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98|回复: 79

[原创] 道的核心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12: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7 编辑

道的核心是什么?
一、道有九个层次:道、德、仁、义、礼、信、忠、慈、孝。道是最高层次,孝是最低层次。
1道:《孙子兵法》曰:道理。人情事理。《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是孔子教学的中心,《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德:得到。“忠信徙义,先事后得”,就是德。《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3仁:《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居处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想着不做伤及他人的事。执事敬;做每件事都想着,善始善终。与人忠;忠于自己的同时,忠于人人。从这三点可以看出,仁就是爱人人,事和情都要考虑到人人。也就是说把事和情做好就是仁,仁就是好事情在进行中。可以理解为事情,当然指的是好事情。
4义:相宜。《康熙字典》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不和义的利,不可得。也就是说得利必须与人相宜。 《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5礼:《礼记·曲礼》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 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 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 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 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ou)。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6信:《左传·僖公》曰:“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左传·昭公》曰“和以率贞,信也。”也就是说相互干事而无猜测,就是“信”。
7忠:《左传·僖公》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公家不相害,相互促进。公,就是家家,顾及每个家。这样就做到了“忠”。《左传·桓公》曰:“上思利民,忠也。”上对下“忠”。《论语》曰:“孝慈则忠。”上下互忠。解说的是“忠”:为事成利,不害人,与人同利。
8慈:上对下的爱。《老子六十七章》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说:天下皆说我道大,似不肖。那么唯有大,所以似不肖。若肖,就能够久了,就从细小中做起! 我有三宝,把持而保障。一说慈爱人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二说俭约节用,保障人人的使用。三说不敢为天下先,保障人人都有事情做。 慈爱故能勇敢,保护人人;俭约故能推广,人人互惠;不敢为天下先,与人共为;故能使人人成器长进,各尽所能。 这是慈爱的彻底实现。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不顾落后的人,死了!那么慈爱,以战则胜任,以守则坚固。慈爱引起人人团结,天下将救之,以慈爱捍卫;因为慈爱而勇敢。 描述:慈,一群人需要爱。勇是因为慈,需要保护这一群人。俭是俭约,约束自己的言行,注重节用财物。这样是为了保障慈爱的实现。人人慈爱,团结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就会推广开来。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脱离天下人,才会使人人成器长进。这是慈爱的彻底实现。不敢为天下先者是指各种能力的优良者!不要认为别人落后就舍弃。
9孝:下对上的爱。《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说: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明了;辅助上级判断是非,商量事情怎么发展会更好。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明确上级商定的方案,切实实施。做好犯上和不犯上,就是君子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引导的引导,实施的实施,大家和谐做事情。如此孝弟,人人相爱。孝弟也者,其为好事情的本呢!”
二、为什么说是道、德、仁、义、礼、信、忠、慈、孝九个层次呢?
1《老子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说:上得到不得到,是因有得到;顾及团体的得到。下得到不失得到,是因无得到;只顾自己得到。上得到无为而无因为;达到“无为”的目的,不问原因。下得到为之而有以为;达到要问原因。上事情为之而无因为;行为不问原因。上相宜为之而有以为;行为要问原因。上礼为之而没的应, 则攘臂而扔掉礼;行为各顾各,不相关联,为了自己与别人争斗。所以失道理而后得到,失得到而后事情,失事情而后相宜,失相宜而后礼;一步步败下来。到最后礼者,因为忠信之薄而成为乱之首,以至于天下无道。那么建立忠信,人人能够忠信,就可以遵守礼了。前识者,道理之花是礼,礼是愚的开始。由愚变智,得先学礼,再学义仁德道,逐渐提升到“道”的高度,成为智者。因此大丈夫处其厚,都愿得道理。不居其薄,不愿只是懂礼。处其实,在道理中。不居其华,在礼中。掌握礼是为了自己,进一步掌握道。所以去彼取此,一步步提高自己。
这段话的解释,说了“道、德、仁、义、礼、信、忠”的次序。
2《论语·为政》曰:“孝慈则忠。”说明“忠”的后面就是“慈、孝”。
华夏人教我,谁不三书通?大同天下乐,道显文武成。
    我愿为《论语》《老子》《周易》的教学奋斗终身。愿与任何人产生教学关系。愿与任何人合作。无论怎么做,顾及利命仁,肯定是完美的做法。
  联系方式:qq2294486249       么么人王正军。
三书试阅教材,乐意报名参与:
《论语之变》《老子之变》《周易之变》:
三书会群号:93668058    200171264    214059265     73320663   209531960    214060087   187310869   12635414、 212064806、158224339、120533808、153521656、133791029、66535146、158590562、54230901。 加入一个群,不要多加群,留资源给更多想加入的朋友。 请把上面段话,传达到自己的所有群,就是积德行善,也是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20 18: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7 编辑

