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9|回复: 4

陕西柞水溶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5-10 14:07 编辑
2 ], }/ |1 o8 z& n$ a. Z; O+ ~! P, ?) L1 [1 u/ E
陕西柞水溶洞! B; }; A( R. v
转自:欣欣旅游2 }1 c: Z5 s$ o
     柞水溶洞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山中商洛市柞水县城南13公里的叉路口,磨石沟南4公里的石瓮乡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距西安市160公里。% Y0 b% {; N3 k$ `0 b: _
  这里自然环境灵秀典雅,景点多而集中,既有可与瑶林仙境媲美的喀斯特溶洞群,又有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的山峰美姿,是一处难得的以溶洞和自然景色为主的旅游区。目前已发现的溶洞有115个,在已探明的17个溶洞中,最为吸引游人、自然景观绚丽多姿、可以开发利用的溶洞有9个。其中佛爷洞、天洞、风洞、百神洞等已对外开|放。4 L* `/ y! R/ D# M% @8 T- {
135652o2yodiuq9qdfdqdd.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4: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8-8 20:05 编辑 1 w( {% w  `  m0 @0 i. g" X

) w8 }  V) Z; b6 u5 W, n终南山南北分界线$ I( @* j$ t, W+ n( ?; U5 q
  柞水,曾是西安通往安康的交通要道。古代时这位于秦岭南麓小地方就是一重要门户。素有“秦楚咽喉”,“终南首邑”之称。随着公路的开通,这条古道被遗忘了。是驴友们拾起了这段斑驳的历史。踏在这条路上,就像是走在一条历史的隧道中。终南山这段,先是一阵陡直的台阶,新台阶,它是通向当今的全民旅游热。为了发展旅游,旧官道被改造了。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历史。破旧的石块铺就的台阶,让我们抚摸了古人的足迹。到了山顶,进入了一片草甸。路变成了自然的小道。这里就是有名的中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了。
( G" r  }. ~" x% r zns136.jpg
5 k% X, I* a% p zns236.jpg 0 f, E- i) o( q: x. U
zns336.jpg + G1 Y; {. i# M4 V8 R2 Z: A, W
  山脊上景色变幻,令人称奇。最让人好奇的是从山脊线整齐划分的一条植物的分界线,北面是一片荆棘,齐腰深的灌木像一片军阵。而南面就成了满山的草甸。一面是怒放的杜鹃,一面是含苞的金莲。用当地人的话说,这叫“南草北木”。
1 h: V1 G4 a% H$ A( S+ _4 _: ]. F  在一个路口的指示牌上,看到一堆让人震撼的字:
; G- u1 N  X3 Z9 b- p4 {1 ?  “终南山主峰”——这说明我们完成了爬升。
; G0 s* L2 I6 e0 U3 q0 ~  “第四纪冰川遗迹”——这是秦岭特有的奇观,太白山上我就见过一片桌子大小的石头拥在山坡上,让人叹为观止。
9 s6 j+ A; h; J- s; I  “黄河长江分水岭”——地理课本上我学过,现在是在实地考察。在秦岭这部大书面前,我们显得很渺小。$ Z8 D' v7 v$ U3 U4 _% M
  “南草北木”——刚才说过了,既是自然课,也是地理课。
2 P% q# ?* z1 L: }6 @2 y! m2 g  “中国南北分界线”——就不说地理了。说点历史的事,汉中、安康一带(包括柞水)历来属于巴蜀文化的地域,元朝开始将这一片划归陕西管辖。据说是为了防止巴蜀力量过盛,与中央分庭抗礼。于是陕西便跨越了南北分界线,不伦不类地管理了这么一块地形地貌、文化传统都截然不同的地盘。  D/ }0 V* i8 H% V: q7 U
zns036.jpg
/ T/ g$ v* S/ {! R2 ~  k终南山简介:% B4 U6 D* k, x. H2 [4 b
     车过周至县城后折向南下,终南山苍黛的远影渐变清晰。如果说横亘在关中南沿的秦岭山脉,是大自然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杰作,那么,处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就是这一杰作中的精华。
( ~0 l1 P+ y: y3 T& ?9 c  s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县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天造地设,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她舒展青苍秀美的双臂,捧起长安城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古往今来的人们。长安城无疑是终南山的重心、终南山的灵魂。终南山因长安城而姿颜焕发,名扬四海,成为人们乐于游览的胜地。$ i. @6 f" T. L- z
zns436.jpg
' z( X: }' w4 q$ j& g) R0 v; S2 R/ X终南山隐士& ?2 B* ]( T$ Z) T4 T2 B; U5 g
  终南山隐士生活米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一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 ~8 W0 x0 }6 Q, Y1 [
znsys9cd.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4: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8-2 14:09 编辑 # {5 d- n+ g6 Y9 ]; t
