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回复: 0

[岁时节日民俗] 送面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6 1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面羊
来源:乡村习俗

  送面羊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时间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现已提早到六月底。这一天,姥爷(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后来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再后来是面包或者鸡蛋糕烤的糕点羊。
smy05292.jpeg
  中文名:送面羊
  分类:民俗

  简介
  送面羊是成安一带颇有特色的传统风俗文化。送面羊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现已提早到六月底。舅舅一家,当然少不了姥姥、姥爷及孩子们,惊车动辆地去给外甥(女)送面羊,外甥家也象过节一样,好生招待,热闹一番。送面羊起止时间一般为头胎外甥(女)出生后开始,到“羊见羊”停止,即,外甥结婚后生了孩子,孩子的舅家又送来面羊,相约同一天交接才可断羊。其间,头三年必送几十斤重的大面羊,以后可送小面羊;也有连送几年羊后再送两只活羊也就停止了。送的面羊都用红头绳盘着面羊头,红头绳取下来戴在外甥(女)脖子上,以示平安长命。
  面羊是用白面蒸成的,其造型很独特,很有传统文化艺术味道。它大胆变型,均为卧圈式,一般是4只,大的可达二、三十斤,1米多长。面羊装饰也很讲究,身上有“花带”并点有红绿色,还有体态各异的几公分长的小面羊爬在身上。随从面羊还带去一些5—10公分的面蒸小动物,如虎、猪、狗、刺猬、兔等。这些通过民间艺术家的精心制作,都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羊的吃法也很讲究。送羊第二天即可“杀羊”,即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爹吃头,娘吃脚,奶奶吃个羊尾巴”。小羊、小动物,红头绳栓成串,成年吊挂。

  发展历史
  但据考证,此俗兴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在邺(今临漳)建立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随之将本民族人大量迁居到邺城周围,与当地汉民相处,但当时外来民与当地汉民常有矛盾,斗争也很残酷。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时不长,当一个少数民族亡国后,除一部分被杀或逃回原居地外,有相当一部分人留了下来。为了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那些留下来的曾经以牧羊为生的少数民族居民以“羊”为礼,赠送汉人,寻求友善亲睦。久而久之,形成风俗。

  由来
  在太谷,每逢阴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只“面羊”。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南山脚下有一农家妇女,生下一子,爱苦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反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着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真有些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
  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一只羊。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舅舅准给他送一只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长进。可是,年年送一只活羊,也没这个必要,后来,就改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邻舍看见这个教育外甥的办法好,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致成了民间的风俗。

  传说故事
  关于送羊来历的传说很多,这里略举两个。
  一个来自神话故事《劈山救母》中。说的是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成婚,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遣三圣母的兄长杨二郎下界惩罚,将三圣母困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的儿子沉香武艺超群,又是个孝子,得知事情原委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并将杨二郎战败活捉。沉香报仇心切,对母亲说:“娘亲,杨二郎不顾你们兄妹情分,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如今孩儿要不劈死他,实难平孩儿的心头之恨!”三圣母劝道:“杨二郎与为娘是一母同胞,他毕竟是你的亲舅舅啊!还是留下他的性命为好。”沉香说:“不杀他,也要惩罚他!”怎么惩戒呢?沉香想了想,为了让他记住此事,提出每年必须送来一对活羊(羊与杨同音),年年拨他的皮、吃他的肉,以示告戒。杨二郎害怕沉香,也为重修兄妹之好,也为谢罪,就答应了沉香的这一个要求,每年给沉香送羊。后来,人们为表示对外甥的亲近,在民间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
  另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个不孝顺的孩子经常打骂爹娘虐待老人。他舅舅为了教育他,使他改过自新,就把他接到自家,跟自己一起放羊,并让他照看小羊羔,嘱咐说:“你要仔细看小羊羔是怎样吃奶的。”过了些天,舅舅问他:“羊羔是怎样吃到奶的?”他说:“这我可看清了,原来羊羔是跪在母羊的肚下吃奶的。”舅舅又问:“你知道羊羔为啥跪在那里吃奶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舅舅说:“羊羔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大恩,所以每到吃奶时,总要跪在母亲身旁,表示长大后要孝顺母亲。”这个儿子顿时满脸通红,幡然醒悟,表示一定要好好孝顺爹娘。临走,他舅舅又送给他一只小羊,让他回家不要忘记羔羊跪乳的孝敬美德。从此,他变得非常孝顺了。后来,姥爷、姥姥为了让外甥孝顺父母,就每年给外甥送羊,成了多年不改的风俗了。

