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闽西学者

[其它] 爱新觉罗-弘晈-才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1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艺术手法隐的真,还须用艺术手法还原真。

--------------------------------------------------------------------------------
作者弘晈著书时所处的年代,是清代文字狱最残酷之时,弘晈决不敢直书自己的亲历亲闻,便创造了“以假隐真”的辩证艺术手法,将自己的亲历亲闻,隐进了假故事之中。作者圈子中的人和宗室少数深知内情的人,都不会留下什么史料等我们去考证。著书真情如果有丝毫的泄露,作者圈的人和书,都将面临灭顶之灾。这种真相可以轻易地暴露的话,弘晈又何必设计出个“真事隐”呢?弘晈这种不敢暴露自己真相的行为,就说明了在作品之外,是没有“直接外证”可考的。那些只等直接外证出现的科学考证方法,只能堵死自己的“红学出路”。

弘晈的亲历亲闻与雍正帝和乾隆帝密切相关,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其中牵涉到朝廷很多见不得人的内幕。弘晈又怎么敢直书其事呢?他和他圈子的人,又怎能留下“史料”说这书的真作者是谁,书中都隐写了什么事呢?除“己卯抄本”、“庚辰抄本”来自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处的旁证外,在作品之外找直接外证,希望值太小了。那个时代如果允许作者——批者说真话,允许他们给世人留下真情史料的话,他们又何必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呢?又何必隐写自己的亲历亲闻呢?

直接的外证不可考,不等于作品中的内证不可考。甄家四次接驾的内证,不是被胡适先生考出来了吗?大观园和宁国府九门特征的内证,不是被冯精志先生和霍国玲大姐考证出来了吗?一说到证据,人们的观念总局限在“外证”才是证据上,正因为这种僵化的观念,使研究脱离了作品。那么,什么是书中的内证呢?《红楼梦》中所有的“象征性”就是“内证”。它就是“间接证据”,它与外证同样重要。所有的“证据”都在书中,我们在“证据”的概念上,存在严重误区。

书中的“象征”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地拿过来与某些史实相附会。而要用作者告诉我们“取其事体情理”的方法识破荒唐言,变荒唐为不荒唐后,再根据象征取向去考证与谁家事贴切。根据全方位象征取向锁定考证目标,才能考准真事隐对象。并使处处并行于假故事的真故事,在纵向的连贯性和因果关系上,都得到完整统一的揭示。只有完成这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才能避免少走“断章取义”、“以点带面”、“以假证假”的老路。

正因为作者(弘晈)有话不能直说,真相无法公开示众。才将自己的“亲历亲闻”用象征性艺术手法,改头换面成“满纸荒唐言”写出来,并希望世人能从中解出“其中味”。这就是告诉我们,解味之途在作品中,而不是作品之外。我们应借助作者提供和采用的艺术手法,把书中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再还原回来,就能把改头换面的“真事隐”还原出来。《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先研究明白它的艺术形式,才能抓住根本。可我们连作品“真假辩证艺术”形式的皮毛都没摸着,就脱离了作品,到作品之外去寻求答案地搞学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作者是用艺术手法“以假隐真”的,我们就必须借用这些艺术手法去“破假识真”。作者是用艺术手法隐的真,我们也要用艺术手段还原出真。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品的艺术形式后,才能在艺术形象的象征性上去进行“学术”考证。决不应抛开艺术谈学术,更不应无视内证谈外证。即便有比曹雪芹更直接的外证出现(这是不可能的),也必须:一一对应地、有序地、全部地从假故事上还原作者的亲历亲闻。否则,这位作者就没有立足之地。谁都会怀疑这个直接外证的可靠性。

我这种将“真事隐”全部还原的探索方法,走的是前人从没走过的路,还没被人们所认识,一定会有很多读者朋友看不惯。在人们还没认识到作品的“真假辩证艺术”手法时,便会对作者随时变换象征对相的隐写手法,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因为世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万能演员”的艺术形式,也没深入到这一探索层次所至。尤其是那些只注重直接外证的人们,更会耻笑我的探索方法荒唐,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从识荒唐言、破荒唐言,再到变荒唐为不荒唐,进而发现书中有隐,用了近二十年的品味时间和认识过程。所以任何人要认识到书中有“隐”,都要有个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人们不会在不识书中有隐的现状下,一看了我的探索,马上就能接受的。人们对此要有个改变思维方式和加深认识层面的过程。也只有人们自己能够识破荒唐言之后,才会在正视书中有隐的现实下,渐渐认同我的探索。

孙华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21: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斯园幽兰'君的一句真言:《红楼梦》的作者---------破易立难。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这些立说者,没有探索到一条能够确定其说的检验标准。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切合实际的标准呢?答案是:有的!

我在探索真正作者过程中,找到了一条人人可用来检验自己的通用标准,他可以完善和最终确立“真正作者”。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其作者说就确实“难立”了。

[不从假故事上一一有序地-------对应地-------全程地还原“真事隐”,任何新作者说都毫无立足之地。]

俩红君也有很多真知灼见,如“三要素”、“三斧子半”等让人开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 0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所犯何罪竟遭“泯灭”? (转帖)

主题:作者所犯何罪竟遭“泯灭”?
楼主: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2楼:“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犯下被泯灭历史之罪,闺阁中人一并被泯灭,这等大罪作者何等身份?