你的理解已经完全道家(参杂了儒家的东西)化了。所以这个不是老子所说的道,而是儒家所说的道。
你的解释不能说不对,只是太片面了。一个道字只解读了一个孙子的统军之道,却不知要解读老子的道,没几十个思悟是不行的。
虽然我相信道的关键点只有一两个。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更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7 编辑

儒道分家,自相矛盾,内耗不断,致使外来侵略,中华文化灭绝。不再是教育的主导地位。从当今教学的内容可知。再不融合反省,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战国之前,儒道未分。中华文化,居古今之首。而今西学已统领中国,而我中华儿女却不自知,仍搞分*裂,实在让人痛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7 编辑

目前,西方文化的思想发展超过了中国的思想发展。这是什么原因?
西方思想在融合吸纳创新扩张;中国思想分割僵化,致使全盘西化。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卖给中国人就是事实。
《礼记·大学》中“明德”的理解,目前就有多种解释,相互攻击。“道”的理解,“德”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在基本概念上都不能一致,还怎么有统一的思想?文化还能怎么发展?敌人没打我们之前,我们先自己打败了自己。西学东进,就是一部分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前途。结果引进来后,我们的教育就全部西化了。可见西方文化的健壮活跃,我中华文化的老态龙钟。
警醒吧!中华同胞!从我开始,全新切实的理解我们祖宗的文化吧!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和”,沟通一致,稽考旁通而得到道理的高妙,结合现实又简单明了,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尤其《论语》《老子》《周易》的全新理解,是中国思想改*革的领头羊。来!我们一起切实的讨论吧!看看怎样的新理解会优于旧的理解,不下功夫是不行的!这是中国思想改*革的核心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1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8 编辑

道体儒用,lz可谓层次分明!
道德礼法:
道--道可道非恒道。
德--顺应道,上德不德。
礼--社会行为规范--即今说之道德,由西语翻译而来的道德,非古之道德。
法-法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8 编辑

[quote]道体儒用,lz可谓层次分明!
道德礼法:
道--道可道非恒道。
德--顺应道,上德不德。
礼--社会行为规范--即今说之道德,由西语翻译而来的道德,非古之道德。
法-法律。
“道”“德”具体怎么理解?依据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8 编辑

[quote]你的理解已经完全道家(参杂了儒家的东西)化了。所以这个不是老子所说的道,而是儒家所说的道。
你的解释不能说不对,只是太片面了。一个道字只解读了一个孙子的统军之道,却不知要解读老子的道,没几十个思悟是不 ...
你没有具体的理解,就先用我的理解吧!你有了比我更好的理解,不但我会用你的理解,大家也会用的。你就说你具体的理解吧!这样来的实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10: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道分家,自相矛盾,内耗不断,致使外来侵略,中华文化灭绝。不再是教育的主导地位。从当今教学的内容可知。再不融合反省,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战国之前,儒道未分。中华文化,居古今之首。而今西学已统领中国,而 ...
么么人王正军 发表于 2012-2-23 10:06

