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9|回复: 0

[各地风情] 福建泉州手工杆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2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泉州手工杆秤
来源:泉州晚报

  传统杆秤工艺精细复杂,制秤老师傅坚守四十年。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杆秤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榜寨村的翁荣富,却仍在制作杆秤,并且已坚守近40年了。
umb098.jpg
  传统杆秤祖传技艺
  没有显眼的招牌,没有华丽的装饰,店内的陈设有些凌乱,各种制秤工具和材料散落满地,略布灰尘、大大小小的木杆秤挂满了墙壁。10多平方米的老店里并没有顾客,只有鬓角发白的店主人翁荣富安静而又认真地做着杆秤。
  “我从事制秤这个行当近40年了。”翁荣富告诉记者,他的制秤技艺是家传的。上世纪60年代,翁荣富的父亲在官桥农械厂工作,那个时期农村经济集体化,收入都 是集体分配的,每个小队都需要几杆不同规格的秤,杆秤生意非常红火。父亲退休后,翁荣富从他那里继承下这门传统手艺。
  “一些制作工具还是祖上传下来的。”翁师傅说,比如利用绳子的正反绕转来钻孔打眼的“武钻”,还有制作“叨子”的模具等。如今,翁师傅自己炼制钢水,借助“模具”制作杆秤的“叨子”。
umb198.jpg
  制作工艺精细复杂
  “这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活,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有偏差。”翁荣富感慨地说,“我们做的不仅是杆秤,同时还有良心。”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遇水不易变形的材料,如柞栎木、红木等。”翁师傅介绍说,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用的材料要在干燥处堆放 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过刨杆,变成了粗细均匀变化的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光滑。经过测量后,装上“叨子”、秤盘或者秤钩,然后给木杆两端套上 铜皮,既美观又能减少磨损。这样,一杆杆秤便初现雏形。
  接着便是确定杆秤零刻度,即“定盘星”。定盘星的位置很重要,是后续工序的基础。确定完“零刻度”后,下一道工序则是“钉秤花”。一杆秤上有多少秤花,便需 打多少眼,一杆最大秤重15公斤的杆秤要钻近300个眼。之后将一段段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留下一个个星点“秤花”。数百个眼,几百次穿插、折 断、锉平,这道程序尤其考验制作者的耐心。秤花的原材料也很有讲究,一般选用铜芯或铝芯。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 后即用清水冲洗净杆秤,晾干;再用砂纸沾水打磨,让秤杆光润、上面的刻度即“秤花”更易辨识。
umb298.jpg
  制秤技艺面临失传
  普普通通的杆秤,多少年来已经成了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传说它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
  “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品交易增多。那时虽然也有磅秤、弹簧秤,但杆秤便于携带、好用、价格又便宜。因此,人们选择最多的还是杆秤,那些年做生意的多,一天就能卖出几杆秤。”翁师傅回忆说。
  “现在的手工杆秤不好卖了。电子秤比这个方便得多,做生意的都用电子秤了,杆秤生意慢慢地走下坡路。一杆15公斤新秤卖40元,没赚头,卖不出去,吃饭都会成问题。”翁师傅告诉记者,做杆秤是件很费时间的纯手工技术活,后一辈的人也无意学习,家传的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