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2|回复: 8

[资料整理] 天道内涵和外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 1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道内涵和外延

       所谓天道,即自然界的规则、道理及其运用。
       经古而来,产生多重含义:1、犹天理,天意。2、指自然界变化规律 3、指显示征兆的天象4、气候,天气 5、时光,时候。6、局势,形势7、佛教所说六道之一。
      古书云:“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
  《左传•昭公17-18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汉人刘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中国古代道学中有:“修道最终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为天道”。
  佛教中关于天道:“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感悟天道可以预知到一些事情的发展轨迹,因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天道常与人道对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佛教中关于天道,认为因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具体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模仿一些自然浑然天成的轨迹。
  其他言论:天道者,感悟万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类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谓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为堕落,对于世间情感纠集者,是不能察觉的,天道看到与否都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世界本无颜色,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颜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楼主并没有理解这几句话:
古书云:“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
“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
所以才发了这一贴{: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1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是各家观点罗列,并未代表己见.
二楼仓促从事,又是差强人意之举.{:soso_e113:}
三楼是"花开二枝,先表一处.如今且说..."的章回手法.{: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 07: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明了了天道,何须罗列各家观点。今之所以罗列在于未知各家观点之正确。这种叙述方式本身就是糊涂的表示,以为将各家的观点都拿出来,放在台面上让读者看表示自己公正,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偏见,所偏的是自己对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未知和未能掌握,借别人的观点以壮声势。{:soso_e120:}
等你的如今且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2: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现在的话说,天因地果,天与地互为因果。天地人的共同运作而形成万物的自然规律,是为三生万物。
天道一灵不昧,利而不害。地道厚德载物,承载着一切。
入哲学之门,必然是已经明了哲学与现象的科学之间明显的分界线了。否则妄谈天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天道需要多方的知识和正确的理解,纵然有所启发,还需要结合人性方可得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3: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不根本的,好什么?
贴这篇主要是因为荀子已经讲了天运行与人感知之间的联系,不过要到天人合一,还差得远。天人合一,去看庄子的齐物论。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要研究的是:人是怎么认识自然规律的,也就是为什么存在?这必然要添入人为的主观,怎可抛离主观而妄谈客观?所以所有的哲学都是从人出发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主观。人的主观,称为意识。而物没有自我识别能力,但是他对外来的因素,有自我反应能力,所以不称其为意识,而称为意志。明了意识时,意志也不言自明,这是知行合一。
佛称意识为第六识,也就是中国儒道所称的“天”。天人合一,是跨进第七识的东西。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可证第七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2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观来源最古,几乎是夏朝前的部落时代就以卜巫形式主张天与人的和谐,星象是部落大事的直接感照,三易由此而兴。
进入国家体系后,人道随政治机器的构建而逐渐完善体系,而很多的观点是以人代天,即天道与人道难拆难分,所谓“天尊地卑”观念开始流行于上层建筑中,等级制度的繁荣造成了人性的固执内敛。
老子是古今天道与人道正本清源的第一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