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2|回复: 19

[转帖] 南国奇人麦小舟解论《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8 1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8-20 09:34 编辑

http://bbs.daoxue.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1863#lastpost

世界老子学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珠海市召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刊讯,世界老子学会于2015年5月8日至9日,在珠海市白藤湖银湖度假村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就学会的名誉会长的聘请对象、学术顾问团的组成、“老子道学文化促进会”及“老子文化圣地联谊会”的筹建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一、世界老子学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聘请若干爱好老子文化的中外政要,大科学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担任本会的名誉会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子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走向千家万户方面提供宏观性、战略性的指导意见。本次会议就计划聘请的对象名单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二、第一次工作会议还决定设立学术顾问团,主要负责拟定每年的研究课题,提出每2至3年一度的世界道学高层论坛的定位与议题。学术顾问团的正副团长由顾问团全体成员推举产生。学术顾问对外称副会长、正副团长为常务副会长。本次会议认为,顾问团应依老中青相结合,多学科、多职业相结合,中与外相结合的原则选人组建,并努力办成具影响力的新时代文化战略研究的民间智库。本次会议还就执行会长董延喜提出的学术顾问的规划名单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

        三、为便于在国内开展老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老子道学文化促进会”筹建领导组,筹建组由麦小舟、董延喜、杨世华、张启隆、赵锡金等成员组成。

        四、会议一致同意董延喜关于建立“老子文化圣地联谊会”的提议。“决定成立由麦小舟、董延喜、杨世华、李生英、陆永海、刘贵臣为成员的筹建领导组。与会者还认为,通过编写《老子文化圣地》一书,把老子文化的诞生史、传承史、践行史和传播史加以挖掘、整理,使之以具象性、故事性的形式,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下来,这对老子文化圣地的建设、老子文化的弘扬都有积极意义。为此会议决定,成立由麦小舟、董延喜、杨世华、宿富连、何开粹、王满平、陆永海、刘贵臣组成的编委会,着手启动《老子文化圣地》一书的编写工作,此书第一稿写成后,先在《道行天下》以特刊的形式刊出,在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和认真修改加工后择机正式出版。

        五、会议认为“世界老子学会”、“老子道学文化促进会”和“老子文化圣地联谊会”,宜以三位一体的方式运作。

        六、会议认为,今年下半年应着重做好如下几件工作:1.做好《道行天下》第15、16期的出版工作,宣传好《<道德经>麦氏译本》和《<道德经>的中国精神》两本新书。2.组建好名誉会长和学术顾问团两个团队。3.办理老子道学文化促进会和老子文化圣地联谊会的注册手续。4.启动《老子文化圣地》一书的编写工作。

        出席会议的有麦小舟、董延喜、杨世华、张启隆、王满平、赵锡金、王彤、李生英、陆永海、麦新桂、周均濠、区达权、金玲、洪敏、钟炳煥、鄔权辉、周亮等。麦小舟、董延喜分别主持了会议。

        与会人员衷心感谢珠海市银湖度假村总经理、斗门老子学会副会长梁添浓对会议的大力支持。(金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6: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南国奇人让老子重生——《再生的老子》与《老子的再生》读后

