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1|回复: 0

[岁时节日民俗] 布依族“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0 2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依族“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来源:民族风
byyv2h01.jpg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龙抬头”节。辞书*记载:“‘龙抬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传说此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到如今,二月二“龙抬头”节已经成了一个大众节日。与其他民族一样,布依族在每年的这一天,也要按照自己的民族习俗举行与龙有关的各种活动。从文化的角度看,尽管“二月二”是一个以体现“龙崇拜”文化情结为主要特征的大众节日,但由于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习俗不同、观念不同,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节日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理又各不相同,布依族也不例外,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黔西南州安龙县木咱镇者要寨子,是一个有280多户、1300多人的布依族寨子。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这天,寨子里经常要举行剃龙头、敲铜鼓、祭龙神等与龙有关的活动。“二月二”这天,在者要寨里随处可见理发剃须的场景。寨子里的老人介绍说,在“二月二”这天剃头,能够一年好运当头,年少的学习进步天天向上,年长的鸿运当头万事如意,年老的健康长寿平安幸福。而最热闹的场景,则是祭龙仪式。者要寨子在“二月二”举行祭龙仪式,已经沿袭了很多年。寨子里的一位老摩公说,因为龙是主管治水行雨和各类毒虫行动的天神,在“二月二”祭龙,目的是表达村民对龙的敬重,希望龙能够在农事季节里及时行云降雨和清除病虫害,保佑全寨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全寨老幼一年四季万事如意平安健康。
  者要寨子祭龙活动通常在寨子中间的空地上举行。把供桌摆放平稳,先在供桌中间摆一张盛满谷物的斗,谷物上插一对蜡烛三炷香,香烛下放两个酒杯两双筷;斗前摆一个猪头;斗的左右两边,依次摆放豆腐、水果、刀头、糖果等供品。接着,在供桌后面立一个高六尺左右的木架子挂铜鼓。然后,把事先用稻草扎成的两条龙分别用竹杆撑着立在供桌的左右两边。最后,把那只用来点化龙眼的浑身毛色鲜红整洁、鸡冠雄壮完整的大公鸡抱来,牢牢地拴在供桌下面。把祭龙场地布置妥当,只待吉时一到,便按预定议程依次开展祭祀活动。
  ——清场。主持祭龙仪式的寨老来到供桌前,斟酒、点香、燃烛、作揖,然后挺胸昂头高喊:“祭龙仪式开始,肃静……”。等人群安静后又高喊:“击鼓……奏乐……”。鼓手随即敲击铜鼓三下,四个乐手随即吹响唢呐。
  ——诵经。清场之后,主持人高喊:“击鼓……,请老摩公吟诵祭龙摩经!”三声铜鼓声接连响起,老摩公左手持经卷右手握长剑走到供桌前,恭恭敬敬鞠三个躬后,便大声吟诵祭龙的摩经。时长大约半个钟头。
  ——点龙。老摩公念完摩经,抓起供桌下的大红公鸡,用鸡冠血按先右眼再左眼的顺序依次点化右边和左边的两条龙,每点一次鸡冠血,均从鸡颈上扯下几根鸡毛贴在沾有鸡冠血的地方。点化完毕,老摩公又高声吟念一段长约四五分钟的摩经。念毕,端起酒壶喝一大口酒,按先右后左的顺序,把长剑朝草龙一指,张口把嘴里的酒喷吐到龙身上。然后,老摩公躬身到供桌下烧几张纸钱,起身鞠三个躬,便收拾经卷和长剑转身退场。
  ——恭送。老摩公退场后,主持人便高喊:“祭龙仪式结束,击鼓……,奏乐……,鸣炮……。恭送龙神回府……!”鼓手随即连敲铜鼓三下,乐手们随即吹响一调唢呐。八个头戴篾帽、身披蓑衣、腰系草裙、脚穿草鞋的男子,四人一组各扛起一条龙,先舞动龙头对着铜鼓作三个揖,再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作三个揖,然后右龙走前左龙随后,在唢呐声与鞭炮声中,围绕寨子里的两条水沟走一圈后,便悠悠荡荡地走出寨子,朝田坝中的那条小河边走去。来到一处有拦河坝的地方,便把草龙焚烧火化并把灰烬撒到河里,让龙神随着流淌的河水一起回到龙宫。
  “二月二”者要寨子祭龙活动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祭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要敲击铜鼓三下。据说,在布依族寨子里,铜鼓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驱除邪恶,保佑寨子平安,能给全寨老幼带来吉祥和幸福。铜鼓视正神为朋友,视邪魔为敌人。只要看到正神为人间造福,便会帮上一把,让芸芸众生享受到更多的福祉;如若发现有邪魔在人间作恶,就会及时出来伸张正义。传说有一条顽龙,不认真在驻地适时兴云作雨滋润万物,而是任性兴风作浪让民众饱尝灾难。铜鼓知道后,便飞入龙潭与顽龙决战三天三夜,终于把顽龙驯服让它自觉自愿造福人间。从此,所有的龙对铜鼓都敬畏有加。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祭龙时,敲响神灵的铜鼓,目的就是让铜鼓驱逐那些凶神恶煞带来的灾害和病痛,用鼓声警醒主管治水行雨的龙神,要在农事季节适时适量地兴云作雨造福人间,认真管理好那些从“惊蛰”中苏醒过来的各类毒虫,不让它们随意出入伤害民众。
