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4|回复: 0

长白山文化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2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长白山是长白山文化的本体,长白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长白山人文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以群经之首《易》为理论架构,推定长白山文化精神为: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生生不息,懿化咸宁;保合大和,损益利用。长白山文化精神的推定,为长白山及长白山文化的本质性给出了哲学本体论依据,为长白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出了文化进路;为长白山及长白山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因长白山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和贯通,从而为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本体论支持。
! c. D- [2 A. d$ q关健词:长白山、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精神、儒学、道学 " }8 b4 V$ i8 Q+ ~
一、前   言
# C9 c6 H9 \% i' J2 @$ B: n  G& G$ u长白山地处东亚之巅,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和其发端之河流与绵延之山地,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刚健中正”蕴发的“生生不息”之气象,懿化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特征的长白山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的思想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其作为主导性、本质性,“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形成了以儒、道相辅相成的人文载体。而长白山文化正是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自在形式,展现出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任何一种文化都由自然本体作为生化的根据,由此发端出生成和运用文化的主体,从而形成人文载体。所以,长白山文化的本体论依据和长白山文化的主体论推定是两个相关的问题,其决定了以下理论进路:文化是什么?长白山文化及文化精神又是什么?作为自然本体的长白山,其本体即存在论依据是什么?关于长白山文化精神的理论推定怎样才能与中国及人类文化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显然,这是长白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文化的中和贯通问题。1 H5 Q1 p9 M- Y3 K" n1 v
长白山不但资源丰富,而且景色优美,中华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塑造了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所具有的本体论特征,使长白山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长白山文化的本体论与主体论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却没有为学术界所认真梳理与界定。有关长白山文化的研究,除了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满族文化和长白山人参传说之外,应当认为,能够把长白山文化上升到理性层面以进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推定,可谓凤毛麟角。因此,为了保护开发长白山,为了使长白山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亟应对长白山文化作出本质性推定。
6 T' w6 r0 T9 F2 A6 G1 S在历史和文化视域中推定长白山文化精神,决定了文化及理论的时代特点。现当代文化研究表明,狭义和广义上的文化研究都更加依靠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这显然是重要的,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自身的事情。然而,尽管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贡献很大,却无法绕开亘古未变的哲学问题对文化建构产生的限定。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本体论上的无能为力,使文化问题不得不回到哲学本身。从本文的论题可知,讨论哲学并不是本文的目的,但是,由这一论题所决定,正确地推定长白山文化精神却不可能绕开哲学本体论,甚至于这个论题本身,就已经决定了作为自然本体的长白山对形成长白山文化精神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长白山与所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历史与逻辑关系就成为本文的主体,显然这是长白山文化的自然本体和人文载体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由这个思想理路所决定,长白山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以及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使这个论题具有了理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就是说,只有使长白山文化与中国文化及人类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必然历史发展具有理论建构的逻辑统一,从而使长白山文化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才是长白山文化研究的终极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长白山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主体意义,才能使长白山文化和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 T$ y; @3 U( Q7 C5 u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长白山文化8 Z! \2 |0 g$ T9 X