精彩书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词析】道(前):名词,宇宙的本体或本原,是个 哲学概念。可:可以、能够。道(中):动词,认识、述说、描绘。非:不 是、不同。常:日常、平日。道(后):名词,路径,世人平日行走的自然 界中的道路。【译文】我所说的“道”,是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但它不 是人们日常行走的自然界中的道路,而是宇宙的本体或本原。名可名,非常 名。【词析】名(前):名词,名字、名称,指的是宇宙的本体或本原的名 字。名(中):动词,起名、取名、定名。名(后):名词,自然界的道路 的名字。【译文】这个宇宙的本原,我姑且给它起一个叫“道”的名字。但 它不是人们日常行走的道路的名字,而是这个宇宙本原的名字。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词析】无:道的别名或别称,是指处于宇宙创生 前的虚空状态时的道。名:是。始:始祖、本始。有:是道的别称或别名, 指的是处于宇宙创生之际且已含有一派生机的混沌状态时的道。母:母亲。 【译文】这个既叫“无”又叫“有”的道,是天地之始祖,万物的母亲。道 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创生宇宙和宇宙万物的过程。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词析】常:恒常、永恒。无:虚空状态时的 道。欲:意欲。以:可以。观:体察、了解、认识、探究。妙:奥妙。有: 混沌状态时的道。徼:读jiao轨道、规律。【译文】因此,从这永恒的“无 ”,我们可以去体察世间万物创生的奥妙;从这永恒的“有”,我们可以去 认识世间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词析 】两者:即无、常无,有、常有。同出而异名:是“异名而同出”的倒装旬 ,是说虽然无、常无以及有、常有这几个名称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宇宙本原 的名字。玄:幽深、神秘。【译文】“常无”和“常有”,虽然名称不同, 但它与“无”和“有”一样,都是道的不同称谓。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它是 那样的幽深和神秘。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词析】玄:同上解。妙:神奇 。门:途径、出处。【译文】道是那样神秘,而它正是世间那神奇无比的自 然万物的由来之处。 本章是老子所确立的宇宙本体论的总则。老子在本章提出的“道”的概 念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天地人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命题的理论就是宇宙 论。 《圣经》说:“是万能的神创造了一切,上帝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 万物以及最初的一男一女。” 《古兰经》说:“是至仁至慈的真主创造了天地万物以及最初的人。” 我们中国的先哲老子,没有去创造一个人格神,如上帝耶和华;也没有 去创造神格人,如耶稣、圣母玛丽亚和释迦牟尼;同样没有去膜拜一个物象 的图腾;而是去思考、探寻宇宙、万物、人类的根本——它的本质、本原、 规律和道理等。他通过天才的思辨告诉世人,宇宙、天地人起源于道。 老子通过本章的文字告诉世人:他所说的道是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 它是宇宙的本体或本原。 宇宙创生前的虚空状态时的道(无)是形成宇宙的本始,宇宙创生之际 且已含有一派生机的混沌状态时的道(有)是化生万物的母亲。 从这永恒的道(无),世人可以体察世间万物创生的奥妙;从这永恒的 道(有),世人可以认识世间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道虽然显得那样神秘,但它却是宇宙间那神奇无比的自然万物的由来之 处。 总之,是道创生了宇宙,创生了天地人和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之 本,万物之原,是人类认识世间万物、万事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指南。 有人从《道德经》中统计出的“道”字有74个,其实老子5000言中,先 后出现“道”这个概念的地方约有150处之多。除以上的74个道字外,有的 是以道的别名或代称的形式出现的,如“一”、“无”、“有”、“常无” 、“常有”、“大象”、“大制”、“利器”等。有的则是以隐藏于句中的 形式出现的,如第四章的“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那样的深奥难测,它 正是化生养育宇宙万物的母亲)一句,就隐藏着一个“道”字。《道德经》 不仅以道开篇,以道收结,并且贯穿于5000言的始终。它就像有序地集结在 璀璨夺目的思想链条上的珍珠。 出现在《道德经》不同章节中的“道”字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概括地 说,道是物质,是宇宙的本原。道是科学精神。道是自然规律。道是道德境 界。道是天人合一观。而出现在本章中的“道”字,指的主要是宇宙的本体 或本原,是自然规律。 人类的文化史告诉世人,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提出科学的宇宙本体论的第 一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06: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先生老子道之三点:
一、道是物质,心性是什么?是精神?完全是物质?所谓天人合道的人之道又是什么?
二、道,非民所共由?存在道的人类本性之合群明分、各正性命、人道理欲,以及引出的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的社会问题,“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性问题,是人的哲学问题,都是老子不予关切,不予探究,根本没有范畴与义理,先生不会否定吧!不关切与不探究,不等于不是存在道。先生又如何以你的宇宙本原道去融入,化解人的哲学问题的存在道?船山言:“音容者,人物之元,鬼神之绍也”。音容乃心物两要素,又如何以先生的宇宙本源道去融化?人的哲学理论,老子学都没有的,先生如何以现代人的逻辑去套解?
三、道,就是道,没有理?如何解说道?众说纷纭,又何以言道?现实的公理、条理、原理,客观存在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老子没有关切而探究,只论道,不言理,是人的哲学吗?尽管先生套解,归入自然规律。人如何成认识之道?船山有理在气中与理在神中作逻辑表述,先生套解,说说你的认识道。道,没有理,也没有势,先生大谈本体论,须知没有理与势,何以见本体论?何以见现存成形的存在道?人又何以成实践之道?船山说:“理势,天也”,老子也没有关切与探究,也没有理势的范畴与义理。先生套解,是肯定还是否定理势的存在道为客观实在?如何与宇宙本源道接洽?
不管先生如何套解,掩饰不了老子学“知于天不不知人”,知有无而不知幽明的逻辑弊根,映照先生论道之荒谬。存在道根本不是先生套解的老子道,成为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本源道。
想想船山构建的范畴体系,如何透视义理体系?再比照老子的范畴体系,透现出什么哲学味?与先生讨论一段时间了,先生真是不可理喻。还是那句话,若是以社会人生观角度,无须说三道四;若是代言中国哲学做领军人物,先生顽固不化了。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对是先生,不会是青竹大哥!
从道法自然的无为自然,到汉初的无为政治,续儒道佛互补的无为人生,老子道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老之虚、佛之空、宋明理学的儒学异化。儒道佛互补思潮过后,便是明清之际的船山学,实学与启蒙。传统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现时的佛道儒思潮过后,必定是船山学昭明的文化思潮到来,不可逆转的势态!深化改革需要“实函斯活”,活化心性而顺乎物则的理性务实,老子有活化心性的理论吗?找出来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8-20 09:39 编辑

【转帖】董延喜为麦小舟新书作序:读《道德经》就读麦氏译本
http://bbs.daoxue.com.cn/forum.p ... tid=301864#lastpost

读《道德经》就读麦氏译本


董延喜

    这本小册子虽只有5万多字,但它能帮助你准确地读懂《道德经》的原文,全面了解老子文化的丰富时代内涵、历史功绩和世界意义。

   我敢预言,《<道德经>麦氏译本》作为《道德经》译注的颠峰之作必将成为未来世界学习、研究《道德经》的大众读本,普及读本和通行读本。

    “买了本《道德经》,读不懂怎么办?”“有没有通俗易懂的《道德经》版本,给我们介绍一本。”这是我一直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道德经》已伴随我半个甲子,虽然我挂着道网传媒《中国道学论坛》、《中国道教论坛》总编的头衔,虽然我被称为“网络传道第一人”,但在老子文化传播中,我却回答不了这个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简单”问题。

我没法回答他们,因为我已苦苦寻觅了近三十年,苦苦研读了二百多个《道德经》译本,可我还是没有见到一部这样的书。为此,我曾多次在全国老子文化、道学文化研讨会上呼吁专家学者撰写《道德经》普及译本,让老子文化走出象牙之塔,走进普通百姓。

