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7|回复: 1

[學者風采] 性情充溢的思想家——徐复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2 1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新儒家当中,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史上,徐复观都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直到最近几年,这个内地读者颇为生疏的名字才在文化学术界凸显出来。2003年1月31日,正值徐复观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报特向读者介绍这位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执着守护者。
1 v. a& M( u7 h  "中国思想史的高人"
6 V( @# Q2 a* d, q9 l) @  M  徐复观在近五十岁时,才正式进入学术界,直至去世,他一直保持勃发的学术生机,显示的不纯粹是自然生命,而更是一种文化生命、一种精神生命,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他自己说他是以"治思想史为职志的",他的成就首先就表现在思想史方面,无论学术成果的质和量,都超出一般学者之上。对于先秦思想史,他有一部专著,这就是《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这部书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首先提出了"忧患意识"这个词语,很快地就被学术界接受,现在广泛流传于学人的论述中,认为这四个字可以代表我们祖先的一种创造精神,却很少有人去考查这个词是怎样被提出的。他重新考证了《尚书》的史料价值;他详细论述了孔子、《中庸》、孟子、《易传》、荀子、《大学》、墨子、老子、庄子以及道家支派的人性论思想;对于两汉思想史,他更是有三大本专著(另述);对于宋明理学,他用力也颇深,平生第一篇大论文《象山学述》和最后一篇大论文《程朱异同》都是论宋明理学的,对宋明理学的价值进行充分肯定。徐复观研究思想史,特别强调方法的运用——归纳的方法和"追体验"的方法,为此,他反对单一的考据训诂的方法。( S/ p& w7 J+ E% N" T' p4 _- P) Q0 D' ?( K
  "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 I) D0 O0 z! c/ B0 ~
  徐复观文学的造就也非常突出。杨牧说:"我有一种感觉,徐先生因为历史文化的使命感,把精神付于思想史的研究和撰制,其实他真正的兴趣可能还在文学和艺术。"他的话也许仅说对了一大半,徐复观还是有一部分精力投入文学的。他一生文艺因缘甚深,在他的著作中,有三部是文学理论的专著,即《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续篇》。他虽然无意建构文学理论的体系,但其所论述隐约可见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端。发表于1959年的《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就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大著,徐复观强调的文学的形相性——文体,既和西方文艺理论有某种可通之处,又极具中国文学理论的本土性,文体背后是作者的生命力,是作者的人格和修养,从而生发无限的理论意义。另外一系列理论探索的论文皆可与此接榫。《中国艺术精神》是作者最看重的一部书,此书努力显示的是中国文化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认为孔子的"仁"与庄子的"道"皆通向崇高的艺术精神。特别是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常不期然而然地代表了中国艺术精神,形成中国的美学系统。目前有关的讨论仍在进行之中。5 n- {5 g) X( E4 r0 {' _
  "中国史学传统的大家"' I$ H% S  m8 y: f6 U
  中国史学具有伟大传统,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对于求实、弘道、批判,徐复观是一个切实的继承者。他说:"对自己所处的时代麻木不仁、无所感觉的人,即是不能深入历史,把握历史的人。"他的文化意识多由时代的使命感而发。他为学不尚空谈,不好形而上学,而是特别重视即事以明理。他的研究和著述基本上是在历史的平台上展开,以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基础,以冷静、谨慎、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将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的儒家思想的内核——民本主义和道德人文主义——与混杂的专制政治的体制化的儒家思想因素严格区别开来;对横加于中国文化的诬枉不实之辞,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为古人伸冤,为中国文化伸冤;对现实中反民主的政策言行,鸣鼓而攻之。徐复观反对乾嘉学派,是因为他们蔑弃义理,实际上他从乾嘉学派学来许多东西,他运用的就是一种"新考据"方法。他批评鲁迅及文化上的西化派,实际上也从他们那里汲取很多营养,以期重建儒门的批判与抗议精神。求实、弘道以及批判的精神,贯穿于徐复观整个生命与学术。/ ?5 g1 e3 P* ?0 x
汉代学术的权威
