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0|回复: 41

[其它] 历史用语的中立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0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4-6-8 04:19 编辑

中国史书所称“抗日战争”在大多数语言的史书中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在日语和韩语中称“日中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称“朝鲜战争”。一个历史名词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称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无关紧要,但假如含有丝毫立场或主观意见的成分,就值得我们考虑:它是否需要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称谓统一,以表明对历史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显然,战争名字中含“抗”、“反”(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一定是从相对于挑战国的受战国角度提出的,虽然它的正义性可能没有争议,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旦掺入立场,公正性可能在历史评论甚至史实陈述中受到损害,因此,与其从当前认为正义的一方提出有立场的名称,不如采用完全没有立场的、中性的名称。这也许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史书中仅用交战双方名称的简称、发生年代、某标志性事件等作为大部分战争的名称的原因,名称中不含“抗”、“反”、“保卫”等反映立场的词语。史书不可能完全免除立场,因为它毕竟是人--历史家--所写,但在用词上中立有助于还原历史真 相、增强史书的客观性。

语义学将词语或语句的意义分成三种:指称意义(如“桌子”指桌子)、社会意义(如网络用语暗示说话者可能是年轻人)、情感意义(如词语的褒贬义)。其中,情感意义在要求客观、公正的历史陈述中是需要摒弃的。由以上关于战争称谓联想,我们中国大陆的史书对某一群体、党派、或军队堆砌了无数的褒义词,而对它的对立面使用了大量的贬义词。“解放”之于“沦陷”是最典型的例子,正确的用词可以商榷,不妨是“占领”或“被xxx占领”(取决于原用词是否用于被动态)。如果没有较为中性的用词,如形容人不畏死必称“勇敢”,那么只要做到对冲突双方都使用同样的词,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对其中一方使用“英勇的”,它的冲突方同样值得使用这个形容词,正如“怯懦的”应该对双方适用一样。

的确,历史大多是胜利者所写,如果作者是胜利者的御用文人,他可能有义务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好比律师必须为他的顾客服务。但如果作者不是御用文人,如果他仍然站在某个立场写历史,则说明他被周围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虽然作品仍然可能是优秀的,但他假如没有立场而写出该作品则会更优秀。本文不针对御用文人,而对那些被潜移默化的作者充满厚望,因为他们可能在自觉立场后摒弃它,达到更加中立的历史陈述和评述。

另一方面,鉴于大陆的宣传偏袒一方,作者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即我所称的“用洗 脑的方式反洗 脑”。反洗 脑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但假如采用的方式是律师式的、而不是学者式的【注】,则将导致另一种偏执和无所创见的愤世嫉俗,同样不能培养独 立的人格和批判性的思维。因此,正确的写史不是简单地将“解放”改为“沦陷”(或在几十年前的台 湾史书中将“沦陷”改为“解放”),“牺牲”改为“死掉”但同时又把一些“死掉”改为“牺牲”,而是对全文进行审查,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将基于立场的用语改为中立的,或给予各方同样的褒贬,以使读者得到较为客观的了解,并自己做出判断。

总之,作史者不可偏爱冲突的一方,这样的历史才更有可能长久而不失其价值。

————————————————————————————
【注】律师和学者或科学家都不可说谎,但律师可以明知对方有对于自己不利的证据而不提出,但学者不可,他必须在知道存在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观点时主动对其进行评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8 13: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作者是否正义、中正,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当代几十年的是非中正观是历史长河中低谷段,到处是意识形态的烙印,你去个大网站的近代史栏目看看,短短的几十年历史“新闻”文章几乎层出不穷,为什么如此?大部分任意泥捏,以致每个阶段都会一事各论,或是非不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社会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史作者甚至在他们的“血液”里融入了那样的习惯和偏见而不自觉。因此我才希望他们唤醒自觉,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被社会环境和自身的习惯所左右。除非他被迫(如在御用的情况下),否则他应该可以做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8 21: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千古流芳者,哪个不屈辱负重?孙膑,司马迁,韩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5 16:4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 谓控制自己的行为。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向使二生敬蹈检括,恂恂以接物,竞竞以御用,其至到何适但尔哉!”
  2. 皇帝所用的。
  《元史·铁哥传》:“内府食用圆米, 铁哥 曰:‘计粳米一石,仅得圆米,请自今非御用,止给当米。’帝皆善之。” 清 沉初 《西清笔记》卷二:“御用铜玉石印章,皆贮懋勤殿。”
  3. 指为反动统治者所利用。
  陈毅 《艺术》诗:“剥削专*政多奸黠,把持文艺为御用。”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 大冶 本来也有个御用工会,不过这个工会并不在矿区,却在离 大冶 十多里的 黄石港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5 16:5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16 09:24 编辑