老孔之前,学说未分,西周的礼乐文化要求各级贵族自觉地符合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此类道德行为规范加以制度化.便是一系列“礼制”的出台了。礼制的内容一分丰富.既有规定周朝中央与地力政权等级关系的分封制;也包含规定贵族之问等级关系的宗法制;还有确定西周经济制度的田赋之制以及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礼仪之制等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多力一而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以及吉、凶、军、宾、嘉、礼等小同的礼节仪式。可见.周代一系列制度的明确与规范化都是基于忧患意识之上的敬德、保民观念来完成的.强烈忧患意识下诞生的“德治”、“民治”观成为周人一切典制的出发点与助动器。这一点正如土国维先生指出的:“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或口:“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一一这种建立在统治阶级道德基础之上的礼制又自然要与周代宗法制度相适应.要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一套礼仪伦常相吻合,故这套礼仪制度又成为宗法血缘关系的结品。这套礼制能“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使“天子自纳于德而使民则之”故“周人为政之精髓.实在于此”川总之.正是在强烈忧患意识下诞生的周代的“德治”、“民治观”成为周代一切制度典礼制定的出发点与宗它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导致了“日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日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一一的新局而的形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8 编辑

[quote]
老孔之前,学说未分,西周的礼乐文化要求各级贵族自觉地符合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此类道德行为规范加以制度化.便是一系列“礼制”的出台了。礼制的内容一分丰富.既有规定周朝中央与地力政权 ...
你想说啥呀?你解释“道”“德”,就解释一下,免得白费口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8: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9 编辑

木被金克之象,在此尽显{:soso_e113:}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8: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木被金克之象,在此尽显{:soso_e113:}
希夷生 发表于 2012-2-24 08:18

他呀,金中土强火躁自脆,杂七杂八的,内涵不固,何来仁木受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8: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9 编辑

[quote]
你想说啥呀?你解释“道”“德”,就解释一下,免得白费口舌。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09 编辑

[quote]
他呀,金中土强火躁自脆,杂七杂八的,内涵不固,何来仁木受克?
呵呵!木被金克,成死木。木主仁,死木既死仁。
本帖诸位所言皆是死仁是也!
仁之不活,何来道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0: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38>: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老子的观点.
"仁之不活,何来道德?"是儒家学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1: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句如何解释?
这句为何不是儒家学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此章”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观点,是道、儒二家学说观点的分水岭。
儒家一直强调“礼”为“道德仁义”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四书五经更是把《礼经》单列而置于显位,儒家一直主张以礼教统治传统伦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人心天理外在的表现,所以说"礼"同于"理"。当然,礼不仅仅是这一面,在传统社会中,礼往往还是等级之间不平等的体现,传统中的五伦之中,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在这种关系之下,礼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教化,虽然理论上对等级两面都要求守礼,但在具体的生活中,这种教化往往是上对下单方面的。
《道德》:“失道而后德”,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没有道才去讲德。另一种说法是,想彰显美德才失了道。其实,两种都有道理。夫礼,忠信之薄乱之首,指出了根本原因。这种句式就给人莫名的工整感。正着看,没有道,就要用德来维护和谐。没有了德就要用仁来维持秩序。没有了仁,就要用义来继续和谐。没有了义,就要用礼来和谐。而到了社会用礼来和谐的时候,忠信就不存在了,仁义德道都没有了,那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倒着看,因为要追求礼,所以把义丢了,因为追求义,所以不仁了,因为追求仁,所以缺了德,所以失了道。礼就是失道的根本原因,是动*乱的源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3: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同意古越的看法
2、老子从来不会反对礼,更不会喜欢非礼
3、礼是道的阶梯,只关注于礼是不对的,非礼是更不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4: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强调礼的忠信内涵,认为如果忠信不足,那就要导致社会的祸乱。这样,将原本作为制度的礼,转化为以价值为依归的道德范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7: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秦本纪
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8: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可能你未注意厚薄。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那什么是忠信之厚,而安之源呢?是义,仁,德,道!依次梯增。至道最厚。
厚是由薄叠加而成的,没有薄何来厚?故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薄是基础!
从忠信之薄的薄开始依次叠加义,仁,德,道。道最厚在最外层。老子曰: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厚是从薄的礼开始局到厚的道,不局其薄是不局单单一层!有薄的礼才能推出厚的道!单局一层道那还是薄,不是厚!一层之薄比不得多层之厚!
这里有局和不局的对立,只有局过才有资格作出不局的资格,否则无从谈起不局。这里有一个基本逻辑,容易被世人忽略掉{:soso_e100:}
老子曰: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一层一层缚住称为实,单单一层称为华。而道正是最外面的那一层!居其实指从礼到道的居住。局其华指单局外表那一层。故单单谈论道,而不重礼,义,仁,德而生道者,可称为华而不实!
人之出生一片空白,何曾有礼,义,仁,德,道!人之初正是混乱的开始,故需从基本构建起,而礼正是基本!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从以上所看,孔子正是老子的真正传人。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正是儒学的真正核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戎夷何以为治?"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
老子所言之治,早就提出以忠信作为最后的标准.
二二比教,前者之"忠信"指代"臣"行,而后者之"忠信"指代整个国家的行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9: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古越中兴
由余在老子前100多年,秦穆公时期的。古书作为“繇余”,同养繇基之“繇”。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9: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建议古越版主,尽量少一些文字,直面问题,否则一大篇文字,大家不知道你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也就无法讨论了,而实际上,在每一点,都可能有分歧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2-24 08:43

