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8|回复: 0

《老子》辨正(四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21: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对通行本《老子》中容易引起误解的“小国寡民”、“去彼取此”、“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等思想作了辨正,对有代表性的歧解作了批评。
) T! l' @  f( W9 {- A5 n- \8 K关键词:《老子》、现代社会、思想8 H5 n" w# e2 L: p" {# @) E# I" N0 `
哲学究竟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还是可以作为大众生活的指南,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所谓的“求道”,就是为天下人找一个出路。诸子百家,盖莫能外。即使是最“玄”的《老子》,也和现代社会乃至未来世界息息相关,当然也引起了一些歧解。今不揣浅陋,辨正一二,就教于方家。8 ^/ r9 g0 e/ y5 T& p7 d0 I
一、网络社会与小国寡民
* b, Q) n+ i1 Q( Q8 X《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9 _$ k* K, j2 d( A! V
对于这样的理想社会,即使是尽量同情老子思想的人,也认为难以接受。乍看起来,老子的确要人们浑浑噩噩,像动物一样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如此缺乏,隔阂如此深重,还鼓吹“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有悖于人性吗?
7 Q' y# C! [% S' p, G然而,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相互倚赖,是因为大家都处于这样那样的“不足”的状态。误解从何处生,隔阂由哪里来?不就是人们总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愿望,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吗?人类为自己的语言而骄傲,却很少反省语言构筑的壕沟,正是炮火连天的战场。难怪有人感叹“语言是世界上最厚的墙”。/ `: d* W' A4 S  x' P9 S
老子所说“不相往来”,不是“不要往来”,而是因为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没有往来的必要”。这种理想社会的前提是摈弃用来用兵打仗的“什伯之器”,虽然有快船大车,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老百姓只要结绳记事就可以了。后世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也是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吗?' c& C; e8 x8 l
在网络社会初现端倪,摩登人士以“泡”来形容对网络的依恋之情时,我们竟然发现老子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人们对现行交通工具的倚赖减少到最低程度,“伊妹儿”乃至电子邮局的登场使“千里送鹅毛”变得轻而易举,只要“挂”上网,就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8 \  E* E, ~6 y. G
有人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它会不会代替电视、报纸的问题,而似乎没有意识到网络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你的主页,你的电子信箱、你在BBS中的留言,你下载的软件等等,就象征着你的存在,大学、商场、政府、股市……被“一网打尽”,你只有“安土重迁”,因为离开网络你将寸步难行。“一亩地、两头牛”的田园景象正在变成“一台机”、“一只猫”、“一只鼠”的组合。电脑正在向越来越“傻”的方向发展,你在将来要作的事情也许就是随手“点击”而已。
8 @% r, i' [6 Q" Z6 I4 _5 `4 t9 ?网络将打破工业社会流水线生产对个性的蔑视和摧残,人们将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去欣赏、去创作;去要求符合个人口味的服务,去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网络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大大扩展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人们将有空前多的机会去挑选、去比较、去品评,有空前大的自由说“不”。总之,网络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能使人类,特别是作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也可以说网络使“个人王国”而不仅仅是“小国寡民”成为现实。
