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6|回复: 0

[其它] 《幼幼集成》评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0 1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幼幼集成》评介

    作者:黎汉津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7)
       《幼幼集成》全书六卷,刊于1750年,由清代著名医家陈复正辑订。陈复正,字飞霞,原籍惠州府(今广东惠阳),乾隆时人,广东罗浮山道士。他自幼多病,青年时潜心钻研医学,穷究医理,年长时遇一道士,遂从其学习气功等医术,此后以道家身份从事医疗工作,遍游各地,以擅长儿科而闻名遐迩,《幼幼集成》是他传世之作。
       综观全书,其学术渊源不离《内经》要旨,并收集众多的前代儿科文献、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作者许多独创性的见解,“存其精要,辨其是非”,汇成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科学“集成”。现试将《幼幼集成》作一评介。
       一、评价指纹 恰如其分
       本书在“指纹晰义”节中开宗明义指出:“幼科指纹,总无正论……有谓不必用者,有用而至于怪诞不经”。针对古代医家对指纹诊断采取绝对否定,或过于夸大、穿凿附会的错误,陈氏认为,指纹即太渊脉之旁支也,纹之变易,亦即太渊之变易,不必另立异说,眩人心目。并且肯定了指纹诊断的临床价值,将指纹辨证高度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本书对指纹精辟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所称道。如周虚中在点评时指出:“指纹晰义之精,自仲阳以来,七百余年,无人道及,今读至此,如梦初觉,如醉初醒,足以快人神智,真千古特识也”。本书对指纹学说,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又画龙点睛的概括,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的高低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如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指纹向命关伸延。指纹色泽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故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小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淡。可见早在十八世纪中叶,本书总结出来的指纹论述,已有科学的内涵。
       二、力辟习俗 纠正时弊
       惊风历来被称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因其发病急速,病情多变,易于危害小儿的生命,向来为医家所重视。如《东医宝鉴》指出:“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然而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于是惊风一证,在明、清时代竟有七、八十种之多,这些名目繁多的分类,使人头昏眼花,莫衷一是。鉴于此,许多医家纷纷反对,喻嘉言认为:“惊风一门,古人凿空妄谈,后世之小儿受其害者,不知千百亿兆。”陈氏进一步指出:“妄名之害,其祸最酷,不特举世儿科满口惊风,而举世病家亦满口惊风……习俗相沿,竟成一惊风世界。”因此,本书竭力主张屏去祸害之“惊”,祛除笼统之“风”,即废除惊风之病名,而以“搐”字易“惊”字,创立误搐、类搐、非搐之说。在治法上提出了解表、清热、温中三法,反对乱投金石脑麝,开关镇坠之药,截风之定搐之剂,从而纠正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虽然“三搐”之名未被后人采用,但对惊风证治分析的方法为则后世医家所推崇。
       三、调理脾胃 勿轻服药
       历代医家治疗小儿疾病都十分注意保护脾胃生生之气,本书在“伤食证治”节中指出:“凡欲治病,必先藉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强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亦不去,此非药不去病,以胃气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行,胃愈伤病亦愈甚矣。”全书始终贯穿着顾护小儿脾胃之气,反对药石乱投的宗旨,反复强调初诞之儿,未可轻药,盖无情草木,气味不纯,原非娇嫩者所宜,对于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举世常用之消导药,亦不宜多用,脾胃原有化食之功,今食不化,因其所司者病也,只补其运用之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药哉?所以本书的用药,总以扶补为先,常用四君、异功之类调补脾胃,而对于那种“前药未行,后药继至,甚至日易数医”的错误做法深恶痛绝,特辟篇章,告诫人们,“勿轻服药”。
       四、广采验方 推崇外治
       陈氏四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一直扎根于民间,他深知民众之疾苦,十分注意搜集民间疗法,全书列举了许多岭南一带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简便方,这些都是民间宝贵经验的结晶。例如用马齿苋治痢疾,用鸦胆子治冷痢、久泻等等,其疗效都被后人所证实,从书中描述冷痢的症状,酷似今天的阿米巴痢疾,并提出了完善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方面,本书对各种儿科疾病不仅重视内治之法,并根据“小儿脏未充,则不能受”的特点,创立了不少外治法。全书外治法内容十分丰富,比清代吴尚先所著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还早一百二十年。例如在卷三“发热证治”之后,附有“神奇外治法”,介绍按摩、热敷、贴药、针刺、艾火、神火、灸法、刮痧等疗法,以达解表、清里、解烦、祛痰、定痛、纳气之功,方法简便,临床上与内治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此外,散见各篇的有针刺法、针挑法、回生艾火、神火、灸法、磁锋砭法、刮痧法等等。本书十分推崇灯火法,认为此法具有“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之效,并把夏禹铸《幼科铁镜》有关全身灯火图收入书中。可惜中医这些治疗急症的方法,未被后世足够重视,近代针灸专书对此亦载述不多。笔者认为,随着中医治疗急症研究的深入,应大力挖掘、整理这些疗法。
       五、饮食衣着 注意调护
       《幼幼集成》一书,不但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儿科常见病的治疗,还另立篇章,针对婴幼儿的特点,论述调养护理的方法。如在“调燮”节中强调:“小儿初生,饮食未开,胃气未动,廓然清虚之府,宜乘此时加意调燮。”陈氏认为,凡小儿有病,但得母乳忌口,即不药亦能自愈。不观穷乡僻壤,藜藿单寒之家,所育之子,肥实壮健,而且少病,病亦易愈。人但云他人之子,何以易育?不知他家无甘肥凝腻,口腹清淡。故若婴儿得病,母宜忌口,只宜进食清淡之品,不可过食油腻辛辣之物。本书这些精辟的论述,迄今仍有现实意义。时下许多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唯恐营养不足,过多进食肥甘厚味之物和巧克力等零食,导致儿童体质下降。本书谆谆告诫人们:“盖甘肥之物,非但不能益儿,适足以致病。”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
       婴儿初生,肌肤未实,本书又加辟“初生护持”一节,以示后人,对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调护,“凡寒则加衣,热则减衣,过寒则气滞而血凝涩,过热则汗泄而腠理疏,以致风寒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脱当风,易于感冒。然风和日暖,又当抱出游戏。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未有能坚持者。”本书反复强调,对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的婴幼儿,调护稍有失当,外易受风、寒、暑、湿、热诸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正确养育之法应是有节制的喂养和适时的衣着。
       此外,《幼幼集成》一书,在妇产科方面也有丰富的内容,如卷一的“赋禀”、“护胎”、“保产论”各篇中,对妊娠、分娩、产后的多种疾病分别作了精辟的论述。
       通读《幼幼集成》,不难看出本书既遵崇《内经》、《难经》,又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主。对前人的论述,既博采诸家,“又未敢尽信以为确”,每一章节,理法方药,条理分明,对于那些辨证论治的关键,一再说明,各篇末还附有简便方,“务期有当于理,无害于人而后已”。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本书的某些观点亦有不当之处,例如为了纠正当时惊风存在的流弊,有些看法未免过于偏激。凡此种种,均属白玉之瑕,在所难免。总之,我们认为《幼幼集成》这本承先启后的儿科专著,在中国儿科史上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