我是针对3楼所提及"战国之前,儒道未分。"的文化话题,在8楼表明西周的主流文化的那套"礼制"到底是什么?孔子不是一直在倡导恢复周礼么?"克己复礼"正是他的政*治主张.而本贴的主题是"道的核心"话题,按楼主的观点是以儒学统率道学,巨龙先生也在2楼对此有所诘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古越中兴  
由余在老子前100多年,秦穆公时期的。古书作为“繇余”,同养繇基之“繇”。
今天地 发表于 2012-2-25 09:05

今天地先生所言极是,我未看清此观点是秦穆公名臣由余所述.致谢.{: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可能你未注意厚薄。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那什么是忠信之厚,而安之源呢?是义,仁,德,道!依次梯增。至道最厚。
厚是由薄叠加而成的,没有薄何来厚?故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薄是基础!
从忠 ...
希夷生 发表于 2012-2-25 08:13

希夷生先生的"厚薄"观逻辑解释深受在下的启发,致谢.
这里从道德38章角度分析,理论上无可非议,但求阐述过程而言,"薄"为"厚"之叠加,恐值得商榷,"薄"与"厚"是二个对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指"前者为后者的包容.叠加",此其一;其二,[“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正是儒学的真正核心!]结论,从孔子整体"礼"教观看,他以"礼"统率"道德仁义信",与老子"道"统"德仁义礼"主张极然不同.
孔子的"礼"是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行为规范, "道德仁义信"的行为是“礼”的具体展开,礼因此“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总结一下希夷生先生的观点,分析在理,但结论与儒、道主流观有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2: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之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6: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说去就是道体儒用的问题,没有道体,儒何能用?没有儒用,道体如何体现?混杂的观点是儒家把“中庸之道”错当成体了。把中庸回归到用的层面,那道德礼法的一切层次就都搞清楚了。
不要过于纠结道德经所用的词句,按佛的方法*论,见诸相非相,诸法非法,即见如来。把整部道德经都忘光了,那就悟道了。

道体--不可说。一--不可说。德-不可说。就这么一句话:得意忘形了,把所有的相都破了,那就能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7: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自达摩西来东土,其禅宗方法*论一直主张明性见佛.至五祖后期,神秀因与慧能在"菩提是树非树"境界绝然不同而各立门户,老子道德观与禅宗方法*论是二大价值体系,岂能相提并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印证了“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结论,可以说是针对孔子而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生先生的"厚薄"观逻辑解释深受在下的启发,致谢.
这里从道德38章角度分析,理论上无可非议,但求阐述过程而言,"薄"为"厚"之叠加,恐值得商榷,"薄"与"厚"是二个对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指"前者为后者的包容.叠加",此其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2-25 10:56

你说的其一在理,但不符合道德经中叙述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正是渐剥的关系!而道德经中对失道的说明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也是渐剥关系!所以此中厚薄应该是叠加关系!
其二:道德经是对道的分解,解剖,说明其构造!对道开刀,直剥至礼结束!
           儒学是教人如何得道,分辨现实中那些是德道。人从无开始如何构建道,应当是从礼开始。
礼是道的基础,孔子与老子的认识是相同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印证了“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结论,可以说是针对孔子而言。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2-25 17:23

大伪者谁也?老子也!{: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