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郭志成

[易学研究] 周易,易传与易经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9: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道教,也有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原本叫周易。老子原本只称老子周易称经老子改称道德经都在原本出现以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8 09: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8 11:03 编辑

留意了一下,通常讲的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其中只有《周易》是一部说不清道不明界限的书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8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2-6-8 11:29 编辑

首先谢谢郭老先生版主,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认识有关易学周易方面知识的机会
我就自己对易学周易方面的学习研究思考,谈一下自己对易学周易这方面的认识。不妥不对甚至是错误之处,还望各位学界前辈老师朋友能予以谅解并批评指正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与《易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有关一切学问的集合
易经,一般来说,描述的是变化,这个变化是有规律。它一般指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这个《易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载于朱熹的《周易本义》,简称《易经(伏羲)》】
周易,一般包括“易经(乾)+易传”。易经(乾)表示以乾卦为首卦形成的六十四卦排列方式


第一,要想明白《周易》说了什么,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易学”
易学概念的定义,过去由于多种原因,有过多种定义。今将《周易入门150问》有关易学的几种定义,翻拍成照片贴于此处方便各位学习参考

22060601(易学01).jpg

综合图示5个易学定义,我认为⑤比较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但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中华文化)还是有不小的差距,那么“易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定义应如何定义?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与《易经(伏羲)》有关一切学问的集合
请注意;此处所说的这个“一切”包括《易经(伏羲)》的起源应用及解释,详细说明请参阅
如何正确学习理解“中华文化”
(出处: 国学复兴网)


第二,“易经(伏羲)”与“周易”的区别
欢迎参阅“《易经》与《周易》的区别!”
(出处: 国学复兴网)


综上而言
《周易》只是《易经(伏羲)》的一种特殊排列及解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方式
《周易》的主要思想,用现代思想语言表述,就是借个体家庭组合,描述引起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原因,在地球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2060603(周易思想01).jpg


通俗一点说,《周易》,用现代思想语言表述,就是一个对“引起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的举例说明

它是通过,说家庭组成变化这个实际情况,来描述“引起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原因”是什么
家庭,是由男女(乾坤)结合,形成了家庭。因为有了家庭,男女之间的称谓也改变成夫妻,然后有子女,最后形成一个由夫妻子女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或者说;男女是产生家庭(乾坤、夫妻)的那个根本原因

客观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用现代思想语言表述,就在于北极星太阳地球的特殊组合方式。这种特殊组合方式,使地球上的阳光强弱形成了往返循环变化。这个阳光强弱的往返循环变化,就是使地球上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而描述地球上阳光强弱的往返循环变化,用24节气、夏至(乾)冬至(坤)表述。或者说;《易经(伏羲)》描述的是产生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在地球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2030002中华文化起源02.jpg


周易是用夫妻子女组成家庭,描述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形成的变化过程
易经(伏羲)是用24节气、夏至(乾)冬至(坤),描述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产生“那个根本原因”是因为北极星太阳地球的特殊组合


《周易》、《易经(伏羲)》皆为描述引起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在地球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是,内涵稍有不同。《周易》主要表述的是变化现象;《易经(伏羲)》表述的是对客观事物实际变化的真实写照

所以
《周易》在表述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时,相对比较简单,只是从现象论述“那个根本原因”,这就容易从  家庭  延伸形成 尊卑  最后形成比较片面的思想观念观点
《易经(伏羲)》在表述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那个根本原因时,就比较精确(因为,是真实写照。当然,这也与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有关。此时的这个易经(伏羲)即包含客观事物变化规律,还包产生客观事物变化的原因)。当人们能正确理解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时,就容易使人们能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观点。这个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观点,就是中华文化的三观
1;世界观;世界上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
2;人生观;为别人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为人民服务
3;价值观;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所以说
《周易》只是《易经(伏羲)》的一种特殊排列及方式,《易经(伏羲)》表述的是对客观事物实际变化的真实写照