莫斯科保卫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廊坊大捷。平型关大捷。东北抗日联军。抗美援朝。
这些。都已经言简意赅地表明了战争的属性了。已经永久地载入史册了。史册中改变了称呼的话。反而是对历史的颠覆。是史学家的不负责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5 17:0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凯旋门。改名了么?
老外史书中都“中立性”了么?
维和部队解散了么?
“侵略”这个词消亡了么?
楼主是“大陆”人么?



“御用文人”!
倒是想知道如今还用这词的是何方“御用”的“文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5 17:1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15 17:21 编辑

抗美援朝。
当初。中国就是抗击米国支援朝鲜。这个是历史事实。抗日战争。同理。
这里有鲜明的春秋笔法:一字褒贬。
如果模糊了这一点。倒使史实不清楚了起来。东瀛不是在改教科书么?可惜。他不能直接改中国的教科书。史书(官方也好。野史也好)。估计他东瀛人更改不了。
中国有中国的记史规矩和习惯。老外有老外的。都由来久矣。相互一对照。很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0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4-6-16 03:36 编辑

虾仁:历史研究还是冷静些好,至少那样会更有助健康。希望与你共勉!

我查了一下“莫斯科保卫战”的俄文名,据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 ... 1%D0%BA%D0%B2%D1%83
俄文作“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直译为“莫斯科战役”,维*基*百*科的中、日和我能读的几种欧洲语言的网页都称“莫斯科战役”,其中那幅勋章图倒是显示“保卫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可能主要是中、俄两国历史家给的别名,而在国际上通行“莫斯科战役”。

关于,“平型关大捷”,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3%E5%A4%A7%E6%8D%B7
“中國大陸所稱平型關大捷或蔡家峪伏擊戰,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伏击日軍輜重隊,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小插曲”
而网页正名为“平型关战役”,左边六种文字所标战役名均为“平型关战役”,非“平型关大捷”。

你在5楼提供的史料是对的,说明历史上我们习惯于用春秋笔法,或非常露骨的褒贬,但那正是我想指出我们应该逐渐淘汰的做法。史学家怎样做更负责可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认为习惯于春秋笔法的史学家,尤其长期侵润于“中国的记史规矩和习惯”中的史家,其作品的价值更易随时间而折损。要认识到这点需要跳出窠臼,至少需要平和的心态。

日 本人修改教科书的细节我不清楚,还有待研究。据说他们将“侵略”改为“侵入”。这两个词在中、日文中有区别,但在多种欧洲语言中却没有[注],是中性词,所以值得商榷。而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则违背史实,显然是很严重的事件,但不是本文关注的,这里我只是质疑在承认客观史实的条件下用含情绪的语言对史实进行描述的合理性。

关于“凯旋门”,我的意见是(1)这个名称没有明显的倾向性,(2)建筑名称不是历史家能控制的,这跟历史事件名称不同。老外史书是否都中立?当然没有都,但据我观察,在意识形态强烈的时期,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中立性都较差,意识形态的干涉减弱时,中立性上升。中国的文化气候目前还处于意识形态较强的时期,大家尤其需要自觉。

“御用文人”这个词用得不好,它是贬义的,但我试图在这里将它用作中性词,只是因为暂时想不出一个可替代的词。

——————————————
[注]如果一定要译“侵略”为aggression,那当然就有区别了,但要把它用作动词却不容易。据我所知,美 国的历史书一般称日 本invaded(侵入、侵略)中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8:3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
这就是客观了。
故意泯灭情绪化用语。反而不客观。
哈哈。
史书没有丢失史学家的责任也没有丢失立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中立”,与是否是当事方有关,非当事方可以中立表态,当事方的表态一定有倾向。