# u' c% c. G3 k( O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徐复观《两汉思想史》是厚厚三大卷,其实不止,他本来要写五卷,遗憾的是自然生命局限了他。1981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强力写成《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算是对两汉学术研究作了一个总结。从宏观上看徐复观的大见识,他要转变清朝人以"汉学"相标榜,以致两汉学术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只是文字训诂考据的零碎的东西这样一种不好的印象,他认为汉儒通经致用与宋儒修己治人是相通的,有儒家的真精神。而乾嘉学派既不能持守民族大义,又不能判别政治是非,不足以称"汉学";他认为汉学的精神不在博士系统,而在那些淑世用世、关心民生疾苦的士人精神中见出;他提出两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格局,意义重大。从细部来看,第一卷是背景篇,第二卷正式讨论学术思想对陆贾、贾谊、《淮南子》、董仲舒、扬雄、王充等各家思想,都依据原典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三卷继续对《韩诗外传》、《新序》、《说苑》、《盐铁论》、《史记》、《汉书》进行仔细探讨,卓见迭出。
: b; r# j) ^. G. k5 @+ `  直面"心的文化"
$ L8 o, i! k+ x- o  徐复观治思想史、研究文学艺术,皆以"人心"为终极,以"心"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性格,并认定中国文化的"心"非形而上学的性质。此说一出,引起众多批评,不但外面学术界,就连新儒家内部的人也多不赞成。但是,"心的文化"作为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概括的标志是保留下来了,它是贯穿徐复观思想的一条主要线索。
. l3 K3 k" D2 Y$ n9 s  诘难之一:因为徐复观强调了心的生命性。徐复观说:"中国文化所说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构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分;在心的这一部分所发生的作用,认定人生价值的根源所在。"有人认为这样的心既然是生理之心,就不是文化之心、哲学之心、价值之心了;徐复观所讲的心既然落在现实之中,是内在的心,就没有超越性了。这样的认识实际停留在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如果反过来问:文化之心的背后到底有没有人的生命,哲学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哲学家?价值的背后到底有没有人?恐怕难以作出否定回答。徐复观所讲的心,是人的生动可感、虚灵不昧、容纳万境的心灵。孔子所说的心也是具体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第六》)又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孟子心学直承孔子,却有更充分的发挥,他讲人有"四端"之心,可以进行存养,动力性地作出创造,首先是内在的,然后伸向超越。徐复观所讲的心的文化,就是以孔孟为基点加以开发的。8 C' B& ~: U2 [! ^
  诘难之二:因为徐复观说过"形而中者谓之心".这实际是上一问题的连带,因为徐复观解释《易传》所说的两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形"在战国中期指的是人的身体,就是指人而言,在人之上者为天道,在人之下者为器物,"形而中者"就是人,就是心的文化。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有人说徐复观根本不懂哲学,有人说他不懂逻辑。在这里首先应该承认,徐复观的论证是粗糙的,对"形"的训诂有问题,但这并不关键,他在这样一篇《新亚学生报》上发表的文章里如此表述,不严密之处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看他通贯的思想,他的"形而中学"的落点,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等一系列著作里,都在讨论这个理论,他认为,纯粹超越的世界是天道,纯粹实在的世界是器物,能够涵摄这二者的是人,也就是心的文化。他认为,先秦思想史的路线是宗教的人文化,是从天道一步一步向下落实,落实到人的身上,这本来是一条好的路线,但从汉代重新造就天人感应的哲学系统,宗教性转浓厚,反而阻碍了理性的发展,所以他要消解中国文化中"天"的宗教性的一面,以期在人的身上重建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有超越性的)。一些批评者并不理会这样的苦心,正如徐复观所批评的王充一样,拿知识上的真实,否定道德文学艺术上的真实,正是"盲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L3 s2 J7 N; Z7 j3 G- {
徐复观通过人性、思想、文学艺术心灵的探讨来开拓心的文化,其大本大源是孔子孟子、宋明理学流传下来的心性之学,又融会了道家——主要是庄子的精神、释家——主要是禅宗的理论,特别是吸收了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他讲的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有内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性质,又有超越的、理性的、永恒的性质。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可视为"心的文化"的三大纲维:
8 P8 P- K" i9 C/ S/ }) ^: [: J5 ?$ t  官能之心心作为生理、心理器官的代号,可容纳广泛的内涵,最基本的如情感、欲望、本能的反应等等。有了这个层次的意义,才有了心的实在性、生动性。心不是想像出来的东西,确实就在每个人身上,扪心自问,当下便是,一点都不虚幻;心也不是死的,是情感,是需要,甚至是不可捕捉的灵感、无意识。有了这个层次的意义,就仿佛张开一个巨大的网,人类的精神现象统统可以装进去。% W, H) j8 A3 U: Z/ \& b3 _
  认知之心在官能里已经有认知的端绪,但隐而不显。徐复观讲荀子的人性论,引出"官能的能力",他说:"所以他(荀子)和孟子一样,特别重视心。不过孟子把握的心,主要是在心的道德性的一面;而荀子则在心的认识性的一面,这是孟荀的大分水岭。"徐复观对荀子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相当地彰显了人的认知之心。, o. n  R1 {! [$ U& _& M& m