  有专家指出:“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传统的“二月二”节日里,布依族民众通过参与公众的民族文化活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剃龙头时,民众们寄予了“年少的学习进步天天向上,年长的鸿运当头万事如意,年老的健康长寿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祭龙时,民众们寄予了“希望龙能够在农事季节里及时行云降雨和出面清除病虫害,保佑全寨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全寨老幼一年四季万事如意平安健康”的美好祈福!敲铜鼓时,民众们寄予了“让铜鼓驱逐那些凶神恶煞带来的灾害和病痛,用鼓声警醒主管治水行雨的龙神,要在农事季节适时适量地兴云作雨造福人间”的美好期盼。布依族民众在“二月二”节日活动中所表达的美好心愿,是布依族强烈的幸福意识的生动体现,布依族的先民们,通过开展祭祀活动,教化后辈子孙要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龙是主管行雨治水的天神,在农事季节适时适量地对布依族地区兴云作雨和认真管理各类毒虫,造福了人间,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铜鼓是正义的化身,为布依族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深得布依族的敬重。布依族的子孙一定要记住龙神和铜鼓的恩情,对他们心怀感恩,心怀敬畏,让他们永远造福布依族地区和布依族民众。以对龙神和铜鼓的感恩与敬畏推而广之,对所有的曾施惠于布依族的人和物都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二月二”节日,要让独特的布依文化在大众节日中彰显布依族的群体精神,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心理引导。首先,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自豪感。在“二月二”这个传统的大众节日中,布依族将大众的龙文化与本民族的铜鼓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在多元化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大放异彩,受到世人的关注、接受和分享,增强了布依族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布依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对提升布依族的文化自觉、增强布依族的文化自信、促进布依族的文化自强,作用重大,影响深远。所以,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二月二”节日,就是在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就是在增强布依族文化认同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布依族的民众,应当为自己的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特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次,增强民族文化表达的时代感。布依族“二月二”节日用独特的文化特质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但已经成了历史贡献的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节日文化在时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对公众的影响力也渐渐减弱,很多民族同胞也渐渐淡化了学习和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这种形势下,要提升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必须与时俱进,让布依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符合时代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对蕴藏在“二月二”节日里的幸福意识、和谐意识、借力意识、创新意识、教化意识等文化心理,要结合时代特点,在保持布依族独特的文化特质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中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符合SHZY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更符合时代受众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增强布依族文化表达的时代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布依族的优秀文化来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再次,增强民族文化创新的紧迫感。文化最显著的特质,就是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是多元化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就有可能在其他民族文化的强势渗透下逐渐被同化而最终消失。要想让布依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彰显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创新的紧迫感,让布依族文化能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独特性、能够在时代的进程中体现先进性。只有不断地创新,布依族文化才能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及时有效地被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体现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成为布依族群体思想、道德、知识、智慧的集萃,成为布依族群体的精神旗帜和思想导向。所以,对布依族的“二月二”节日,必须坚持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在发展和繁荣中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让布依族文化更好地彰显独特的魅力、优秀的品质、发展的活力,让布依族文化不断变得更加独特变得更加优秀变得更加先进。
byyv2h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