   可千呼万唤,《道德经》的通俗读本一直没有出来。直到2012春天,经中华老子研究会秘书长徐辉推介,我收到了从珠海斗门老子学会寄来的《再生的老子》和《老子的再生》。我用了不到10天时间,读完了麦小舟的两本书。震撼、惊喜、感叹、敬佩之余,多年的困惑烟消云散。我终于找到了梦中的《道德经》百姓版。从此之后,只要有人想读《道德经》,问我哪个版本最好,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向他们推荐麦小舟的释老作品,而且告诉他们,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为全面、最为系统、最为深刻、最为准确、最为现代、最为通俗的《道德经》译注的颠峰之作,是老子研究的时代丰碑。

   这成百上千的学者、专家、教授都写不出来的《道德经》通俗读物,怎么就出自他的笔下?麦小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阅历?为什么别人都读不懂的书,偏偏他能读懂?麦小舟有着怎样的思维方式?麦小舟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驱遣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些问题驱使我下决心去研究被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孚琛称之为“南国奇人”的麦小舟。

   我与麦小舟一居南国,一居中原,非亲非故。从彼此相识到互为知音,只是结缘于同为老子的粉丝。2013年11月16日,我终于在南国边陲的一个小镇上,与麦小舟相对而坐。麦小舟没有一句客套,从帆布包里掏出两部即将出版的新书稿。一部是《讲故事学老子》,一部是《<道德经>的中国精神》。加上《再生的老子》和《老子的再生》一共是老子四部书。我禁不住对麦小舟先生的创意击节称叹。四部老子书,四大阅读群体:《再生的老子》是一部《道德经》百姓版,是写给中等文化水平的大众读本;《老子的再生》是一部《道德经》现代版,是写给高等文化水平读者的普及读本;《讲故事学老子》是一部《道德经》启蒙版,是写给中小学生的教学读本;《<道德经>的中国精神》是一部《道德经》高端版,是写给公务员、领导干部,尤其是省部级以上干部阅读的高级读本。让老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让老子文化走近知识阶层,让老子文化走近青少年,让老子文化走近决策层。四种读本几乎完成了对阅读人群的全方位覆盖,而这都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老百姓最热切盼望的《道德经》普及读本。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伟大原创性和伟大启蒙性的作品。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差异,它虽只有短短五千言,却似迷宫、如天书,玄达两千多年。要了解老子,必先读懂《道德经》的原文。为了这个目标,人类为之奋斗了两千多年,也为之等待了两千多年。麦小舟之所以能从《道德经》的难读、难懂、难入门中超越出来,使之走向通俗化、现代化和大众化之路,是因为他打通了《道德经》研究中“从传统到现代”、“从精英到大众”、“ 从传播到心灵”的“三大阻隔”,使得《道德经》从故纸堆里,从所谓的精英圈里,从抄书型文论到背书型传播的古老磨道里走了出来。是因为他走出了《道德经》解读中“盲人摸象,各是其是”;“坐而论道,不知行道”;“主观推定,曲解误读”的三大误区。是因为他注重从总体上把握《道德经》的精神内涵,注重《道德经》的践行应用,注重对《道德经》全面精准的解读。这一切,相信细心的读者都能在品读麦氏译本中体味到。

学习研究《道德经》是为了应用它,用它来指导修身治国。但如果连经*文都读不懂,应用、践行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读懂原文,自然是《道德经》研究者之首要的、根本性的任务。麦小舟译释《道德经》原文,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五年前,当他的第一个译本出来时,有学者给它打了85分,麦小舟说,充其量只能打60分。于是他不断地感悟、推敲、改写,最终拿出了这个他自感比较满意的、被我命名为“麦氏译本”的版本。我认同哲学教授宿富连的说法:“写诗填词永远不会出现巅峰之作。但对《道德经》的译释文字最准确的只能有一种,《<道德经>麦氏译本》显示,其解读的准确度完全可打90分以上,后人突破它的空间已经不多。”可以说,《<道德经>麦氏译本》是麦小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精神的结晶。这 一麦氏译本的出现,不仅为研老者深入研究《道德经》开辟了新路,也让人类从此得以了解《道德经》的真义、仰望老子的真容。

   麦小舟以他的老子四本书,既准确地解读了《道德经》的原文,又系统地揭示了《道德经》丰富的时代内涵。可以预言,麦氏这“老子四本书”作为老子研究的时代丰碑必将流传后世。

   麦小舟在老子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缘自他特殊的人生之经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超乎常人之悟性和奇特的研究方法,归根究底,是他那建立在追求天下太平、国家强大、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高远境界与厚重的家国情怀之上的使命意识和自我担当精神。

   麦小舟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一样充满传奇。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做学问,麦小舟似乎都在寻求一种独特的个性。我称赞麦小舟当前的状态是:七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相貌,三十岁的思维。麦小舟说,他不希望别人把他看作老人,不喜欢别人叫他“麦老”。麦小舟有着一种特别的磁场,特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便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所领导的斗门老子学会,仅正副会长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企业家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这个学会已有全国十几个省份的读者、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加盟。《再生的老子》面世之后,仅有33万人口的珠海斗门区就有一万五千多人被吸引走进了老子的世界,已有一千多位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我国党政军高层人士阅读了这本书。我曾为麦小舟先生写过一副对联:为人有德唯弘道,处世无奸但抱真。麦小舟的人格魅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灵原则、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使命意识、一种担当精神。总而言之,是一种非权力影响。正是因为他的学问人品备受称赞,所以才被一致推举为世界老子学会会长。