# |( s) B2 R" g2 r
陕西柞水凤凰古镇旅游攻略/ q# [7 t# t: E5 ]
原创 西安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H% y' I/ U  [- W fhgz5d58.jpg
  E9 T0 h. L: \/ A% I- w# G' t, x  d  大山深处的凤凰古镇位于柞水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社川河、皂河、水滴沟三水交汇于此。据当地史料载,清顺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 大山深处的凤凰古镇位于柞水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社川河、皂河、水滴沟三水交汇于此。据当地史料载,清顺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民*国初年,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满街,形成了32个大的商号。凤凰镇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驮转至此,再经水路沿汉水至汉口,而江南的丝绸、大米又经水路在此下码头,而后从旱路翻越秦岭直抵长安。在最繁荣的时期,每天有二百多家货物在码头中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运的枯缩和公路交通的改善,凤凰镇失去了昔日的作用,被遗忘在深山里。 凤凰镇依山傍水,曾被称作三叉河口。社川河、皂河、水滴沟河三水交汇于此,形成三角洲,凤凰镇便依山傍水建在这肥沃的三角洲上。镇南有一座山,名为凤凰山,因此后来这里又被称为凤凰嘴。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凤凰镇在唐代就开始有集市,而在清顺治年初,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商人看中了此处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便纷纷来到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民初,各类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街巷,市井繁荣。凤凰镇逐渐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有柞水“小上海”之称。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力驮转至此,再经水路沿汉江运到汉口,而江南的丝绸、稻米也经水路运来,而后从旱路翻越秦岭送入关中。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运的萎缩和公路交通的改善,凤凰古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渐渐隐没在秦岭深山之中。尽管如此,现在在凤凰镇和周边地方,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许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还依稀保留着古老的痕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柞水渔鼓
0 _" I( A& n& E  O, E转自:文化百科
5 r. Q0 [/ a/ A7 I  柞水渔鼓起源于陕西南部柞水县,独树一帜;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而柞水又为中国南北结合部交织区域,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南北语音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现如今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 \" ?0 ]$ j6 B
zsyg059a.jpg
: Z  L; C  `" H# Z  y' d zsyg159a.jpg   h6 I9 V" V( R  E9 D
地理环境
% ~- K4 g7 D& o9 C  柞水地处陕西南部,商洛市西北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之南麓。北接长安县、蓝田县,东邻商州区、山阳县,南连镇安县。县域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有人口16.5万人。柞水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为南北自然过渡带,气候、植物有着明显的垂直差异。, e/ O3 L- Z; N' I% F% e
县境内北部的秦岭山系牛背梁主峰一揽柞水全境,横亘绵延百余公里,境内林丰木盛,水资源充盈。中部多为喀斯特地貌,石瓮溶洞景观堪称“北国奇观”,小岭等地矿藏资源丰富。南部社川河谷,有江南水乡之韵致。自秦岭南麓境内发源的乾佑河为汉江的主要源头水系。
' x" r, M( n" v+ n6 o: ^+ g2 x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多次移民的迁徙为居,带来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南北交融又不失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文化兼秦蓄楚,既有大量楚文化细赋温婉的特色,又有北方文化粗犷豪放的特点。
2 n$ }+ t6 E' j1 D  柞水渔鼓分布在柞水县内全境,尤以乡村最为兴盛,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贺,农闲之时均以此为乐。
. {1 Q; ]/ x& \: b5 X: I
1 L. I! i" H% ]- |0 d; E( w, u  历史渊源8 Z9 |# q( O  w: I; ^6 j: F+ p* V7 D