长白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性问题使我们回到《易》,回到文化定义的本源性。关于文化,《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天文运化由其时机,人类文明由其知止,明其行止谓之文明,以这样的人文化成天下,谓之教化。《贲·象》曰:“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所谓以文明化成天下,乃“庶政”之文也。关于“止”,《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3],知其行止之道,文明之所在也。可见,文化是人类规定自身行止据以生存懿化的文明形态;而文化载体,则是对文化形态和人类行止以文明之的传载之体。所以,人类的主体性决定了文化的载体性。也就是说,文化应当具有据以立论的本体和懿化天下的载体,否则,既不能称其为文明,也不能称其为文化。《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所以,能够化成天下的文化,必然是“重明以丽乎正”的文化。是故,日月之明丽于天道,百谷草木之明丽于地道,天地之明丽于正道,人道之明丽于文化。由此可知,文明因文化而明之,文化依文明而化之。
. C+ H# H: N$ U1 D- ?, z/ e是故,天道丽乎正者,“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4]地道丽乎正者,“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5]由天地之道推定人道,人道据天道而丽乎正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 人道据天道而丽乎正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所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易》因此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原理均以《易》为本。" x1 ?6 I( ?5 g
根据《易》理,人道之明丽于文化。“观乎”长白山之“人文”,可知“化成”长白山之“天下”者,乃中国传统文化。根据现存文献,长白山文化始于原始社会,“长白山区世居民族主要是满族和她的先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这个民族多有变化和迁徙。同时,她又与中原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整体。”[8] “肃慎,有的史书文献亦写作息慎、稷慎,是中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秦以前,已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肃慎族在人种上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肃慎族起源于今中国的山东半岛”。[9]所以,就现代民族文化而言,满族文化已被中原文化所同化,长白山文化的人文载体已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10] “肃慎,臣属于周,因向周贡“楛矢石砮”而名扬中原。据史书记载,肃慎在周初即接受周朝的册命”。[11]可见,就文化而言,肃慎最迟在周初就已经为中原文化所开始同化。周初武王克商,殷王室贵族箕子率5000人入朝鲜,武王就而封之。箕子因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二祀来朝。后发展为朝鲜,其势力范围已达今集安在内的鸭绿江中游一带。[12]秦以前,燕国于东北设立郡县,此时长白山为燕国所辖。[13]
/ W  m3 N% \  o, Z" U2 {长白山的名字,见诸最早的文献是《山海经》,其称长白山为“不咸山”,“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4]这表明,早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对长白山进行了命名,据现存文献,“不咸山”是长白山最早的命名,此为学界定论。《通典》称:“挹娄即古粟慎,其国在不咸山北”。[15]现代主流学界认为,“不咸”为蒙古族“不而干”的音译,意为“神巫”,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对长白山赋予的神密色彩。8 A# m1 g) ~* `# d0 I
自秦汉之际称长白山为“不咸山”之后,其后又赋于不同的名字。“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16]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大马山之东,滨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17]可见,后汉至三国时,把长白山称为“盖马大山”, “盖马大山”意为“长白”。《魏书·勿吉传》称“(勿吉)国南有從太山,魏言太皇”,《新唐书·北狄传》、《隋书·靺鞨传》又以“徒太”山称长白山,“徒”乃“從”之繁体误写,“咸”与“徒”在满语中音为“斯”,意为“白”。由此可知,唐、隋之际称长白山为“從太山”。据《新唐书·勃海传·黑水靺鞨传》“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從)太山,与高丽接”,唐代又称长白山为“太白山”。自辽、金始,以“长白山”为山名开始在文献中被大量使用。
7 V# B, l1 v- V( i《辽史·百官志》圣宗统和三十年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契丹国志卷二十七》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金史卷一本纪》载“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即今松花江。[18]《金史卷三十五》称“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女真国在契丹之东北,长白山之下,鸭绿水之源,古肃慎之地也”[19]由上可知,以“长白山”为名,始于辽圣宗统和三十年即公元1012年,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沿用至今。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意为长白山。[20]
4 X, ]! p4 {% i5 W7 v, a长白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以博大神奇而著称。以“不咸山”为名,乃因长白山之神圣,正如《奉天通志》所称道之“藏天然之秘,蕴万古之灵”。“长白山”之为名,其内涵与外延均相符。历史文献多有对长白山“形”、“象”之描述。之所以谓之“长”,乃因“璀巍磅礴,蜿蜒于亚细亚东北隅,为一绝大名山”、[21]“长白山在吉林城东稍折西南,横亘千余里”;[22]之所以谓之白,乃因“山上冬夏积雪,望之则白,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曰长白”,[23] “山色纯白,终年积雪,远而望之若珠宫玉阙,近而视之如瑶林琪树,名以长白询非虚语”。[24]4 Y" A; J& f: X( l. F4 y