   麦小舟是一位很有悟性的人。老子文化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也是中国最难懂的文化。《道德经》诞生两千五百多年来,研究者不计其数,注疏本数以万计,就是没有人能真正读懂它。麦小舟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更没有教授、导师头衔。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文化人,麦小舟却有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文化悟性,他常常“反弹琵琶”、“倒骑毛驴”,于常人没有走过的思维道路上,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诗词三部曲》到“老子四部书”,从“人人心中皆有”到“个个笔下皆无”,麦小舟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到解读,也让人们从中读出超常思维的哲理和乐趣。对麦小舟的悟性,胡孚琛教授用“很高”、皮德义将军用“极高”予以评价,我则要用“奇高”加以形容。有学者把麦小舟誉为奇人、奇才,甚至是旷世奇才。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特别聪明、特别有天赋。其实,麦小舟这种才气、悟性主要发端于他那崇高的人生目标、厚重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因为人生目标崇高,不仅能激发起自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能激活自身的聪明才智。

   麦小舟是一位很有担当的人。他是一位从乡村走出来的不安分的耕耘者,是一个不愿在平平庸庸中过太平日子的血性汉子,是一个激*情燃烧、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创作冲动的哲人,是一位有着强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的当代文人。文化自信不是仅仅沾沾自喜于古老文化的拥有,而是要把这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和传播出去。麦小舟就是这样一位为挺起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脊梁而不懈奋斗的人。他从《道德经》中寻找民族的“精气神”,他把以老子为旗帜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成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硬道理,当成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主要体现。为了实现古典诗词的通俗化、现代化和大众化;为了从中华经典中寻找属于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寻找属于人类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文化、强大文化,他放弃了行有专车、出有随从的官员生活,放弃了公务员的退休待遇,还放弃了可能成为富商的机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麦小舟这种高远理想和使命意识,相信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他的著作中强烈的感受到。

   习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麦小舟的“老子四本书”,是作者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和担当精神,在准确解读《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深挖其时代精神的成功探索之作。我衷心祝愿麦小舟这几部时代呼唤出来的经典解读佳作,能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董延喜,道名:圆真,号:延熹道人,《中国道学论坛》《中国道教论坛》总编,《道行天下》杂志主编,世界老子学会执行会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8-20 06:22
质疑先生老子道之三点:
一、道是物质,心性是什么?是精神?完全是物质?所谓天人合道的人之道又是什么? ...

先生不了解《道德经》的内涵,如果您在其他版本中找不到心性方面的答案的话,请参考拙作:
第二卷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二:《道德经》整理

第一篇、道

第一章、何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二章、五德



一:贼 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二:贼 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贼 时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四:贼 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五:贼 神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第二篇 法 道

第一章、为何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第二章、法道总则

一 以德为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二 德以道为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章 天 道

一 天 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二 天 杀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四:修 身

〈一〉巧 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夫前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火 生 于 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三〉机 在 于 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四〉至 静 性 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五〉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第 四 章 自然之道

一: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二〉心 善 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自然之本

〈一〉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二〉静 之 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三〉静 之 性

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长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第五章 人 之 道

我有三宝,恃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一:慈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卫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极?是以圣人犹难云。

二: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三:不敢为天下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三篇 法道之难

第一章 再 说 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第二章 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第三章 道 之 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章 叹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三:《道德经》整理文 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11:1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8-20 09:38
【转帖】董延喜为麦小舟新书作序:读《道德经》就读麦氏译本
http://bbs.daoxue.com.cn/forum.p ... tid= ...

文采飞扬,对联很棒。很想一睹麦氏解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0 14: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道德经》在案台,不时翻阅。先生文贴,学术刋物有关老子学论文也常看,今天在《中国儒学网》有一篇论理老子学的文章,推崇与批评都有吧!如果我没有研究过老子学,无权发表见解了。通过对儒道之间不同的范畴体系及论理体系的分析,透过各自的历史逻辑之演变过程的综合分析,传统思想史的循序演变的分析,综合起来,再加上人生阅历,目睹社会现象之理性综合,以现实逻辑回馈到历史逻辑作会通古今通义,注重现实逻辑的透彻去思究古人的逻辑原真。举个例子,从孔子忠恕到船山仁恕,是否有文化传承及文化提升?忠恕立足人际调理,忠于己之人性自然之需求与欲望,作推己及人的功夫,道德品质吧!可惜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所以有船山仁恕,人道理欲不二,已超越忠恕的人际范围,须有实务安排示明的是社会原则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孔子忠恕与船山仁恕,对现实社会的官场贪腐,人心危乱的心性弊根不是有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对流。离开逻辑对流,古人思想犹如任人打份的小姑娘了。即然是各执己见,且现在是佛道儒思潮,无须争辩。紧接着是船山学昭明的文化思潮到来,一切争论、歧见将迎刃而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国奇人让老子重生——《再生的老子》与《老子的再生》读后



作者:宿富连    来源:斗门老子学会

      核心提示:“老子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政治的先知,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这是麦小舟对《道德经》、对老子文化的研究结论。他的研究成果重新激活了《道德经》的生命力,使老子思想获得了重生。


       2008年,麦小舟先生写成了一部研究《道德经》的书。这部书主要采用专题解读的方式介绍老子的主体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孚琛给它定名为《再生的老子》。


       2010年,麦小舟应读者的要求,对《道德经》81章的词、句、章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又成一部新著。他嘱咐我给新作起名并作序。我想,它作为《再生的老子》的姐妹篇,就叫做《老子的再生》吧。


       《再生的老子》从2009年上半年面世之后,真可谓好评如潮。


       2009年3月11日,是老子诞辰2580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下午,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政府在该县政府礼堂为《再生的老子》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该县县长刘政在致词中指出:“《再生的老子》让老子思想获得了重生。”他又说:“《再生的老子》的诞生,无论是对鹿邑还是老子文化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原广东省人*大副主任、作家张汉青撰文指出:“时代在呼唤老子,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老子,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老子。麦小舟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所驱使而写成《再生的老子》,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古代东方文明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200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嘱省委办公厅写信,感谢麦小舟写成《再生的老子》。信中还说:“重新挖掘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的时代内涵和普世价值,对于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都有重要意义。麦小舟同志写成《再生的老子》一书,是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迄今为止,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我国党政军高层已有数百人读了《再生的老子》。而此书的诞生地,仅有30多万人口的珠海市斗门区已拥有此书的读者15000多人。