上述所言,皆是个人学习理解
欢迎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8 14: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先生所说不错,没有原始文字记载的连山易与归藏易,完全失迹。失迹,并不是意味着历史“未曾拥有”,有古人的“考据学”。文化传承,是否该有现代考据学和人类学?
有古人的“考据学”,伴随着古人的义理学。因为:人类社会有不可易变而不断深化的义理法则。孔子的三代损益,损益者,关乎义理法则的新故相资吧!所以有“吾继周”,“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的礼有损益。孔子人文承前于周易(礼易常变)人文;周易人文,承前连山易与归藏易的人文,且说是三代的人文积淀。群居生活时代人类本性的合群与明分,合群,人群组织的生产活动,包括问天意代人事的卜筮形式,辗转到孔子论理时代,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实践的社会效应,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易传》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明分,物质分享的共同生存,辗转到孔子论理时代,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人事分工与利益分配。实践的心性效应,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易传》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三代人文也谈心性质文,文多质少则是史,质多文少则是野。辗转到孔子论理时代,矛盾的相资以相成,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矛盾相反两极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荀子则言一物两体的思辨论理学,“文理繁,情用省”的中庸质文,“文理省,情用繁”的质野文史。《易传》言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本体论的人事心性,即船山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孔子的礼有损益,至关重要一句:“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我理解为通经正经的文化传续,也会出现哲学圆圈三阶段。
孔子礼有损益,船山也有历史进化论:“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最重要的是后二句:“汉唐无今日之道”,汉唐之道与今日的“宋明之道”不同,唐宋变革的历史转折点,包括理论理性,其中也有易学理论的历史转折点。如何从历史转折点的理论高度去研究《易传》的论理易学?“今日无他年之道”,联想到萧萐父先生提出古今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如何从历史接合点的理论高度去研究《易传》的论理易学?“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今义理会通的高度去研究《易传》的论理易学?《易传》,论理易学的“初心”和原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0 07: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一本书还是一套书?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1 06:11 编辑

无论“四书五经”还是“十三经”归类书目中都使用《周易》这个书名,因此:

打了书名号的《易经》,专指“《周易》”的经文(繇辞、卦爻辞)部分,是周易之本体。

打了书名号的《周易》,包括了《易经》《易传》(《十翼》)。

至于“周易”一词一般可泛指传统易学(“连山”、“归藏”及其专著除外)。


结论:《易经》是《周易》经文的单行本,《周易》是多本合编的一套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3: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提出《易传》是论理易学的初心与原点?从荀子所说“蔽于天而不知的人”,到船山批判“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道体论,共同指向都是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的老子天道观,当然也有二千年君主专制史的儒道合流,业成光天化日之下的文化积弊,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的儒道合流,唯心主义道德教条的静态无为易学观,致孔子儒学发生了本质异化。从仁礼忠恕开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异化成宋明理学“极乎道体之大”,“不以一毫私意自蔽”的尊德性学问道,“天地无心而自化”的天理浑然。“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性回归,船山天下仁恕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人道理欲观的尊德性学问道:“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从性与天道开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异化成宋明理学“尽乎道体之细”,“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道问学学问道,“圣人有心而无为”于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神知之用。“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性回归,船山人道率循天道的形上道体论,始奏人的“性情以动静异几”,终奏物的“始终以循环异时”,中奏天的“体用以德业异迹”,理道定所于性与天道的道问学学问道,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三阶段。视孔孟程朱为一脉相承的儒学铁板一块,传承宋明理学为内圣之道的现代新儒学,延续宋明理学的两大学问道,孔儒两大学问道,以及“为往圣继绝学”的两大学问道随之消失,现代儒学哲学圆圈三阶段。荀子的命运最惨,摒弃出儒学圣坛。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消逝。“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性回归,成为张载神化理论的形下器道:“物物为能过化”的天之则;“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也消逝,“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性回归,成就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至于《易传》的论理易学,传承创新而超越了自然易学的易经,易学更高阶段消失,留给后人是对易经的解释应用,道法自然的天理浑然,对《易传》新境界的损伤。朱熹《周易本义》,有注释系辞上传“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的一段话:“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静态无为的易学观流行,还有《易传》论理易学新境界?消逝了!且看张载的注释:“圆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性性为能存神);方知,故能定天下之务(物物为能过化),爻贡故能断天下之疑(是非善恶之几的天下义利)易书成,三者备(三道三才)民患明(实学理性的诚之明),圣人得以洗濯其心(神理明诚)而退藏于密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天有贞一之理”的物欲屈伸以顺乎天;“明忧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因民生利益精微,引发鬼神心性危微的阴阳不测,“明忧患而弭其故”的历史借鉴:人事有相乘之几。势有轻重该应乎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人。船山以功夫论藏往知来。藏往功夫则重博学,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格物之功,“因已然以观自然”,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学愈博而思愈远”的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知来功夫则重思辨,“思之困则学必勤”。“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顺应人情物理数者,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之理,“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通志成务的“形气存乎神理”,“数数之与类应之”,则重思辨的致知之功,“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则重博学功夫的格物之功,象之理的顺乎物则;则重思辨功夫的“致知在格物”,数之理的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礼易常变的藏往知来。
同是系辞上传一段话的“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注释和理解。宋明理学静止无为的易学观,视《易传》为易经的解释工具,自然易学;张载注释及船山功夫论所论证为文明进化的易学观,论理易学。视《易传》为论理易学的初心与原点,超越易经的易学新境界。孰是孰非?该如何下结论,订规则?
由于二千年儒道合流的的文化积弊,宋明理学静止无为的易学观,孔儒诸圣都“遭殃”了,命运最悲凉数荀子,清除出儒门圣坛。后经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提携”,认为儒学经典四书,该增补《荀子》,荀学研究有所好转。当《荀子》增补如愿,荀学将彻底复苏。萧萐父与成中英比较,月亮还是外国圆?共和国培养成长的专家学者,话语权不及国外的华裔学者?可悲可叹!古稀老人,口无遮拦,谅解!当《易传》的论理易学性质盖棺定论,《易传》也增补为儒学经典,儒学经典六书,展现仁礼心性的一体双支,一是从孔孟仁心主持的一脉相承,《大学》与《中庸》;一是荀子礼义实证一脉,后续有《易传》的论理易学。仁礼内外的心性对流,合成儒学整体的道德理性。宋明理学断章取义于孔孟仁心主持一脉,舍去荀子礼义实证一脉,文理省的理论浮明,还用顾忌情用繁的民心动态?道德万能的唯心论,存天理去人欲通行无阻,还用顾忌民生利益精微,引发鬼神心性危微的阴阳不测?人事当然成就的道德教条,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还用顾忌“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天命之谓性的尊卑定位?还用顾忌生民的立心立命,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各正性命学?儒道佛空谈心性的极重以必改,阳明后出现百姓日用皆道的心性效应。对于宋明理学及后来的现代新儒学者来讲,会顾忌当回事?理论浮明的纯理论研究,不用研究文理的社会效应与心性效应,摒弃荀易礼义实证一脉后,全然没有任何负担的纯理论研究,舍我其谁的惟我独尊,文化专制主义的纯理论研究,宋明理学静止无为的易学观!
我的见解肯定是不合宜,也应该是尊崇真理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吧。进入二千年君主专制时代的儒家,已是儒道合流,静止无为的易学观。也出现“为往圣继绝学”。还源《易传》为论理易学本来面目的文明进化易学观。两种易学观便对《易传》有不同结论,出现不同的易学规则。是否如是?建议易学同仁不要停留在易经或周易,与《易传》的分辨研究,是否该进入后学研究,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易学观,以及张载正蒙,船山实学的易学观作比较研究,看看是否有这么一回事。也许会有大惊喜,出现一个研究易学的新境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6: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1 07:10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2-6-11 03:59
我为什么提出《易传》是论理易学的初心与原点?从荀子所说“蔽于天而不知的人”,到船山批判“合乎天而不因 ...


初心与原点?取而代之?干脆把经文舍了吧!罔顾事实,罔顾本末关系。

“传学”替代“经学”的典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6: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1 06:27 编辑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何为《易传》?《易传(十翼)》是对周易经文的注释、解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6: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1 07:43 编辑

转发地山谦网友的“以图说易”:

ls05.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8: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j_ming 发表于 2022-6-11 06:19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何为《易传》?《 ...

先生的论述非常正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08: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j_ming 发表于 2022-6-11 06:48
转发地山谦网友的“以图说易”:

先生的说明很有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2 0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约定俗从的结论与规则,人制定!时代的环境造人,文化环境造就心性的文化人。亲身经历共和国的几度春秋,无感觉?
周朝的王制分封,春秋时代发生的礼崩乐坏,催生诸子的百家争鸣。秦朝大一统,出现焚书坑儒,什么一回事?诸子百家争鸣出主流学派的孔子儒学,秦王妄为的法家治国,二世而亡。法家治国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汉初黄老无为,文景二期告终。秦汉之间,难道诸子学派不会复苏,出现学派新文本?经过秦暴妄为折腾,秦汉战乱磨难,学派新文本会大有长进吧!我关心文本入世时间,连涉是环境造人的时代背景。可惜现代考据学无法提供,只能从其论说的逻辑比较去推论先后顺序。同是道家文本,老子只论道,从不言理;《阴符经》论道说理,先后次序明。《大学》《中庸》,与孔孟同属仁礼内圣一脉,其论理逻辑是否胜于孔孟?文本问世后于孔孟?先后次序明否?《易传》的三道三才,论理仁礼本体的通志成务,文化价值观是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同是一物两体的思辨论理学,其论理逻辑,显然后于荀子。将《阴符经》与《易传》作逻辑比较,感觉是同时代的儒道文本。《阴符经》与《易传》《大学》《中庸》,我感觉是同一时代的儒道文本,也许是秦汉之间吧!从周易时代到秦汉之间的《易传》,跨越近千年历史风波汹涌的洗礼,仅仅停留对易经的解释学?亦步亦趋?不会有孔儒的论理学特质,对易经来个创新与超越?以解释学规限《易传》,是汉后的易学者所为!诸子百家争呜,孔孟抨击对象是杨墨的心性质野;荀子抨击对象,除了杨墨,主要的还有道家与早期法家。进入君主专制时代,儒法合流,儒道也合流了。为什么?董仲舒说“屈民以伸君”,再不是民本,还有富有盛德的文化价值观?君本的独尊儒术,阳儒阴法的“天子”,代天造命万民的君主专制天。所以,“屈君以伸天”,借鉴秦朝亡国教训,维护政权的安全与稳定。不要发生有道伐无道的正义战争,顾及民生底线,这就是董仲舒的价值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凭天人的感应理论推行,儒道合流开始。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穿衣吃饭是天理,追求美味美色美享受是人欲。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理论启通,宋明理学则以论理方式,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不以一毫私意自蔽而存天理,合流于道家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去人欲,合流于道家的质朴心性人所为,“见素抱朴,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儒道合流的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难道不是静止无为的易学观?既然是静止无为,还需要极深通志,研几成务?不是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还有继善成性富有盛德的文化价值观?不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取消了《易传》的论理易学性质,定义为易经的解释学,退化为自然易学!难道不是汉后的儒道合流,持静止无为易学观的学者群拟办的结论与规则?适应君主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环境造人!我们也循规于约定俗从的结论和规则走,不问实践的社会效应和心性效应?作纯理论研究?同是系辞上传的一段话:“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朱熹注释与张载注释的截然不同,更不用说船山的功夫论了。这类的例子俯拾皆是,毕竟是体系决定的。《易传》跨越近千年历史的风波汹涌后,纯粹解释易经?还是创新超越易经,进入论理易学的新阶段?已不是约定俗从的问题,而是该如何选择,选择适合理想社会应用,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易学观。应用宋明理学圆神的变化无方,方知的事有定理,易以贡的变易以告人,“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的易学观?还是张载的“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神化效应的易学观?船山藏往知来的功夫论,象数互生,礼易常变的易学观。显然不值得选择,是从易经的自然易学开出:儒道合流的静止无为易学观,该选择是从《易传》的论理易学初心与原点开出,张载与船山所论理:文明进化的易学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版说约定俗从。生活中处事可以随乡入俗,但不是学术研究的必然法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18: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经?经是怎么成经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18: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有两种周易。一是左传载史官见陈侯时的周易,史记载文王演的周易。二是初本周易加了十翼的周易。两者显然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2 1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12 20:56 编辑

孔子是把《易》作为经的,即经典,但最初《易》或《周易》都不是以《易经》或《周易经》作为书名的。孔子自称“治六经”,很显然,“治”的意思是不完全同意其以前解读《周易》的文章,自己才来“治”,即整理对《周易》的解读,从此,有了孔子易说。就是孔子本人,称《易》为经,也没有认为《易经》是书名。到了汉武帝时,称五经,同样,也没有把《周易》的书名改为《易经》。称“经”与称“传”,都未必是书名或文章名,是就其功用泛称的。如同,我们称《易传》为《十翼》,《易传》和《十翼》都不是文章名,是后人泛称之说。而到了当代,我们沿用了这些泛称。比如《易传》中的《文言》,有时也称《文言传》,《大象》也称《大象传》,以示与《周易》中泛称之《易经》相区别。
当代,在学术上正因为世面上有了《易经》与《周易》的混用,而严慎的学术要术,不能对二者不加区别,才需要规范。学界和众多易学爱好者,目前基本上对汉以来《周易》一书含经、传二部分的合订本有了共识,没必要再采用《易经》含《周易》与《易传》这种说法,这会让大家对汉以来的合订本《周易》无法解释。
一如《春秋》,大家知是五经之一,泛称中也作《春秋经》;《左传》,虽然全文有经的部分,但整体也只作传,而不作为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2 1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6-12 18:42
史有两种周易。一是左传载史官见陈侯时的周易,史记载文王演的周易。二是初本周易加了十翼的周易。两者显然 ...