长白山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长白山又名东北东部山地、长白山地、长白山脉等。它包括由完达山到千山的千里绵绵的广大山地。狭义的长白山常泛指吉林东部山地,或者专指长白山火山锥体部分。[25]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岳名山,为世界所瞩目。然而,长白山与五岳相比,长白山的博大浑厚可谓居五岳之首。以海拔论之,泰山为1524米,衡山为1290米,嵩山为1440米,华山为2083米,黄山为1873米,而长白山则为2794米;以面积论之,黄山为五岳之首,为2200平方公里,而长白山主峰区域则达8000平方公里之余。长白山主脉区域计有22个市县,总土地面积达94600平方公里。长白山的独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厚德载物”的人文特征,其土地、植物、动物、药物、森林、水、矿产、气候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宝山,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与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长白山的生态环境,1961年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保存了欧亚大陆北半部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800种之多。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归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现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开发长白山,吉林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8月在长白山成立了具有政府职能的“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显然,这是科学开发长白山的重要举措,将推动长白山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7 F: q1 b+ [- N5 i% R三、  长白山之“水火既济” 3 M9 }, |' Y! H% \  _: w: Y* f
长白山博大浑朴、刚健中正。据《长白山志》,长白山主体形成于距今2840万年以来的(地质学称新第三纪)地壳间歇性抬升和多次火山喷发。由火山锥体构成的雄浑搏大的长白山主峰,形成于距今61.1—87.6万年(地质学称第四纪更新世)之间的火山喷发。公元1579年、1668年、1702年,“长白山虽有火山活动,但其强度甚小”。[26]至现代以来,长白山广泛发育的喷硫和富含氟的炭酸氢钠形温泉,表明其岩浆演化已趋于平静,火山喷发运动趋于停止,最终形成了气势磅礴、浑然中立、天施地生的长白山现代地貌特征。长白山地势总的特征是以长白山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可分为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和熔岩苔地三大地貌单元,大致围绕火山呈同心环状分布。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在该区中部,海拔高度1700米以上,锥体底部半径20公里左右。锥体上部的中心为火山口湖,亦即著名的长白山天池,水面海拔为2189.1米。围绕天池有十六座高峰,最高峰海拔2749.2米。从锥体腹部向下,地势呈台阶状向下倾斜,高度渐低,坡度渐缓。至锥体坡脚,向下过渡到山麓倾斜熔岩高原。望天鹅盾状火山锥体位于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之南,,海拔高度1000米以下,底部直径35公里左右,锥坡较缓,约6°左右,成盾状。[27] 由于环境和地势的影响,长白山降水丰富,天池周围是降水的中心,再加上火山地形条件,因此,在长白山火山锥体和熔岩高原上发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泉水、湖泊。这些秀水碧波,为长白山增添了无限生机,绘出了‘山因水更奇,水因山更秀’的浓墨画卷。[28]“长白山天池,水面高度为2189.1米,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天池高209米。天池略呈橢圆形,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集水面积21.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9.82公里,水面周长13.1公里。最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总蓄水面积20.4亿立方米。”“天池的下泻流量……最大下泻流量为3.42秒立方米,发生在降雨量最多的8月;最小下泻量为0.88秒立方米,发生在天池未解冻的5月。……天池水除靠降雨补给外,还靠地下水补给。”[29] “天池水质,据测量无色、无臭,矿化变不高,pH值在7.1—7.4之间,呈弱碱性。所以,水质清澈,湖水碧透,犹如碧玉,又似明镜,群峰倒映水中,岚影波光,有‘处处奇峰镜里天’之美”。[30]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发源三江,经长白山火山锥体的西北麓发源出松花江,东南麓发源出图们江,南麓发源出鸭绿江。三江源头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有5条。北坡是松花江正源二道松花江(下称二道江)的二道白河,西坡是松花江西源头道松花江(下称头道江)的漫江和锦江;东南坡是图们江的正源红丹水;南坡是鸭绿江的正源暖江。其余的外三源有二道江的北源古洞河,图们江的南源西头水,鸭绿江的南源虚川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河流还有老黑河、槽子河、松江河、三道松江河、露水河、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白河、五道白河、石乙水、佳林川、葡萄河等以及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计约230余条,都流入三江。又遥自南、北两个方向,计约180多条小河分别归流于三江。三江源流区的总面积为3.0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松花江源为1.85万平方公理,占三江源的60.4%,鸭绿江源约计0.76万平方公里,占24.5%,图们江源约计0.46万平方公里,占15.1%。天池周围内五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89万平方公里,外三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17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的三江源区……总面积20728万平方公里,均属吉林省境。