  渔鼓的历史要以追溯到唐代,它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精神,名为道情。道情即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所唱的经韵,又称道歌。自古就有用渔鼓、简板演唱之记载。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流流传到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即为渔鼓曲的前身。曲牌体流传在北方发展成为戏曲道情成了道情戏,与渔鼓道情有较大区别。
. M* }$ Y7 b3 n1 ?  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在传统的道教故事及传说中,道教八仙都有自己修身护道之法器,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手执渔鼓,有渔鼓唱词为:“竹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说明道教与渔鼓的关联,由此可见渔鼓在道教中的作用及历史的久远。/ T) z+ Y! X$ W, N) x# {
  地处汉江源头主要支流的柞水属地,古为“终南首邑,秦楚咽喉”,早在商初,人类已在境内繁衍生存发展。至随末唐初,秦岭南北打开数条通道,成为岭南货物进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交通要道。而柞水地处偏僻,山大林莽,也成为各省人躲避战乱较为隐蔽之所,迁往而至的南方各省人日渐增多。据县志记载:“自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移民甚多……来此占山为王,圈地开荒,络绎不绝”。诸省移民迁居柞水也带来了渔鼓戏曲。如今的柞水渔鼓、民歌、俚曲当属汉江流域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 P9 Z- ^1 H; i: v% X" Z) u& M' x3 w4 z
& b+ P2 d. l. ?4 i& V: G2 Q1 E0 v2 {" D# K  基本内容
$ y( J' ^1 K; x  D& u  渔鼓曲目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一为说教类:无故事情节,把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编成唱词说唱,用以劝化教育世人。二为故事类:多属传统曲目,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案例、家庭轶闻等。三为赞颂小事及寓言类笑话等。如《鹬蚌相争》、《愚公移山》等。两种形式,一为小故事,多演唱民歌、小调、内容单一,情节简单;二为中、长篇戏,多为民间故事、传说、历史题材的戏曲改变等。
3 v: |* y4 O9 r; k, _* M  渔鼓唱本传统曲目相当丰富,有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如经典曲目有《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薛仁贵征东》等,有历史上历朝代的皇家秘闻轶事,民间野史,还有大量反映民间冤情冤案的说唱曲目,一度很是流行,被称为:“冤案戏”。还有直白大胆诉说男女缠绵绻恋情的“酸”戏本。( N1 O+ [! g# x3 O! J7 e# Y/ m# [
  渔鼓的演唱基本方式有三种类: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 ]6 o4 U9 R0 I% V+ i8 r3 a' B

- A* R; o' _1 E  ^  基本特征
8 S* s) U5 ~% c# Y3 p4 e  综述( P. y0 [0 C1 l9 X
  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它既是本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又是本艺术的称谓,柞水当地简称为渔鼓筒子。它与本民族其它各类乐器在外形制作上有较大的区别,打击节奏较为简单,取材十分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普及性、大众化功能强。渔鼓因演唱时所用乐器而得名,它属于说唱艺术,有别于戏曲、舞蹈、民歌。渔鼓历史悠久,柞水渔鼓经历二百多年的植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特点,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柞水渔鼓形式,柞水渔鼓是江汉移民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浓郁陕南特色的说唱艺术,兼民间歌舞。/ B% i! r. c9 V  U

# `0 R& ]9 P1 |  唱腔
6 I8 O4 Y  E, c& B0 u8 _4 O  唱腔保存的有[哭录腔]、[观音腔]等早期道教曲牌,随着历史的衍变,沿袭这几种唱腔的人已极为少见。在当地流存的唱腔中,还有“道士腔、运魂腔”等道教遗留腔调,昔日道人所唱之:“四江月、耍孩儿、清江引”等腔已被当地人的“哭腔(孝歌腔)”和俚俗小曲演变而来的“悲腔、平腔、琵琶腔”所替代。现在的腔调都是根据上传下来的声腔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脱胎而来的产物。" V6 Q/ g2 T4 F+ c9 e* C
) R" G( z' r" y, I, j4 z$ r) p
  音乐
5 ~" O0 o! B, L- G  柞水渔鼓音乐有宫、商、角、征、羽多种调式,唱腔柔和,委婉,旋律平稳起伏不大。目前,经过整理挖掘出柞水渔鼓音乐有多种腔调,渔鼓有腔有调,渔鼓腔以道士腔为主吸收柞水民间的筒子戏、八叉戏等拖腔形式,在民间统称为九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男花腔、女花腔、丑花腔、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等。渔鼓调以柞水民歌小调为主要音乐调,有几十种之多。
