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1|回复: 1

云南迤萨山城是侨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0 11: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1:08 编辑 ; y5 x1 C) w! \5 V, J- F

4 U. W0 }8 W8 l* y% b: `    □李伯成
7 E( A- \" g5 z9 j: |$ q1 r5 f1 }4 ] cfc690.jpg 1 h7 r/ f, `5 M$ w1 y
    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南岸边上,有一座高耸的镇子,名叫迤萨。迤萨是云南较有影响的侨乡之一,全县共有8000多户、近9000华侨居住在东南亚16个国家和地区。
6 b, ^( P+ q$ ]- o7 d7 F    在明朝,迤萨是一个仆拉(彝族支系)小村寨,只有二三十户人家,靠种山地和打猎为生,过着封闭而清苦的生活。到了清朝,内地人到迤萨发现了铜矿,并组织人开采,于是,通海、石屏、建水等内地汉人陆续到迤萨加入冶炼铜矿行业,从此,迤萨人气渐旺。
7 G, g+ X: N4 O% s    迤萨铜矿历经百年后因故停业。清咸丰三年(1853年),迤萨人为了生存,最先开通了从迤萨通往东南亚的商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重、姚开、周绍等驮着布鞋、生铁、药材等迤萨土特产到老挝琅勃拉邦经商,周绍娶老挝瑶族姑娘为妻。在清咸丰三年至民|国时期(1853年~1949年),迤萨人到东南亚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国经商活动持续了近百年之久,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当时,凡迤萨男子,几乎人人到国外经商赚钱,多数人家成为暴发户。富裕起来的迤萨人纷纷建房买田,购置立业。大瓦房四合院,中西合璧,房檐雕梁画栋,溢金流彩,十分气派。男人穿马褂、戴礼帽;妇女穿旗袍、戴金银首饰,十分现代,内地人称当时的迤萨为“小上海”和“小香港”。3 T  Z# J9 B8 J" m, H
cfc691.jpg
! T* X& ^. Z! t( R    马帮是迤萨人经营的主要方式。在经商历程中,生死与富裕共存,不少迤萨人不是病死在途中,就是被沿途的土匪和盗贼枪杀,埋骨异乡。不少新婚少|妇成了寡妇,迤萨妇女受“三从四德”影响较深,从一而终,许多年少寡妇终生守节,到死不嫁。故迤萨多年来有“寡妇多,金多银多”之说。6 N% G2 q& G" F1 k$ d
    当时,迤萨虽然较为富有,但迤萨城区很小,只不过是五六百户人家的小集镇。交通落后,科教落后,没有电,没有公路,饮水困难,因此,迤萨故有“江外”之称。1 ~' z  t. u) t8 y  H1 _
    改|革开|放后,迤萨各项事业飞跃发展,迤萨由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到3平方公里,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交通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饮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已经普及;迤萨城区拥有2所中学(1所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4所幼儿园;过去的狭窄的狗头石街道如今建成了宽敞的大马路;新建不久的莲花大道、环城北路成为迤萨一道亮丽的风景。
, K& H: V& r' O. @; T2 `  改|革开|放后的迤萨,旧貌换新颜,一切都变得十分美丽。吸引了许多侨胞回到迤萨探亲旅游,他们都称赞迤萨变了,从一座小山城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边疆大城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河县建成棕榈之乡
: i2 t* g3 O6 J2 k% C" [5 ^来源:云南日报
+ u; w3 r6 E5 B' l- ^3 X  K0 ~( D  红河县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棕榈生产,全县已发展棕榈十多万亩,成为云南最大的棕榈之乡。+ e0 p9 O- l' Y: X. ~' M
  红河县充分利用山区优势,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大力发展棕榈。全乡哈尼群众掀起了种棕榈脱贫热潮,全县共有12个乡镇3万户10万多哈尼、彝族群众种植棕榈,总面积达13万余亩,创全省之最。
5 `6 F; G- x% {3 ?( H# w cfc692.jpg $ l  Z: y0 h9 x: 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