0 w" F  I+ S) ]5 O# w# p/ ]然而,网络社会真正值得我们骄傲的也许是在虚拟空间中一览无余的真诚。在“检举”“选举”“表决”“判决”等等最重要的场合,人们早已发明了“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匿名”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保护,更是对“真”的保护。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你隐匿自己的一切外在表象而“直奔主题”,“聊坐片刻无分你我,说两句各自东西”,“板砖横飞、心平气和”。很多“网迷”、“网虫”正是在“泡”网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真”而对其留恋往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了往来的必要,自然避免了相互的侵扰。一方面,“水至清而无鱼”,“真”的东西需要“虚”的东西养起来,不能事事要求“公开”,时时希望“透明”;另一方面,路阻塞则难通,付出“真”不应有什么负担,获取“真”不应有什么顾忌,否则信息高速路上也会车祸不断。& R9 `2 t% m/ d9 `: y# {) D2 K
网络因为其空前的“虚”,才能承载空前的“真”,它虚化了人性中的弱点,能够把人际交往的成本和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网络社会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网络之外的生活方式一一对应起来。晓得此理,才能真正在网络面前“拿得起,放得下”。% {4 L; M$ Q+ Q5 w" z; Y& Y
但是,确有“网民”不解此中真义。鸡蛋吃得香了,就按捺不住要见生蛋的母鸡,见了母鸡才发现对方既老且丑,还叫得难听,失望之余,难免恶语相加。更有在网上对骂不解气而在网下大打出手的悲剧。加之黑客、病毒、电子罪犯、信息垃圾的冲击而使很多人对网络的发展忧心冲冲,这就使得认识网络中的虚实真假更为必要。只有看清了网络的虚实真假,才有可能认识网络的价值所在,为进入网络社会做好准备。$ e6 z# i9 a* P' H/ J- q- ~. v
回头看看古人的梦想,或许能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3 K5 o/ E; t% G7 `2 ]! D, f
但是,网络世界的那个“无”,是科学技术的“有”一步一步“生”出来的,而那个赛先生,又是我们正在苦苦追求的对象,从《老子》的思想中受到启发可矣,陶醉于其中则大谬。1 I1 x. G$ |# X7 N2 z
二、拯救盲聋! l6 S; O* c4 X. y
假冒伪劣考什么来迷惑人呢?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什么原因呢?
! r) o7 h$ S$ u1 m  e3 b《老子》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r1 I# l2 A. H' a* `% |5 b! p& O
有先生批评说:“ 当然,新事物中五色致盲、五音致聋的事也不是没有。深更半夜,大喊大叫,如此卡拉OK也可能致聋,等等。大吃大喝,产生腐败,但不能回到凭肉票每月吃斤肉的缺吃少喝的时代。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随便否认社会进步,以‘无身’而求‘无患’。”(房向东:《因噎废食——歪批老子之六 》,《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31日)这种批评颇有代表性,但难免简单化之嫌。  g; ~  Q4 p6 W) _& X5 q
首先,这里老子并不是讨论新旧的问题,所以不能认为“老子采取了抹杀矛盾的手法来掩盖矛盾,表现了对新的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在老子眼里,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口味,新的活动,新的财物,都会让人堕落,所以还是旧的好,只求肚子吃饱,不为看着好看——似乎新的都为了看着好看。”(同上)
8 r7 M8 u( w! T6 F  [" [1 l更主要的是,老子所说的“耳聋”主要不是指生理上的失聪。而是说人们的耳朵习惯了“五音”,就会对别的声音“听而不闻”,高雅音乐之所以“曲高和寡”,通俗音乐之所以难以“入流”,各种流派之间的相互鄙薄,其原因都在于听不得不同的声音,他们的耳朵与“摆设”何异?# j! N; D6 F3 N! K8 w  U7 i. t
所谓的“昏君黯主”当然不是天生的聋哑人,而是说他们听不进逆耳忠言,看不到民间疾苦。吃惯了山珍海味,熊掌燕窝自然也索然无味;滥捕滥杀的人,生命意识自然会越来越淡薄;颇有政绩的掌权者之所以走向了贪官污吏的不归路,不就是因为在种种“难得之货”面前丧失了理智吗?风华正茂的男男女女之所以堕落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狂徒或歹徒,不就是因为沉迷于种种感官的享乐之中不能自拔吗?种种假冒伪劣不就是靠“掩人耳目”来谋财害命吗? 凡此种种,不是比生理上的耳目失聪更可怕吗?9 t& J7 R7 d: G
1882年3月,上海道台刘瑞芬颁发《禁用洋油灯示》,称上海人点灯,向来用豆油、菜籽油,鲜有失事,这些年使用洋油灯,往往失慎起火,“殊为可恨”,故而,自示之后,“不准再用洋油灯”,倘有不知“自爱”,仍用洋油灯者,“定即从严惩办”。这个禁令被视为“恐五色致盲、堪称是一篇鼓吹因噎废食的奇文”(同上)。 实际上,那个颁发《禁用洋油灯示》的上海道台恰恰是由于“土油灯致盲”,而看不到“洋油灯”的好处。不识字的人常以“睁眼瞎”来自嘲;那些反对改革、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也对于新事物的好处“装聋作哑”,进而大肆诋毁。# v3 A9 Q7 r$ K/ o