       《再生的老子》为何刚面世便得到如此的好评和欢迎,老子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怎样的地位,麦小舟先生是如何读懂《道德经》的,他在老子文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老子文化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



       “老子天下第一”,不是中国人的自卖自夸,而是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认知。


       一、《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品牌,老子是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我国晋代科学家葛洪,对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之源头作了论说。他指出:“道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葛洪认为,老子文化是我国诸子百家的根基,也是中华道德精神之源头。宋太宗赵匡义说:“老子《道德经》5000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二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他又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胡孚琛教授认为:老子的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世界的哲学之父,也是世界自由民*主的权舆。所以,鲁迅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道学——著者按)。”他又说:“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


       可见,《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品牌,老子是中华文化的旗帜。


       二、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哺育了强大的古代中国,并曾施益于欧洲的近代复兴。


       温总理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盛唐、强汉的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度。 那么,汉唐时代的中国所奉行的是哪一家的文化呢?麦小舟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深入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以及汉昭帝和汉宣帝的中汉盛世,这几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所主要奉行的不是别的什么文化,而正是曾被认为已走向边缘的道文化。老子的道文化,是我国汉、唐和北宋时期的官方文化、主导文化。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家基金会主*席张诸通也指出:“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朝和唐朝奉行道的哲学。这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


       明朝,尤其是清朝,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术,这一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全面统治了中国社会,道学和易学被彻底打入了地下。这种文化局面带给中国的是什么呢?是民穷国弱的历史,是100多年被外国欺凌的历史。


       诺贝尔奖得主、欧洲科学家普利高辛说:“中华文化是欧洲科学的灵感和源泉,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有直接关系。”麦小舟认为:“以老子文化为品牌、为旗帜的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的近代哲学、催生了欧洲的民*主文化,也为欧洲的科学提供了灵感和源泉。”


       这就表明,以老子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仅哺育了强大的古代中国,也曾施益于欧洲的近代复兴。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到老子道文化之优秀和强大。


       三、老子文化是人类未来的共同文化。


       德国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说:“在中国的儒、道、释三大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道家思想。”普利高辛指出:“道家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妙,寻找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启蒙思想的性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专家邓正莱认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自由传统。”我国近代思想家魏源说:“《道德经》是救世书”。这就是说,它可以救中国,也可以救世界。正因如此,美国的纽约时报把老子的《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冠,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预言:“将来在文化上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式的国家,而是中国。”西方人已把这种认知化为他们的行动。在欧洲,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老子的热潮。在德国,每4个家庭就有一部《道德经》。


       以上的评述与史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老子文化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也必定会成为人类未来的共同文化。



       他把《道德经》读懂了



       老子文化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却也是很难弄懂的文化。由于时代语言的差异,老子写于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确实很难读,甚至会令人感到它像天书,像电报密码。


       我国南宋学问家朱熹说:“庄老二书,注解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它本意出,只据臆说而已。”


       德国学者龙利期·噶尔于1910年曾指出:“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能理解老子,也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诚然,要让老子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必须得有人对它作出正确的解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龙利期·噶尔发出如是评说后,历史已往前走了100年,在10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一个人应运而生了。他读懂了《道德经》,读懂了老子。他就是麦小舟。


       胡孚琛教授于2008年12月读了《再生的老子》书稿之后,随即乘机南下,约麦小舟到广州见面。他对麦小舟说:《道德经》诞生2500多年来,研究它的人不计其数,但还没有人能真正读懂它。就拿当今中国来说,有多少大学者在研读它,有的还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想弄懂它却无法如愿。你不是专职学者,学历也不算高,研究它的时间又那么短,奇怪的是,你怎么就能把它读懂弄通的呢?他于是在他为《再生的老子》所写的序言中,赞誉麦小舟为“南国之奇人”。


       中山大学哲学教授乐志强撰文指出:“自古以来,《道德经》的注疏本、研究专著、辅导教材,可谓林林总总、汗牛充栋,但像麦小舟的《再生的老子》那样精准全面、深入浅出、通俗平实,那样以时代性、前瞻性、启迪性的思维和方法,去解读《道德经》的论著,却是前所未见,独无仅有的。”


       这样说来,麦小舟是把《道德经》读懂了。


       那么,麦小舟为何能把《道德经》读懂的呢?


       第一,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麦小舟有工农兵学商的经历,还当过官,从过文。他的前半生是这样走过来的:求学18年,从政20年,为文12年,打工4年,经商3年,当兵2年,务农1年。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读懂《道德经》的重要条件。


       《再生的老子》中有一讲叫《孤家寡人》,介绍的是老子所主张的为官之道。全国老子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陈大明读了《再生的老子》书稿后说,他研究老子已近30年,根本没法发现《道德经》中蕴含有一条干部路线,而它又是如此系统、如此完整和如此优秀。他又说:“也许,一个纯粹的学者是很难读懂弄通《道德经》的;也许,只有像麦小舟这样有着如此丰富人生经历的人,才有可能把它读懂弄通。”


       中华老子研究会萧鸣会长说:从根本上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为治国者写的,老子的道就是修身治国之道。麦小舟担任地方长官多年,且心中装着百姓,所以与老子能发生心灵的共鸣。


