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司马铭

[理论著述]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09: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司马铭 于 2013-9-26 09:22 编辑
" O7 w! ~- A1 ?; D* I4 k% ~/ z; ]3 i# A" s& x, a. f
第84节 关于梦
! u. T& d( b: D4 R# t6 c1 H, J9 w4 A1 t; x' ^! D; O/ S6 i
       刚才讲到梦,《黄帝内经》所提到的梦只是一部分,《礼记》上也有一部分,大致相同。梦是个很深的学问,医学同心理学、同脑的关系,以及神经科学都有关联。你们年轻人听了不要拿到鸡毛当令箭,因为在《黄帝内经》里,讲梦就是这几个原则,如果拿这个来概论一切的梦是不对的。
# Q; p3 R' {1 I+ G- K
% f. H: X5 P1 L/ s       再补充一下说,梦是很奇怪的东西,佛经上有一句话“如梦如幻”,对于整个的世界看成一个梦。《庄子》第二篇《齐物论》,最后结论有一个蝴蝶梦。中国文化中《庄子》的蝴蝶梦,吕纯阳的黄粱梦,唐人笔记里头的南柯之梦,都是哲学方面的东西,也是科学,讲人生活在这个世界,生死存亡就是一场梦。所以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那一段,提到一首很有名的诗,是诸葛亮在南阳高卧隆中,起来跟刘备见面时所作的。$ ^5 y" \7 }/ O

( V0 R( n7 R7 X% U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3 Y, ]! \" u3 I2 e" z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 F! J% n; `4 k3 w! a7 r* |0 l( p6 ~: o: S& _
       人生是个大梦,这个梦真正研究大概分五大类。《黄帝内经》、《礼记》所讲到的是“病梦”,是身体里面有一种变化的现象。《黄帝内经》这一段我给大家抽出来介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很奇怪的,有时候梦到过去心里的片段,不是这一辈子,包括多生累积的事情片段,连起来变成梦,所以梦能够知道过去。但是也有很奇怪的梦,能知未来,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我年轻的时候做梦,梦到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后来到了那个地方,觉得这个地方我来过,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一下想起来,是在梦中,一模一样;甚至没有见过的人,也会在梦中先见过。所以梦能知未来,也能知过去。4 T9 s" P4 Y  K% t3 _; r

2 ]; I! T8 w0 t  H       有时候自己有一个思想出来了,譬如相思病的人,梦中就会团圆,所以唐人的笔记小说《倩女离魂》,就是描写离魂症的状况。医学里头也有这个。中国的医学离魂症,男女爱得太厉害了,结果灵魂出窍,离开身体了,还跑到对方的家里结婚。过几年回来把全家吓死了,因为她还躺在床上,等于一个植物人。然后带她到房间一看,床上那个活起来了,灵魂跟身体又复合了,这是有名的《倩女离魂》。这个历史上的故事,不完全是小说,这种叫离魂症。
7 m" d+ x- B: r8 o
  n: ]. [5 e3 j! i*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5节 危险的梦游症
2 l5 ?- E1 L8 a
/ G8 a' j( W# Z2 n/ E. d       另外有一种叫梦游症,夜里梦游,尤其是带部队、带兵的时候,最怕这个事情。这个名称过去部队里叫“闹营”。所以做首*长、做长官很痛苦的,要懂种种的状况。譬如你带一百个兵,要先观察环境,这个里头牵涉到迷信了。如果住人家的庙子,住人家的祠堂或者老房子,带兵的有地方就住,管它风水好不好!可是你要管,因为就怕碰到一种状况,一百个人正睡得好好的,忽然有一个兵起来拿枪,子弹上膛,冲啊!这个是闹营,就是梦游症。当然带兵官碰到这样一定倒霉受处分,因为带领得不好。2 M9 b4 a8 K6 D1 `' L5 T! P; v2 D

( g; o2 X* u% F1 e' l       碰到闹营,带兵官自己要镇定,如果自己昏了头,那就很严重了。这个时候第一个要喊口令,全体立正,然后卸装,全部睡觉。第二天问他做了什么事,统统不知道。这种病症,现在命好没有碰到,碰到战争的时候,你是学中医西医的,请你做军医,这个时候军医的责任很重要,要懂这个梦的问题,梦的学问是很深的。讲到这里,你不要看了一点《黄帝内经》,就以为听懂了,梦也知道了,那我就告诉你,你还在做梦,没有完全懂啊!
; \  K. B! S1 P# z# a
$ v; T# x, u. Z#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09: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6节 气合成为有形
& V$ _9 _2 w; `/ r  j" K( b1 F; J2 x' t
现在我们看卷三《六节藏象论》这一篇,我们挑重点来讲。$ Z- W1 Q: D5 v3 a2 @1 ~
" }* i; y/ E0 S# K9 A9 t, g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行,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z4 R; E3 C; ]! z3 t

8 h/ _$ ]6 y/ u/ c. p/ I& }       这是大问题,很大的科学问题、哲学问题。黄帝问道,听说“气合而有形”,我们人生下来,佛学讲这个生命是三缘和合,除了精虫和卵子外,必须有一个东西,佛学叫“中有”,就是我们普通讲的灵魂,必须要有中有身和男人的精虫女性的卵子配合,才能构成一个人。这是佛学来讲的,讲生命的道理,也有科学道理的。3 `+ C1 T2 D* Z- l
% G/ k; L# E% t- c9 A5 ?
       《黄帝内经》这本书,我们不管是什么年代,至少这一本经是在佛经还没有来中国以前就有的。它的道理和佛经说的一样,“气合而有形”,不是精虫和卵子结合就变成生命的形体,中间有个东西,佛学讲中有身,这里讲有个气,跟他一结合变成了生命。“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跟精虫卵子结合拢来起变化,才变成胎儿。这个正名是说因为三种原因变化,才有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名”号。  T+ t8 l- l' e9 r& n* g

/ t  P: Q0 J: u9 Y6 z3 |; d! e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这个东西,都是天地的功能变化出来的,而且生出来的人有聪明的,有笨的,有白的,有胖的等等不同,中间这个账怎么算?2 z% d+ |8 Q! B% K
$ @* a3 c  v5 H+ A  O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8 `+ d+ r# z1 s/ b8 c5 E3 m
5 [) Q( `  Y& {       岐伯答复黄帝的话,在这一篇里头非常奇怪的,你看这个文字“悉哉问也”,别的文章很少用这个字句,意思是说太难了,你问的是太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天,这个天不是物理世界天文的天,这个天是代表形而上的天,本体功能的代号。所以中国的古书碰到两个字很讨厌,一个天字,一个道字。“天至广不可度”,这个虚空有多大,功能有多大?佛学的四个字最好,“无量无边”,无穷的大,至广不可度。但是地也是至大不可去量,你说地球可以量得出来吗?也不一定讲这个地球,别的地方也有东西。“大神灵问”,这里不称黄帝了,称黄帝为大神灵。你问我这个问题,“请陈其方”,黄帝的老师讲话非常客气,很谦虚的样子。我大概报告一下,是大概的分析。* g; S$ d! v, Y6 L8 R% s4 R