这里的问题是楼主要求当事方表态“中立”,这除非当事方是弱智或是心虚或是承认失败,否则,楼主的要求(或是意见)则是不当的,若再考虑历史因素,这个要求有企图歪曲历史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学家的责任是从当时有倾向的文献中去找出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要求当时的当事方提供“中立”的资料。当事人和史学家各自保持自己的立场,这才是客观公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在具体到“抗战”,当事人和当事国都是“人还在心不死”,要求一方表态“中立”?是想半渡而击之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3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16 10:09 编辑

莫斯科保卫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廊坊大捷。平型关大捷。东北抗日联军。抗美援朝。
这些。都已经言简意赅地表明了战争的属性了。已经永久地载入史册了。史册中改变了称呼的话。反而是对历史的颠覆。是史学家的不负责任。
侵略战争。就是侵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从来便是一方侵略另一方的。
自卫反击战。就是自卫反击战。
至于笼统地说“战争”“之战”“战役”等。完全可以。同理。表明立场也是完全可以的。
战争。尤其是已经定性的战争。比如东京审判了的战争。如今再来推*翻。是不可能的。以后推*翻。也抹不去那段历史。就算改变称呼。也改变不了其实质。可以不提。但不能否认。那个。已经永久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了。
东瀛。是挑起事端的国家之一。永远不会从耻辱柱上下来。
具体到我国。就叫侵华战争。我们就叫抗日战争。他们东瀛人跟本就不认为是战争。他们叫建大东亚共荣圈。但。他们却以战败国的身份签了字。现在呢?又不承认了。
因此。楼主你的这一套理论。不是没道理。我们古人也早就在这样做了。比如董狐笔。春秋经。但。请你弄清楚:先去做东瀛人的工作吧。

不是只有我们习惯于春秋笔法。而是人人都会用都在用春秋笔法。因为人人都有立场。没有立场的史书是不存在的。连写都没法写。
居然不知道凯旋门。将御用文人当中性词用。不能确定东瀛人修改教科书的细节…
你这不也在用春秋笔法么?用得挺好。但太露骨啦。呵呵。

如果“中立”。那么。“南京大屠*杀”就得这样描述:
某年某月某日。南京xx人死亡了。
最多再加一句:(中国人)。
这样才“客观”才“中立”。
不能涉及到东瀛人。当然也就与战争无关了。

过去许多年。人们自然就不会知道这段历史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3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保卫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廊坊大捷。平型关大捷。东北抗日联军。抗美援朝。
翻开世界史。战争多的是。这才引了一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4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坐在家里。有一人闯进来。扇了你一耳光。抢去了积蓄。
警*察录口供。你说:
我的脸和他的手邂逅了几次。我的积蓄去了他的腰包。

这叫客观中立?
其实错了。应该说:
手和脸邂逅了几次。那些钱物挪了挪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09:5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16 10:11 编辑

过去许多年。人们自然就不会知道这段历史了。
再过去许多年。连有没死过人都成问题。当然了。东瀛人有没有到过中国都须考证。
另外。不相信老外(欧洲)字典中会没有表示或区分侵略和侵入的字眼。另。欧洲字典能不能区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区分么?那是侵略么?那是侵入么?反正那不是友好往来。这就够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0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学家。须在史书中消灭自我。这是一派。
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可作出象几何学结论那样可靠的结论来。这是一派。
历史学只有一个责任。即叙述事实。这是一派。
MKS主义历史学明显调合折中了上述所有各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4-6-16 10:24 编辑

> 历史学家的责任是从当时有倾向的文献中去找出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要求当时的当事方提供“中立”的资料

秦伊人的那个说法非常好!我提出我们用中立的语言描述历史,因为我们对很多史实已经快要不再是当时的当事人。例如,如果现在大陆还用“解放”、台*湾还用“沦陷”描述1949年的事件,我们就仍然没有进步。本文就是基于那样的考虑提出我的看法的。

