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回复: 7

[转帖]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不是《道德经》里最毒的一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8 08: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确理解,要放在原文语境中,这段话说的关键是“万物、百姓”而不是“刍狗”,刍狗是祭祀用品,过去祭祀是大事,祭品应该不是贬义。
天地对每一个物种都一视同仁,不会特别厚待某一个物种,万物中的每一种都可以作为祭祀它的祭品。圣人对百姓也一样。不给贤才过高的待遇,避免造成人心失衡;对难得的货物也不特别珍视,给予过高的价格,可以避免有人产生偷盗的行为;对功名利禄等引起欲望的东西低调处理,可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的治世策略,是清除内心的诸多不平衡想法,而使民众脚踏实地、安份守己;减弱争强好胜的因素,转而在生活之本业上下功夫。能长久地保持民风淳朴、安定,就会自动抵御一些不安定因素的挑拨利用,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效果。

原文: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①,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③;不以智治国,国之福④。知此两者,亦稽式⑤,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⑥,然后乃至大顺⑦。
天下多忌讳⑧,而民弥贫;民多利器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⑩,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⑾,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⑿;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1 00: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是有才干,在取之有道情况下就该有所得,能力强当然待遇要高一点。古人认为以和为尚,那只有德高望重的人能实惠全体,才值得社会推崇。也是说德与才是两方面,把单纯有才干,利字当头的人推崇上去就是德位不匹。 好比只讲压迫赚钱不能和众人一口饭食的社会形态,民众自然就容易相争倾轧。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0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3-11 00:08
"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是有才干,在取之有道情况下就该有所得,能力强当然待遇要高一点。古人认为以和为尚 ...

反对“以智治国”是老子的创建,只是有些超前:

老子以前的各家学说都是上贤的主张,包括百家宗师姜尚、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的管仲等,上贤思想的依据就是智慧的作用。
《太公兵法》(《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 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见百度)
智慧是上贤思想的根本,是打天下的基础,由于姜尚所处的时期是开国时期,所以有上贤的思想很正常,这从《管子》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也是管子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姜尚讲的是取天下的方法,起点至于“智”,老子讲都是治天下的方法,起点也在于“智”,只是方向完全相反。《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老子这么说的原因, 说明了害处,打天下在智慧,守天下治国理正在愚,治家在于难得糊涂。
智慧的根本作用在于知人,然后善用,则事业可成。但是人是可以伪装的,在各种诱惑危险前是可变的,所以知人是千古第一难。所以,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内因不明的时候,弱化内因而强化外因的管理作用,即使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依靠完备的法治、透明的制度、规范的程序来简化管理,就可以提高效率,保证管理质量。
用不用智人、尚不尚贤的问题,应该扩大到【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的协调问题,老子主张的是【制度建设为主,人才培养为辅】。如果制度还不怎么健全的时候,人才个人素质的作用就会很重要;相反制度越健全的社会,对人才个人素质的依赖程度就会越轻;对青天情节也会更淡,对法治、制度的依赖性会更强。这是“三弃三绝”的背后意图,每种学说都有一个理想状态,儒家大同说的是社会状态,老子说的是管理理念。可以看出,反对“以智治国”是走向法治,弱化人治的起点,是老子的伟大创建,是老子超前意识的表现。 反过来理解一下,都不靠,那怎么管理呢?靠制度,靠法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2 0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24-3-11 08:12
反对“以智治国”是老子的创建,只是有些超前:

老子以前的各家学说都是上贤的主张,包括百家宗师姜尚、 ...

制度和法律是典,历朝历代都有,关键是既得利益者所立。见百度有误,上贤成了社会精英,他们为谁服务和代言?有不少为老百姓发声的,但很难跳出自身阶层。李聃认为“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其意思是,什百之器(代指法律条框),只为小国(简政...)而存在,"寡"民几乎不会触及,悠然独立。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07: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3-13 07:47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3-12 00:21
制度和法律是典,历朝历代都有,关键是既得利益者所立。见百度有误,上贤成了社会精英,他们为谁服务和代 ...