早期周易内容一再修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应该把这个过程割裂。“你这个人”是一句话,“人”是一个词,这个词有必要分原始人和现代人吗?分不了。但人可以分,人们日常说话又不去分,因为没必要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0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2-6-13 09:02 编辑

礼易常变,“易极变,礼惟贞常”。一切约定俗成,都有特定的时代环境,适应时代需要,“礼惟贞常”的约定俗成。时代环境发生变化,有了新的时代需要,就有新的约定俗成的“易极变”。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约定俗成也是新故相资新其故的不断变化中,“礼惟贞常”的“易极变”。所以,现代人对易学的理论研究,不可能象汉后的易学家,止步于二、三千年前的周易经文与《易传》,视周易或易经为“正经”,视《易传》为解释学。既然宋后已出现两种截然不同本质的易学观,儒道合流,宋明理学静态无为的易学观,以及“为往圣继绝学”,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的文明进化易学观,那就需要新的约定俗成,即能反映唐宋变革时代的易学变化规律,又能符合萧萐父先生历史接合点的礼易常变,古今文化接轨,中西义理会通的现代儒学体系建构,完成礼易变的新故相资新其故,新时代易学观的新约定俗成。所以,我赞成郭志成先生见解:乾版说约定俗从。生活中处事可以随乡入俗,但不是学术研究的必然法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06: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2-6-13 01:22
礼易常变,“易极变,礼惟贞常”。一切约定俗成,都有特定的时代环境,适应时代需要,“礼惟贞常”的约定俗 ...

质文兄言之有理,礼法就是规矩,周易也是如此。规矩因时因势而生,不明其时、不明其势,便难以明白其规矩产生的本意。周易或易经本身并无差别,明了其本意,再做定义也不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07: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2-6-13 08:07 编辑


我将詹石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周易入门150问》有关易学方面的问题拍成图片贴在此处,欢迎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参阅
并欢迎各位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其它更加详实可信之参考资料



22060601(易学02).jpg


22060601(易学03).jpg




请注意,应如何理解那个“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卦别卦的经与易经的经不是一个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皆知随俗好,
孔丘何事筑经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2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6-13 22:25
天下皆知随俗好,
孔丘何事筑经台?

他有那个学识,也有那个权威。当今易界没这种人。曾经有人问朝鲜人:“你们怎么不搞改革”,回答“因为我们没有邓小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4 0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2-6-14 11:38 编辑