' [- @" E3 Q: W' D2 L0 g' P0 S* T
8 k1 P- d. {( l% {. b" p9 j  唱词6 T5 G" G! C9 p  M
  渔鼓唱词是渔鼓表演的文学部分,因它属说唱类艺术,在演唱中加有白口,分为散白、韵白,散白以叙述故事情节、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衬托故事情节;韵白有叙事及代言两种,讲究声调抑扬语气顿挫。区别散白的重要一点是,伴以云板(简板)打击节奏,韵味十足。
( n0 h, L. n, l5 |5 u# Z白口一般为引诗开篇,或有简单对句,为引语或故事主旨,引诗有2、6、8等偶句,唱词的句式结构有七、十字句,间有少量的五字句等形式。唱调无名称,有二句式,也称为上下句结构,即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为一段。十字句都是上下句结构,有四句式,即四句为一段的结构,多为小调或民歌改编而成,四句结构的音乐多为起承转合的四乐句单乐段结构。无论七字、十字还是五字,基本词是以七字句为基准而变化。演唱时一般为音随字走,腔随情变的方法反复演唱。/ d; S9 y/ \0 w/ c4 s9 }+ T% W
  渔鼓演唱除引诗前语,正腔唱词外,还有锁口,即结尾,多用四句小结结束全篇唱文。* ?# H3 K" [+ h/ }8 E
2 l9 C4 @9 U* p6 o8 t
  主要价值
% i/ T8 g3 [% @  柞水以迁徙到此的两湖、两广人居多,以南部方言为基本语言腔调,有一里乡音九不同之说。柞水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而柞水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南北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如今极富特色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 L5 O' c) {: ^
柞水渔鼓有别于南方各类渔鼓,是基于它南北交合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接楚纳秦,融秦蓄楚,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形成了独有的渔鼓腔调、渔鼓内容。柞水自古交通经济文化落后,古文化落脚当地后保持着少有的古朴与原始,可以说很多唱腔调,均应为清朝时代传过来后与当时民歌结合而生的原生态曲艺,非其它地方可比,原始、古朴、不失当年韵与致。
  S- H/ g& k( z9 x2 A: c* ^  从渔鼓唱腔我们可以研磨并获得几百年前先人们说话的语调以及文化、经济、生活背景、社会现状等信息。从渔鼓曲、词、表现形式来看,由于柞水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流不畅,它的曲调、曲目保留了很多原生态东西,实为研究清以及以前各朝代曲、词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记录,是研究这一地域音乐文化史、社会发展史、思想道德史最好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 N* G# T# i( m: E- T" ?
  做为典型的山区地域环境,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必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喜爱的基础上得以传承的。柞水渔鼓存留发展数百年,它植根于民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呵护培植才有今天依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凝聚了一方人民的思想、智慧。这种说唱形式走村入巷把人民群众的喜好爱恶都表现无遗。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发展、壮大必然有坚定的社会群众基础。柞水渔鼓由最初的道士传道布经到艺人的传唱谋生是由中国几千年儒、道思想做为基本内容的一种主流思想的宣扬,是为“正道”。它的主题和主流是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相一致的,有助于统治阶级的施政。渔鼓进入柞水后虽然加入了柞水民歌、小调等形式多样的唱腔、唱词,丰富发展了渔鼓艺术,但他的宣讲主题依然不变。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没有一种思想使其凝聚,必估会导致众多社会问题,渔鼓恰恰在当地就起到了这种纽带作用。# N; s: I5 [" |' c  h
做为打节奏的渔鼓鼓点敲法,难度不是很大,但做为唱腔却有相当难度,没有当地语言基础,对方言没有掌握的人很难在发音吐字上过关。唱腔丰富,有古代传下来的各种声腔调式,也有结合当地民歌小调衍变而来的杂腔。渔鼓曲没有存流曲谱,几百年间只是靠艺人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唱本亦是如此。因之,正宗的唱腔唱本尤为难得。) K9 M1 A9 J, b% W% m1 Q& @: U
  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道情最初做为道教文化形式在全国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南北渔鼓风格。做为汉江流域文化一支的柞水渔鼓,更多继承发扬的是南渔鼓特点,但又有别于其它地域的渔鼓。柞水有南来迁徙至此安居的两湖、两广、江西等南方诸省人,也有从秦地及其以北区域迁徙居住的北人,语言杂汇、文化交融,在柞水的渔鼓曲中也存留有关中道情腔调的影子。因此,柞水渔鼓绝不能简单的定为南渔鼓,它的特色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丰富性,多样性。
' L. i* J1 V$ s6 H" O) e' f# }8 O* |) D  M( {" B- \- x4 c9 H