它包括抚松、靖宇两县,安图县的大部分,长白、和龙、桦甸县的一部分以及白山市与敦化市的一部分,共涉及八个县(市)、28个镇、21个乡、总人口65.4万人(人口下限为1987年)。[31]长白山水源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3 S: m7 A5 V$ A+ ?7 m长白山的地质构造表明,由火山喷发形成了“刚健中正”的锥形山体,由火山口形成天池并由此发端为三江源头,蕴发了丰厚的自然资源,生化出长白山生物圈,由此展现出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气象。以《易》理进行推定,长白山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其源于“水火既济”的长白山自然本体。* b" z8 R! G( U0 z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32]对长白山及天池的“形”和“象”进行科学与哲学推定,能够以《易》理充分进行。长白山的自强不息是因其自然条件和谐,其非常典型的符合《易》之“水火既济”的本体论原理。在《易》之八经卦中,有《坎》《离》两卦,象以“水”、“火”。在《易》之六十四中,《坎》上《离》下相重得《既济》卦,“离”上“坎”下相重得《未济》卦。长白山及其天池的“形”与“象”,恰如其分地中和于《既济》卦的“水火既济”之象。《说卦传》推定的“坎”、“离”之用为“雨以润之,日以烜之”。“坎”为水而“润”下,“离”为火而炎上,“坎”下“离”上为《未济》卦即“水火未济”之象。可见,“水火未济”如炉鼎倒置,火弗能炎鼎中之水而失其位,乃火山喷发时的景象。“水火未济”使水在火下而不能生发,火在水上而炎上,万物不得水润而弗能致养。而“水火既济”之象则表明,火在水下炎鼎中之水,水蒸于上而源源奔出,万物得水之润养而能化生,所以长白山才能生生大化、品物咸亨。, }. h/ |% k1 @0 v& z
对长白山的自然机制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哲学推定,以《易》理为基础,以《易》之概念范畴为架构,余把长白山文化精神概括为: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生生不息,懿化咸宁;保合大和,损益利用。以《易》为架构,乃因“《易》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33]长白山性属地道,为《易》所悉备者也。《坤·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长白山地大物博,育化万物,如盛德之君子,是以谓“厚德载物”。《乾·文言》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情也;”《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萃·彖》曰:“萃,聚也。顺以悦,刚中而应,故聚也。观其所聚,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长白山柔动而刚,汇聚万物,美利天下而化光,是以谓“刚健中正”。《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长白山资生万物,自强不息,是以谓“生生不息”。《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小蓄·象》曰:“小蓄,君子以懿文德;”《咸·彖》曰:“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平者,宁也;《乾·彖》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亨者,嘉之会也;”[34]长白山品物咸亨、刚健中正,厚德载物而生生不息,据以“化成天下”之人文,懿文教化使天下咸宁,是以谓“懿化咸宁”。《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贞者,正也。长白山“承天而时行,”[35]懿化咸宁而各正性命,是以谓“保合大和”。《损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象》曰:“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益·彖》曰:“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象》曰:“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系辞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长白山大化流行,四时分明,彰显出损益之道。知天地损益之道而保合人道,避损行益而利用安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道之大用也;是以谓“损益利用。”- i( D0 W" v8 J
由《易》理可知,“厚德载物,刚健中正”是长白山文化的本体论推定,此乃由长白山的自然特征所决定。“生生不息,懿化咸宁”是长白山文化的存在论推定,是本体论与主体论的中和。“保合大和,损益利用”,是主体根据长白山自然机制形成的本体论推定与存在论推定,为了“以济民用”[36]而制定的文化理路。由于“保合大和,损益利用”事关主体的行为方式,作为文化主体而言,不但决定了行为方式和价值论推定及长白山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决定了长白山的文明路向,决定了长白山的未来。由《易》理可知,长白山虽然“水火既济”,但因“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37]所以,君子应居安思危,应当“保合大和,损益利用”,此为长白山文化的主体形式。这就是说,一切关于长白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当以“保合大和,损益利用”为指导思想。只有这样,对长白山才能达到既充分开发,又永续利用之目的。* X/ A4 t+ c$ i( w; h* O1 w
《恒·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可见,“天地之道,恒久不已”,天施地生使长白山“生生不息,懿化咸宁”,由此才能“ 厚德载物,刚健中正”,主体的中和贯通是谓大和,只有“大和”才能“保合”,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利用。
8 ]9 W0 r$ l8 i; i* K* K损益之道是《易》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之道因四时变化而损益,人道因生老病衰而损益,[38]知天地损益之理而避损行益,关系人道的生生不息,决定了主体生命的存在质量。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乃在于“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所以,长白山“水火既济”“懿化咸宁”的损益之理,在古代就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水火既济”的原理,形成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最终发展为成熟的丹道生命科学。丹道学不但是古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哲学和科学,而且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科学形式,是人类文化中的奇葩,更是未来人类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 J6 @3 u% V% u7 W四、长白山文化与《周易参同契》7 I% W. M! d2 m