高自舒说得无错!礼法就是规矩,文理礼治的益质载道,软科学的德化人心,建立社会礼义规范秩序的人际交往规矩,这就是荀子所说礼治至善者自觉心性效应的有耻有格。硬科学的法律严惩,这就是荀子所说法治违法乱礼行为的人与事,不善至者心性效应的民免而无耻,德化与严惩,目标一致,建立社会礼义规范秩序的人际交往规矩。治之本的君师者,两条腿走路而已,不可能是单脚孤行!君师者的形上導向,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礼法规矩的约定俗成,同样需要建立社会礼义规范秩序的人际交往规矩,这就是道器一体,船山道体论的中奏以天。形上導向形下器道的约定俗成,有矛盾相成与相反的正负走向,西哲言对立统一,中哲言一物两体。周易所说卜筮问人事吉凶的周易六十四卦爻象,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心性准备的随其自然而已,心性人的自然易学。《易传》明确: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刚柔险阻与吉凶的事物运程,一切人的动因发生的主体实践行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体作为有矛盾相成与相反的一物两体,荀子的思辨论理学,认定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是礼义的言行规范,其中涵容着约定俗成的主体行为。《易传》是思辨性质的论理易学,荀子实践实证的礼义规范实函,就是循物理两大事则,名实相副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性命务实的乾刚健与坤柔顺。荀子的约定俗成变化成《易传》的新约定俗成。直到今天,《易传》的新约定俗成依然生效,该成为现代人事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就凭这一点,足以否定《易传》是周易的解释学!解释卜筮问人事吉凶?周易的自然易学,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儒道合流,宋明理学静态无为易学观的真实写照。不问心性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纯理论研究,缺失礼义的实践实证,不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约定俗成规矩,“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两种效应,社会效应是尊卑定理定命定性的天命之谓理,再没有《易传》的社会效应,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心性效应是存天理去人欲,再没有《易传》的心性效应,成之者的日新盛德。《易传》的论理易学,知其然,更要探究其因果所以然之理,历史逻辑局限,功夫未到,后来人接棒,神化一物两体的两体理一,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理论完成;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义理深化就是实践实证的的精深理论:“义利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易传》循物理两大事则发生的事物运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人事刚柔险阻与吉凶,则是船山道体精微四义中的两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验证乾易知与坤简能的名实相副;“立纲陈常,义辨于事”,验证乾刚健与坤柔顺性命务实的“大中而上下应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事物运程是:“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易传》继善成性富有盛德的文化价值观,后续天命之性的理性务实,“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富有而不吝于施”的社会效应;“日新而不用其故”的心性效应。追问实践实证的效应何来?船山道体论有解答;始奏心性人的活力释放,顺乎物则的终奏物,“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妥善应对发展不充分矛盾的性灵至当;人、天、物之间的文明同步,道体均衡发展的自然之化,即象数互生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防避事物运程的反复曲折,防避不必要的哲学圆圈三阶段,“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妥善应对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天则中正。形上道体论圣神導的睿哲逻辑:“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易传》论理易学的后续,探究其因果所以然的理论精深,礼法规矩的新约定俗成,就是圣神導的“心者,性之灵,天之则”,张载的神化效应验证,性之灵的“性性为能存神”,神气效应的“类应之”,即《易传》的“极深通志”实函;天之则的“物物为能过化”,形理效应的“数数之”,即《易传》的“研几成务”实函;“形气存乎神理”,类应之与数数之的性灵天则,即《易传》“极深通志,研几成务”实函。追问实践实证的效应何来?妥善应对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国民福祉,妥善应对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国家福祉。文化价值观是,“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文化价值观决定礼法规矩的约定俗成。从易经的自然易学引出,宋明理学静态无为易学观的礼法规矩,“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引发的社会效应是: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心性效应是存天理去人欲。从《易传》的论理易学引出,张载正蒙、船山实学文明进化易学观的礼法规矩,神化效应的性灵天则,“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文化价值观是“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各正性命学,“富有而不吝于施”的社会效应;“日新而不用其故”的心性效应。易经与《易传》,是易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自然之化”,“因已然以观自然”;宋明理学静态无为的易学观,与张载正蒙、船山实学文明进化的易学观,则是唯心教条与唯物辩证两个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学派对立。“天下皆知随俗好,孔丘何事筑经台”?“易极变”的“礼惟贞常”,礼易常变的约定俗从。从《易传》的论理易学→宋明理学静态无为的易学观→张载正蒙、船山实学文明进化的易学观,体证着马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传统易学哲学圆圈的三阶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4 07: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2-6-14 22:59 编辑

经;中华文化所说的经,是借用织布的纵横线的那个纵向线来说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延续性
经卦;一般是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共计8个三爻卦
别(或者说;别卦)64;一般是指,三爻卦经过的重合,形成8*8=64个六爻卦
易经;一般是指,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易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概括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或者说;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反映)
周易【易经(乾)+易传】,以家庭变化为主导思想,说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4 1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2-6-14 23:01 编辑


我,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业余爱好者,只是说说自己学习研究思考“中华文化”的点滴收获。并提供给各位爱好者一个学习研究思考的新思维新角度。如果有什么思想观点不合适的地方,欢迎各位爱好者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1: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的原意是周朝的占卜之书。《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比《易传》产生得早,在《易传》没有诞生之前,《周易》就是指《易经》。《易经》也被称为周易古经,包括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相传《易经》为伏羲和周文王所作,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将八卦两两相重变为六十四卦,并做卦辞和爻辞。现在,学者们基本上倾向于《易经》可能与周文王有关,但不是其一人所作,并认为《易经》成书不晚于殷周之际,因为上面记载的事情都在周成王以前。《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解读,即后人读《易经》的心得体会,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前三者各分上下两篇,所以一共十篇,被称之为“十翼”。正是由于后人的这种解读,才使原本是卜筮之书的《周易》被改造成哲学著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1: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红字是我从一位学者文中截取的。可能是当代一种约定成俗的说法。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0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想杨振宁先生对易经的责难,杨先生所说的易经,是包括易传在内的。这是不是约定成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