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9|回复: 32

[原创] 老子道学的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23: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道学的渊源
                                                      一、老子;道学系统的集成发扬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周代之制“礼不下庶人”,庙堂官吏及民间仕子无缘文献宝典,而老子世代充任“柱下史”(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书的官员),阅历代文牍典籍而近水收楼台,得千古贤哲精粹而自溶,阐天地人机理而自成《道德》五千言。
    老子得天独厚的背景,成就了道学肇始于诸子学派之先而彰显时世,且道学魅力恩泽诸子百家而雄浑至今。即便当时孔老学术主张殊不相侔,孔子亦数次而远道负笈问礼于老。想见老子真知灼学,道德宏扬之博大精深。
                                                     二、商代元圣伊尹:道德思想的开拓者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一节,其一曰:“《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伊尹(?~前1713),商初三代元老,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莘县人。他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
    伊尹在《汉书》中被归于道家,暗示了道家在老子之前一段一丝不缕的历史背景。
    在道德处世方面,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为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在教育上,伊尹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求居上位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地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
    在政*治主张方面,伊尹说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要始终如一的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并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又曰“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此为大臣之职。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上天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百姓,而是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
                                                       三、周初姜太公:民本思想的开拓者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一节, 其二曰:“《太公》二百三七十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
    姜尚,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字子牙,姜姓,吕氏,一名望,世称姜太公,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
    姜尚在《汉书》中被归于道家,暗示了道家在老子之前一段一丝不缕的历史背景。
    姜尚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而且是担任国师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四朝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其一,韬略鼻祖,千古武圣(略);
    其二、权谋思想(略);
    其三、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其四: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其五: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其六、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四、小结
从以上伊姜二人所处时代及产生的思想背景,不难厘清老子道学思想的渊源及创造性的集成和发扬。
于《道德经》而言:“道可道,非常道。”
于“老子”而言:“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伟大,必因《道德经》而千古共不朽。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巨龙 + 20 支持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0: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说老实话,我觉得老子都没解读好,就以老子的‘学说’去找渊源。。不太逻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0: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君,正本清源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这看着像自证了。。
你看,你先有个解。然后拿那个解去找渊源。然后拿那个渊源证明解得还真对。。哈哈。。
当然,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向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在墨家范畴也一样,先说墨家是儒教激进派。然后去找其他有类似思想的‘子’,说是墨家的。然后,反过来发现这么多‘子’的思想主张还真的是那样呢。。哈哈。。如果孟子不是被儒教明明白白写在自己学派内,奉为二号大师。。否则很可能被划入墨家。。
有鉴于此,我主张以墨解墨。。不过,只有墨家有这个条件。。古代墨家居然想到自己弄个字典,以免后人误解。。其他学派没这个条件了。。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武王灭商得天下后,封国师姜太公于营丘,是为齐国.至战国,齐国稷下学派实为道家门派.这不能不说文化与地域的关联性似形随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
地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墨解墨,
以道谓道.
--彼此彼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古越兄钧签:
刚看到有姜尚封为齐地,他老人家到了哪地方,随风易俗,视情定规,齐国三年后大治。
回周朝述职,有国公就问他:我听说你把齐地的一个大贤人杀了,这是为何?
太公曰:我召了他三次,他都没出来帮我,所以我就派人杀了他。
以兄之理解,他是尚贤还是杀贤?
孔子以仁著称,有人的讲课搞得他的教室三次都空了,他就派人把哪个人(少正卯)杀了,
以兄之理解,孔子是仁还是不仁?
以上两件事现在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网络上争的热闹。
请兄解我之惑,拱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22 0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quote]从以上伊姜二人所处时代及产生的思想背景,不难厘清老子道学思想的渊源及创造性的集成和发扬。
从古越先生的论述内容,很难把尹姜两位历史人物与道家老子联系起来,他们看上去更像儒家的渊源。老子的无为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后无来者的治国哲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1: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体用而已及孙信者二位版主之发问,其实都牵涉学术领域的悬案,凭我本人几十年研学兼用谈谈个人看法,因非三言二语可得,容在下假以数日回复,不足之处,请以斧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1 编辑

