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回复: 0

[原创] (七)、南方与荆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1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3-4-21 20:43 编辑

                        (七)、南方与荆楚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在史前文明的历史认知中,所谓的南方,就是指荆州。据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这一带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其核心就是以江汉之间湖北的荆州为代表的区域。
  当今的南、北地理概念,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为南方,其北为北方。这种南、北分野与先秦有区别,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以楚文化独领风骚,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北概念。
  史前,荆州为禹贡所分野的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唐颜师古解道“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荆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境)。荆州由来已久,《周礼·职方》载:“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春秋元命包》“轸星散为荆州”。故荆州实春秋、战国楚之西部,在天文为翼、轸之分野。
  中国之所以称“天国”,是因其东南西北各方位,是有天文上的“天象”应合的。每个方位都有由星宿构成的图案显现: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这“四象”包括有每个方位所主的颜色和动物形象。在理论上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性宗教信仰,并用这种自然的方位、颜色、物象与阴阳五行之道德结合,通过中国特色的形而上学上升为“道”,构成人文的言行规范。
  “朱雀”是南方的天象,“雀”之颜色为“朱”色,即红、赤色,属于五行之“火”的颜色,或可谓是与太阳的“金乌”有关联的称呼。而太阳,则代表“阳”之“极”,谓“太阳”。朱雀属于毛羽类动物,在“毛羽者为阳,介鳞者为阴”的传统文化格式中,南方的“朱雀”与北方的“玄武”构成天文的“阴阳”纲领。故南方实则是“阳”的代称,光明的象征,代表夏季的方位。“火曰炎上”,其自然现象从形而上学角度而言,有奋进有为之象,而代表南方的太阳,则是“自强不息”文化的家乡,也是“光明政治”的发源地。南方在人体五脏中代表“心”,在五音中是“徵”,在儒家的五常中为“礼”,在“徵动心而合正礼”的文化格式中,则将周代的“以德治国”之“乐教”定格在《诗经》之首,成为以“南”为“纲纪”的“太阳道德”文化国度。儒家文化,就是在“太阳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实际上是地球在中国北纬三十度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结晶——天下为公。所谓“公”,就是儒家的核心文化“礼”。
  “朱雀“玄武”,是通过中国在南北纬度的地理环境,构成“阴阳”格局之“道”的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所谓的“道统”,就是源于“南北”之道的阴阳文化。这种“道统”的阴阳文化,是以太阳为准而确立的。在华夏的地理环境中,太阳从东升定季节为春,当顶居中而称南为夏,西落为秋,唯独不到北方去,故将北方定为冬。从南北的方位看,就是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南方则以荆州的楚文化为代表,是“荆楚大地”上的文化。在《周易》中,南方以《离卦》为代表。周代以“文”的形式传承夏、商文化,而《离》就是“文”。据《白虎通》的“三教先忠”载,夏代、商代、周代三代通过“忠、敬、文”循环。轮到周代时,以“文”为文化传承方式的时代,所以周代以《离卦》为“道本”之“文”。《离卦》还为五常“礼”,五脏为“心”,五音为“徵”,都是“南方”文化格式和公式化中的内涵。
  南方以荆文化著称,而荆文化与荆州的地名有关。荆州之名由来,房玄龄的解释有三个:“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曰警也,言南蛮数为寇逆,其人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也。又云取名于荆山。”剔除中原或北方史官政治文笔的歧视与抹黑,荆州无非得名于荆山,其地温暖、其民服道,而对“无道”者则显强悍。
  在先秦文献中,“楚为荆蛮”记载之理解误导,认为荆即楚、楚即荆,荆、楚互通。清华简《楚居》载,夏未商初祝融后裔季连部南迁荆山,酓丽“胁出”、母裹“楚”(荆条)而葬,故后世得名为楚。追踪溯源,这说明楚人是老僮、祝融鬻熊的后裔在夏未商初的时候,季连部族开始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他们属外来的民族,并不是土著的“荆蛮”。
  要区别荆人和楚人,必须首先追溯楚人的渊源。楚人与先楚人祝融有关,故追溯祝融的踪迹,成为关键,但是,祝融的传说很多,莫衷一是:
  祝融,即:重黎,颛顼的玄孙、称之孙、老童之子、太子长琴之父。又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涉及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火正、吴回兄长、祝融重黎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玄孙吴回在帝喾废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等等
  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商朝祖先契为火正大司马阏伯子卨为商人的火神。
  祝融是夏官官名,夏官即兵部。
  祝融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
  总之,祝融既是上古华夏的神话人物,与火神、灶神有关。又是官名,在人物的传说中,祝融是帝喾的司徒,所谓“司徒”,就是以南方的夏季文化为教化民众的教材,是执掌南方文化,司夏季的职官名,叫祝融,或叫司徒。但其渊源在中原,因官职而到南方的荆人居住地施职。
  荆人就是楚人吗?不是!“荆人”之名与“荆州”、“荆山”、“荆江”(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的地域名有关,荆人是江汉之间的土著居民,也是最早的水稻种植民,已经有近一万年发展的历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在南方文化中居主导地位,是“南风”的渊源和主唱者。
  从溯源可见,“楚”并不是荆地的原住民,可能与外来户或移民入荆地有关。荆楚之称,只不过说其有先楚人打基础的悠久历史渊源,和“江上楚蛮之地”,即早期迁入南方之楚人存在,故历史上就有“荆楚”的称谓。芈姓后楚人到江汉间之初期,又是与荆人的关系密切。他们志同道合,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因有共同语言,故有长期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同化归一,便成就后世所谓“楚文化”的辉煌成就。
  从“荆楚”初期看,荆和(后)楚并不是一个可以互相指代的民族。例如《南冠楚囚》和左思在《吴都赋》中所说“荆艳楚舞”的历史,就说明荆、楚是有区别的。《南冠楚囚》是描写楚人音乐家钟仪,官居“郧公”,被俘虏时,却身穿着“南冠”的服饰。而“南冠”,就是荆人的服饰。他弹奏的音乐也是“南音”,即荆人的音乐。这说明楚人还没有自己成名的服装和有代表性的音乐,而南方的荆人,所做的“南冠”、所唱的“南风”早已在各诸侯国享有盛名。“荆艳楚舞”则是荆人歌唱,楚人舞蹈,其乐融融的合作娱乐场景。
  后来,《南冠楚囚》演变为《钟仪楚奏》,“荆艳楚舞”也改称《楚歌曰艳》,则是荆楚合流后的以楚代荆之说法。在这个取代过程中,是“南风”、“南冠”、“荆人”实际上已经被楚歌、楚人越俎代庖了。
  下面,我们通过《南冠楚囚》、“楚为荆蛮”、“吾蛮夷也”来辨明“南方”与“荆楚”的关系:
  1、《南冠楚囚》:这是楚人的表现。(A)、楚人钟仪穿的“南冠”,在“荆楚”关系上说明“荆”与“南”有关,也可以说,“荆”就是“南”的代表。(B)、南与楚和楚人是有区别的,“楚”在当时并不能代表“南”,也不能代表“荆”。(C)、楚人在被荆人的先进文化吸引、同化;
  2、“楚为荆蛮”:这是诸侯对楚人的评价。“楚为荆蛮”中的“为”在理解上有歧义。如果将“为”理解为判断词“是”,即“楚(就)是荆蛮”,这大概就是古今许多人判断“荆就是楚,楚就是荆”的依据。但是,这个概念混淆了先楚人和后楚人的区别。这个“为”如果理解为动词“行为”的意思,则意义大不相同。即“楚人的行为是校仿(或学习、属于)荆蛮的行为”,楚人是被荆人文化同化产生的现象,这才是“楚为荆蛮”的真相。这就是说荆是荆,楚是楚,只不过楚被荆同化了;
  3、“吾蛮夷也”:这是楚人的自诩,也是楚人的自我认同,即我虽然是楚人,但却“以他乡为故乡”的“蛮夷”自居,有“蛮夷”的言行归属、身份认同。
  由此可见,初期,南方与荆、楚是有区别的,荆是南方的代表,楚是外来人。据《墨子·兼爱》的记载,在楚灵王时代,楚人称楚国,荆人称荆国,当时还是有区别的。在《墨子·兼爱中》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同书的《墨子·兼爱下》说:“昔荆灵王好小腰。当灵王之时,荆国之士饭不踰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在这些细腰的男人中,楚国的人称其为“臣”,荆国的人称其为“士”。楚灵王的“细腰宫”就是潜江龙湾的放鹰台遗址,或称“章华台”。这说明当时潜江地域的楚灵王时代,荆国与楚国并存,他们还是有“臣”和“士”之区别的。
  后来,楚人与南方的荆人互相学习、同化,于是荆楚合流,但最终却是以“楚文化”称谓概括的,导致以“楚文化”取代“南”、“荆”文化,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楚人被西周封国为“楚国”,荆人的主导地域潜江,西周时成了楚人的定居点,虽然初期封国时有“土不过同”,即不到五十里,但毕竟也是周王朝廷的封赏,是有名分和归属定性的。即使楚国以后其发展壮大到“半天下”,这与楚人领导,荆楚人的共同艰苦奋斗有直接的联系。但华夏人开始正视“荆楚”时,已经逐渐开始以“楚”名满天下,“荆人退位,悄然无声地消失了。这时的“楚文化”,已经是“荆楚”合流的结果,所以,楚文化中包涵着荆人史前文明的结晶,不能抹杀荆人早期水稻种植的文化功劳,特别是史前数千年的水稻种植功绩与创造的“南方”文化。
   
(未完待续:详见后文:《潜江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同化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