《老子》的思想正是点破种种沉迷的利器。今日之社会,电视、报纸、网络、酒吧、舞厅、官场……处处是“闪亮登场”的陷阱。“为腹不为目”和“去彼取此”的思想,最起码可以使我们免受种种“包装”的欺骗和种种“炒作”的诱惑,去追求和把握更加实在和真切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 ~) U% Q5 Q0 P" b. n
有先生还批评《老子》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思想说:“他认为有许多麻烦,是由于自己这个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为了避免给自己招来祸患,最好不要身体。身体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祸患呢?照这样的逻辑,为了避免牙痛,就不要牙齿,为了不犯错误,就不要工作。”“没有了身体,还有什么祸患?似乎是大彻大悟,可是,我要问,没有了身体,还有什么?超脱到了‘无’,看似豁达,实则是对不中老子的意的新生事物的‘有’的否认。”(同上)/ W1 p8 ~+ V# X+ P( U! \0 H
如果把老子这里讲的“吾有身”只是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就会得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都是因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太强大,或损人利己,或睚眦必报。所谓的宽容和理解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忘掉自己”就会海阔天空;“忘我”的工作才会有所创造;将生死置之度外,才可能不畏艰险……用老子话说就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9 y0 [4 z# ?, {! A0 t
三、尚贤骗局
" ~6 s/ N# F' m, M1 L# L吃了狗肉会变成狗吗?
% y0 H' k& N/ U0 Y通行本《老子》三章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D/ ]' s- ?& C) _
这段话被理解为典型的愚民政策,李泽厚先生认为这是要人们“像动物式的生存和生活,浑浑噩噩,无知无欲,没有任何追求和向往。”(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大多数读者也会断定:“无论从哪一角度看,老子这一席话都是反科学反理性的,他并不关心社会的进步,甚至反对社会的进步,他所关心的只是‘圣人’的‘无不治’,关心的只是专制统治者的既得利益。”(房向东:《牛马方略——歪批老子之五》《中国经济时报·文化版》,2000年03月24日)" c4 q4 b- F& P) @" K
但是,我们平心静气的读一读《老子》的这段话,就会发现老子主张在“愚民”之前,先要“愚圣”(而不仅仅是“愚王”)。 “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不把稀有的东西看得贵重”, “看不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是指最高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统治者自己“头脑简单,心志柔弱,填饱肚子,四肢发达”,才能“永远使百姓什么也不懂,什么欲望也没有”。这样,那些有智巧之心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依照这种“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事情。“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的三个“其”字,皆指“圣人”而言,正如“不见可欲”、 “不贵难得之货”、 “不尚贤”的主语都是“圣人”一样。这种思想不是只关心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而是要他们彻底放弃一切既得利益!有几个统治者能做到这样呢?!大家只注意到了“使民”如何如何的字眼,愤愤然为民请命之心油然而生,却把“为无为”的“圣人”置只脑后。0 C; ]6 K( r8 {. _; o
老庄所讲的“为无为”的“圣人” ,和儒家尤其是宋儒所推崇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高、大、全”到无以复加的“至圣先师”完全不同,他们处处提醒真正的“愚民”在于种种“尚贤”之举 。社会的动乱根源的确在于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愚民”,而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无为”,讲到“自愚”和“愚王”,更使他们如坐针毡,采用“不尚贤”的政策,使他们失去了驾驭臣下的利器,发现不了奴役万民的鹰犬,他们当然也不干了。这种思想已被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