; \' z+ g4 ^* Q2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08: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7节 五色、五味、五气
, A3 D9 O: t& v* Q$ z: o' D& N8 n5 m9 |2 `+ _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 O* R4 n7 W9 b7 A6 {* d# @3 Y* u) [6 E
       这个草代表一切的植物,大地上的植物有红、黄、蓝、白、黑五色,而五色七彩十彩的变化“不可胜视”,你看不完。过去大学里有博物这个课,是研究植物的;现在大概分得更细了,园艺啊、植物啊,很多的分类。他说“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人的知识很难统统了解。而且每一种草有五味,咸甜苦辣酸,“不可胜极”。神农尝百草,你学医学药,连百草味道自己没有真尝过?!—太多太美了。我昨天碰到一个青年朋友,做医生的,很了不起,我还叫他正式去研究草药。你不要认为开个单子,到药店就买来了,那是干的;草药原形你看都没看过,原味也没有尝过。学医的除了要学原理,草药植物的东西一定要懂。
" y' l6 @  e" B* E2 K/ m9 s% F3 }" S) H3 B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R9 R% O* H+ h8 A2 b- x) t: n) J: N# k' J# v9 l0 S) a
       “天食人以五气”,你看颜色,有时候颜色对身体也有影响的。地上则生菜啊、米啊,给人五味来吃,都是为了人的生命,所以天地人,人在中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五色五味后面的功能叫做气,五气入鼻,香味进入鼻子藏于心,等于心脏连带肺部都有关系。鼻子的呼吸,呼吸系统跟肺有关系,一直到肾。所以中药有五色五味都要分别清楚。“天食人以五气”与“以养五气”两句中的五气不同,前者指外在物质的气,后者五气是代号,是内在气的变化。7 P5 H* X0 y) b8 X! t
3 o* k2 J/ C7 W) D  T; E8 _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就是到胃里去。“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给了生命本身的营养。“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吃进去的东西五色五味,到肠胃接受了,消化了,变成了液体。其实液体在胃里头是滋养,滋养变出各种营养,乃至变出了内分泌,变成血,变出了无数的东西。有了这些后天的营养,我们的心神才自然而生。这是讲一个原则,这几段原则里头,包含的内容很多了。
+ l; t3 W6 @9 D/ l/ a: F$ b& K& K. l, g- D2 n' z6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08: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8节 吸收营养的心脏
8 J* S4 h( \5 a& f. D, ?5 D: y3 x! C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0 @2 n* b  h" t

4 i7 B, b! h, c* a0 k3 H  E/ n4 k       黄帝问:五脏藏象怎么样?岐伯答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个心不是佛学的心了。你要注意,不要看到心,就认为跟佛家讲一切唯心那个心一样,都是中国字,两个意义不同。佛学讲一切唯心是借用这个心字代表本体;我们本有这个心,就是这个心脏。这个心字怎么写?同我们心一样,这里一个窝,另有三个点,上面这一点不落实的,在上面跳跃,思想不定。这个心是象形,非常有意思。
0 H  b; w3 P1 _; V3 N# R
6 p4 J0 G4 ]  V9 R+ |! ^       我们以前跟东瀛人打仗,有一位将领从前方回来了,他说:我气死了,我在前方抓到了东瀛人,好几个投降的,我那个兵真凶,硬把一个东瀛人杀来吃了,还叫我们去吃。我是带病官,只好跟着吃吧!他偏把那个心脏给我吃,真难受。他说:这个心脏炒起来会蹦的,那个锅盖盖不住啊!有一个兵说:你们有没有铜板?丢下去心脏就不会动了,因为人死了还要钱。他说我好难受啊!可是要表示英雄,只得赶快叫另外一班人把另外几个东瀛兵送走,不然都被他们吃了,他们恨啊!* m7 V- f0 f$ G+ ~3 k6 n. C6 B
. ?, {' N0 w$ M- s* r
       我刚才声明,佛学的心是借用中国的心字讲本体论。心啊、性啊,都是借用的。“心者生之本”,这是讲心脏的心,心脏是最重要的,心脏停止跳动就死了。但是心脏是神之变,不是心脏变出神来,是神变出心脏来,这个道理要搞清楚。这就告诉你,读古书要有另外一只眼,不要被它的文字句子困死,那就不会读书了。
  t& I7 p6 ~" O$ U# j% G, A  a; Q5 e# z" ]' [0 h
       “其华在面”,神变的心,营养充满就变成精神了,变出来的。营养够不够?在脸上气色看得出来。其实四肢都有,手足全身体都看得出来。譬如人老了长老年斑,这也是华。“其充在血脉”,吸进营养以后就变成津液,变成血了。
- f8 q& V) a- m3 `( u/ T- z, p, q+ t* E0 d9 I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以我们看病按脉是一个诊断的方法,不是全体的诊断。其实手这里也有脉,脚背这里也有,臀部两边也有,很多的地方都有脉,不过我们采用的是这个方法。所以诊断脉也是很重要、很深的一门学问。他说这个血脉阳中之太阳,很明显的在外面。“通于夏气”,夏天的气候,丽日当空,文学上这四个字,形容太阳很明亮。8 o6 q& B( I+ m$ w) X/ o8 B

5 k' s! K& B* \$ W8 H6 {+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11: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9节 肺里的气魄
; u: V, j' Y9 h# |  i8 j. m  m9 W. O9 o" }1 e+ H; v0 C)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L5 U, s" k6 f4 R

( Q; c! k4 ?; C       我们中国人讲,人活着时精神分两个部分,灵魂与魄。魄是什么?是中国提出来的,这个西医没有研究了。西方人讲的灵魂与我们讲的灵魂不同,我们的灵魂有气魄。譬如说“这个人很有气魄”,就是这个魄,是一种生命精神的表现,魂是精神的那个作用。7 e. @( M3 n% D

0 y3 _+ L1 _9 s# L& H* C- B       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书,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幸福,偶然古书上看到人画的魂魄,在做梦的时候,头顶上一个东西出去,这个叫灵魂出去,古人认为做梦是灵魂出去。9 Y6 c' \" S! y7 k3 ^$ \
2 B* f2 {5 ~. l9 N, @# |
       肺气的根本是魄,中国这个魄字是鬼字旁边一个白,白色的鬼。我们的肺也同猪肺一样,猪的肺买来,外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白的,很细的尼龙丝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候有痰,肺活动不好,因为外面这个薄膜包着洞眼,水就不通了,就有痰就气喘了。肺是藏魄的地方,这个魄化的气几乎无影像。“其华在毛”,外面看到在皮毛,是它作用的呈现。“其充在皮”,皮肤充气了,“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同秋天的气候一样,有一点肃杀之气。所以中医所讲的人体跟天地连起来讲,人身就是个小天地。
3 n+ a3 q4 ]) L3 T& I% ]4 J2 _6 ~  Q7 U/ o! I& v) o5 a. r4 ^& ]2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1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0节 精与魂、藏肾肝; z' p4 N7 ]1 ?7 ]( @
! @' c$ |" _$ |' ?* F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 G1 |) W& \" @- f4 \, _/ e  a$ r' y0 P* E
       肾脏我上次提过了,不是完全指两个腰子哦!由腰子以下包括睾*丸,上面通脑,整个都是肾气的关系,千万不要忘了。如果认为两个肾脏代表了肾,有许多医书你就看不通了,有问题了。肾就是从下面的生殖器,上来到两个排水的道都属于肾。“封藏之本”,是收藏的仓库的根本。“精之处也”,不是讲男女的精哦!是全身精力所在的地方。“其华在发”,在头发。所以我们看到中年人,到了五十岁男的女的都一样,许多聪明的头发都掉光,至少中间搂露顶了。“其充在骨”,它的充实在骨髓。“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关系。我今天下午说过,四时之气在人体上要活用的,同那个活子时的道理是一样的。7 }( d4 W4 J7 b- ]
+ O/ X8 k9 W+ H3 M2 V( z0 l# q( h4 b
       因为只有明天三个钟头了,只能大概做一个结论。; Z7 x% y/ n5 G
9 f- ^+ r9 w2 A+ K" A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 b: S, c+ ^# V9 j$ H$ \) M1 \3 s- \2 u0 `: L5 @
       刚才讲到肺是魄,肝就是魂,我们这个精神灵魂在这个地方。“其华在爪”,指甲。所以很多看相、看病的,我还记得有看指甲的。我是乡下出来的,我们那里有一个老太婆,我也是她接生的,那个时候没有妇产科,叫做接生婆,我对她都很恭敬。小孩子有病就请她来,我就跟在旁边看,她一来就看指甲。我小时候很调皮就问她,太婆啊!你怎么抓这里就知道什么病?她看这个经脉的气色,就晓得这个孩子怎么样。“其充在筋”,筋跟骨不同,外面的筋是血脉。“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所以肝喜欢酸味,它的颜色是紫色,青苍的,青颜色带一点红。
  v* a. O! Z( U1 i# d' z- v& P+ w7 t0 W/ z! x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A, Z. r0 n: }& b* {

+ a& m' |' X/ I* E7 P6 {$ M; P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点、膀胱等于一个仓库的根本,营养的营就在这里。4 o1 p0 E- i: G
+ [. M" D3 `, W1 _
下面我们把它念完。" X& V% q# W/ g4 {+ P