[quote]周武王灭商得天下后,封国师姜太公于营丘,是为齐国.至战国,齐国稷下学派实为道家门派.这不能不说文化与地域的关联性似形随影.
齐鲁本是思想文化激越之地,而稷下学宫事实仍是儒学占据主要位置。
   
  道家学说却是与楚地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20: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2 编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2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2 编辑
而老子世代充任“柱下史”(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书的官员),阅历代文牍典籍而近水收楼台,得千古贤哲精粹而自溶,阐天地人机理而自成《道德》五千言。

直到战国中晚期才凑起二千多言,稍后加入反儒、反墨、反黄(法)及其他扩展内容才达到五千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道君,你是说老子生前只浓缩半部<道德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回8#楼版主:
    其一:孔子杀少正卯事首出《荀子&#8226;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战国末荀况,后世尊称荀子,学问渊博,学术严谨,文章立论高远,辩理透彻,是当时集诸子之大成者。先应明确荀子述孔子杀少正卯当为确事。
    孔子杀少正卯的五大理由足见其思辩之智,立意之深,不愧一代儒圣之称号。
    后世观点:孔子周游历国,学说浩瀚,弟*子遍天下。而初为鲁摄相,摄政才七日,便遇鲁之闻人少正卯,少为法家祖宗,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而孔子遇之,自是棋逢对手,于己危害极大。有道是势不两立,况乎学分二门,道不同自是不足为谋。有道是二强相遇勇者胜,孔子以相位之优势,又得鲁君之新宠,杀少正卯顺理成章。从另一层面也揭示了儒学专*制本质,与其后二千余年封建专*制是一拍即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2 编辑

[quote]老子道学的渊源
                                                      一、老子;道学系统的集成发扬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 ...
不错的考古!我不喜欢考古,考古对我来说一带而过。我重在研究《老子》的思想思路。发现其中严密的逻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2 编辑

[quote]古越兄钧签:
刚看到有姜尚封为齐地,他老人家到了哪地方,随风易俗,视情定规,齐国三年后大治。
回周朝述职,有国公就问他:我听说你把齐地的一个大贤人杀了,这是为何?
太公曰:我召了他三次,他都没出来帮我 ...
因为这个人杀了人,他的思想我就得否定。因为这个人杀了人,他的书我就不能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11.16#楼诸君:
      拙文因为时间关系,结构尚需完善.
      老子道德思想如此完美,历历二千余年,芸芸众生阐不尽这五千言道德内涵.老子<道德>思想成因非一蹴而就,除了自身神圣优势,得天独厚的社会背景,另应有吸收前人智慧的铁律.我在追溯老子思想时,发现伊尹及姜尚二位风云思想家对老子思想的有莫大启迪.
      我在分析姜尚思想时,因后人一部<封神演义>,使其人思想变得史实与传说混合而难以把握,故我对姜尚思想的总结是摘录<百度百科>要义.
     而我在分析伊尹思想时,是化了一番精力加以加工整理.
     假以时日,我将进行老子思想与伊姜思想对比分析,从中试图理清老子思想的渊源.欢迎列位高学刊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5: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是“身临其境”解剖,二是从源头入手,三是“旁敲侧击”、“隔岸观火”(褒义)。
<道德经>研究也不例外,1、溯其源、述其宗,老学思想商周寻;2、“旁敲侧击”,分析庄子、列子、荀子等如何读老子,隔其岸而智观者自能明“火”察情得“秋毫”;3、“身临其境”者,从容不迫道《道德经》一章一节,一句一词,再阐发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6: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3:22 编辑

