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竹大哥

[原创]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校勘·中解 ——为《老子》初文与思想蒙尘二千多年而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 05: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竹 于 2012-7-2 06:53 编辑
青竹在82楼提出的问题,如果真正理解了《老子》其实是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说清的。
《老子》的主旨是守中。守中,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所以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7-1 23:15
老子》的主旨是守中。在这点认识上我和老兄不谋而合,我解道德经也就是从中和出发的。道德经的本质讲的就是中和平衡。对处下,尚弱,不争的理解是道德经中的难点之一,有不少人就是无法解释为何老子强调处下,尚弱,不争而把话说死,因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由弱变强,又由强转弱吗?
其实道德经中的处下,尚弱,不争都是与争强好胜,恃强逞能,走极端相对的,在道德经中强是有特殊含义的,强意味着:方向向外的走极端。如: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好死。而处下,尚弱,不争是强调要内敛,而不外耗,不走极端,也就是方向向内的守中。
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由弱变强,又由强转弱的过程,而个人寿命是有一定限度地。若做人求强则意味则情志向外,更多的消耗生命的能量,提前走向死亡。所以强梁者不得好死。而处下,尚弱意味着情志向内,保养精气,这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循的的保身之道。所以老子把慈,俭,不争先列为三宝。
举个科技的例子:若神舟九号绕着地球运动,作用力指向地心,就是:处下,尚弱,不争,守中。若神舟九号要脱离开地球的控制。飞出地球轨道,就是求强走极端。这就意味着要更快的消耗自身的能量。直到能量耗尽自主意识提前灭亡为止。这就是作用力与道方向相反的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主旨是守中。在这点认识上我和老兄不谋而合,我解道德经也就是从中和出发的。道德经的本质讲的就是中和平衡。对处下,尚弱,不争的理解是道德经中的难点之一,有不少人就是无法解释为何老子强调处下,尚弱, ...
大竹 发表于 2012-7-2 05:58
虽然大竹先生在《老子》旨在守中这一点上与青竹达成共识,但先生却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处下,尚弱,不争”这个结论能否扩展到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日常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民众这样的问题。{: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德篇之五

  【甲本释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乙本释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订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4]。

  万物负阴而抱阳[5],中气以为和[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订文说明】

  1、甲本除“中气以为和”五个字外,其余文字全部不存,今从乙本补齐。

  2、“中气以为和”句乙本无法释读,传世各本均作“冲气以为和”,不确,今从甲本。

  3、“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传世本《道德经》归入上章,不妥,今依文意归入本章。另,传世本《道德经》将“天下(或“人”)之所恶”……“以为学父”部分文本归入本章,不妥,今将之剥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译文】

  元道蕴育出浑然一体的始道,浑然一体的始道蕴育并离析为虚体的天和实体的地,天和地一起蕴育出神灵之气,天、地和神灵之气一起蕴育出除三者之外的各种道体。

  各种道体有背弃阴暗而追求光明的偏向,道体内具有平衡作用的神灵之气为之调整这种偏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道生一

  道,指宇宙形成之前的存在,笔者称之为元道。生,蕴育。一,指“昆成”且“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之物,笔者称之为始道。

  [2]一生二

  二,指虚体的天和实体的地。一生二,意即浑沌未分的始道蕴育出天和地。

  [3]二生三

  三,指天、地和由天地共同蕴育出的神灵之气(生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4]三生万物

  天、地和神灵之气共同蕴育出万物。

解物.png
  帛甲本这里用的是物的古文,但因为其他地方用的是物字,为统一起见,此订正为物字。

  根据《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万物都是由道所滋生且各含不同的道性,故译文中将物称为道体。道体与现代意义的“物体”不同之处在于,物体指的是实体,而道体既可以指实体,也可以指虚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5]负阴而抱阳