9 y9 N) P7 G$ `% c8 I+ u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0 l. g& V" U7 S5 R( |9 F2 V3 c- T1 D0 _! o9 f" d
       在上面跳跃,思想不定。这个心是象形,非常有意思。9 h; x* u( f1 F4 H. D
( I: B1 ?) H0 _* }! [- n; o"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4: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1节 认真看待文化( N+ _8 _+ I3 e3 b; m
7 W1 c  b! e! P; C! C4 {7 n' A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研究,我对大家感到很抱歉,这一次开这个课由《庄子》到《黄帝内经》,是几方面的因缘。一个是绿谷集团的吕松涛这位老板,因为他对中国医药问题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跟他谈起来启发了这次的课。其次是科技大学的朱校长,因为维护中国文化,更维护中医跟西医的沟通,知道《内经》里头有科学的大问题,所以他不怕批评,公然站出来讲这个问题。0 i- L6 e; U3 J6 c

+ R6 ~4 `/ i0 K; \, q( N       但是以我个人来讲很抱歉,有一点后悔,也很惭愧,因为《黄帝内经》里的要点对大家没有讲清楚。我刚刚跟老同学们也谈到了,所谓老同学有些都七八十岁、八*九十岁都有。我过去的学生,在我四五十岁的时候,有些老同学也有八*九十岁的,还有一百多岁的老学生。" r$ J5 F5 S6 S/ ~. p& G5 |
$ m' m4 V6 D  k  p) D: N2 R
       我讲学生并不是说我真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尊称叫我老师,我一概不承认的。因为我有个原则,就是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生所犯的最大毛病,就是喜欢自称有学问、有智慧、有道德,喜欢做老师教训人家。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这一句话。所以我从年轻气下定决心不做人师,但是全部这些事情,任务都要做。如果自己认为比别人高明,是个老师,已经没有资格做老师了。所以你们都说看我的书,我想有些书你们没有看,在我一本诗集里有四首诗,做到自己耻为人师。儒释道乃至普通做人,我都不够资格做人家的老师,这是我的口供,自己坦白的诗,我想你们大概没有注意到。* K  Y! y' k6 d5 e4 i

" q# W$ o, m! z( Z5 N- k' S5 {       今天时间很短,一直到晚上只有三个钟头,讲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我自己从昨天到今天深深地反省,自己又做了一件错事,很惭愧对不起大家。不过大家也不一定对得起我!有许多人来,的确是真听课的;但我讲老实话,我十三岁开始就做老师,后来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教育。我带过兵,文的武的学校我都教过,我是比较严厉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行为、一个动作错误,我就看不惯。所以我们服务的这些同学说,跟着我做事很可怕;但是也有可爱的一面。由于我要求很严格,所以这一次这个课真正能够听进去的,在我观察没有多少人。可是有一点影响,有这一点影响,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些希望了。
  o/ P% U/ D' j) s1 x* G7 R7 O- O: h, J& ~: [. b! T1 F% d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4: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2节 文化断层怎么办! L7 s) m  \. E0 Y
1 T5 j' Q8 N: H
       我们中国文化断层了,这个断层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我的书上都有,你们说看过我的书,我的书上几十年前已都讲过。中国文化到“五四”运动拦腰砍了一刀,到“文化大革*命”再遇一劫。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遭此重创,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对不起自己的国家民族,对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几十年都在为接上文化断层而努力。当年我从峨眉山闭关下来的时候,也考虑自己,以后走哪一条路?怎么办?什么路线才能尽我人生的责任?当时只想到郑板桥的两句话,只希望自己在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的蒙童。就是说回到乡下,找些小学生教教书,了此一生。
# Y" Y7 s: P$ M6 I9 P0 I) A+ s' W# b; L, Y% \& O+ L
       但是我也经常跟同学们讲,我这个人运气不好,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间,像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从十几岁起想做一个普通人,碰到时代的变化,我说自己过了六个朝代。前面经过北洋军阀的变乱,接着是北伐的阶段,天下乱了,这个历史你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青年都对救国家救民族非常的热忱,大家都想出来宁愿牺牲性命救这个国家。这个热忱你们不能想象,因为你们没有经过这样的时代,没有这个社会环境。* Y; c: d: I7 R- ], _
; _1 o! i& N4 x  ]  D4 s/ }& S2 k
       所以年轻的时候学军事,带兵打天下,就碰到了东瀛人发动侵略战争,抗战八年,我在大后方待了十年。紧接着是两党之争。孔子说“贤者避世”,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避开这个世间社会;“其次避地”,差一点的没有办法就找地方躲开。但是溜到哪里去呢?又不愿到外国去,最后考虑还是到台*湾,到底还是中国,这一住就住了三十六年。两个阶段,寿命已经去了五六十年了。然后发现台*湾也有变动了,又避开了。没有地方避,所以到米国去,在国外漂泊流浪,在我感觉是流浪。可是一般认为到外国多好!在欧美转了一圈发现还是不行,所以避世也非常难。
( X6 D8 A! ~  `$ K  G+ K7 f+ D6 x. |2 D7 R( `4 q8 t, G' F9 i
       而且人的因缘也很奇怪,就是辛稼轩的两句词—“此身望世真容易”,一个人丢掉了社会世界尽管很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要社会、国家、朋友们忘记了自己,反而做不到。辛稼轩是南宋有名的词家,也是军事家,也是学问家。3 `3 @/ B1 @, U* |9 I

) L4 n/ J! ]. w  j2 I       《左传》讲人生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像这些教主式的人物孔子啊、老子啊、释迦牟尼啊、耶稣啊、穆罕默德啊,他们走立德的路,我们做不到。立功,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写几本书叫立言,我那个书不算数。你们许多因为这些书仰慕虚名,好像对我信仰,我非常反对这个事;所以我看到人家拿书来叫我签字,我很反感,真的告诉你我很反感。因为我们小的时候,社会没有签字这个风气,后来因为有了电影,大家喜欢找明星来签字。在我们的老观念里,不管你什么演员什么的,都是演戏的,唱戏的,找他签字是好玩。现在流行在书上签字,这几十年中,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的心情今天向大家表明,忏悔一下。这一次讲课也等于对不起大家,没有讲好,不过组织发起的绿谷集团,办得也是有点混乱,这个慢慢再检讨。( ^6 P7 e0 G, t2 y+ Z" c/ k( b; L;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3节 世变的感叹
$ L# ]0 D5 G. P7 S; w! U- o+ M1 E- w( a% N1 r0 w0 e5 j* F" r
       讲到这里忽然有点感慨,所以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我在台*湾,别人不知道中国的变化,我都很清楚。因为国民DZY党部、政*治部任何的资料,及大*陆出的报纸,一收到就拿到我那里看一看。一般人如果保存共*产党的资料,是要杀头的,我也不是官也不是民,承蒙他们看得起,所以我房间堆满的都是大*陆的资料。看到那个文化大革*命真难过,当时有一天夜里写了两首诗:
+ K+ F/ f+ K5 q4 t. j5 \
% B1 }: T! q9 v1 f9 `其一:* U" ?% g9 E  S' X7 c) m  C
忧患千千结 山河寸寸心4 D$ h, e9 F" _* v: V
谋身与谋国 谁识此时情
; t+ [) b' w1 P. r# J  Y, V8 w; t. L& Y
其二:9 t2 l$ e( H& P- ^' ]3 X. p: _
忧患千千结 慈悲片片云  \# m2 d  S& b( ~3 N$ [
空王观自在 相对不眠人# ~% I$ V' D" h" _3 a+ i
' a9 A0 m/ z: Q) M1 B- m
       “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满心是忧愁。“谋身与谋国”,个人怎么办?中国怎么乱成这个样子?从推*翻满清到“文化大革*命”,我计算一下,年轻知识分子,很了不起的人才,死的不晓得几千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现在想到自己身在台*湾,“谋身与谋国,谁识此时情”,那个情绪的变化真的是无法言表。
9 y0 s; \! f' N1 @# t/ b
9 d- |0 q' ?/ v" F0 B$ D       不过我写这个诗的时候,在自己私人的佛堂,上面供了观音菩萨,一边看着观音菩萨,我一边自己在感想。所以第二首“空王观自在”,空王就是佛,面对空王,“相对不眠人”,菩萨永远眼睛睁着,我也担心大*陆国家民族怎么办,眼睛也瞪在那里,所以是“相对不眠人”。我现在虽然报告过去的心情,但是现在的心情也是一样。
% g' ?; X9 N' ~) t; d# }
) T& X- C8 L, j       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我已经回到大*陆来了,回来以后我首先为浙江修一条铁路。接着我做的就是倡导儿童读经,恢复中国文化,怎么能把断层接起来。第一个原则,向落后地区贫苦读不起书的人推广,现在十几年来影响很大。跟我做的没有几个人,譬如李素美、郭姮妟——她叫沙弥,从十二三岁跟我到米国,一路跟回来做了这个工作,变成了儿童读经的中英文课本。这个工作没有组织,也没有提倡,只是慢慢影响,现在很普遍了。0 }# |  m; A' t% ?% {
2 M& X7 _& O1 |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20: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4节 升平之后呢
# i  A. [$ F: S( z( m6 m/ Z2 g1 P4 W6 K
       可是我告诉大家这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比这个更升平的时期。但不能说二十多年来是太平哦!只是由乱世改变到达不乱,变成升平社会而已。如果认为现在太平了,在中国文化的架构上说,还是差一大截的。你们年轻同学们不知道,这样二十多年的升平,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你们太幸运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读到大专以上,可是你说我高兴吗?我的心情还是这两首诗上所表达的,“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
( a$ q1 F2 q. y5 b; S% u$ V4 x2 O6 T% F% f+ |9 l4 f  W# }4 ]# H
       开*放以后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险,因为国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标同个人教育方案都没有。你们直晓得开*放发展,拼命搞建筑发财,每人都活得很高兴。但是要注意孟子的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中国文化。孟子说,国家、个人、社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使国家民族兴盛健康起来;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钱看,光搞享受,结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看到这两句话。
; ?& ~+ f6 }7 F
2 u0 j8 Q5 f) F& L/ I# F       我在米国时批评他们,我说你们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们就结束了。我这个预言在台*湾讲过,现在看来我也替米国悲哀,他们也很可怜,他们西方的文化向科学科技方面发展,科技也是一种文化,但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没有。所以今天这个课程快要完了,向诸位提出来这个感想,一方面向各位抱歉,因为这次的课没有讲好。1 _1 P, e* f3 v- L+ _/ {