小国寡民不是老子理想社会模式,是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相对的,国情不同相应治理策略不同,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请参考《道德经》水的七善之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②。其政闷闷,其民淳淳③;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④。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⑥,直而不肆⑦,光而不耀⑧。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无有入无间,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看似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②小鲜,小鱼也。这里的重点不在什么是小鲜,而是烹饪的方法。简明持久是特点。③闷闷,无所察别,不常更动。指政治宽松,一致。淳淳,淳朴,淳厚。④察察,苛察,严苛。缺缺,缺德,狡诈。⑤正,定准,标准,妖,怪异。⑥廉而不刿,廉,棱,锐利,刿(guì),刺伤,划伤。⑦肆,申也,放肆。⑧耀,耀眼。⑨什伯,十百,言其数多,是编制军队人数的方法,什伯之器,指军队是强力的维护国家的力量,引申指管理机构、政令条文。

释文:
水是天下万物中最柔弱的东西,但万物中无不靠水而生存,万物也没有可以阻碍水的运行的。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以此我理解了无为作法的益处。不言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和无为无不为的效果,天下都想达到这种程度,以之做为努力的目标。因此,圣人才会以无为之法处事,以不言之法来教导人。
治理大的国家,就象烹小鱼一样。如果政令宽松,不轻易改动,则人民会长久自化,民心会逐渐淳朴淳厚起来;如果政令苛察多变,条文众多,民众反而会琢磨政令的漏洞,钻政令的空子。如果政令没有固定的标准,那就会曲解混淆,甚至奇谈怪论盛行,正道就会受到质疑,就可能被引向邪道。民众不知道对正道的曲解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所以用重罚也不会被理解。如果,民众知道危害的程度,将危害正道者及时铲除,奇谈怪论就不会有市场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也是很长的时间了。 因此,圣人以身作则,才会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
治理大国,贵在以正为主,而小国人少则应以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为重点。如果能达到既使有政令条文但没有使用的机会;能让民众重视死亡而不迁移到远方去居住;虽然有船和车等大型运输工具,但没有使用它们的处所;虽然有盔甲兵器,也没有必要陈列出来显示实力;能够使人民复回到结绳记事而无狡辨的程度,在民风淳朴上是很大的成就了。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吃好、穿好、住好,在精神生活方面尊重风俗习惯。这样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就不会为追逐名利而远行,既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都能听到,而人民终身也不会因为匮乏而需要交易的往来,更不会有叛逃的现象发生。这就是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3 0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 张先生释文脉络清晰且严谨,堪称范文。我补充两句。“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正是止于天,袄为臃肿的意思。此句意思是下面山头仿制了夹私政令,针对僭越的“奇者”执而杀之则政令清明。不杀,政令必然壅闭。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0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3-13 01:54
很赞! 张先生释文脉络清晰且严谨,堪称范文。我补充两句。“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正是止于天,袄为臃肿的 ...

握手,我们一起研究,争取接近愿意。


理解:
政在民心,民心如水,疏堵结合。民心如水,在于顺和引导,维护大框架,剔除蚂蚁窝。
治大国,若烹小鲜。渔民用湖水煮鱼,只加一些盐来调味,火候到了就是美味,简单淳朴、实用。治理大国人多,政策简明易懂,稳定长久是长治久安之策。执政者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自己要先能达到这个标准,自己奸诈却想要民众淳朴,是不可能的。
设置规则的作用在于区分“正奇”,这个“奇”字需要探讨一下。区分“正邪”好理解,比如犯罪行为的惩处,“奇”字应该比“邪”的范围要大一些,如同道德和法律所界定的范围类似,缺德不一定违法。老子强调“奇”字,注重的是国家利益、政府威信不容损害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治理国家的政策,要如大路一样平平无奇,久久为功;要随时铲除歪理邪说,奇谈怪论。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冯梦龙《智囊》中的论述来开阔一下视野。《智囊 ·上智部·太公 孔子》太公周初(前1128~前1015)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相传《阴符经》就是太公所作。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冯梦龙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蠢》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冯梦龙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金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日:“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我觉得,华士被杀的原因,关键在于“人称其贤,有名声而之三,不至”,是侵犯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而且华士连这个大是大非都看不出来,贤在哪呀?而且有名声在外,还说什么好我无事;我无欲之类的鬼话唬谁呢?所以,庄子、阮籍之流不足论也。
《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它嚣很可能就是庄子)
《管子▪法禁》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

康熙《圣谕十六条》:一、敦孝梯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睦邻;三、和乡党以息争讼;四、重农桑以足衣食;五、尚节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瑞士习;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讲*法律以儆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弟以禁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良善;十三、戒匿逃以免株连;十四、完钱粮以省催科;十五、联保甲以弭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3 0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进楼里再学习一下楼主好文。张先生说的对,古人结绳记事必定是透明,公正的,能够得到全体认可。而“结绳”除了这层意思外,还含有制定良好社会行为规范这一用意。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