  道德之心官能之心与认知之心固然都是心的固有层面,但皆不能作心的主宰,真正的主宰是道德之心,是人的道德理性。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他并不强调道德是心的全部,或者说是心的本质,他只强调人们心善的可能性,以及可生长性。这是他与牟宗三等其他新儒家的明显区别。他在《中国人性论史》之《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中说:"孟子不是从人身的一切本能而言性善,而只是从异于禽兽的几希处言性善。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几希即是仁义之端,本来是善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善。因此,孟子所说的性善之性的范围,比一般所说的性的范围要小。"徐复观认为,孟子不仅把仁义之性与耳目之欲加以厘清,且人的主宰性、责任感也因而确立,是对于人自身惊天动地的伟大发现,中国的心性文化即从孟子这里向下传递,并发扬光大。因此,在徐复观所讲的心的文化中,道德理性也是其究竟之义。: ^: z* i, A$ K* C8 g! r
  徐复观讲的心的三个层面,是一个大系统,吸纳了多种文化因素,是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而茫然自失的形势下,作出的一种回应和提振。现在情况则有明显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全球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性的重新理解,平等、多元、本土资源、地方性知识成了文化学术讨论流行的词汇;另一方面,随着后现代文化情境的扩张,以致不少的人认为,今天的人已经无法再接受任何正面的、实质的、终极的理性之可能了。徐复观以及整个新儒家的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因为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世界问题还在,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并没有解决。现在再来审视徐复观提出的"心的文化",他展开的心的三个层面,以本质论来说,内部就包含很大的紧张;以每一个具体的层面来说,又包含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缝隙,但他有一种强烈的立足于现实、又通向终极的关怀。他坚信,"每一个人的自身,即是一个宇宙,即是一个普遍,即是一个永恒。可以透过一个人的性,一个人的心,以看出人类的命运,掌握人类的命运,以解决人类的命运。"至于心的背后、理的背后是什么,他觉得不能首先在此论证,"其道理合如此"、"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语),"求仁与归主,神圣本同功"(徐复观作"东海大学校歌"歌词),爱有差等,理一分殊,也许只有如此,人方能交流,世界才好对话。眼下的现实如何?人类在往何处去?个体生命如何安顿?也许在心的文化的开拓、重建的过程中,人类才有调适而上遂的道路。
4 Y6 m/ y) {* s( @: `+ n8 j  为古人伸冤: a# \' @6 I# ^' @7 T: D$ z- u
  董仲舒是文化罪人?
8 D+ Y+ v" R( X9 I  1955年,徐复观《董仲舒的志业》发表在《民主评论》第六卷第二十一期上,当时唐君毅看了,就说徐复观是"董仲舒的大功臣".后来在《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徐复观又用八万字篇幅写董仲舒,肯定《春秋繁露》是一部可靠的文献,汉代思想的特征是由董仲舒开始塑造的,他天人哲学的大系统,对先秦理性主义、合理主义应有的发展虽是一层阻滞,但其起心动念,未尝不是为人民着想,从而对专制政治加以限制。
' i3 a! ?) p- {$ i: Y 司马相如是宫廷文人?
# J1 `( S" i  D4 S0 q$ G. I  不知从何时起,司马相如被贬为"宫廷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亦被斥为"宫廷文学",徐复观在《西汉文学论略》中重新加以申说,说明司马相如的生活形态完全是一个伟大文学家的生活形态。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不论怎样面对专制的高压,都能够保持一颗追求自由的、高贵的心灵,这样才能突破世俗偏见,展现自己所要追求的事物。只是一味责人以不死,对古人缺乏同情的了解,不是历史的态度。8 V* A6 P0 t" p. X9 {1 Q
  李商隐是怯弱小人?
" t( Z" C' o$ k) }+ f% C- N  是谁诬构了义山的人格?《锦瑟》诗为何如此难懂?自《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诬义山"背恩"、"无行"、"诡激"等恶名起,研究者因循相袭,认定他是一个卑怯软弱、流荡无行、忘恩负义的猥琐文人。徐复观经过详实考证,认为这是天大的冤枉。他认为李义山并不存在什么"背恩",相反,其岳父王茂元倒对他心存芥蒂,甚至在政治上故意疏远,这才造成义山精神上的隐痛和矛盾。另外,他认为李义山身上有一种高贵性,并认为这样的人才会写出"像样的诗文".4 g  V1 U% Y9 f% _+ w
  韩偓是色情诗人?
6 _- |: x3 Z2 L" \: \  徐复观写成《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对其中的诗进行了区分,有的为韩偓所作,有的则是后人掺入,并进而深入到韩偓的感情世界,进行了大胆推测,认为韩偓有一段"畸恋",对方是宫女或皇妃,并牵涉到唐末政治生活,所以写出一些凄美隐含的抒情诗。最后,徐复观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爱情诗与色情诗的区别,认为爱情是对"人"的感情,而色情只是对"物"的爱好,二者有天壤之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1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风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