3楼:当然是打高层建筑的假喽。

4楼:回复:2楼
这个“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说到的罪并不是指宝玉犯了什么法律上的罪,一个孩子能犯什么罪呢,而是说的不肖之罪。作者的意思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肖而护短从而掩埋了众钗的优秀品行。
这实在是宝玉的一大亮点,说宝玉怎么无能都好但请(特别是女同胞们)不要忘记宝玉在推崇女性品格才能方面的大无私

5楼:作者说的罪是“已往所赖上叨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说白了就是他享受了优于万万人的条件,自以为超凡脱俗睥睨甜虾,结果发现离开锦衣纨袴的生活自己什么都不是,比那些他素日看不起的凡夫俗子还不如。

6楼:回复:4楼
“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是不是说明作者及闺阁中人一并被泯灭了呢?
何罪会导致被“泯灭”这等制裁呢?

7楼:回复:6楼
如果宝玉不作这部书谁还会知道有这么些品格才情俱佳的女中英杰呢?是不是就被历史‘泯灭’了呢?宝玉的罪就是‘不肖’,他如果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无能,他可以不作此书的

8楼:回复:7楼
作者是作者,宝玉是宝玉,不可将“宝玉”与作者混为一谈。
况且,书中宝玉有那么多形象--“诸艳之贯”、“绛洞花主”、“混世魔王”、“富贵闲人”、“无事忙”、“古今未有之一人”,根本不是一个人的生活原型。

9楼:如果你认为这部书不是石头也就是贾宝玉所作,那这个‘石头记’还有什么意义呢?石头和贾宝玉是二合一,石头是原作,贾宝玉是将原作隐在续作中,高鄂等人就是续续作了吧
你举的宝玉诸多形象其实并不相矛盾,一个人的多方面吧。你的分析我觉得有点走入盲区,给自己织了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网,我看的都累。不过还是很佩服你的研讨精神和强大的博学,有时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楼:回复:9楼
“石头”当然是原作者化身,但“宝玉”并不等于“石头”。
“此乡多宝玉”、“宝玉隔代重名很多”。书中宝玉所代指的生活原型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比如:
那个“爱红”“吃胭脂”“调脂弄粉”“理妆高手”的宝玉,其代指的生活原型就不是作者,而是弘皙王妃曹氏。
那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的宝玉也不是作者,而是雍正皇子弘时。
那个“富贵闲人”“隔代重名”的宝玉也不是作者,而是雍正帝。

1楼主: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更有“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一说。那么,作者是不是会将“我之罪”用替身写在书中呢?
“宗侄”贾雨村曾被参“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而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回归田野,看架势连宗籍都没了。

12楼:宝玉就是一青少年,既没官爵又生性善良,不过贪图享受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他的罪就是不肖,这个‘泯灭’并不是被他人泯灭,是指的作者自己,这个故事说出来就会暴露作者自己的丑态,不说出来这些闺中钗友的‘优秀’不就被‘泯灭’了嘛,谁还会知道她们的喜 怒 哀 怨 悲?知道她们的高尚情操和绝世才情?

13楼:回复:12楼
泯灭--消灭
自己不说出来怎称“泯灭”呢?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者是在用“血泪”著书(不可单单将宝玉看成作者)。

14楼:回复:13楼
泯灭 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为 掩盖。因为作者的 不肖,闺钗的优秀有可能也一并被掩盖,因为说到这些事必然会露了作者的短处,也就是无能这些吧。但是作者仍然勇敢的说出来了,这点应该得到敬重。
消灭 这解释太具主动性也不适合与 不肖 之罪联系在一起,不肖之罪还不至于导致闺钗的优秀被 消灭,被掩埋掉倒是有可能。

15楼:回复:14楼
宝玉是作者笔下人物,不是作者

16楼:回复:15楼
这是作者的自传,也是作者的切身经历,以他在书中的自谦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格闪光点。

17楼:回复:16楼
“自传”?
作者将“亲历”著书用的是隐笔,不是对号入座把自己写成宝玉。
若作者将自身以主人公宝玉来替代,还隐藏得住么?

18楼:回复:17楼
所以作者是以石头来代替自己啊,以甄贾宝玉来混淆视线啊,以贾的语,村的言来戏说啊,以天界代表皇权啊,以金玉来代替皇宫里的金枝玉叶们,以贾府来代替真正的皇宫。作者要隐藏的不是事,是身份。如果要推崇闺中钗友的品格才情是不需要这样隐瞒的,但作为身份特殊的皇宫主人之一却不能不考虑到影响,皇族血统的子孙怎么能这么的‘贪图享受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无能。

19楼:回复:18楼
‘贪图享受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
朋友怎么能将作者看成是这个样子呢?
若真是这个样子的话,他会写出这等经典巨著来么?
从才情而论,符合作者条件的书中人物,应该是才情之最的黛玉、博知宏览的宝钗。

20楼:回复:19楼
这都是作者自谦自悔,当然不至于这么无能,但也正因为这些不肖,因而的果,作者才泣血成书!

2楼主:回复:20楼

22楼:回复:2楼主
叫这么大声干什么,这难道不是因为作者的不肖和不担责而有的必然结果吗?社会环境是一大因,个人难道就没有该自省的吗?作者正因为悔悟了才有了这一大名著的诞生。

23楼:继续支持草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0: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可以看看分享一下就行,严格的考证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发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