  文化内涵
  关于送羊的来历,汤阴县人认为是来自“羊羔跪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儿子却不孝顺,老妇人非常伤心。她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便送给外甥1只母羊和1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总是跪着,很是惭愧,从此痛改前非,孝顺母亲。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送羊,过去送真羊,后来改送面羊。
  送羊习俗是对子孙的一种孝道教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一直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每年送羊给外甥,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面羊是中华礼馍的一支,礼馍文化是灿烂的黄河文化的一种。黄河流域属于农耕区,以面食为主,在生产不发达的过去,小麦是上等食物。夏季,常年劳作在土地上的人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打罢麦子,用劳动的果实蒸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改善一下生活,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从而更加激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送羊,也包含着中国人对羊的喜爱。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羊与“阳”、“祥”谐音,送羊有送阳寿、送吉祥之意。汤阴县送羊为什么是送3只呢?当地人认为,这应该和成语“三阳(羊)开泰”有关。关于耍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它表现了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
  送羊是用以联络感情的一种礼节。麦收过后,出嫁后的女儿带上礼品回娘家看看,尽尽做女儿的孝心。过几天,姥姥、姥爷或舅舅、舅妈带上用白面蒸好的羊及耍物去外孙(甥)家,双方走动走动,联络并加深感情。

  变化及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送羊习俗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
  一是蒸羊的变化。过去蒸羊,要求羊为3只面羊,还要有8个馒头,几只耍物,一共要凑够20个,有的人家蒸24个。并且,羊还要蒸得比较大。但蒸羊时一般只蒸 3只面羊和几个耍物,耍物多少都行,不蒸馍,羊也比过去小多了。农家人的解释是,过去稀罕那点儿白面,所以耍物不能少,羊也要蒸大点儿。现今吃的都是白面,蒸那么多谁也不稀罕,吃不了,大羊还不好熟,不如少蒸点儿吃新鲜的。
  如今让人在馍铺里蒸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就是有些人家该送羊的时候,去馍铺说出自己需要蒸几只羊几个耍物,馍铺主会按要求蒸出来,第二天直接去取就行了。近年,又出现了面包羊和蛋糕羊。据汤阴县瓦岗乡一家批发部介绍,面包羊已有四五年的历史,蛋糕羊自2005年开始在瓦岗乡销售。蛋糕羊和面包羊来自安阳市一家食品加工厂,据这家食品加工厂销售人员介绍,他们生产面包羊和蛋糕羊已有五年左右的历史,刚开始时销售不是太好,近两年势头越来越好,平均每年销售六七千件。面包羊和蛋糕羊有着鲜艳的颜色,用纸箱做包装,送羊的人不用再挎个篮子,而是直接到商店买上一箱,加上其他礼物就可以去送羊了。面包羊还有许多品种,有一般的,有夹心的。
  二是送的变化。过去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后由舅舅、舅妈送,直到外甥结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语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但近年来逐渐变为只送三年。也有人外甥大了还一直送。还有一些人家,女儿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还想要一个儿子,姥姥就会一直送羊,直到下一个外孙出生,再送三年就可以不送了。
  现今也有一些人家嫌送羊麻烦,也不是太好吃,就送上水果、饼干、火腿肠之类的礼物。还有一些人家,由于女儿嫁得远,或工作在外地,也就将送羊这一环节省去了。人们认为,送羊也就是娘家人和姑娘家互相走动走动,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怎么方便怎么来。
  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任何一个可以开辟的领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面包羊、蛋糕羊便有了产生的机会和生存的土壤。在农村,有些村里媳妇并不是十分忙,丈夫打工去了,家里的农活平时又不太多,蒸羊的时间还是有的。但老辈人还有蒸羊的习惯和手艺,年轻人一来不会蒸,二来怕麻烦不愿蒸。大热天的在屋里蒸羊,还不如花十几块钱买一件羊,既省事,又好看。老年人都说,现年轻人越来越懒了。
  关于送羊的来历,年轻人能讲出来的已经很少了,好多不知道为什么要送羊。随着民间传说的减少,一些民俗事象的流传也越来越少。中国的民间故事极为丰富,这些故事,有许多和民间习俗有关,有的还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哲理。相关民俗不仅把这些故事流传下来,还能深化这些故事的教育作用。这些故事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过去,家人们晚上会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也会听老人们讲故事。但随着娱乐工具的普及及多样化,民间故事在青少年中间流传很少。另外,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也是习俗及传说逐渐衰退的一个原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