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回复: 0

[原创] (六)潜江的土著——荆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8 2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潜江的土著——荆人


   说了楚人,再说当时的潜江杂居的土著人——荆人。
   说潜江人是荆人,其依据一,是“荆人”与“楚人”是一伙人,他们互相支持,互相依存,有“荆楚”之说;
   其二是到汉代有“楚歌曰艳”和“荆艳楚舞”之说,其中的“艳”就是“鸡鸣歌”,向周代追溯,又有“燕乐”之称,他们是继相传承的音乐。证明荆人以“艳歌”为最,楚人以舞为长,“荆艳楚舞”就是天下耳濡目染的最美“艳”观;
   其三是考古证明,荆人有自己的文物特色和生活天地;
   其四是潜江至今,以“荆”命名的河流甚多;
   其五是,芈姓楚人在潜江的黄罗岗,时达近五百年,当时的潜江地域已经成为楚国的核心首府和荆楚文化的象征。
   当时潜江的土著蛮人称为“荆人”或“荆蛮”。从古到今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荆楚”联称,荆就是楚,楚就是荆。其实,“荆人”是潜江本土的土著人之概称,“楚人”是包括“江上楚蛮之地”的先楚人和以“芈姓”为代表的后楚族。楚蛮是早期在南方“江上”一带落户的楚人,芈姓楚人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的楚国,当时楚国“土不过同”(注:一同五十里),芈姓也是周成王赐给“楚人”的姓,才有后来的芈姓楚人的“楚国”之称。
   据张正明先生的《楚文化史/茁长期的楚文化》(第55页)注释载:“作为地理概念的荆,在商、周两代,其外延所及有南移和西移的趋向。荆地在商朝的南方,殷人南进,他们观念中的荆地就北缩而南伸了。楚人是荆人中最偏西的一支,自己只称楚,不称荆。但在诸夏看来,荆楚是可以混称或连称的。┅┅所谓‘荆蛮’,实有二义:其一,是如蛮的荆人,楚人也包括在内,《国语·晋语八》就说‘楚为荆蛮’;其二,就是荆地的蛮人,这就不包括楚人,而只是指吴越、扬越和荆地的少数民族了。”这就是说,荆是荆,楚是楚,荆能代表楚,楚却不能代表荆。例如,可以说“楚为荆蛮”,却不能说“荆为楚蛮”,荆是主,楚是客,不能喧宾夺主。
   据《中国考古》发表牛世山先生《西周时期的楚与荆》的文章,根据大量的金文和文献梳理,认为“楚”是楚国本号。西周时期,既有楚国,又有荆族,而荆族被称为“荆蛮”。楚国立国于荆族活动区域,“荆楚”所指为荆族,非指芈姓楚国族。并通过考古发现,证明荆人的活动地域为江汉腹地。文章写道:

   在长江以北江陵一带,荆南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显示,在这里除商文化曾一度为主力外,┅┅以釜、鼎、大口缸、鬶等陶器为代表的荆南寺C组因素基本处于支配地位,说明它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因素。┅┅从考古发现看,荆南寺C组一类因素就分布在以江汉腹地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这与荆族的活动地域是相合的。由此推断,以荆南寺C组因素为主导因素的考古学文化最有可能是商代荆族的原生文化。在商代,它尚存在其原生态,表现为荆南寺类、费家河等类文化遗存。此外,其因素也存在于周邻其他文化中,表现如铜鼓山(引者注:岳阳)C组这样的形式。那么,如果荆族文化的原生态能够延续到西周时期的话,其特征与商代者大同小异。(见《中国考古网》)