[quote]试回8#楼版主:
    其一:孔子杀少正卯事首出《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 ...
俺觉得应该是孔相杀之,非孔子杀之也!
君似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7: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君复辟有理,不愧儒家嫡传.哈哈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上看是一片极好的文章!却不敢用,为什么不敢用?因为他是在歌*功*颂*德!怎么敢拿来用呢?当然我这里不是否定他们的德行、以及他们为当时社会所作的贡献!包括对后世的一些引导作用!中兴君的文笔不错!这点儿我还是首肯!但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来感染了当时的社会!能够产生共鸣!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也是实用的东西。{: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07: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你写的是后世观点,但不说你自己的观点,只能把后世观点做为你的观点,这个小人你先做一下吧!{:soso_e113:}
至于你给我的名头,俺是不敢要的。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想我儒家经典一本未瞧过,而被冠为儒家嫡传,那是羞煞我的!要说被儒家后人知道,那是要追杀我的。这个太伪了{:soso_e113:}

荀子的书没看过,不过从这篇文章来看,荀子本意应该是为执法者戒吧!?
法必须建立在德上,如无德,法将不法,是谓孽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是“身临其境”解剖,二是从源头入手,三是“旁敲侧击”、“隔岸观火”(褒义)。
研究也不例外,1、溯其源、述其宗,老学思想商周寻;2、“旁敲侧击”,分析庄子、列子、荀子等如何读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1-11-29 15:49


但凡学说,必有其理,以理寻根,方可得明。
身临其境,所解及半,追根索源,知其意境。旁敲侧击,可用解字,所得偏颇,所言自荆。

前曾论及老子前道家人物,网上唏嘘甚多,皆以老子为道家始祖,有口难辨,越辩越迷。先生追源,颇合小道学艺,唯追源当应以理为基,以经为辅。不过网上论坛,人物参之,各执一词,难与论之。

小道认为,道德经论发先天物理与后天人寰之间联系,为“易”的进一步演绎,有相当物理思维,并非单言人间道德也。如说源泉,也许生于最早人类的自问“自然为什么存在?”“世界是怎么来的?”,此问为世界任何文明起源之第一问也。

“易”的先天,便是当时对此问的“最佳答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4: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知龙、道太极、浑沌道长及诸位先生:
   起自春秋中后期的百家学说,成因何来?若无周文王幽拘商室,兼无姜尚辅佐,焉有周子成王而周继商业?周之文武二王,含辛茹苦以文治创国,德风熏民,广开言路,是为其后学术争鸣之温床。
   周二代开国之君文武二王,无不以仁义道德继统天下。西周中期道德礼乐之治,其学说制度日臻完美。自成周起,历历500年至孔老时代,王室衰,道德礼乐微言不义,孔老各以自身圣杰之天赋,后天之主客观机因,以鉴古化用为学说方法而成儒道之学。其孔子儒学,先得西周礼乐官之教义而阐述为儒术;其老子道学,先习得西周姜尚等道德史官精髓而化,兼有“柱下史”之便利,焉能不出高妙之“道”?“但凡学说,必有其理,以理寻根,方可得明。”是也。
    近世学者溯儒道之宗,争论叠起,专执于咬文嚼字,希见以论点前后之文中机理分门别类而正本清源。
    比如,关于《易传》是否为孔子及衣钵弟*子整理而成,古籍无明文以载,但[通过分析<易传>文体,发现<彖传>、<象传>其遣字造句,文笔凝炼,意境高远,与<春秋>为同一笔法。而<文言>、<系辞>、<说卦>其文,“子曰”、“者也”历历在目,与<尚书>为同一文风。故曰<易传>乃孔子及弟*子执笔而成.。](见拙文《关于<易传>文体来源之分析》,载“炎黄春秋”版)
    总之,学术辩证中若无明文佐证,也无考古求证,学术界尚有一习惯做法,称为“史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文证,考古证,还是史证,都不如自证{: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4: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君,学术一道,存乎精言凝理.我之观点,当非一家之说.佐以料证,试以明辩.可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0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自证,一切都是假说{: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五千言,精言要义才得流芳百世.老子天下第一,得来功夫非一生之力,焉收上三代之道理?
品品伊姜二人文赋,对照<道德>意境,始信文化一脉源远流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5 04:0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自当顶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