( U, U6 j: P3 R9 W$ {" K+ P( t/ a       刚刚上课前,有个老朋友跟我谈笑话,我自己也笑了。有人曾送我一首诗,说我是个老顽童,今天看来我真是个老顽童。因为《黄帝内经》这个课,一百多年来好像没有人推广,现在我这个老顽童来推广了。
5 m7 w* b  m7 b
  Q) U0 A+ j( J. B4 k9 Q#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5节 《黄帝内经》的特点
3 [  S) ^0 }) B- G1 z& B8 g" s
4 z% F: W  u8 ^8 U( [       其实《黄帝内经》与道家的黄老之学,及《易经》、阴阳五行,都与中国文化的精华密切相关。尤其听说医学院不研究这个,感觉实在太可惜了。《黄帝内经》是上古到现在很大的科学,因为这本书不是仅限于医学医病而已。六十岁以下的人,不管是大医生、大教授,对不起啊!很抱歉,我想大概都没有好好把这一本书读完。如果能够下决心把《黄帝内经》好好读一读,不但对医学、医药有帮助,甚至对生理科学、物理科学,都会有新的发现。% K4 s+ ^* J0 b: t* y

4 I# X$ O6 d' P* q  W       所以我么现在讲《黄帝内经》,并不偏向于医药方面,而是偏重于人的生命、养生方面。西方文化讲卫生,我已经讲过那是消极的。我们中国讲养生是积极的,自己保养自己变成健康,活着的时候永远是快乐的。卫生是出了问题时去防止的,养生不是防止,在《黄帝内经》里头,很多有关养生的问题,都是讲心物一元的道理。
% k' q: s5 o3 e; |$ m9 Q7 H/ P9 u! e" P! w$ o, _) {: ^2 Q5 ?
《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与《灵枢》,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假使要出考试题,就请问什么叫《素问》?什么叫《灵枢》?这个答案很难。简单告诉大家,《素问》是黄帝请问他的老师,生命与天地之间的道理。这些问答的记载,当然不是像现在写的论文一样,所以这个书的一点一滴,都要自己去挖掘其中的宝藏。《灵枢》也是黄帝与医药专家的问答记录,不过问的是岐伯同其他专家,比较偏重医药方面。两部分的内容综合起来通称《黄帝内经》。' N$ P: k& j, {3 \  W. T, F
6 r) y$ M# @. K: u! V$ T
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有的,那就是治国、兵法等。有的并不叫做《外经》,是散开的典籍,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谓“内”是对内部,对身体、生命、个人来讲的,也有编整的医学,定名《黄帝外经》的。
+ F+ y6 F1 J8 u: H$ x0 B- A
, x3 b  o9 S" @/ ?. D" 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6节 神是什么5 n# q& j& C# G1 O6 J& H# s
" ~) r; B5 n9 L# m- {1 v1 t1 o
       现在抽出要点来讲,譬如讲到神跟心的关系,养生最好保持生命的健康等。在卷八的《八正神明论》中,就讲到神,这个神字,不是宗教所谓的神,而是生命的科学。; y8 j4 n; M) o' d9 K% J. a, k

7 e0 _9 j! @3 t2 Q- C, m, U“帝曰:何谓神:”神是个什么东西?拿现在的话说,什么叫做神啊?精神不是神,那是什么东西呢?
$ Y0 r7 d$ P4 n% e* U8 p* t0 q; L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5 G2 P$ X! f+ Q8 l  t# M% J
& u+ c* N9 `: |       岐伯很客气地说:我向你报告这个神,“神乎神”,古书很好玩,什么是神?他说神就是神嘛!这个等于就是禅宗的答话,问了等于没有答。神就是神,拿白话来讲,这一句话不成话。可是你注意,学过逻辑就知道他的答法很正确,神就是神,前提先搞清楚。下面是逻辑地引申出来;“耳不闻”,他开始答复什么叫神,所以你们学医,前辈叫你们不要读《内经》也是情有可原,因为等于没有答复你,现在讲好像毫不科学。他说所谓神就是耳朵听不见。
1 r3 ?4 T# C( |- N$ x8 N# k9 L: d/ n6 U) @4 \
       这是一个问题了,我们耳朵听到声音,为什么说听不见。这里头有科学的道理分类,听是听的功能,是他的作用,最后那个能听的不是耳朵,也不是听觉神经,所以叫“耳不闻”。听见就是现象,能听那个功能不属于生理,也不属于物理。等于我常说,现在科学讲光的速度很快,我说你们等吧,有一天会发现声音的速度跟光一样快,现在科学只讲光速快,声音比较慢,迟钝的。科学还没有定论哦!所以刚才解释什么是神,就是耳朵听不见。$ R. \6 h/ A' V- l; l5 g2 _" y
9 `. V! I) G) M( [( a& Q  u* Z5 a/ h
       “目明心开而志先”,眼睛能够看东西,心里看到东西很高兴。他还是没有说出来,其实眼睛能够看东西,看到的是现象,是作用,视觉神经后面使你能看东西的那个,是什么东西呢?譬如我们的眼睛看东西,如果拿仪器来测验,每人看法都不一样,光色形象都不一样。都看到是方的,你的方跟我的方有差别,这是科学了。所以眼睛看东西是后面的功能,不是视觉神经,是脑或是别的什么,这是我加上去的。“目明心开而志先”,眼睛能够看东西,心里打开了。哦!我看到这个是花,这是一个人,“志先”,马上产生一个影子,这个佛学叫做分别心。我晓得这是一朵花,这是一只狗,这个分别是自己的意识建立起来的。由耳朵听不见、眼睛看得见的“心开”。
/ e2 h" U; l, g* S2 K' l/ f. G, T2 _# ]( X% q. n& ]0 q% J
       四个字结论“慧然独悟”,因为现在眼睛看着书,你耳朵听我乱七八糟乱讲,听了以后你自己的智慧产生了,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这属于神的作用,也就是“慧然独悟”,你自己悟到了,领会了。所以你们学佛拼命去找开悟,怎么去开悟啊?要你自己去打开智慧。学佛千万不要迷信,一切唯心,你智慧开发了,那个叫“般若”,才能开悟。而糊里糊涂迷信放光啊、有神通啊,讲这个我就烦了;我说你是神通二号,二号就是精神有毛病。什么有神通?都是鬼话,都是脑神经的作用。智慧第一,大智慧就是大神通。所以佛经有一部书叫做《大智度论》,成佛是靠智慧,也就是《黄帝内经》这四个字“慧然独悟”。智慧开发了,悟到了,就是神的作用。5 O! R/ L, R! D. ^

