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10|回复: 36

[原创] [原创]论老子笔下“无名邦”之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2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4-5-16 20:36 编辑

      
       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经》)一文,“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开古今道悟及兴衰得失之究竟。可名非常名,集字为诗曰:
      大道三才法自然,
      载营抱朴损无为,
      俭广慈勇后天下,
      忠信厚实正邦治。
      老子超越古今时空、惊世骇俗的道学构建,以彼时诸子之高,也常仰叹而击掌。而后世万众修身者、江山代谢接引者无不“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身世,兼之其书、其学,从应世、从流转,一若上善水,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能“天长地久”。
      后人探究老子无为思想之余,对其构建的“小邦寡民”模式一直存在争议。
      按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年代推算,是书成于战国中前期。但该书章节并不完整,无“小邦寡民”一章。
      战国末期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释老子思想的《解老》及《喻老》两篇也未提及“小邦寡民”内容。
       成书于西汉初的帛书《老子》甲本于1973年出土,是今之所知最早记载“小邦寡民”的版本,其第六十七章曰:“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使十百人之器毋用”句:
      “十百人之器”是指大型的公共用具及设施,为大邦所独有,其“毋用”之主体也非“大邦之民”莫属。关于此层面的领悟,至今未见学者洞幽察微。这也侧证老子思虑之玄,登峰造极而无出其右。
      二、关于帛甲本“使民重死而远送”:
      帛乙本改作“使民重死而远徙”,西汉时河上公及曹魏时王弼的通行本又改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此之改其实是错悟了老子语境的博大玄深,究其原由实是前一句“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主体错位所造成。
      先对比一下帛甲第七十七章:“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笔者注:通行本作“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偷换主体概念,语义牵强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此段表述之意为:“民众轻视死亡是因为求生意念强烈,所以会等闲视死。尚贵之生方能‘安居乐业’。”此处“民之贵生”的命题其实是对苛政役民、争战离民的无声鞭挞。
      帛乙本改动“使民重死而远徙”所主张的意思为:使民(指小邦之民)看重死亡的威胁而(去外邦)远出谋生。
      通行本又改作“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欲表达为:使民(指小邦之民)爱惜生命,安居乐业,不向远方(外邦)迁徙。
      帛甲本“使民重死而远送”是上述两句的原始,与之不众的“送”字则是其题眼,承上启下之“送”者,“谴”也,是指驱使外邦之民奔来此邦(度生),与上句“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主体“大邦之民”同步,成就画龙点睛之功效。
      而帛乙本“使民重死而远徙”的主体“小邦之民”恰恰是南辕北辙而反解原意。又,通行本篡改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更是错上加错。
       帛甲本一个“送”字,既点出了外邦之民感染到死亡威胁(重死)后的谋动离去之因,也道明了小邦中寡民的来源:因为外邦之民“贤贵生”(看重宝贵生命)的心理,使其投奔小邦之无为而来。由此看来,“送”之境界非老子莫开也。
       三、“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句:
       外邦之民在奔赴小邦的征途中,遇有大邦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大邦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
       四、关于“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句:
       前面已描述了外邦之民奔赴小邦的情形,此句开始则转述小邦之地无为的生存之道。小邦之治,所效者乃是上古“结绳而用”的醇厚民风及天人合一之精神,而具体的生存行为准则又高胜于上古的原始之状,能拾级而上、升华其内心境界的是“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关于无为之治的行为守则,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也有深层次、多方位的衬托及佐证: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总之,言老子回归“结绳而用”是复古倒退之论者,需改弦易辙其陈旧之观念矣。
      五、“小邦寡民”不同于普通之“邦”:
      第六十一章云:“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此章中“大邦”与“小邦”之间有“欲兼畜人”与“欲入事人”所谓的“天下之交也”,是典型的利欲融通,与现实中战国间的利害关系何其相似乃尔。
      而六十七章的“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则描绘的是如下之情景:
     “我欲无欲,而民自朴”,邦正民朴成就人烟之稠和,邻邦相望而无利害之交往,忠信厚实天下之正,道葆之奥也。
      六、关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心之所驻,无往不至”之观照。
       其实,老子的第四十七章对比已有完美的签释:“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小邦寡民不因利与天下交,故不害;足不出邦,“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以知天下”。
      七、结语:
      老子生养于邦地,治学致仕于周室,见识了“国”衰及“邦”疲、利欲而争战、政乱则经荒、民生苦流离、文教皆凋敝,“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理想邦治所主张的“老死不相往来”,以厚实之正的无为,成就“心之所驻,无往不至”之境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以能“天长地久”,万古流芳。
       八、附、《小邦寡民》全章解释:
       小邦者,圣人与民之居地也。能使属于大邦的大型公共用具及设施的大邦之民不再享用、不再流连,使外邦之民看重死亡的威胁远道奔来此邦度生,在奔赴小邦的征途中,遇有大邦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大邦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小邦之地,教民效用上古醇厚之民风,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烟稠和,邻邦间相望而无利害之交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心之所驻,无往不至,弗为而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0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1 编辑