  负,背弃;辜负。《战国策·秦策五》:“負秦之日,太子爲糞矣!”《汉书·田儋传》:“榮以負項梁,不肯助楚攻秦,故不得王。”背靠,背对。阴,本义为物体背对阳光的一面,即阴暗面,后引而申之借以表示寒冷、孤寂、低下、安静、消极等等情状。

  抱,用手臂围持。《公羊传·僖公二年》:“虞公抱寶牽馬而至。”,引伸为面对、向往、追求之意。阳,本义为物体面向阳光的一面,即光明面,后借以表示炎热、热闹、高尚、激动、积极等等情状。

  这一句,以往的解老者多释读为万物都包含有阴、阳二气,虽然“负”也有用作抱持的例子,但这与下文“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等文本不协,故不合作者本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6]中气以为和

  解中.png

  气,这里指道体中的神灵之气(生机)。

  和,调和,调整。调和;调治;调适。《周礼·天官·食医》:“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郑玄注:“和,調也。”《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18: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93# 青竹大哥 不是我没有回答,是老兄没有领悟。老子教育我们要处下,尚弱,不争,又没有叫我们安处贫困,忍受压*迫。老兄的误解就是将两者等同。道德经中有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饭都吃不饱腹何以实,骨何以强?又有: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天天忍受压*迫劳役,又怎能甘美得起来。老子也不反对国家强盛富裕。他只是反对恃强凌弱,争强斗狠,反对战争。反对奢侈,崇尚俭朴而已。富裕与俭朴并不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感】


一、《老子》位列“三玄”的原因

  玄学,是中国古人对哲学的称呼。

  自魏晋时起,《老子》便被推为先秦三本玄学重要著作之一。《晋书·陆云传》:“﹝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隋书·隐逸传·徐则》:“﹝则﹞善三玄,精於议论。”

  《老子》能位列“三玄”,与本章的宇宙起源和万物起源观点是密不可分的。《易》、《庄子》虽然也被列为“三玄”,但却没有涉及宇宙起源和万物起源这样高深的问题。

  然而,抄成于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300年上下)的郭店楚简本却没有本章的文本,相关内容只有“又物蟲成先天地生”。因此,本章观点当是老子学派在楚简本之后到帛书本抄成之前形成的,对应的时段应该是在战国晚期。

  虽然这一观点的形成晚了一些,但却对《老子》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本章涉及了一个哲学、宗教和现代科学所共同关注的、古老的世界性难题——宇宙和人类起源的问题。因此,《老子》虽然没有象儒家的四书五经那样被历代政府大力推举,但却为士人和道教奉为经典,绵延两千余年,其影响力非但丝毫不减,而且还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喜爱。

  虽然这一观点形成晚得比较晚,但却是唯一见诸先秦诸子百家文献的观点。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虽然也有专家考证说是初建于战国时期,但却只见载于汉代人著录的文献。至于盘古开天的神话传说则形成得更晚,大约为唐、宋人所杜撰。

  《老子》的宇宙和生命起源说很有特色,也很有道理,与古今中外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相比不但毫不逊色,而且还貌似略胜一筹。因此,青竹拟从本章杂感的第四节起将之与迄今为止较有影响力的宇宙和生命起源学说逐一进行比较。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2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2 + 40 讲得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7-5 23:08 编辑

103# 大竹
不是我没有回答,是老兄没有领悟。
或许是青竹的悟性真的太低下,青竹硬是没能从先生以上的跟帖中找到先生关于““处下,尚弱,不争”这个结论能否扩展到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日常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民众?”这个问题的解答,不知大竹先生能否直接告诉青竹,你是在哪一楼回答这个问题的?
老子教育我们要处下,尚弱,不争,又没有叫我们安处贫困,忍受压*迫。老兄的误解就是将两者等同。道德经中有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饭都吃不饱腹何以实,骨何以强?又有: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天天忍受压*迫劳役,又怎能甘美得起来。老子也不反对国家强盛富裕。他只是反对恃强凌弱,争强斗狠,反对战争。反对奢侈,崇尚俭朴而已。富裕与俭朴并不矛盾。