) x2 T  |! m: [, V& D       那么这个东西无形无相,“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视若昏”,他说嘴巴讲不出来。所以我们学佛、学禅宗说你开悟了,人家说怎么开悟了?他答复你是“言语道断”,没有办法讲;“心行处灭”,没有杂乱的思想,那个智慧完全明了,什么都明白,这叫开悟。就是无法讲,可是领悟了。所以神这个东西怎么看见呢?“独见”。1 T' j, s. H9 F5 T
$ ^' g' \4 F* Q2 j  @; `
       佛经上提到一个问题,佛问阿难,你眼睛看见什么?他说我眼睛看到前面。佛又问:闭着眼睛你看得见吗?阿难回答看不见。佛说你错了,闭着眼睛也能看见。所以佛法是很科学的,眼睛张开是看见现象,闭着是看到前面黑洞洞的。除非你睡着了,眼睛也就不看了。所以神的道理是“独见”,自己看见东西,光明来知道光明,黑暗来看到的是黑暗,不是神没有作用。“适若昏”,,所以你们大家学佛打坐,眼睛闭着在那里装模作样,昏昏然,暗暗的,像睡觉以前那个样子。“昭然独明”,可是你心里明白。他说神的作用“若风吹云”,那个神一来,你一切都明白了,像风吹开天上的云,看到了青天。“故曰神”,这叫做神。这是他答复黄帝的问话,非常明白。
+ c; @: v& C( ~: Q" V+ j( a
! r& k4 u$ ^, X! E1 p% K& j# f& T       所以学医也好,学哲学也好,对《黄帝内经》这几句话都要弄明白。譬如你信基*督教的,因为跟我学的人有和尚,有尼姑,有神父,有修女,也有牧师,我就笑他们讲错了《圣经》。我说你们基*督教《圣经》明明讲“神即是光,光即是神”,怎么被你们乱讲一通呢?你说不拜偶像,还对那个神明拼命去礼拜,那也不是真的神。刚才《黄帝内经》讲,看不见的这个叫神,所以神的作用那么重要。) ]  @1 p- }# K7 f3 \' N2 ~. [7 I
: o; o: n9 f- I
       关于这个神的作用,有些资料,你们下课的时候去抄,抄回去要研究,我只是抽些要点给大家去讨论。
- p  H+ \/ e7 h  c9 i, v7 C+ `/ n+ P& d" ^1 H*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7节 说辟谷1 Q: n; d& v1 T5 T" m5 H

, v1 r+ b/ R+ M8 r+ C1 v1 I       现在跟你们提重要的问题,很多学佛修道的人喜欢去搞什么辟谷,普通道家所说的辟谷,等于避开五谷不吃饭。现在印度瑜伽很重视这个,他们做工夫,每周有一天不吃饭。回教在斋月的时候白天不吃饭,夜里才吃,这都是辟谷的道理。清理肠胃为了健康,肠胃不清不行。所以这里就讲到辟谷的问题,从《灵枢》卷六“肠胃三十一”这里开始,注意哦!肠胃是消化食物的,人的生命就靠饮食维持。
" i  \$ I* l9 `3 V( w5 F4 C& [. U( \9 ^* ^6 |- A1 F
       辟谷的经验我也可以坦然告诉你们,那会饿死人的。我自己也测验过,曾经有二十七天不吃饭,我照样抽烟,照样喝茶,因为水分很重要。但是你要晓得,胃里头的气更重要;我的经验,如果胃里气不够,那会出问题的,因为那个胃是那么大,消化是在相互摩擦的。有两个人,一个学道家一个学佛,看到我二十几天不吃饭,他们都吓住了,看到我时都退了一步,说你的眼睛像电灯一样放出光芒。我说哎呀!我没有吃饭,饿出来的,夜里还要做很多事。
- `0 R1 o3 f1 Z6 o% ?# }
% d2 R' @% c* u6 P       他们二人也要学辟谷,我说你们千万不要乱搞,会死人的。他们不说话,一个老居士,一个修道家练气功的,搞不了几天,一个送医院,胃开刀了,一个腿残废。所以你们不要随便学,清理肠胃是应该的,饿坏了会饿死人。但是肠胃不清理也不行,我们许多的病是吃出来的,尤其现代人,这个二十年吃得太好了,病很多,都是吃出来的。所以学医要懂得肠道。这一篇黄帝问辟谷的问题,全篇很长耶!拿科学来讲要配合西医的研究。# e3 C5 T0 o5 z  O
" f5 _1 ^; _% T( d
《灵枢》卷六“肠胃三十一”:“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A" `2 {. V, E% A

6 y, Z7 A7 R1 U2 c5 B( s3 e6 ~       这是《灵枢》这一部分的文章,不属于《素问》,所以不是岐伯的答复。什么伯高啊、少俞啊,还有黄帝有个女老师素女,这一部分不跟你们讲,那是关于性的问题,如果读了那本书,男女乱搞都不合规矩。这一套流传到东瀛,有一部书《心医》中文的古本,我有一天在街上看到,摆在书堆里头。我问多少钱?他说美金一千,身上钱不够就没有买。我晓得这一套流传在东瀛,男女性生活都在内。其实中国也有,只是《内经》里没有。为什么我提起这个?因为讲性的问题是黄帝的女老师素女,她是道家的一个神仙,等于密宗讲的佛母、空行母。这一段是黄帝问伯高肠胃的大小长短,容纳米饭有多少量。
5 M) H* V& v! B$ ]4 ]. q, `& |7 L- c* ~* m1 ~6 h5 h( l+ k# R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3 K0 E" ?$ |% S9 B$ o
) E) U0 e( c& Y
       他说尽量告诉你,就把内部的身体做了解剖。这个尺码度数虽然同现在不同,但是你不要认为不对啊!因为这是五千年前的东西!起码四千年,还是科学的。这一篇都是告诉你肠胃的长短大小,容纳多少水,容纳多少东西,全篇都是。5 N( P7 Z* Q& A
4 n: v2 H# u* u6 Q& |; B
下面看“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最后一行。
; e9 z0 j( m% _0 @" z& t. S; D. _6 |: I1 V* Z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 |1 W" ~# l; H5 [
) p) H0 e$ g9 p, }1 e# a
       平人就是普通的人,是不做工夫不修道的人。平人不吃不喝,七天一定饿死了;“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水也干了。尤其我们每天饮食,饭固然重要,吸收的水分比吃饭还重要。你们年轻人有时候觉得一天不喝水不要紧,其实很要紧。皮肤一切也在吸收空气里头的水分,所以水比饮食还重要。现在我们讲了以后,大家记下来,花一点时间,哪一页重要你们自己找。因为到晚上只有一个多钟头了,我抽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科学的,现在吃饭时间到了,我们没有教辟谷,大家吃饭去吧。
* j5 f5 a" ], x7 T$ j# u
# i  s9 ^  L( D5 q! t: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8节 圣人的药方
& |; H) P* Z: b0 Q% O0 i0 i& f. O  `/ p6 s8 |; ?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管任何政*治思想,在政策上都是开一个药方。这个要注意,譬如我常讲的,儒家开的药方是仁义,人要有爱人的心。儒家为什么会提倡这个?因为我们的民族个性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仁义礼智信都非常缺乏,所以儒家的大医师孔子、孟子开的药方就是仁义。可是我们的社会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照样地存在,所以说药方有,也吃了,可是病没有治好。4 ~4 u! s2 C; h: G' A

