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回复: 0

[日常生活民俗] 湖北恩施烧饼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5 15: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恩施烧饼史话
作者:贺孝贵

essb02.jpg
  关于湖北省恩施州的烧饼在武汉、上海、深圳、重庆等大城市成功经营的消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对了解恩施烧饼历史的人来说,就有了这种“泊”来食品重归故里的感觉。
  说句大实话,将历史推远点看,恩施过去是没有这种食品的。为什么?因为古代的恩施人很少种做烧饼的原材料小麦。过去小麦的产量太低,亩产最多百十来斤,远没有种稻谷、包谷和红苕洋芋等薯类作物划算。大约在清王朝对鄂西“改土归流”后,大量外地移民来到恩施,打破了大山相隔的自然屏障和土司制度的政治屏障,对外商贸相对活跃起来,外地面粉运到恩施,加上外地移民带来的烧饼制作技艺,恩施才有了烧饼。烧饼在古代称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即是烧饼的老祖宗,历史上它是很典型的北方小吃。
  恩施虽然有了烧饼,也没有获得过红火的荣耀,因为旧时的恩施人穷,吃烧饼是奢侈之举,大多数穷人是吃不起烧饼的。到民*国年间,恩施城也只几家烧饼店,出名的一是小十街的邵氏烧饼,二是六角亭的田氏烧饼。邵氏烧饼因打烧饼者是北方人,个子大,故称邵大汉烧饼,又因他打的烧饼呈长条形,酷似牛舌而称牛舌头烧饼。田氏烧饼以解放前的最后一代传人田哑巴最有名,解放后他的烧饼店在公私合营运动中纳入集体所有制饮食行业,他在六角亭下面的公园小吃馆专做烧饼。解放初期的烧饼有荤素两种,荤的5分钱一个,素的3分钱一个。3年自然灾害时期,因面粉和猪肉奇缺,烧饼被迫停业。形势好转后恢复,这时除田哑巴烧饼之外,国营饮食行业相继在舞阳坝车站食堂、土桥坝土桥食堂开展了烧饼业务。首先在武汉开烧饼店、被称为“烧饼皇后”的晏琳的外婆,即是在这一时期在国营食堂做烧饼的师傅。这一时期的烧饼价格,统一规定2两粮票8分钱一个。烧饼卖得最好的是车站食堂,因上车旅客多,烧饼成了旅客经济实惠的快餐食品。为此饮食服务公司还注意培养接班人,先后有熊、赖等青年员工学得精湛的手艺。
  严格地说,现在市面上的烧饼都不是恩施传统的烧饼。恩施传统烧饼一是用中性面粉,不用精白面,因中性面软糯适口;二是肉馅用上好肥肉剁碎成粒,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店家将肉打成肉泥,这是因为饼层里夹的碎肉粒似化非化,欲油不油,格外可口;三是佐料用焦盐花椒,而不是想放什么香料随心所欲,这是基于味杂不纯、一香才是最香的道理;四是一定要用特殊的瓦缸烧木炭烘制,还要掌握好烘缸的风门,调节大小,火候适中,使烧饼香脆而不焦枯,掉碎渣而不伤口。
  恩施烧饼的传人不是很多,今六角亭田氏烧饼店店主是田哑巴的后人,算是最正宗的了。另外有小渡船张新祝烧饼、土桥坝艾氏烧饼从田氏烧饼技艺辗转学来,保留了田氏烧饼的风味,他们虽没有到州外去发展,但在本地仍然生意兴隆,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至于现在满世界叫得响亮的土家掉渣烧饼,是恩施烧饼的传承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这种从外地传来恩施、在恩施落脚生根的普通食品又走出大山,在大都市有了市场,扬了恩施的名,实在让人欣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