   查阅荆南寺遗址该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古城西侧1.5公里处原江陵县砖瓦厂内,南临浩瀚长江,西望沮漳河和古万城等遗址,北有八岭山和故纪南城等遗址。荆南寺遗址东北300米为1964年发掘的张家山遗址,两个遗址本来可能连为一体,但因砖瓦厂取土而将张家山夷为平地。1982年荆州博物馆文物普查时,仅存荆南寺这块圆角长方形台地。台地当时面积约1.2万平方米,高于四周平地地面4至5米。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十余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至3米,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荆南寺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发掘揭露的地层堆积比较统一,大致上可以分为六层,包括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夏商时期文化、西周时期文化、东周时期文化以及其他时期等六个阶段的文化遗存。┅┅
   这说明,当时的潜江人就是以江汉腹地为中心史前的荆人之地域。到西周时,迁到潜江的熊绎之芈姓楚人与潜江的荆人友好地生活在一起。那时,荆是荆,楚是楚,他们生活的地域称谓“荆楚”,种族界限明显。
   我的观点,除了倾向于初期“荆是荆,楚是楚”外。还认为“荆”是史前南方多民族杂居土著的统称。例如孔子曾说:“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所谓的“南人”就是荆人,得名于地名荆州、荆山,亦是史前和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南方”的所在地。
   而“荆山”可能也与当时的潜江地域有关,因潜江地域至今的河流皆以“荆”命名,如东荆河、西荆河、上荆河、下荆河。另外,潜江曾有“竟陵”之地名近五百年,所谓“竟陵”,也就是丘陵至此为止。最早称“竟陵”,是西汉时期命名,其地当时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说明史前的潜江地域成丘陵之前应该是有山的,这些山名,大概就是“荆山”的一部分。到了西汉时期,潜江的“荆山”已经成为丘陵地貌,故有“竟陵”之县名。潜江从丘陵变为平原之后,“竟陵”地名移到天门,当今的天门皀市一带,仍然是丘陵地貌,说明“竟陵”地名从潜江转移到天门,与自然地貌变化有关。潜江的西境接壤是“荆门”,荆门在夏商时期属于荆州之域。因此我认为,“荆门”地名,可能与进入夏商时代江陵、潜江地域的“荆山之门”有关。总之,荆州、荆门、潜江一带的史前“荆山”,河流至今仍然以“荆”为名,说明这一带应该是史前土著“荆人”,是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荆人是非常有道德境界的土著人,《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载一寓言其成语为《荆人遗弓》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至公矣。

    翻成白话为:荆地人丢了一张弓,不肯去寻找,问为什么,他说道:荆地的人丢了弓,肯定被荆地的人捡到拿去用何必找?!”孔子听到了这事,说道:“这回答,去掉‘荆地’字样更好了。”老聃听到了这事,说道:“倘然去掉‘人’字,不更好么!”老聃最大公无私啊! 必须说明的是,很多人在用白话翻译这段寓言,都将“荆”翻译成“楚国”,其实不然。
   这侧寓言是从大公”还是“小公”的角度去诠释的。照《吕氏春秋》的作者看,荆人“小”因其”区域外还有“国”(族)的概念;孔子要比荆人大,可还是“小”,因其还有“人”的概念;老聃最伟大,因其已达到无“人”的境界,只有“天”(自然)的概念,天遗之,天得之,总量未增未减,“又何索焉”!
   荆人遗失的”,“公”的谐音。引起孔子和老子关注的,是一种“公德”的思想境界。作为一个普通的荆人,自然不能跟圣人相比,但这种境界已经很高了。
我认为,其中的信息要从多方面分析:
   其一是,荆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只有在物质文明达到富有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这样的“公”,如若处于极贫困地区,此涉及到与生存之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必然会急于找寻;
   其二,是给人用的,它本身就是为人谋生活的工具,是有目的的产物,如若让回归于自然,成为腐化的朽木,岂不暴殄人为之物,如果此物涉及到人的生存大事,岂不造成物毁人亡的恶果。所以,孔子与老子相比,孔子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子则为纯自然的理念。
   其三,若人人都有荆人的思想,天下岂不是一片乐土。
   但总的来说,这个寓言说明有“荆人”存在的历史,而那时的荆人不是楚人,楚人也不能代表当时的荆人。这个普通荆人的“遗弓”寓言,能引起两位圣人的关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明当时的“荆人”言行举止,非常受世人的关注,其思想境界,对华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3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