呵呵!老子就是教人异想天开,天上掉馅饼?
“小邦者,圣人与民之居地也。能使属于大邦的大型公共用具及设施的大邦之民不再享用、不再流连,使外邦之民看重死亡的威胁远道奔来此邦度生,在奔赴小邦的征途中,遇有大邦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大邦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小邦之地,教民效用上古醇厚之民风,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烟稠和,邻邦间相望而无利害之交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心之所驻,无往不至,弗为而成。”
您到底想要说明什么?自yy?
这个世界躲到龟壳里也是不安全的!
唯一的安全只有自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08: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1 编辑

遇有欧美开发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米国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您如此这样古越何时才能中兴{:soso_e11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08: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1 编辑

勾践和范蠡在您心目中应该是白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是笑话{: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黄帝四经》引用范蠡的言论达十七、八条之多,从其中思想线索来看,便可看范蠡可能是由老学发展到黄老之学的关键人物。
我们从《老子》、《国语·越语下》和帛书《黄帝四经》三书,可以看出老子、范蠡到黄老思想的发展脉络。范蠡是春秋末期人物,比老子晚约三、四十年,从《国语·越语下》可以明显地看到范蠡受到老子的直接影响,在“圣人因天”、“必顺天道”、“知天地之恒制”的论点,以及“赢缩转化”之道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等重要论题,都显示出范蠡上承老子思想而下开黄老学之先河。范蠡身处国家存亡危续之际,他的时代特点及其所处地位,使他将老子思想灵活运用到军事上,他认识到说:“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於人者,人之后卒也。”这也是老子所说的:“兵者,不祥之器”、“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遂”。范蠡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老子尝言:“大盈若冲”(45章),戒人“果而勿骄”(30章),劝人“不自伐”、“不自矜”(22章),并谓“自伐者无功”(24章)。范蠡替越王勾践灭吴国,“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权倾一朝的范鑫则“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浮海出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中国历史上,范蠡是第一位真正体现老子“功成身退”哲理的人。
范蠡是楚人,他的入齐,在楚越文化与齐文化的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由现存《管子》和帛书《黄帝四经》抄录不少范蠡的言论可以为证。此外,老子思想的入齐,范公有可能是第一个重要的老学的传播者。并且,由于春秋末的范蠡之巧熟运用老子的哲理,这也给予《老子》成书早期说提供了另一个有力的新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8: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17 08:12
遇有欧美开发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米国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您如此这样古越何时才能中 ...

典型的外邦遗民.{: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15: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请教一下楼主:能否举一个生活中体现无为的理念与方式的具体事情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6: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跑题 发表于 2014-5-17 15:34
请教一下楼主:能否举一个生活中体现无为的理念与方式的具体事情来?

      近来的二十年,特别是最近的十余年来,厚实之正的无为近乎消失,大多隐身或修行而去。取而代之是利欲之为。
      比如五六十年代(WG前),那时有恪守艺术与追求人格完美的演艺大家,创作了较多的精典之作。而那时年轻后学之辈受这些演艺大家潜移默化的无为之为的驱动,争向学艺,这类年轻后学之辈在文化中兴的八*九十年代大多也能学有小成。而近来的二十年众多的学艺者,几乎都是奔功名利禄而去,他们除了哗众取宠,啥也没留。
      分析一下,五六十年代的演艺大家的行为属于“无为而无以为”,而八*九十年代成名的“第二代”则属于“为之而无以为”。而到了近来的二十年的“第三代”又属于“
为之而莫之应”。

   
无为、有为,忠信是否厚薄?更多体现在潜移默化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吧?上文中,我写了"文。革"二字,系统居然成了(WG).于细微处出精神,你悟到了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7 16: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多谢古越兄的解答。
个人感觉所举事例很恰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8 08: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帛书《黄帝四经》引用范蠡的言论达十七、八条之多,从其中思想线索来看,便可看范蠡可能是由老学发展 ...[/quote]
可是范蠡的所作所为可是完全违背了:“小邦者,圣人与民之居地也。能使属于大邦的大型公共用具及设施的大邦之民不再享用、不再流连,使外邦之民看重死亡的威胁远道奔来此邦度生,在奔赴小邦的征途中,遇有大邦的车辆、船只也不去乘坐,逢有大邦全付武装的军队居守也是避让而行。小邦之地,教民效用上古醇厚之民风,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烟稠和,邻邦间相望而无利害之交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心之所驻,无往不至,弗为而成。”您怎么解释?{:soso_e113:}
“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於人者,人之后卒也。”十年发展军事如何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8 08: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典型的外邦遗民.[/quote]
俺孤陋寡闻。不明外邦遗民是啥个意思。请明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8 08: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近来的二十年,特别是最近的十余年来,厚实之正的无为近乎消失,大多隐身或修行而去。取而代之是利 ...[/quote]
您这个只能是说明:“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吧?跟无为有什么搭嘎的!乱用无为,后果很严重的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0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18 08:06
俺孤陋寡闻。不明外邦遗民是啥个意思。请明示

1#楼已言,"小邦"中的寡民有很多来自于外邦投奔而来。所谓的“外邦遗民”则是外邦中不奔小邦,遗留下来的争强好胜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8 08: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1#楼已言,"小邦"中的寡民有很多来自于外邦投奔而来。所谓的“外邦遗民”则是外邦中不奔小邦,遗留下来的争 ...[/quote]
为何还存在“争强好胜”?其因为不过于您自认为是完美小邦,而别人嗤之以鼻。而你自己以缺陷的眼光故看人是争强好胜”而已!{: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0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18 08:35
为何还存在“争强好胜”?其因为不过于您自认为是完美小邦,而别人嗤之以鼻。而你自己以缺陷的眼光故看人 ...