       第二,得益于西方学者研究《道德经》的丰硕成果。


       在近代中国,由于老子一直被压制,中国的学者,既受弱国国民心态的影响,又受极左思潮的束缚,因此在《道德经》的研究上难以取得突破,难以有所成就。而西方,不仅拥有比中国更多的老子读者,还在老子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麦小舟于是放眼西方,注意收集、研读、比较西方学者对老子的评价,来个洋为中用。美国学者弥尔敦说:“无为的真精神,不是一无所为,而是善其所为。”麦小舟说,正是这句话给他打开了认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的大门。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麦小舟说,也正是这句话引导他去研究探索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所以,他说,西方对《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精湛评说和评价就如一盏盏路灯,照亮了他研究老子文化的道路。


       第三,得益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


       从事《道德经》研究的学者,在对它解读时,多是从我国历代的注解书中寻找依据,然后句对句地进行翻译的。麦小舟采取的则是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方法。《道德经》共有81章,他发现每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他翻译时,首先把各章的中心思想琢磨出来,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进行篇译。麦小舟说,这个方法的好处是:1.可以避免译意上的荒腔走板。2.能使一些难字、难句得到破译。3.译出来的文字能构成一篇完整的短文,不仅意思完整,文理也连贯。


       阅读参考书是研究《道德经》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我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注解书上。这类书有多少?共3000多种。麦小舟根本不看这类书,他看得较多的是史书,其中有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军事史、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等。他是把老子文化放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去考察和研究的。也许有人会说,读历史书与解读《道德经》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麦小舟正是从那大量的史料中发现,老子文化是汉、唐和北宋时中国的主导文化、官方文化。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我国学者高谈了几百年的——“佛治心、道治身、儒治国”,以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文化史观;也使他看到了道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未来作用。这对他客观准确地评价《道德经》、评价老子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第四,得益于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改革思维。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足的闲暇(时间之保障)。我不是说,麦小舟是个天才人物,也不是说他有充足的闲暇,更不是说他在创造文化思想。但他那独立之思考、自由之思想的改革思维,的确是他写成《再生的老子》的重要条件。


       麦小舟在公社书*记和县委书*记的任上,十分热衷改革,敢于超前,也敢于单兵突出。在那10年间,他实施了多项大大小小的改革,其中一项大举措是1988年率先于全国开展了公房私有的住房改革,为5年后全国铺开的住房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做法。这些改革实践,使他形成了一种改革思维。“这话能不能说,这事能不能做?”,与“这话该不该说,这事该不该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习惯。例如:对于老子天下第一的提法,曾有学者担心这会引起儒家学者的围攻,因为当今的中国人,只知道有孔子,而不知道有老子。对于普世价值和以道治国的课题,更有人劝告他要避而远之,否则可能会犯大错误。而麦小舟不仅旗帜鲜明地把这些观点或口号提了出来,而且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麦小舟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呢?他认为,做学问应该讲真话而不应该讲假话。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也应秉持这种境界,这种精神。2009年下半年,有位中将读了《再生的老子》后说:“这本书写得确实好,也适逢其时。不过它要是诞生在30年前,书作者是否会招来灾难?那就不好说了。”历史告诉我们,在学术思想方面,先走一步的人可能会成为先驱,先走二步的人则往往会成为先烈。我觉得,为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先驱也好,先烈也罢,总是需要有人去做,也总是会有人去做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麦小舟对独立思考精神的坚定守持。他反对以多数人和学术权威的认知作为评判学术成果对错、优劣的标准。他认为,真理未必都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学术上的许多新发现、新突破往往出自新人之见。而且,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只会窒息研究精神、妨碍学术进步。因此,他十分鄙弃这种思维和作派。《道德经》的第67章原文最后一句,绝大多数版本是:“天将建(或救)之,若以慈卫之”,只有个别的版本弃“卫”用“垣”,即“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麦小舟采用的是后者,并把它翻译成:“上天要造就某一个人,就应该让他首先培育出一颗慈爱的心。他认为,老子通过这句话提出了培育爱心是培育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的主张,这一思想不仅与该章的主旨相一致,而且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又如《道德经》的第23章的“希言”两字,绝大多数研究者把它理解为“少说话”。麦小舟则说:“‘希言’者,真理之言也。”正因为麦小舟在研究《道德经》中坚持独立思考,所以中华老子研究会萧鸣会长说:“麦小舟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感悟和认知。”



       他对老子文化的贡献具有时代意义


       麦小舟通过他的《再生的老子》和《老子的再生》,对老子文化确实做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贡献。

       一、他对《道德经》的原文作了准确的解读。


       麦小舟对《道德经》的解读,乐志强教授用了“精准全面”的词语来形容和评价。


       所谓“精准”是指十分的准确。下面,我们举些例子来做比较。“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是《道德经》第81章的话,一位专家是这样翻译它的:“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麦小舟则是这样解说的:“善良的人不逞口舌之辩,热衷于巧辩、伪辩的人多非良善之辈。”“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也是《道德经》第81章的话。同一位专家是这样解读它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麦小舟的译文则是:“知识渊博的人不会去卖弄学问,喜欢卖弄学问的人多无真才实学。”再如:《道德经》的第1章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麦小舟是这样翻译它的:“我所说的‘道’是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但它不是人们日常行走于自然界中的道路,而是宇宙的本体与起源。”福建省老子学会会长李德建说:对“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人像麦小舟这样解读的。但他的译文出来之后,大家都欣然接受。