3 v3 ^( I# a$ r/ s% `  _& R9 O       西方人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所以耶稣在西方,基*督教开的药方是博爱。并不是西方有博爱,我们没有博爱,因为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思想发达,不免就自私了,所以他开的药方是博爱。宗教家就是医生。
; w4 l  F3 `/ ?* D
2 m' B/ O! C% S) t       至于印度这个民族,到现在还是不平等,四种阶级非常分明。譬如我们大家这样坐在一起,在印度的话,种姓不同,阶级不同,绝不可能坐在一起。甚至你坐过的位置,他都不愿意坐,很严重。所以释迦牟尼佛开的药方是平等,种性平等。& A6 `8 G  O( K. ~7 O5 x
1 C2 B$ X% ]! q* y% C
       我们了解一切的圣人都是医生,他所提倡的,所开的药方是为了治病。我们现在来讲文明的话,过一百年也许这些名词都少了,人类整个的文化,中西文明一概结合了,科学的文明也结合了。我们现在觉得没有结合很痛苦,到那个时候,后面的人也许会笑我们。所以拿远大的眼光来看,自然会结合。
/ b2 E  F9 z9 z7 {1 G' N. j, ?4 Q9 x" C
       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民族实在是需要整理,每个人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整理,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一度我回到国内的时候,有一些是党国政要,我们大家也谈到国民道德如何恢复。我说你们讲道德恢复不行的,外国没有啊!我说道德两个字恢复不了的,你必须换个词说,“SHZY的新秩序”就对了。他们说:太好了。其实旧瓶装了新酒,换汤不换药。可是现在人的道德行为实在有问题,这个事跟《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啊?当然有关系!因为《内经》讲的是养生、卫生,生命的科学,这些都与品性道德有关。
" W  g) |5 {# _5 `
9 c! G  C7 p2 O( r; {6 {9 L"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2: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9节 医药与迷信  d3 T7 w, Y5 W5 M+ i
) c% g. e- T2 f" z! i
       刚才下课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标出来的重点抄一抄,你们都抄了,不要直管抄,回去要研究,这是一个大科学,生命的科学。希望你们年轻人每天少玩一点,抽一两个钟头看一看,这个里头的科学很多。我抽出来这些是准备这一次跟大家讨论的,看到那么多我都傻了,重点都报告不完,所以我很抱歉,对不起大家。- y- |7 F6 Q- U& Z7 k8 @
  O% O# B. M* E# u
       现在离开这个书本,我把大要告诉你们:《黄帝内经》讲生命科学,这是道家很接近唯物的哲学,从唯物思想来的,但是它包括了形而上心物一元的东西。中国人唯心跟唯物没有分的,把心物分开等于说把文学跟哲学分开了。这个话我重复讲过,中国文化学哲学的人必须懂文学,必须懂历史,因为这一切与政*治都分不开的。
( C2 m# W4 i0 o1 H5 {+ k8 [2 X' T1 s& |7 Y' K& M) N" v/ C
       现在提起研究《黄帝内经》的几个重点,尤其注重治病的方法。可是《黄帝内经》没有药方哦!医跟药是两个路线,但又是一件事。药是专门研究药物,仍是黄帝这个系统,像《神农本草》啊,乃至最平凡的,你们大家读医很看不起的一本书《雷公炮制药性赋》,这些都要背一背。譬如我们小时候背的“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都由文学背来;什么寒性的药、热性的药、温性的药,一篇一篇非常有韵味。
0 s7 J) V/ K& y! U& D' r' f
# {( w. b3 `" W, X% G- `       再说我们阴阳八卦的书,也文学化了。譬如说我们冬至以后什么一九啊、二九啊,什么河边看柳啊,它把气象学编成九九歌来念。
7 t0 u# B! i0 V6 j% z0 [% C: k! t6 K; X' E. x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 \3 {( P- {7 J3 Q+ t3 U, T
五九和六九 河边看柳! u2 U5 t% X" z# U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2 l' D8 X# l* K  D. I  b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w* q" s" K0 ^. o

) z% r, k) ~) B       这些你不要认为是低俗的,是老百姓的迷信,那你完全错了。民间谚语很多事科学的,因为我们古人把科学最高的文化,用起来象迷信一样,真的是这样。因为古代教育不普及,所以《易经》里讲一句话:“圣人以神道设教”,上古的圣人为了普及国民的文化教育思想,利用了宗教。譬如我们讲爆竹,鞭炮发明得最早。上古的时候碰到国家大事、个人*大事,就要放鞭炮;农业社会爆竹是拿干的竹子噼里啪啦,发出声音。后来慢慢就有火药的发明。现在大家利用我们的爆竹上了天了,到太空,就是这样来的。
. ^  I" b+ F6 [( j, m6 k# Y
. s& W. S. i; m1 i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0节 放鞭炮: \" W3 M+ ~; r( H) Z
+ S: D- p% o, i1 v
       中国人讲,家里有病人的,或者有什么问题就要放鞭炮。譬如我们抗战的时候,走到大后方落后地区,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在破除迷信,可是到庙里,我照样不管它是鬼庙、神庙,带着部队到了那个地方,我就先行拜一拜。“圣人以神道设教”,下面的兵好带,他们都怕这个东西啊!5 ^' {- _* [  ^- j
. \" ]- {# Q+ u0 p8 e
       其实,放个鞭炮吧,拜个菩萨吧,我们那里乡下人讲“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这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原因,若说没有道理,简直太迷信了,我是宁可信他的。可是我有一个观念,譬如说拿破仑什么都不信,可是当他打下罗马的时候,他还是进教堂去行礼。教皇把皇冠圣袍给他戴上,他一脚就把皇冠踢掉,看不上。可是他为了意大利、罗马的民族信这个教,他也进教堂,这就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的道理。3 j  K& Z' |" \9 x. \' j  h$ z
, i! d& ]% j* ^) e* l
       放鞭炮干什么?杀菌。所以家里有事放鞭炮,到处放,烧烧火,杀了细菌。它不告诉你杀菌,就放鞭炮。端午节到了,每一家门口插了菖蒲,辟邪的,也可以杀菌。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雄黄酒是彻底地杀菌。它把这些科学的卫生、养生都放在里面,一般人搞不清楚的,我们现在都懂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5 K8 }2 R  B( C/ S6 e$ a( c6 R

/ S# b: Q2 H! ^( |/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9: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1节 读书难) e1 q+ K: p: \8 n  C

' y7 T, k2 G' e  `       所以研究这个《黄帝内经》,我们也不要当古书看,圣人给我们看的是生命科学,很宝贵的。希望大家配合现代科学来研究,你们每一位一定要发明,一定要好好地贡献,这是真心话。不要说古文看不懂就拒绝,这就不是研究学问了。我的个性,过去年轻的时候,哪个地方看不懂,我非看懂不可。笑话!还有我看不懂的!我就是那么傲慢,而且还有一个更傲慢,非唐宋以上之书不读。就是说,唐宋以下那些书,我还用得着学吗?
1 _' x( J9 P+ o1 e5 t4 [3 _
( y6 c) Y' M. D' L& {1 ]       我还问过我的老师,前清最后一榜的探花(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商衍鎏先生,先生啊—我们以前不叫老师,叫先生—我这个文章还可以吧!嗯!很不错。我下面就傲慢了,先生啊,如果我生在你们那个年代,也跟你们一样去考个进士,我的文章行吗?他愣住了说:还可以,还可以。我就想说原来如此啊!你们这些进士就是我这个程度啊!所以学问之道,我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也傲慢一点。这个《黄帝内经》看不懂,就不敢看,没有气派!天下的事哪有不懂的地方!古人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还写出书来,我却说看不懂,那还算是人吗?所以要以这个气派去做学问。这是以我个人的经验鼓励你们。7 u$ P! S5 `* B8 W! U' _$ }  x/ F% W

" R# E2 s% R0 x6 B       我年轻的时候,你看我也不是学科学的,不过那个时候,抗战之前商务印书馆做了好大一桩好事,把它大学丛书都编辑了。大学丛书什么都有,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譬如我在抗战的时候连航空学我都专门买来看;虽然我不会驾飞机,我就晓得怎么配合气候。航海学也买来看,就靠这一部分大学丛书充实自己。现在反而没有了,真可惜。他把所有大学的、西方的各种科学都编进来。学问之道是要你去努力追求的,我刚才说了,所有的圣人提倡的,都是开药方,你要以这个精神去研究。: [4 ?( Q7 A/ [

  x- s! p' n  c/ r.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09: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2节 针灸、点穴
& y8 S5 U- x  `/ p2 W1 N3 a1 w% y4 [. T2 p
       《黄帝内经》是最基本的医理,要不在这里面研究。可是它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国的医书归纳起来就是“一砭”,你看《黄帝内经》就看出来了,病侵进来—现在我们刮痧、拔火罐这些技术都叫砭—《黄帝内经》告诉你,有些外感一进来,用砭就把病去掉了。“二针”,病深入到皮肤以内快到肌肉,就用针了;《黄帝内经》关于针灸的道理很多。“三灸”,病再深入就用艾草,用火来透进去。“四汤药”,病情已经到内部五脏六腑,才需要吃药。' N4 X1 q9 s' [( H4 h" T