长白山之“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生生不息,懿化咸宁”使其成为名山,而“水火既济”则是长白山之“生生不息,懿化咸宁”的运化流行之形式。自古以来,长白山深不可测,使人们赋予长白山种种神密色彩,成为神圣的向往之地。为了探索人与自然之奥秘,参详生生大化之机理,长白山成为儒家与道家学者之修学胜地,为长白山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学者魏伯阳即其中之一,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中国文化之千古名作。
. `$ j0 p# a# W" d3 l《周易参同契》对自然生生大化之理与中国古代生命科学进行了以《易》为本体的理论阐述,深入持久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研究与实践,被后世誉为“丹经之王”,又被尊为“万古丹中王”。《四库全书总目》称“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表明了《周易参同契》对中国古代生命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然而,更加重要的是,魏伯阳和他的《周易参同契》却与长白山具有学术上的深厚渊源。《周易参同契》下篇八十八章曰:“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容。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远客燕间,乃撰斯文,歌序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曰:“云牙子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云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39] “郐国”, “西周侯国。……故地在今河南郑州市南”、[40] “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41]可见,魏伯阳虽是东汉人,却是以周代之名行文,所以,“远客燕间,乃撰斯文”是谓魏伯阳远行燕属之地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燕属之地”亦即周属燕国,辖中国北方包括东北一带。《朱子语录》释“铅汞之理,龙虎之机”曰:“《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练之,则凝成丹”。可见,虽然朱熹不知丹道之理,但其所释《周易参同契》术语,却能使人较易理解其概念所指。可见,魏伯阳能撰就《周易参同契》,是因其游长白山,得到了“长白真人”的真传。如果魏伯阳没有到过长白山,没有参详长白山“水火既济”的“生生不息、懿化咸宁”之理,就不能在真人的指导下,以《易》理证以丹道之理,就不能写出《周易参同契》。长白山的文化底蕴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6 ]  j/ k  l, [3 E+ x8 L5 A$ L' R$ t5 l
丹道是道学中的主要生命科学形式。由《周易参同契》可知,丹道理论不但古老而且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科学遗产。丹道学对主体生命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修持理论,于唐宋之际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丹道较易修学,因此成为后世学者的主要修持方式,但因有“道不轻传”、“道不外传”的戒律,使丹道学扑朔迷离,难以理解,从而限制了丹道学为社会进步、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就人类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所存在的问题而言,在以西方为主流的自然科学走向“终结”之际,以丹道学为主体的中国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科学的主流方向。就人类当代的理性进路而言,丹道学应当形成以现代科学架构为基础的理论形式,使人们能够以科学的丹道技术操作,实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理想人生。
6 p+ d# L' i) i2 D/ H1 W因为现代人类文化的理性进路以“哲学”和“科学”为基本架构,所以,现当代修炼丹道,应当理解丹道的哲学及科学原理。只有理解了道学关于生命运化的思想原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对生命进行自我控制的丹道技术。显然,由于中国现代以来的“全盘西化”,决定了人们是以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理论模式理解丹道的思想原理,这不能不产生理论误区。这仅仅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科学与西方哲学及科学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原理和理论推定。丹道学的思想原理表明了其“形而上”的科学性,其与西方科学的“形而下”性具有根本不同的思想原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2]“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人类科学的两种方式,而“道”与“器”则是中西科学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科学追寻“道”,而西方科学追求“器”,由此产生了中西科学之分别,即由“道”与“器”的不同追寻形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不同的中西科学理论系统。[43] - u3 r6 ~& A) m5 u& {* Q" i" }