0 M$ X7 k2 `# N9 \; V9 K( i) ?《韩非子·内储说》中直言不讳地说,大臣们就像贪吃青草的麋鹿,君主只有拿着功名利禄才能使他们就范。顾颉刚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唐太宗李世民开科取士,看到熙熙攘攘为名利而来的“知识精英”,忍不住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见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踌躇满志,溢于言表。一部《儒林外史》就是“知识精英”在“尚贤”的政策下人格被扭曲、身心被摧残的画卷。“尚贤”的社会吃掉了宝玉、吃掉了黛玉、也吃掉了一切的“狂人”,因为他们都不符合“贤者”的标准。& \7 T6 i" h3 P( I- w" X
成为“贤者”是要符合条件、付出代价的。所以庄子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意成为冠冕堂皇的牺牲。$ p) R" r9 I% \( G
贤与不贤,在有权柄者的眼里,乃是“说你行(不行),你就行(不行),不行(行)也行(不行)”。
7 i( c4 @7 d* _在“尚贤”的社会里,一旦被当成“不值得‘尚’的人”,其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5 A" X! F6 m0 E% \7 |9 ]/ A( `! e贤者在被“尚”之前,自己被“埋没”;被“尚”之后,他人被埋没。
$ O% W2 e8 n" W* o' V/ m# W; l: K! a0 u“贤者”的称号与地位往往被沽名钓誉之辈、欺世盗名之徒所窃取,即使是本来善良的“贤者”,在被“尚”之后,或者不堪“贤者”之重负而害己,或者忘乎所以而害人。
  n4 B3 `! B3 P" X7 j一批又一批的“贤者”此起彼伏地败露,甚至摩肩接踵地入狱。公众被“贤者”欺骗之后,就会对所有的“榜样”和“典型”产生怀疑和拒斥的心态,正与“尚贤”的初衷背道而驰。# v" I' H4 Y$ Y& I9 _7 a0 c
真正的贤者,做了好事是他应尽的的本分,得到爱戴是他应得的回报,没有“尚”与“不尚”的问题。. f0 R$ {5 J, h' X. m( v
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整天像牛马一样疲于奔命,像猪狗一样忍气吞声,需要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不就是因为处处有“尚贤”的骗局吗?; X" J0 f0 [& i( `: u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不尚贤”的思想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R9 N  i$ ]$ p7 Y' v% l
不尚贤就是你自己在处于被“尚”的状态下,放下架子,平易近人,知道“天外有天”的常识,放弃“天下第一”的狂妄。
3 F5 J5 }1 [6 f5 |0 w. U, g7 b0 S# Y不尚贤就是忘掉名分、等级、贫富的差距,回归自我,更多地享受生命本身的乐趣。
; ^+ k& A" e5 C( c! I7 P( k9 q有人会说:“其实,动物也是‘尚贤’的,花果山的群猴不是还推孙先生悟空为猴王吗?猪八戒在众猪中不也是出其类拔其萃吗?”(同上)但是,《西游记》开篇就说到,美侯王来到南赡部洲地界,“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4 \9 m* Z- q( [. W/ m" [, ~9 q8 J+ h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8 H: m  O  {  l* }; |+ f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y) w& {9 Y( @4 d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Q8 W9 E) Y8 ^( y: B+ L8 H2 w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3 J& L/ a% ]. A: E4 H
孙悟空因为“悟空”而神通广大,他的本性是逍遥自在的“行者”,却被套上了紧箍咒,勉强被改造成了听命于唐僧的“贤者”。呜呼!今人身上,又有多少个紧箍咒?多一些“不尚贤” 的思想有什么不好呢?4 Z4 k( P! [2 r9 x
人类社会大概离不开“尚贤”的社会,因为人类总处于“不足”的状态,但倘若没有“不尚贤”的思想,人和人之间就真像霍布斯说的那样,“像狼一样了”。真正使人类走向“动物化”的,是那种“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思想。我们所希望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人各展其才、各得其所的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反思“尚贤”所带来得的种种争斗、种种鸿沟、种种骗局。惟其如此,种种“尚贤”之举才可能公平一些、透明一些、健康一些。
/ v$ C' h) U2 W' W' O正如医生一开口,就要说某人某处“有病”一样,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治疗性的、批判性的哲学。“规律”、“科学”、“理性”、“进步”等等字眼都是需要反思的概念,因为它们的的确确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才显得弥足珍贵。
