在三为《谦》, 自是以往皆刚也。”其说最为分明有理。 李守力按: 周易密钥 96以“动”为爻变之义,实有道理。《坤》六爻皆阴,阴极而动,动而生阳,阳刚见于《复》、 《师》、《谦》、《豫》、《比》、《剥》,皆为《坤》一爻动之结果。 《周易》与《归藏》的不同就是多出了爻辞。爻,就是变、动。阴爻变阳,阳爻变阴。 《周易系辞上传》第二章: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周易系辞上传》第三章: 爻者,言乎变者也。 《周易系辞下传》第一章: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周易系辞下传》第三章: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周易系辞下传》第十章: 道有变动,故曰爻。 所以我在释读爻辞时常常使用变出的经卦,就是源于此。以变卦释读爻辞符合周易经传 原意,卦变说不属于变卦,卦变说与卦气说原不属于周易经传原意。 从《左传》筮例看爻辞与变卦的关系,就更明显了。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周易》 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 “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 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由这一段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春秋时代,人们以《周易》占筮或论事,尚无“九” “六”爻题之称,故蔡墨称《乾》卦初九爻谓“《乾》之《姤》曰:“潜龙勿用。”;称九 二爻谓“其《同人》曰‘见龙在田’”;称上九爻谓“其《夬》曰“亢龙有悔”;称用九“其《坤》 曰‘见群龙,无首吉’”;称《坤》卦上六爻谓“《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左传》所记,公元前486 年,即哀公九年,宋公伐郑,晋赵鞅卜救郑,阳虎以《周易》 筮,他根据《泰》卦第五爻之辞论定伐宋救郑不吉,但记为“遇《泰》之《需》”,而不云 “遇《泰》六五”,说明在孔子晚年阶段内的此时《周易》尚无爻题,既便有了,也尚未传 播而公认。 帛书《缪和》篇“嗛之初六,嗛之明夷也”(嗛:谦)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西汉人除 用“九”、“六”显示卦中之爻辞外,亦用春秋人以爻变标识卦中爻辞的方式,故曰“《谦》 之《明夷》”。今由楚竹书《周易》、帛书《易》皆有“九”“六”爻题之称,而帛书《缪 和》仍称谦之初六为谦之明夷来看,《左传》中皆用爻变之称,并不表明春秋时就一定没有“九” “六”之称。 《周易》在爻题形成前,某一爻的爻辞是以“某卦之某卦”的说法表示,这一爻就是此 卦由以变成另一卦的变爻。用蓍求数定爻所得之数,七、八为少阳少阴,为不变之爻;九、 六为老阳老阴,为变化之爻。爻题以九或六表示每一爻辞,与爻题形成前表示爻辞的方式在 思想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系辞上》说:“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下》说:“爻也 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题皆含九六,与这些说法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变卦”在《左传》《国语》中有非常充分地记载,《左传》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 有十四处,其中有十一处是通过“变卦”进行的。《国语》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有三 处,其中就有两处是用“变卦”。“变卦”又称为“之卦”。 元人雷思齐撰《易筮通变》三卷,详细考察了《周易》经传的思想以及《左传》《国语》 所记载的筮例,对“之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不同意孔颖达对《易传》“辞也者, 各指其所之”的解说。唐儒孔颖达说:“‘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者,谓爻卦之辞各斥其爻 卦周易密钥 97之‘之适’也。若‘之适’于善则其辞善,‘之适’于恶则其辞恶也。”雷思齐认为,“辞 也者,各指其所之”者,非为他设也,为“之卦”设也!近人唐明邦也指出“爻变思想是占易 的核心内容”(《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 《周易乾凿度》有这么一段话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 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 也。”郑玄对这段话注解说:“彖者,爻之不变动者”、“九六,爻之变动者。《系》曰‘爻, 効天下之动也。’然则《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効其流动 也。” 《系辞》也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彖者,言乎象 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 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等等,这也意味着后世《周易》“九”“六”之类的爻题不只是
用“九” “六”来指称爻性的阴阳,还意味着阴阳的变动。这也大概是郑玄所谓的“《周易》占变, 效其流动”的意思。 《周易》山水蒙卦六五爻辞“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盖六五爻动, 艮变巽也。此《周易》经传本身变卦之证。 【文献引用】: 1.曹福敬:谈《周易》爻题的形成时间及相关诸问题 2.刘大钧《周易概论》 3.刘大钧:再读帛书《缪和》篇 4.肖满省:从左传、国语看春秋卜筮之道与易学的关系 5.翟奎凤: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

当然,象数大局势,还是没有深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2 23: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0-22 23:47 编辑

李守力:

第8-1 节:从《周易》看西周和上古的历法制度 2013年1月28日20:34:40字数:1963 2013年1月29日10:12:19字数:2198 2013年1月29日22:09:48字数:3219 2013年1月30日08:56:28字数:3306 2013年1月31日18:46:02字数:3323 周易密钥 548 一、从《周易》看西周的历法制度: 西周的历法资料,秦火之后,就已经失传了。《周易》有几个十分重要的卦记载了西周 的历法制度,它们是复、革、节、中孚、咸等卦。 (一)复卦(卦序24): 复卦卦辞说: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传》说: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大象》曰: 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详见《周易密钥·《周易》复卦与周公制定二十四节气蠡测》。 (二)革卦(卦序49): 革卦《彖传》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大象》曰: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西周观象授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月相,实行朔望月历制,如《逸周书·史记解》“朔望 以闻”,《礼记·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后来发展为弦望晦朔,如《鹖冠子·天 则》: “弦望晦朔,终始相巡。”《吕氏春秋·贵因》“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 西周有一月四分的历法制度。王国维《生霸死霸考》:“余览古器物铭,而得古之所以名 日者凡四,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 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 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日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亦即古代一月四 分之术也。”郭沫若认同王国维的观点:“周人月行四分制,为初吉,为既生霸,为既望, 为即死霸。” 唐代僧一行从天文历法的角度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做出解释,僧一行根 据上弦月、下弦月把一月分为四个象限点,一个回归年含十二个朔望月余十天,则一年为 49个象限点,《新唐书》引一行《历本议》曰: 策以纪日,象以纪月。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为日度之准。乾坤之用四十九象,为月弦
之检。 一行又说“弦望相距,皆当二七”,“月策曰四象,一象之策,则朔、弦、望相距也。” 一行《历本议》所云可证古代确有检校日月数度之法。《系辞传》“乾坤之策三百六十”, 即60 节卦也;《系辞传》“大衍之用四十九”,即49 革卦也。 商周时期一年12 个月或13 个月,平年12 个月有354 天,闰年则有13 个月则有384 天,合《易》384 爻。确定闰月必须观测回归年,首先要计算回归年的大概阴历时间。阴 历一个月的天数是:384÷13=29.54,按一月四分之术,每月记录四个象限点(曰初吉,曰既 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每个象限点间隔时间:29.54÷4=7.38。49 个象限点是:49 ×7.38=362 天,若50 个象限点则是369 天,则超过回归年365.25 天了,所以必须在49 点 时观测回归年,此所以《周易》第49 卦革卦《大象传》曰“君子以治历明时”,《彖传》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也。 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当掌管四分月相(郑玄注:“冯,乘也;相,视也。 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冯相氏是大史管理天文历法的官,掌管《连山》《归 藏》《周 周易密钥 549 易》的是太卜,从《左传》看卜史不分家。卦从圭,可证《易》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系辞上传》第九章: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 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第一段“天数五,地数五”是指河图,河图是上古历法的简图,所以下边的文字也是历 法。第二段“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即指四分月相历法,月相属于阴历,阴历需 置闰,所以这段文字提到“五岁再闰”。根据《系辞传》的“对称共轭”原理,第三段与第 一段都是两个数相加,存在对应关系,第一段河图十数太阳历表示一年360天,故第三段也说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这里的三百六十是指节卦与中孚卦。 (三)节卦60与中孚卦61: 节卦《彖传》曰: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大象》曰: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中孚《彖传》曰: 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节卦《彖传》“天地节而四时成”,与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意义相同,皆一 年之期也。我推测,西周时期有两种校核回归年的历法制度,一是四分月相纪日法,对应
第49 卦革。一是六十四卦纪日法,一爻为一日,《周易》节卦为第60 卦,360 爻为360 天, 60又为甲子数,故节卦《大象传》曰“君子以制数度”,第61 卦中孚为366 天,《尚书·尧 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孚卦帛书《易》作“中復”,正 取回归年之义。 孟喜、京房以及《纬书》学派,有“卦气起中孚”“六日七分”之说,扬雄作《太玄》 以初首准中孚,此乃术家依据《周易》中孚復起于甲子而造“《易》家候阴阳灾变书”, 非《周 易》古法也。 (四)离卦30 与咸卦31: 离卦30 为180 天,西周以冬至为年首,则离卦接近夏至,《说卦传》离为正夏,即夏至。 第31 卦则正当夏至,乾卦冬至起于甲子,夏至起于甲午,咸卦31 干支序数正是甲午,故 “六日七分”卦气以夏至起于咸卦,源于此也。 《系辞下传》第五章引《咸》九四: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 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里孔子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正是咸卦为一岁之中夏 至的见证。 二、从《周易》看上古的历法制度: 《周易》经传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西周,所以在《周易》中找出西周以前的上古历法是不 容易的。然而《周易》是建立在以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基础上的,《周易》对夏 商有损益,一定会留下先古的信息。

客案:

由上文可见,李守力先生对西周历法略通一点,但细节完全不知。于甲骨、青铜考古不精。拿汉代历法参数的六日七分卦来解说《周易》,纯属不懂装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2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0-23 00:02 编辑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 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二篇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这是战国以来的事儿,说明这一段话的易传,有战国时期人的参与编写,不完全是春秋时期的东西。
这说明《易传》中既有春秋东西,又有战国东西,是整理本。

为什么这么说?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之后而非公元前427年左右,周王才改用四分历,19年7闰,其前商周闰法均非19年7闰,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是19年7闰的产物。数学家屈安京先生在历法上对此论证最为有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3 0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10-23 06:52 编辑

太乙和奇门中尚有一点先秦历法的因素。
奇门72局,当本于先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