       所谓“全面”,是说麦小舟对《道德经》的准确解读,不是表现在一句半句上、一章半章上,而是表现在整部《道德经》上。而这个“全面”是以大面积地突破前人的识见来实现的。例如:《道德经》第8章第3段:“居善地,……动善时。”研究者们历来把它说成是水之“七善”,麦小舟则认为这里说的是圣人之善。又如:“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道德经》第31章的话。有位专家是这样翻译它的:“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以右方为贵。”麦小舟的译文则是:“有道的治国者对自己的起居饮食之事看得很轻;对战争之事则看得很重,因此,处置起来格外审慎。”再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道德经》第48章的话。有位学者是这样翻译它的:“研究一般性的学问,所学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研究‘道’的学问,所学的知识会越来越少。”麦小舟则是这样解读的:“从事一般性的学习,是为了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而从事学道和修道,则要进行去除私心杂念的自我改造。”


       麦小舟对《道德经》的精益求精的解读,还产生了一种直接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作用:使蒙在《道德经》上的污垢、栽在老子头上的罪名得以清扫与消除。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这是《道德经》第80章的话。绝大多数的注释家是这样翻译的:“国土狭小,人民稀少,虽有工作效率高于人工十倍百倍的机器也不予使用。”于是就有人批判说:老子是反文化的,不仅反对一切科学发明,也反对利用一切科技成果。那么,麦小舟是怎样解读老子这句话的呢?他说:“领土规模不大,人口数量不多,这是一种理想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模式。这样的国家,视战争武器为无用之物,因为它不以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为目标,而以追求永久的和平为宗旨。”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道德经》第80章的话。对这句话,2000多年来人们都是这样解读的:“虽然国与国之间相互都望得见,彼此的鸡鸣狗吠也能听得到,但人民由生到死从不相互往来。”于是也有人据此批判老子反对国际交往,反对旅游,反对人类过现代人的生活。麦小舟则是这样翻译老子这句话的:“毗邻的国家虽然近在咫尺,鸡犬之声都能听得到,但彼此之间,世世代代都不会发生相互骚扰、相互侵害的事。”


       可能是出于不理解,可能是出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也可能是出于别有用心,人们的确给《道德经》蒙上层层污垢,给老子栽上了许多的罪名。例如:老子的哲学是唯心的;老子推行的是愚民政策,是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老子是主张复古倒退的;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颓废的;老子为人类设计的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等等。由于有麦小舟对《道德经》的准确解读,这些污垢便不拭自去,这些罪名便应声而除。这样,也就使到世人从此得以仰望老子的真容,领略《道德经》的真义。


       “通俗易懂”这是《再生的老子》和《老子的再生》的又一特色。麦小舟说,他的书是写给人民大众看的。他们看不懂的词语,他不会使用;他们看不懂的语句,他会坚决扬弃。麦小舟这两部书,只要有初中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这样就为《道德经》走进千家万户扫清了道路。


       二、他系统地揭示了《道德经》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麦小舟并没有满足于对《道德经》文句的求解,还进一步为世人系统地揭示它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德国哲学家尼采指出:《道德经》满载宝藏。那么,《道德经》中究竟蕴藏着哪些珍贵的思想瑰宝、精神宝藏呢?《再生的老子》与《老子的再生》对《道德经》这个精神宝库进行了发掘,并把结果告诉世人。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创立了他的哲学学说、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


       首先,老子创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创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哲学,既有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探讨,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索;既有系统的认识论原理,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是古代世界哲学群山中的巅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老子哲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仍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


       其次,老子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老子从善、爱、和几个方面构建起他的伦理精神体系。


       善,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知足寡欲、淡泊名利、节俭素朴、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谦虚卑下、礼让不争等道德理念。


       爱,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重要思想。老子主张真爱、博爱,主张无私无欲无己之爱。他认为,爱是道所抱持的第一法宝。他主张,对人的培养应把培养他们的爱心放在第一位。


       和,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基本理念。老子崇尚和生万物,和兴万事的精神。他希望世间没有纷争,人人友好相处,他反对以强凌弱,他提倡以德报怨的大德境界。


       老子的伦理学说,植根于无私与慈爱的大德境界之上,被托尔斯泰誉为:“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再次,老子创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政治观。


       在民本思想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孤家寡人的公仆意识,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人道的先进政治理念。


       在修身治国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主张。


       在世袭与民选的课题方面:老子主张民选官,而反对世袭的家天下。他主张贤者为王,而反对胜者为王。
在战争与和平的课题方面:老子高举反战的大旗,提出了“不以兵强于天下”和“不打第一枪”的反战名言。他还做出了侵略者、称霸者最后必定失败的预言。


       在国际关系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谐共处等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友爱大自然的环保思想等。


       麦小舟又指出,在人类历史上,老子是提出民本思想、公仆意识、民*主文化的第一人,是高举反战大旗的第一人,是提出和谐共处国际关系准则的第一人,是提出环保生态观的第一人,是提出空间理论的第一人。


       如此系统、如此深刻地揭示出老子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的时代内涵,这在中外老子思想研究史上是前所未见的。


       麦小舟还为我们指出:老子文化不仅体系完整,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恒久的真理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所减弱或改变,而是历久而弥新。正如德国学者龙利期·噶尔所说的,“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修身治国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内涵。如果说,孔子的道是封建士大夫的修身治国之道,老子的道则应是××人和一切以民为本的政府官员的修身治国之道。在我国历史上,道家文化曾培育出像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刘伯温、孙中山、周恩来等一大批能人和圣人。周恩来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对老子怀有相当的敬意,十分推崇老子哲学那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1939年,他曾对《战旗》杂志社的曹天风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道家最精彩的话。”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他一生都以老子所推崇的圣人为榜样,像圣人那样做人处事。他在建国前夕曾说:“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这就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建国后的头3年,在他主导下的我国政府就是这样做的。在我国的现代社会中,周恩来是践行老子思想的典范。他也因而得以人民的好总理的美誉而留芳千古。


       正因如此,广东省斗门县原县委宣传部部长梁友权读了《再生的老子》后便感慨地说:“如果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官员都能按老子的思想去做,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一定强大,天下一定太平。”


       三、他深刻阐述了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


       麦小舟在为世人揭示《道德经》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之后,又进一步去探索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


       什么样的文化才能称得上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麦小舟指出:“1、它适用于全世界、全人类;2、它带给人类的是福祉,而不是伤害。”


       普世价值文化应具有哪些功用?麦小舟认为:1.它能导人向善。2.它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宁。3.它能确保世人享有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4.它能为人类揭示出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那么,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吗?