, f4 Q* G) b  T# ]: w+ d$ X所以说,吃了狗肉并不是要变成狗,而是吸收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等,当然也难免上火或阳亢,那就看自己的消化系统如何了。/ ]' l% _# v2 g) ~1 B5 [0 ]
四、谁是盗贼/ N' `) v, [, \) ^1 K$ a$ k) d
偷东西的人是贼,还是被偷的东西是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0 o1 j& H& `1 g: H* F, l可是这样简单的逻辑在很多好辩之士的笔下常常被颠倒过来。特别是《老子》一书,近来被指责为"铸成变态人格"的"诲阴诲伪之作",老子也被加上了"厚黑学第一教主"的恶名(见房立东:《阴柔人格》,《中国经济时报》3月3日第6版)。这种看法也是颇有代表性的。
$ t; r+ M  j" Q* Q9 w% C* D鲁迅先生说:"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而已集·小杂感》)。"得其反"的时候,"正人君子"不仅是盗贼,而且是更加阴险狡诈的盗贼。《老子》说:"夫礼者,忠信只薄而乱之首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道德说教越炽烈的时候,也是社会风气最糟糕的时候。/ Q" R! a6 j: p7 C" j0 j1 C, D+ X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树立各种榜样,无非使居心叵测的钻营之辈多了一种欺世盗名的工具,使本来就善良敦厚的人们多了一个枷锁而已。正如《庄子·胠箧》所言:"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老子》正是洞察到了各种"仁义"道德的虚伪和祸害,才大声疾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如何才能使盗贼销声匿迹呢?作为统治者,就要摈弃自作聪明、以各种伪善的手段和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鱼肉百姓的恶劣行为。《庄子》奋笔直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正是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5 ~/ w( o9 `8 o先秦以降,历时历代鞭辟入里的批判精神,无不受到《老子》思想的滋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中国文化倘若没有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就很难革故鼎新,遑论复兴与发展。更何况《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典型的"不干涉主义",于社会、于人生皆是受用无穷的智慧。又如何可以说:"翻开《老子》,随随便便都可以找到这种教人假装正人君子的言论"。
7 m6 T2 d, a' f6 G; O* x% K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作《有的人》中这样写到:"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人民真正记住的是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死后骨灰撒大海的伟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并不是为了"不去"而"不居功",而是因为其"不居功"而"不去"。正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难道不是他的无私而成就了他自己吗?如果连这样的"有私"也不能容忍,那么,又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公"呢?
. R/ l8 J- B( f0 g: B  n种种假公济私的行为,其罪在"公",还是在"假公"者呢?
) T, D. Q  Y4 U, F4 e有人说"无私"太难了,真正"无私"的有几个?殊不知正是由于"无私"的理想,才能比照出种种"有私"的行为。"无私""公正"等等社会理想就像一面镜子,时时返照着我们的社会,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玄鉴",倘若丢掉了这样的"玄鉴",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什么是虚伪。正因为"无私"的重要,才屡屡被盗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要知谁是天下的大盗,且看老庄的著作。《老子》一书是中国批判精神的滥觞,没有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精神,我们就无从发现"文化"的异化和人格的扭曲;《老子》一书更是戳穿"厚黑"的利器。"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真正高明的做法是丢掉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小聪明、追求无私、无为的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