历史家毫无疑问对社会是有责任的,正如任何社会的一员一样。他可能在两个领域同时工作:学术的和大众的。当他面对大众时,他可以写战斗檄文,鼓舞人民大众,所用的语言可以是针对这群读者的。但当他从事学术研究时,他需要使用学术界的公认术语,如果他的文章试图发表在国际世界史期刊上,称1949年中国大陆的那件事为“解放”或“沦陷”都是不允许的,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为抗日战争一般也只在开始提一句(如“在中国也称...”)而随后用“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名称。本文针对的是学术领域,历史家在写通俗文章的时候显然有更大的自由,不必拘泥,而且可在文章中明确表示个人的立场和态度。

> 不相信老外(欧洲)字典中会没有表示或区分侵略和侵入的字眼

也可以说有区分,如我举的例,aggression(侵略)、invasion(侵入)。但在行文中,很快就一律用后者了。如果你知道别的词,不妨告知,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25: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学。事。文。义。三者。义最难求。
必须要有立场。否则你读史何为?

问一刚看完戏的老太太:看的是些啥?
答曰。出来进去。花花衣裳。敲锣打鼓。丁丁当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3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混淆:
史学家写史。不自由。
在国际期刑发表。更要有鲜明立场。
公认术语中也有侵略的字眼。侵略。本身便是客观叙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4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16 10:45 编辑

哈哈哈。
尊重历史。比如。“鬼子进中原”。就是侵略战争。泛称日中战争或中日战争。完全可以。这就好比用脸和手邂逅形容那记耳光。在别人看来。是这样的。你自己呢?
我们评论别人也是如此。
这就须要一个义。即史识。即。你如何评判。
至于从历史记载中看不出啥意思。不能归咎于史学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0:4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的是:
明明侵略了。也打完了仗了。也投降了。也评判完了。现在再来从字眼上否认或模糊那段史实。有意思么?能光明正大地喊一声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1:2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提出我们用中立的语言描述历史,因为我们对很多史实已经快要不再是当时的当事人。例如,如果现在大陆还用“解放”、台*湾还用“沦陷”描述1949年的事件,我们就仍然没有进步。本文就是基于那样的考虑提出我的看法的。
一一一一
看不明白。楼主能表述清楚些么?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否则成了文艺作品了。
想离开意识形态谈论历史事件。不是说不用“侵略解放沦陷”等字眼就可以的。也不是说用了这字眼就没法谈论。大陆与港澳台或各主权国来往不是一天两天了。外交辞令中早有了双方都能认可的字眼。
侵略。解放。沦陷。收复。等等定义。是双方必须也早已认可的。否则不能坐下来谈。比如现在和东瀛就谈不到一块去。
史书中。这类字眼。可以换作别的字眼。只是会很大程度上使事件的历史意义产生模糊或扭曲。这就给历史考证增加了难度。
当然了。如今的东瀛人求之不得。他们正在做这样的努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1:3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我们已经不是周代或春秋战国时人了。
我们如何评论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呢:
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一堆人打了一架。死了一些人。有些人还活着。
就这样客观中立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1:3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寰宇文明”
这题目。太大了。国内的还弄不明白呢。俺先做饭去。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6:10: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法语:Arc de triomphe de l'toile),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师让·夏格伦的设计开始动土兴建,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文名称: 巴黎凯旋门
外文名称: Arc de Triomphe
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
地点: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
开建:1806年8月15日
竣工:1836年7月29日
概述

  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凯旋门高49.54米,宽
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的拱门上可以乘电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级,上去后第一站有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著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种勋章、奖章。另外,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从这里可以鸟瞰巴黎名胜。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6:1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
好好琢磨这四个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7 07: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6-17 07:36 编辑

历史是人写的,人是有情感的,所以历史文献不会绝对中立,语言也不会绝对中性。千秋万代后的史料,对孔子和对嬴政都不会是一视同仁的。

历史学家只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发掘真实的历史事实,而大众们也只好当有感情的观众和演员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7 07:4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历史。比如。“鬼子进中原”。就是侵略战争。泛称日中战争或中日战争。完全可以。这就好比用脸和手邂逅形容那记耳光。在别人看来。是这样的。你自己呢?侵略。本身便是客观叙述。

我们评论别人也是如此。
这就须要一个义。即史识。即。你如何评判。
至于从历史记载中看不出啥意思。不能归咎于史学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