西方科学是“形而下”的关于“器”的学问,其哲学推定是外化存在以追求之所以然,最终发展出关于“器”的存在关系的西方科学系统,其本质是主体以“形而下”的操作不断分解客体。对于主体生命运动的科学研究,西方科学同样以“形而下”的科学操作把人作为客体分解为“器”,从而把人的生命理解为分子、原子、电子等物理运动方式,直至在量子生物学的层次上分解人的生命,以脱氧核糖核酸等为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由此形成了把主体生命分解为“器”的现代科学原理。可见,把人与“器”等同起来并不断加以分解,以解释生命现象,是西方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形而下”特征。西方哲学史表明,“形而下”科学是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及形式逻辑和近代实证论哲学为理论基础,“形而下”科学是西方哲学生成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生命科学与西方“形而下”科学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丹道学以“形而上”的科学主体性操作承诺了“道”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形而上的科学原理,其理论推定自成体系。由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作为主体性存在,乃“形而中者谓之人”。[44]人做为主体性,下可至形而下制器利物,上可达形而上至命于道。丹道学认为,人有三宝,神与气精,《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人的生命存在之理和“穷神知化”的修学原理。《易》理表明,人的主体性存在,是主体自身的神明,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45]所用者,神与气精,因此,“形而中主体之谓神”。[46]以主体之神明,进行一定的技术操作,和之于身(形)中之精气,是丹道生命科学理论的核心所在,此谓“形神中和”。[47]9 i4 v0 m5 o  r0 r
“形神中和”使丹道以“道”为本体,使主体之神以“形而上”的操作中和本体,因此成为形上性科学。[48]主体“形而上”的操作称为“道”,“道”由“形神中和”而和之。“形神中和”的“形而上”操作决定了主体与道的科学统一性。可见,西方哲学与科学的主体性是形而下性,而在丹道学中主体则成为形而上性,由此决定了丹道“形神中和”的主体性特征。形而上的操作性决定了中国生命科学的主体性中和,任何客体都不能取代主体自身的形而上的操作。所以,道学认为生命修炼属于主体自身,谁修谁得,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由此表明了生命的主体性原则在道学中的中和统一。显然,这是科学的中和贯通,其由自在的哲学所保证。丹道学没有任何宗教迷信成份,以西方的宗教学原理推定道学、道教及丹道,只能步入误区。
9 o$ W- r! O2 z! k; j# n由上可知,“形神中和”是把握丹道修持的关健,其哲学原理立于中和,其科学性质为形而上。“形神中和”是主体之“神”和之以主体之形,以“中和”为技术操作实现“穷神知化”的形而上生命修炼,从而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和道”的修炼目的,使人能够益寿延年、返老还童。所以,只有把握了丹道“形而上”“形神中和”的思想原理,才能在修持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g( U  o8 d$ L" C9 x+ v
就卦象而言,《周易参同契》的水火之喻,以“坎”、“离”两卦卦象喻丹道之理,能很好理解生命的本义及丹道功法。坎为肾,为水;离为心。为火。“坎”的卦象为“坎中满”,即上下两爻为阴,中爻为阳,象以肾中之真阳。真阳发动,由肾下泄,使其不能上行以化离火。“离”之卦象为“离中虚”,即上下两爻为阳,中爻为阴,象以心中真阴,真阴发动,为心火上炎,不能化气全身。这使肾中真阳和心中真阴不能中和贯通从而自损能量,徒耗生命。主体通过丹道周天使“形神中和”,将发动的肾中真阳化水上行,与心中真阴中和贯通,肾水化心火而炼“精”化“气”,涵养身心以全形。此亦谓“抽坎填离”:抽坎中之实,填离中之虚。“抽坎填离”的结果,使“离”中之虚化为实而变为“乾”,坎中之满化为虚而变为“坤”,因坎水上行变坤,离火下行变乾,坤上乾下为“泰”,从而使人的生命生生不息。此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亦即“水火既济”。; Q7 N, b* x8 ]- ~. J
由上可知,长白山之“水火既济”形成的“生生不息”之气象,乃生态之中和贯通,而人的“形神中和”之“水火既济”,乃主体之“中和贯通”。正因为长白山之“水火既济”形成了“中和贯通”的生态场,使长白山成为修真的宝地,有史可考的修真山洞历历在目。已经选址建设长白山道院和长白山书院的长白山龙头山之峰顶,即有一个古代道家修真的山洞,当地百姓称其为“仙人洞”。现当代以来,道家的修真学者,仍在长白山深处修道。自古以来,长白山形成了独特的道家隐修流派。
5 D0 B+ o) q, }- F0 p五、长白山文化与人类文化. E+ J# o& i; [. n
由历史的理路所决定,人类于当代产生了普遍的文化问题。把所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文化问题,从而企图以解决文化问题为基础进而解决其它所有问题,是使文化被关注的根本原因。显而易见的是,正是潜身其中的文化成为问题本身。所以,推定任何一种文化问题,离不开其问题的历史和逻辑,使其归结为自身生成和赖以存在的问题本身,从而以文明的文化形式消解之。由此可见,文化所承诺与推定的思想理路,只能与文化的历史和思想逻辑统一。否则,推定文化问题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以哲学进行反思,其所有推定均以悖论为基点,以悖论为基点的结果只能产生更大的悖论。毫无疑问,这是现当代中国及人类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 F, r% e; R4 T! A. J* X
“五、四”以来,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近一百年的中国文化是以“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为思想理路,开始了全面反传统的“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进路,因违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不但不可能“全盘西化”,而且产生了“非中非西”异化的现当代文化。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失败的,其产生的后果是惨痛的。对此,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进行正本清源,才能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误区。只有在痛定思痛之后,才能使中华民族以文化的振兴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不善于反思自身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而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太不善于自我反思了,仅仅沉浸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这一老祖宗立下的丰碑,不但是悖论的,也是危险的,因为由当代反传统形成的这些思想是反逻辑的、反历史的。究其所以然,这是文化理路的“合法性”问题。所以,如果不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中推定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问题,不知其所以然,不对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不明晰我们应当承续的传统,不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及其在未来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重要地位,则不但是反哲学的,更是反科学的。显然,中国当代主流学界受体制的限制,离这一学术目标还相当遥远。+ o) x- p# L! ?; g6 o; g; R7 Q: m