青竹以上问题正是质疑,你这里所说的“老子教育我们要处下,尚弱,不争”的“我们”,包不包括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日常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民众”?如果包括,你叫他们还怎么“下”、“弱”、“不争”,先生当明白,这样的民众可是已经下得不能再下,弱得不能再弱,要是此时他们还“不争”,那可是要呜呼哀哉的啊!
如果你所说的“我们”包括了那些游走在社会、生活甚至生命边缘的民众,大竹先生能否给出《老子》中相应的文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3: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老子》是不是哲学(玄学)著作?

  尽管《老子》在魏晋时期便被推举为三部玄学重要著作之一,尽管古代很多人将之视为玄学、现代很多人视之为哲学著作,可笔者还是要说,《老子》并非玄学或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十足十的政*治著作。

  青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老子》虽然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哲学理论,但《老子》作者的旨、趣显然不在于此。从《老子》的文本我们不难看出,《老子》作者精心构建的道哲学理论,其实只是为其竭力推广的政*治理论提供依据和基础。

  当然,如果你不关心政*治,你完全可以先撇开《老子》中的政*治理论而直奔《老子》中的道理论,但贯穿《老子》全篇的政*治理论却是检验你是否真正《老子》道理论的试金石。亦即,如果你不是想借题发挥兜售自己的思想主张的话,你最终还是绕不开《老子》的政*治理论的。

  本章是理解《老子》道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关键内容,因此,无论你把《老子》当作哲学(玄学)著作或政*治著作来读,正确理解本章是至关重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3: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本章对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的重要作用

  1、对正确理解文本原意的重要作用

  古今解老者因为忽视本章对正确理解《老子》的重要作用,或者在解释《老子》其他文本时没注意与本章联系,故而常常出现误解误释。

  如,很多人都将“有、无之相生也”(帛甲本《老子·道篇》)或“有无相生”(传世本《道德经》第二章)的“相”理解为“相互”,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本章的陈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楚表明,《老子》的“有”和“无”是不能相互产生的。或者说,无生有这是单方面和单方向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子》中的“有”是指包括天地在内的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存在,“无”则指的是人无法感知的存在。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和万物起源我们不难知道,《老子》中与“有”相对的“无”指的就是“生一”的元道或作为宇宙(天地)初始状态的始道(一)。所以,通常意义下的某个事物终结了(如生命),并不是有生成了无(元道或始道)。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当知道,“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帛甲本《老子·道篇》)中的“相”义为“所”。也即,以上文字当读为:“有,无之所生也,难,易之所成也;长,短之所形也;高,下之所也;音,声之所和也;先,后之所随<也>。恒也。”

  再如,青竹迄今还没有看到有人能正确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帛甲本《老子·道篇》)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这部分文字联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等文字已经清楚表明,从蕴育这个角度来说,始道(一)是天地(二)之母,而天地及神灵之气(三)又是万物之母。既如此,天地又怎么会象主流的解释那样,把自己的“儿女”(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刍狗)呢?明白了始道、天地与万物的生成关系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白,这里“刍狗”的“刍”其实是“雏”字的省形,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读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雏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雏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雏狗”的意思就是,天地不偏袒,把万物一律当作嗷嗷待哺的雏狗对待,万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天地就会给万物什么(辅万物之自然)。“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雏狗”的意思则是,圣人不偏袒,把其率领的百姓当作一律当作嗷嗷待哺的雏狗对待,百姓的意愿是什么,圣人就带领百姓实现什么(以百姓之心为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2 1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页,后面没看进去,我太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德篇之五

  【甲本释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7-4 13:31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这才是原文吧,第一句是讲物的起始。第二句讲万物的形成。第三句讲万物的自然存在,是相互制约着才能存在,中气是相互制约的作用,和是存在。靑竹大哥我这样理解对吗?这不就是自然规律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 2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怎么太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 06: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证明,传统本也就是通行本是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