的确,外邦遗民也有部分希夷之辈,比如范蠡之类。这是在有为之地的处世,称为“无为而有以为”。
因为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争强好斗,导致生灵涂炭。范蠡与文种投奔越国之初是越弱吴强,战力相差很大,他一方面教越民大力耕种,减免赋税,一方面鼓励民休养静心、倡导多生育,增强兵源,等等。在战争中他认识到:“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於人者,人之后卒也。”,也能效仿老子所言: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而越胜吴后,他及时的功成身退,正如老子所言:“功遂身退,天之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18 08:13
您这个只能是说明:“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吧?跟无为有什么搭嘎的!乱用无为,后果很严重的哦! ...

帛本为:“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不以其无私舆”是于人的行为而言,“故能成其私”是后人心目中对他的评价。人能于己无私,必能私其他人而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9 07: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帛本为:“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不以其无私舆”是于人的行为而言,“故能成其私”是后人心目中 ...[/quote]
您一下子将老子的第七章下了一个档次!从道降成了理{:soso_e113:}
您普世价值观大严重,已经脱离现实世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9 07: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2 编辑

的确,外邦遗民也有部分希夷之辈,比如范蠡之类。这是在有为之地的处世,称为“无为而有以为”。
因为吴 ...[/quote]
俺怎么觉得您都不理矛盾,直接忽略呢!这可不好{:soso_e113:}
俺觉得范蠡未成就小邦,而自己先寡民了。您认同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范蠡功成身退,后隐姓埋名,做了陶主公,成了中国商人之祖,富甲一方,但他多此迁居,也是避其锋芒,这就是你认为的孤家寡民了?难道无产者就大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0 07: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4-5-19 17:52
19#:
范蠡功成身退,后隐姓埋名,做了陶主公,成了中国商人之祖,富甲一方,但他多此迁居,也是避其锋芒,这就是你 ...

呵呵!什么是寡民?老子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灭吴是公元前473年,当时范蠡已经是63岁了。以63岁高龄逃官退休后又去经商至首富,俺觉得过于传奇了!看来范蠡对金钱挺执着的。您觉得呢?{: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0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20 07:57
呵呵!什么是寡民?老子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 ...

范蠡对金钱执着了吗?知道“三聚三散”的来历吗?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2 09: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4-5-22 09:03
范蠡对金钱执着了吗?知道“三聚三散”的来历吗?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后人誉之:“忠以 ...

逃官后至逝世共有15年,15年做了这么多事,俺觉得很神奇{:soso_e113:}
在《史记》中,记载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这可谓“一聚一散”。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可谓“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可谓“三聚三散”。
或许正是因为范蠡有这“三聚三散”,后人才把他尊为财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2 1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蠡好样的,要做就做最强!什么淡名虚利都是扯淡。做人就要争,处世就要明利害。深的老子真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担心他年老不胜致富?{:soso_e120:}
又,怀疑仅仅15年能“三聚三散”?那时候官民皆不理大财,钱好挣得很.哪象当今,回复一贴才给一钱(最小单位).{: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0: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 发表于 2014-5-22 10:07
范蠡好样的,要做就做最强!什么淡名虚利都是扯淡。做人就要争,处世就要明利害。深的老子真传。

范蠡的所做所为,本质上是"小邦寡民"的财富来源.有财而富民,民又能耕读其乐,"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2 10: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4-5-22 10:17
范蠡的所做所为,本质上是"小邦寡民"的财富来源.有财而富民,民又能耕读其乐,"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 ...

如果有财而富民应该是做生意而不求利,这不可能集到万贯家财。范蠡也不可能无故散财,而是意识到钱财对自己的伤害才散于民。而这被您理解很崇高,俺觉得很搞笑!这充其量只能说明范蠡识时务{: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0: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说范蠡身在"小邦"外,致富有风险,所以才会有散财之举.他如把此财富转移到"小邦",所谓"用之于民",就不会看侯王权贵的脸色行事,也不会隐名"陶朱公".
--这就是我所言[本质上是"小邦寡民"的财富来源]的实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0: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小邦寡民"是法治与安乐共存共享的生活.
范蠡如致富后回归"小邦",兴许能做个总理财务的"司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2 11: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4-5-22 10:51
我是说范蠡身在"小邦"外,致富有风险,所以才会有散财之举.他如把此财富转移到"小邦",所谓"用之于民",就不会看 ...

那么你的这个“小邦”是什么?又如何成?不要拿“小邦者,圣人与民之居地也。”敷衍我们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俺觉得老子不会像您这么异想天开,俺觉得老子比较务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