" a) x5 H" X& X! v+ s- o       所以有些人治病,就在外面动手,乃至用指头就可以了。学《黄帝内经》后续的发展,针灸变成了点穴,用一个指头就可以使你身体的活动停止,不过现在已没有传承了。点穴也可以研究,我们不是用来害人,是拿一个指头就可以治病了。假使一砭、二针、三灸,每个人都会,就可以把自己家里的人治好,能把人治好又何必到医院呢?尤其现在到医院不得了,这个没有办法讲,太恐怖了。最近据我所晓得,共*产党统一了中国之后,有一件事情做到了,就是把中西医结合,所以到处有医院。  Y% o2 O1 }- M6 v2 Y; p1 l) n1 A
) A  X: q# F8 i9 p0 D  j: ?
       开始没有好医生,卖膏药的、打拳的,只要懂一点,都找出来做赤脚大夫。大家看病两毛钱挂号,任何药不会超过十几块钱的。这种事全世界做不到,我们中国做到了。开*放以后不得了,现在看病跟米国一样,没有钱就没有命,变成这个样子了。像我们小时候,药店过年过节没有放假的,照样开门。如果正月初一买药买不到,老百姓会砸你的药店。现在不得了啊,星期六星期日放假,病人周末生病就麻烦了。风气变了,医德没有了,旧文化没有了。
+ `& }0 q$ A# p
$ J4 d" x. l' n       各位同学如果学医的,做个好事吧!发挥中国文化的医德。不过现在也很难,有时候帮助人做好事,他反过来告诉你,这就是人生。我怎么乱七八糟讲到这里来了?因为讲医药的道德,讲到了自己心中的感想。: Z, L  r( H& Y! }/ _
: b7 C/ B% `6 e/ Q/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3节 自利利他的《黄帝内经》% y1 ?; a- U: |# v

+ \4 L! z% B$ j+ d       所以研究《黄帝内经》,你自己看熟了,最少自己可以保持健康,也保持家人的健康。我们回过来看,这个里头说得蛮多的,归纳起来仍是道家的观念,生命的保养有三种药,“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3 k, V5 |2 D# k4 I
" h9 `+ q: k3 D- J- V9 k       本来我们这里讲课是讲《庄子》和《黄帝内经》,不料来了很多学佛、学道的人,根本不是学医的。他们到这里来听课是听着好玩的,这也是很有趣的变相。中国道家讲的精、气、神,等于佛家所讲的心、意、识。神就是心,气就是意,精就是识,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佛学从印度过来,到了禅宗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靠守神炼气,修精来的,戒律是守这个精。所以中国文化的三家合起来是一个,佛家叫做“明心见性”成佛;道家叫做“修心炼性”;儒家叫“存心养性”。所有文化都是对生命的探讨,只是研究方向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3 l5 ^" Y. k$ N1 l- h
9 X1 D3 m/ e3 p' J% D8 Y2 s" |
       讲到这里有个比方,我讲话没有次序乱来,不过也是有次序的。刚才讲到,医学制度发展到今天的医院,我说医院啊、学校啊,分科太细,出了毛病,这个我讲了几十年。有个人讲笑话说:吃饭时假牙掉了,赶快到医院挂号,牙齿滑进喉咙不是牙科了,到喉科去;喉科一检查,到胃了,要去看肠胃科;胃科一检查,已经到肠子了要去看肠科;肠科一看不得了,已经到直肠肛*门口了,那就要到肛*门科看了;肛*门科一看,你肛*门有个牙齿,还是到牙科去吧!这就说明现在科学的分类,越分得细,越变成这样。7 F2 i' ~6 ]0 p" t8 L8 J3 k6 D
" _" A; Z  r2 q6 o1 r- e2 c" R% z
       所以,这次难得因缘来讲这本书,也许这样可以让大家啊回转过来看这本书,里头的宝贝太多了,要仔细地读才好。我告诉你们读书的方法,这一篇读不懂,很烦,你就翻过去读下一篇;下一篇又不懂,再看下面;忽然后面懂了,再回来看前面,都懂了,我的读书方法就是这样。1 Y5 E+ l6 D9 r/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4节 读书有方法
1 x4 Z$ N- e  I# h5 M4 W; \5 ~" j" S
: {0 V+ S# p0 Y, u7 b  f8 `2 B       还有我的读书方法,佛经跟那个黄的摆在一起,然后政*治学跟武侠小说摆在一起,所以我看书是乱七八糟的。看对了连续不断下去,久看又怕脑筋坏了,改看小说看电视。好的电影我现在不敢看,因为看起来就不睡觉,一路把它看完。看书也是这样,不喜欢中断,因此就要换脑筋回过来再看佛经,那个思想就进去了。这就叫“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这是宋儒的句子,赶快拿起小说来看,这个脑筋就换过来休息了。( Y# F# b" J3 w8 C. Q$ H, T; E+ z9 d
1 _8 l" q" {" c* ]* x) {& ^8 ]
       你研究科学时,脑神经太深入了,就拿个轻松的东西看一看,哈哈一笑,脑筋休息了,换过来了,这是我读书的方法。都是密宗哦!我把秘诀传给你们了。我的意思是要你们研究学问不要怕困难,所以思想不要专门在一个地方,就照我的办法,桌子上摆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都看。
3 S1 ~6 x0 X! \# ^% f: G# `% j+ s* X7 E8 d" Y5 L' [/ p
       有一句话记住,宋太宗赵匡义这位黄帝,他的好坏我们不批评,历史上记载有一点我很佩服。他在军旅打仗二十年,后面二十匹马带着的都是书,一边骑马,一边手里没有离开过书本;所以历史上对文人最尊重的一代是宋朝。宋太宗兵间马上二十年,手不释卷,就是形容他的。所以他讲了一句名言四个字,“开卷有益”。任何一本书,不要说正式地读,翻一翻都有利益,叫开卷有益。人到卡拉OK,一定会扭一下,唱一下。打开书本就会看一下,冒充也在读书了,开卷有益,也有好处。这是我今天所要对你们讲的。
6 z, _6 ~* x! e
/ a) N' B" @3 h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0: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5节 满园灵草仙家药' |+ f4 ?' M( T+ R8 T; i7 Z6 z5 U

, O* s! h5 x$ B       其次,《黄帝内经》这本书里,药物是药物的研究,处方是处方的研究。譬如说我对历史的研究也许多一点,从《伤寒论》等等的发展,然后到唐朝孙思邈以后金元四大家的东西,我大部分都翻过。金元四大家的医学各自不同,然后下来明清之间,南方的医学发展,譬如江苏一带的名医,都是这里的人,就是吴江这个地方。所以我主张多看徐灵胎的书,叶天士第二位。那么,现在广东一带像福建的医学就走陈修园的路线。所以,你们学医的有一本《医学三字经》,大家都知道那是陈修园的著作,他是福建人,那本《医学三字经》一看,就把医学史的发展搞清楚了。但是还不完全,岭南一带、广东一带的医学又形成另一个专长,等于牙齿掉到胃,掉到别的路线上了。! c5 I: m. j; r# \2 M
. X  ?1 Q, U0 n
       到了云南、四川这一带,你就要另外研究,中国西边医学的学派同草药又不同。所以人家问我,老师啊!你们太湖大学堂里有什么?我说“满园灵草仙家药”。这个就是套用徐灵胎的句子来的,就是满园这些草都是仙人的药哦!看你怎么去用。“绕湖回廊处士居”,四面都是回廊包围,这个是处士的家。我这个道理报告完了,今天会早一点下课,很多人都要打道回衙,做官的开道要回衙门去了。) i( U3 a' L" T- V