一个民族的复兴,如果是这个民族的真正复兴,则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既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又保持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文化复兴的根本前提。而所谓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以哲学理路言之,则决定于民族文化能否中和贯通人类文化,从而为人类文化开出新的历史进路。否则,不但民族不能复兴,而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最终被其它优秀文化所同化,使这个民族在本质上消亡,从而终结自身的文化传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表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9 B( _- ~+ J3 B
反思表明,文化困境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而是呈现为人类的普遍性。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论之,人类文化面临的困境是由内在的文化理路所造成。把人类文化区分为中西两种不同形式,虽然西方文化于现代占主流地位,但是,百余年来的西方文化核心即哲学和科学却表明了其“终结”性的历史进路。西方自然科学表明,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主体的生命存在),因其不可能实现自为与自在的统一使物理学的理论模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理论物理学停滞不前,出现的困扰已近百年,非统一性的物理困境已使处于科学前沿的思想家一筹莫展。而西方哲学在科学存在的问题面前,不但无能为力,而且所引发的哲学问题使理性受到空前挑战,从而使西方文化出现了方向性终结。在这样的形势面前,走出文化终结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题。西方文化向何处去?从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已成为西方前沿思想家的共识。6 W% R* a3 [" R2 N% T. Q* q7 ?
然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异化状态,不但不能给西方提供智慧,而且举步维艰。因此,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源,就成为正本清源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复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为逻辑之必然,历史正在向我们表明这一点。复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自身的文化传统,民族的自立离不开自己的文化,我们只能追根溯源,回到我们的文化源头,从而使我们回到《易》。以“群经之首”作为理论基点讨论所存在的文化问题,决定了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式儒学和道学,以观照所有文化问题。显然,就现当代主流文化所产生的“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论之,儒学更具有理论的迫切性和实践的相关性。就儒学而言,问题在于,自春秋之后,儒学离开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儒道攻驳,“道术为天下裂”,直至于现代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重新成为当代儒家的抉择,而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则取决于内道外儒的君子修为。之所以提出内道外儒的思想理路,是因由汉代开始的“儒道相绌”,道统分裂;而内修弗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成君子者,则不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妄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矣!儒学由现代退出历史舞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君子儒学”将是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化育经世治国的优秀人才,乃关乎“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所在。[49]6 L+ L9 O9 U& S' }
在这样的历史和逻辑中,长白山文化以存在论和本体论的理论架构中和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其“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生生不息,懿化咸宁;保合大和,损益利用”的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学和道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和贯通的哲学思想,不但是中国哲学的精华,也是使西方哲学走出终结,使人类文化开出新传统的指导思想。[50]因此,虽然长白山所蕴藏的丰厚的物资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长白山文化的深刻内涵,更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长白山自在的本体论特征,给人类的思想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既是哲学的,也是科学的。
6 _' ?: @& E9 T《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由长白山文化精神所决定,长白山文化应当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长白山文化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表明,“厚德载物,生生不息”,决定了长白山文化不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代表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自在的价值取向。长白山虽然是自然的,其具有的本体论和主体论特征却是人类哲学精神的再现。所以,长白山文化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长白山文化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更是全人类的。