       麦小舟指出:1.老子道文化中的元宗教精神和至善、至美的道德理念能有力地导人向善。2.老子道文化中“和”的哲学精神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宁。3.老子的植根于高尚的道德理念之上的民*主文化能确保人类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和尊严。4.老子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他又说:“老子文化是导人向善的文化,是和平和谐的文化,是自由民*主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它带给人类的只有福祉,而不会有伤害,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普世价值。”


      “老子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政治的先知,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这是麦小舟对《道德经》、对老子文化的研究结论。他的研究成果重新激活了《道德经》的生命力,使老子思想获得了重生。


       正因为老子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所以,前苏联汉学家里谢维奇认为,“老子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所以,外国的一些政要,如德国原总理施罗德,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等真心实意地号召自己的国民买《道德经》、学老子;所以,《道德经》能在西方广为流行——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在世界上的译本有近500种,除《圣经》外,它是当今世界被翻译最多的一部书。


       正因为《再生的老子》和《老子的再生》深刻揭示了《道德经》的丰富时代内涵及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因此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修身治国教育的功能。正如林茂光将军指出的:它是教师、学生、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和公务员的必读之书、必修之课。


       新加坡《联合早报》于2009年10月5日发表了题为《大国的另一种责任》的文章,对新中国60周年庆典作了评述。文章说:“已经站上了新台阶的中国,对未来却存在一定的困惑。除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待健全之外,它更要面对价值观与信仰空洞化的窘境。”“繁荣只是状态而非价值,盛典的繁荣景象与节节攀高的综合国力指标,是可以用来提振社会信心的,但不能成为指引未来的方向。”“中国要昂然走过下一个60年,它必须开拓出真正有中国特色与实际内容,能够整合国家意志的优秀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自身需要,也是对世界的责任”。由于麦小舟对《道德经》的准确解读,从而使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套价值体系,它就是老子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老子,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老子,人类的幸福需要老子,一句话,时代在呼唤老子。麦小舟这两本书的出版也就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重大的时代意义。


       为破解《道德经》这部“天书”,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曾前赴后继地不懈求索。所以,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指出:“老子的《道德经》不容易理解,如果谁能把它全译并阐明它的内涵,那就是一个大功劳。”事实上,《再生的老子》面世之后,就有学者、高官说作者很伟大,说他是楷模。不过,麦小舟认为,如果可以说他对《道德经》的解读比较接近老子的本意,那是2000多年来所有老子的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只是为民族、为人类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平凡、很普通的事情。


       麦小舟不是专职学者,而是一位业余文化人。他没有硕士、博士的学位,也没有教授、导师的头衔,为了给百姓、给人类寻找优秀的文化,寻找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他甘受清贫,甘受寂寞,且不辞辛劳。他终于在古典诗词和老子文化这国学的两大重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再生的老子》、《老子的再生》以及《诗词三部曲》的面世,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青睐。实践和历史将证明这三部著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不朽之作,所体现和传播的文明精神将与天壤同久、与日月永光。


       2011年6月8日于桂林象鼻山下求真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3 13: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者,非正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14: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5-9-23 13:42
奇者,非正也。

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设置规则的作用在于区分“正奇”,这个“奇”字需要探讨一下。区分“正邪”好理解,比如犯罪行为的惩处,“奇”字应该比“邪”的范围要大一些,如同道德和法律所界定的范围类似,缺德不一定违法。老子强调“奇”字,注重的是国家利益、政府威信不容损害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冯梦龙《智囊》中的论述来开阔一下视野。


理解参考:

《智囊 ·上智部·太公 孔子》太公周初(前1128~前1015)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相传《阴符经》就是太公所作。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冯梦龙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蠢》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冯梦龙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金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朱阳
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日:“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我觉得,华士被杀的原因,关键在于“人称其贤,有名声而之三,不至”,是侵犯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而且华士连这个大是大非都看不出来,贤在哪呀?而且有名声在外,还说什么好我无事;我无欲之类的鬼话唬谁呢?   
 后世庄子、阮籍之流,不足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5: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5 07: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把地方大员抬出来造势了,事实证明还是徒劳,乱哄哄一阵子,只留下一地鸡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5 08: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1-4-25 08:05 编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都是永不消的电波。鳳毛、麟角都会有人知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18 04: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人能提供两书的电子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18 05: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精准”是指十分的准确。下面,我们举些例子来做比较。“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是《道德经》第81章的话,一位专家是这样翻译它的:“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麦小舟则是这样解说的:“善良的人不逞口舌之辩,热衷于巧辩、伪辩的人多非良善之辈。”“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也是《道德经》第81章的话。同一位专家是这样解读它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麦小舟的译文则是:“知识渊博的人不会去卖弄学问,喜欢卖弄学问的人多无真才实学。”再如:《道德经》的第1章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麦小舟是这样翻译它的:“我所说的‘道’是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但它不是人们日常行走于自然界中的道路,而是宇宙的本体与起源。”福建省老子学会会长李德建说:对“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人像麦小舟这样解读的。但他的译文出来之后,大家都欣然接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18 05: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说,是否精准,还需研究。特别是第一章第一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