- L3 M0 D2 o7 h. C5 }% K7 o& j(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6节 万病之首的风3 M( `/ x* i, [. D1 p4 Y
/ W/ Z8 a+ p3 |0 n% \9 |# p
       刚才讲《黄帝内经》,归结起来时“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同佛家以及道家的修持都是一个路线,但有所不同。在生命的科学里,这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想,是知觉;一个是五脏六腑到整个身体,是感觉。就是那么简单。《黄帝内经》讲了半天这个病那个病,都是感觉方面。这同佛家讲四大地水火风一样,其中风最重要。《黄帝内经》讲风、气为万病之首,很重要,前面都有啊!你就找风那一段去研究。风不是空气的风,也不是东南西北风,是这个气,空气的变化影响。《黄帝内经》的原文关于风,讲“风善行而数变”,很难把握得住。所以,学佛的有修气修脉,修密宗啊、天台宗啊,都搞这一套。% k) U2 A. r5 M% H( H( y9 B2 W

8 J1 a2 ?7 o7 b+ k# F       说到感觉与知觉,《黄帝内经》的医理归纳起来,都是属于感觉;然后把感觉分类讲了那么多。这一部分分成两部分,《素问》是基本的原则,医理学也就叫做病理学。《灵枢》是医理变成方法*论,尤其变成砭、针、灸。汤药是另外一部分了。我们最初的一部汤药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用几味药治好病叫“经方”,但是也有人反对。可是后来的药方《汤头歌诀》、《温病条辨》等等,并没有跳出它的范围。张仲景在湖南是做官耶!做太守。在湖南、湖北潮湿的地方,他看了老百姓的病很难过,就在那里做官又做医生,专门给老百姓看病,把经验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的重点是风对人的影响。: J. H+ V3 \+ }9 ~

4 h; S8 m, J2 a% P. a, \       所以“风为百病之长”,不是我讲的哦!是《黄帝内经》的原文。所以万病之首是气,就是生命之气。“风善行”,你没有把握能控制得住它,“而数变”,这贴药刚刚下去祛风,它又变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医者意也,要知道变易的道理,靠智慧的运用。这个也包括了学佛修道做工夫的,没有智慧,都是在迷信,信这个佛啊、那个道啊,非常多。而且也对我非常迷信,好像我得了什么道,人家问我你得到没有?我得到啊!上有食道,下有尿道,都有道。为什么我这么讲呢?希望大家不要迷信。所以,学佛求道还不如去学医,能利己又可以利人,也可以做点好事。3 F; F1 f" I# D1 x* l+ T% ?

9 q# L; h2 I  @1 C8 g& v: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9: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7节 重视《黄帝内经》
9 D% G( [8 z" W. [0 V5 x5 F: H3 C* \7 `3 j/ D
       下课就只有十五分钟了,我想把这个意思讲完就结束了,你们可以早一点打道回衙,因为实在讲不完,我也对诸位很抱歉。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开*放给大家提问题?那不得了,我这个人讲话又啰嗦,有时候你提问题,我讲长篇大论,这样自己都讨厌自己了。所以就是老子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且言多必失嘛!譬如说上有食道,下有尿道,你们一传出去,这个南老师下流得很,乱讲话。所以我也不叫你们诸位提什么问题,大家也可以早一点休闲。因为我平常的杂务非常多,今天晚上因为有别的事情,所以又把这个课程浓缩了五十分钟。不过,你不要认为我讲的是笑话,其实都是要点,看你怎么去了解。
# ~' l6 H8 I: W7 N1 Z" ^" B' x2 K4 _8 q4 t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这一次我们偶然开始了,大家就该提倡,该研究,其中有很多的科学内容,不止是学医的科学。至于有一篇本来要提一下的,看病中间提到阴阳五行,太细了,所以没有讲。《黄帝内经》固然要读,《难经》学医的也要研究,不过我不参与,那是要学费的。学阴阳五行也要学《易经》了。阴阳五行属于诸子百家里头阴阳家的学问,同天文有关,可惜阴阳家后来变成算命看风水的了。
- {. W* T8 N' b9 A' C4 U2 ~/ G/ H, @9 f$ d5 w* z8 |' j) G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是讲什么?现在吹牛的说法,那是太空的学问,是整个太空同我们生命地球的关连;那个科技是科学原理发展到最高处了。因为科学的发明,开始是很粗的,到了最精细的时候,最高的科技就是最简单的了。把简单归纳拢来变成阴阳五行,所以有天干地支。; Q! J- B$ u% M& J4 B2 s2 P/ P) O
) X7 [2 ~. ~! Z$ Z!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9: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8节 五行干支与诊病& u7 N& A" E4 ~- e( g- C# a8 h% k* a

; w1 u6 d; o7 @! Q- b; C       《黄帝内经》里头提到与天干地支的关系,这个人什么时间得病,他属于哪一种形体。譬如这个中药的老板吕松涛先生,他是个水形人,水土形。像我这个样子是木形人,当然我是一个小木头不够高大。看病人先看他的形态,然后问他几岁了。现在人有一个习惯,说是一九多少年生的,我说我不懂数学,你告诉我几岁好了。一九多少年生我很不习惯,我只晓得推*翻满清到现在九十六年,你跟我讲几岁我就有数了,是天干地支有数了。再问是几时得病,再把脉,也就知道是什么病了,判断很准确。这个与干支有关系,《黄帝内经》里头专有这些,我还没有讲到。' N- @% s2 `4 |# Q6 b6 I

6 j- I1 r2 d4 f6 K/ X& r- ~0 R! E       你们大概连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都没有弄熟,更不懂得六十花甲。我们中国算历史,一国的历史有它自己国家的精神的,顺便给你讲一下。中国写历史,你们现在讲的一九多少年,那是耶稣的年号,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是黄帝子孙,我们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就算从推*翻专*制政*治体系,革*命成功到现在九十六年。这个年号同历史文化有关系没有?有关系,推测得出来。7 I0 I" k% U" Y8 ^
1 L' ^) s- F4 s% M8 |
       所以我们写历史,你们没有读过旧史,旧史上都是以黄帝为主体耶!以六十年为主体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天干地支六十年,这叫六十花甲,一个单元。假使这六十年叫上元甲子,然后甲乙丙丁转一圈,中元甲子,下元甲子,三个六十年尾一百八十年,甚至说一千八百年。所以我们历史上先用甲子纪年,然后某个皇帝,什么人做皇帝,叫做什么。譬如清朝之前,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的那年叫“丁未之变”,就用干支做代号。再譬如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辛亥两个字就是六十花甲的纪年。六十花甲这样转过来,这个历史的演变记载一点都不会错。3 K1 v! ~. d' b% x! ]! ]2 d: L

5 F$ S% n# W$ T' y1 T5 `! J6 G# z; f       而且懂了这个,就可以来判断未来的发展,譬如现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正走到下元甲子的一半,所以在我的一本书上,当年在台*湾讲的,大*陆还在批孔的时候,我曾讲过,到一九八四年开始,中华民族倒霉的运完了,开始走大运,起码有二百年的好运,所以你们不要怕。你看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很多老同学都说:老师你说对了。我的说法怎么会不对呢?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怎么会不对?这是说笑话,实际上这是个计算,科学统计来的。2 |8 }9 g0 c5 N& ]  m  s3 \

$ e5 o) t1 a. D" |# |       所以得病的日子?什么原因?什么病?一看就知道了,你变神医了。然后再给病人开药,说六天以后才会好。因为你已经算好了,他身上的气,风在里头善行而多变,一定到这一天,碰到外边环境的影响,内外的关系病才会好。这个是迷信吗?不是,是科学,可惜大家不研究。我希望这一次讲完以后,大家也要注意一下。0 S0 U) j% z7 q" s
1 ~, Q7 z4 ~6 F, z) t/ ^2 B+ `
       所以我把这一本《常用药品手册》拿来,这是每年关于西药的资料;西方所有的药到中国来,各种各样都有,在台*湾也同外国一样一年一本。因为有些药已经过时了,没有用了,可是我要留下来,如果研究西药的发展史,我这个资料就很重要了。譬如现在很多的西药,我们过去用得很灵,现在少有了,一个打摆子的药叫“金鸡纳霜”,现在少见了,我还叫人到德国原来那个药厂找,药厂也只剩下两瓶,我那个朋友帮我弄一瓶回来。像许多的药都在变,这个资料放在这里,要你们注意现在医药科技的发展。所以也不要太偏袒自己的中医,黄帝是了不起,但是已经起不了啦!所以我们要自己想办法站起来。
3 u/ t1 T* C* [) B  ?
( Q% R0 c% ?/ L# V: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先生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一书到此全部转载完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