+ F, k1 M$ L- a注  释
$ r& v+ h, B1 S( I, r[1]《乾·象》。( E' V, T9 k' k5 n; d
[2]《坤·象》。
0 c$ v( ?2 `9 ?" x[3]《艮·彖》。& N4 [* |7 v) @1 Y4 C
[4]《乾·彖》。0 g( a0 y3 a! H3 \1 O4 x
[5]《坤·彖》。. X$ z( C  K1 z2 n( g$ b
[6]《乾·象》。
" y) A# i7 B& k  q7 Q6 V6 u[7]《坤·象》。
2 _) ?/ S+ [8 ~6 o. G[8] 王季平主编:《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2—43页。" p+ n% g7 I" b5 R8 p  Q- ?; j/ @
[9]《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3页。7 G7 f4 ?2 a" E& P6 x
[10]《晋书·四夷传》。
. z! E$ U; E& T2 j[11]《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3页。1 i4 i4 m" l0 P) }% N( b; Z' _
[12]《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23页。4 ^' D4 [+ D. G/ e
[13]《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24页。
  D" I( [$ \- H6 l2 d- S+ i2 }[14]《山海经·大荒北经》。
7 o4 Y! z# X' M* P' d3 W5 c. H1 B[15] 吴士鉴:《晋书解注》。
+ d: [+ ]- J$ a[16]《后汉书·东夷传》。
, ^& i) K+ s% m) S- P[17]《三国志·东夷传》。2 b; x9 Z5 z# S& p
[18]《嘉庆一统志·吉林山川》。
: J8 n& _6 U; p1 m[19]〔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人物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上卷,第817页。
7 R5 a4 P  G( n. t; g: b( V[20]《吉林省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2页。
$ q. t& [( f3 T) n  M: `$ }7 Y[21]《长白山江冈志略》。
3 o+ W" w1 V! k0 f9 V; O[22]《盛京通志》。  h" u2 K$ I4 C5 L2 C6 {
[23]《长白山江冈志略》。
6 b( O; ^6 z4 e/ u9 q% v& W[24]《白山天池记》。. R9 [( w  x  C+ l: O0 g
[25]《吉林省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2页。
7 b$ }+ _& Z9 [& o( L[26]《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8 ^3 d1 }$ f4 |; e: _9 Y7 I' h' X/ p# u
[27]《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97页。
$ y# m' m1 |) |5 a. I0 A/ z9 b[28]《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34页。
9 E' C9 y  W9 v  r3 `7 I[29]《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34页。
/ s% B$ ~4 R6 }: J[30]《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35页。
+ B9 L+ x7 t2 d[31]《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41页。
9 y( d, x& p  n+ S9 l8 n[32]《系辞传》。
' @7 K6 u  a- @" ^9 R# @9 \) z[33]《系辞传》。
7 O/ {% M  ?1 x$ Y# n$ ]/ y1 ]* x1 S[34]《乾·文言》。
7 Q8 @, H9 x3 B: X6 O, e[35]《坤·文言》。
( f& Y' A$ O7 u1 e* A[36]《系辞传》。
3 l5 ^9 K) r* h2 z[37]《既济·象》。. r2 C& h" z8 l6 |8 _6 R
[38]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77页。
& Y2 W% b* G* C+ Q[39]《道枢》卷三十四。《道藏》第20册,第785页。《道藏要籍选刊》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544页。
/ o# B/ H' b1 s% k# H' _[40]《辞源》第四册第3126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修订第1版。
/ C8 e- k, y9 q; |* O[4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第648页。
+ w6 q( ]0 N( W: `[42]《周易·系辞传》。
4 T; `. q' Z4 C[43]关于中西科学“形而上”和“形而下”性质的阐述,见笔者《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 P8 \8 p1 M4 {0 f8 t) @[44]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 v- `* G- h2 s, C- Z[45]《系辞传》。+ t" e8 I* S( n& x5 I: w3 n
[46]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42页。
% u- O% n, J4 E( }* |% p/ ?[47]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51—252页。& N0 d# ?# A3 Z4 M% K
[48]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 z* h1 @4 |8 F; v' t- V[49]鞠曦:“君子儒学论”,载《第十六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0 n. w0 T& L: l8 p! v; [8 O7 y
[50] 鞠曦:“新传统主义与中西文化”,载鞠曦主编:《恒道》第三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