  濒危状况
' ^. x2 w' _* }) [  柞水渔鼓至今已少有人能将大本唱词完全演唱下来。由于WG时期的批判和封*杀,许多传唱者,艺人被批斗,使之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许多老艺人已不能将原唱传授后人,目前健在的数位渔鼓艺人年事已高,继承学习的后人很少,如不加以保护、传承,虽形式存在但内容、唱腔、内涵面临失传之虞。9 w9 ~8 Z/ k, V( q/ I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流行音乐占据了文化娱乐市场,多种文化娱乐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渔鼓艺术由于开发不足,保护较晚,重视程度不够,已面临唱腔失传、唱本轶失,老艺人逐渐减少定紧迫局面。许多青年人对渔鼓的了解甚少,不能接受这种较为古老的曲艺艺术形式,认为它只是下里巴人的俚俗登不得大雅之堂,往往遭遇尴尬局面。
" m, h6 r0 H4 f6 u8 O  由于渔鼓曲调的历史性,以及表现形式所限,它没有现代音乐的乐音丰富,现在只是在乡间传播表演,有失传的危险。( n; o) K: |% L+ [) V. t" D  Z
  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艺人及传承者也越来越少,而临观众缺失,唱词唱腔消亡的危险境地,从初步调查摸底看,年龄在60岁以下的渔鼓艺人仅有50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1: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8-7 11:28 编辑 8 m& s% }  L7 c7 S1 d# H1 P6 b. q

% O& B/ w8 M0 n0 T秦岭四宝
% |& x5 b- W$ |0 u4 w  i# M  生活在秦岭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一直被誉为“秦岭四宝”。2011年参加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入住世园会四宝馆,使这一称谓进一步强化和固化。& ?; H1 }6 e' e
  由于“秦岭四宝”主要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汉中,所以又被称为“汉中四宝”。其实称为“汉中四宝”更为妥当,因为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北麓关中地区和南麓汉中及陕南地区气候相差很大,这种说法很容易造成不分南北的误解。
; V; P( q# q+ H7 ^* o  秦岭四宝之首:朱鹮, ~9 |7 v+ o' T7 q1 c. P" Z
ql4b0da3.jpg
7 K8 r9 [/ ]5 a" V7 p1 ]- f  朱鹮是稀世珍禽,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V  V, j. R7 I6 a; S
  秦岭四宝之二:大熊猫, g9 s0 O6 C6 c) q  b6 N: d
ql4b1da3.jpg
: C. k( q6 t/ L! A3 J( H- Z! [  陕西秦岭大熊猫的发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8至1960年,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始在佛坪县获得大熊猫皮张;1959年冬,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首次在佛坪县岳坝乡发现秦岭大熊猫;1964年首次在报刊公布秦岭大熊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b8 [( J$ K/ L& K& K7 O# \
  秦岭大熊猫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在皮毛颜色方面,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陕西人把秦岭大熊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9 X+ p0 g+ n3 x- C' O6 ?% e% Q  秦岭四宝之三:金丝猴  q/ ]) r# ?4 |+ B
ql4b2da3.jpg ; I% B' M  N& L, t; m
  在陕西秦岭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金丝猴。在金丝猴的家族中,这是比较特殊的一支。金丝猴大多活动在2000—3000米的高海拔山区的针阔混交林地带,过着群居生活,以野果、嫩枝芽、树叶为食。8 Q$ W+ x6 S1 Q- }% P2 n2 D
  秦岭是中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而生活在陕西秦岭的金丝猴最为有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金丝猴四川亚种的秦岭种群。金丝猴的生活环境偏僻,食性特殊,一旦改变了它的生活环境,就极难养活。目前,除中国国内少数动物园有数十只饲养外,国外动物园还没有饲养和展览过。2 M% {. g3 A' g9 j5 j
  秦岭四宝之四:羚牛. l' ?& P; M3 @& e7 a+ s8 O( g. @& @4 ^
ql4b3da3.jpg & P; a) N8 A. g( S# K2 c2 {
  羚牛在我国共分布有四个亚种,而分布在秦岭山中的秦岭亚种是四个亚种中体形最大的,其通体白色间泛着金黄,长相最为威武,美丽,而且,数量也最为稀少。
: J8 F6 v4 t# K3 N  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其分布沿秦岭主脊冷杉林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秦岭羚牛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