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1|回复: 1

江苏镇江美食锅盖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13: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镇江美食锅盖面
转自:58食品网

ggm420.jpg

  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是江苏省镇江市家喻户晓的地方汉族传统面食。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江锅盖面起源于镇江传统的伙面,和乾隆皇帝还有一段不可分割的渊源呢!据说当年乾隆南下江南微服出巡到镇江时,点名要吃镇江伙面,面馆的老板娘由于慌乱,不小心将汤罐的小盖子撂进滚烫的面锅里,结果煮出来的面条却让乾隆皇帝大加赞赏:"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一直流传至今,镇江锅盖面口味独特,风靡大江南北,也成为镇江这座古城的代名词之一。
ggm42q.jpg
  如今,镇江锅盖面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蓬勃壮大,不仅在镇江,甚至在全国都有发展壮大的势头,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为"天下第一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以秘制的配方、奇特的工艺、特色的口味,在中华面食市场中独具特色,深受大江南北食客的喜爱和称赞。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先后获得"中华名小吃"、"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中国餐饮加盟连锁著名品牌"等多项荣誉,目前已成功申报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ggm421.jpg

ggm422.jpg

  镇江锅盖面之所以能让大多人能接受和喜爱,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面条劲道、软硬得当、爽脆弹牙,由于特殊的工艺所以更入味,而且面条可宽可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饮食习惯。
  2、汤头鲜美醇厚、选用特级黄豆酱油,加入四十余种佐料:桂皮、香草、八角、菌菇、长江虾籽、鸡骨等熬制而且的调料,符合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
  3、浇头品种多、浇头鲜美,备有各种荤素原料,有猪肉、牛肉、猪肝、腰花、长鱼、鸡蛋等,多种荤素鲜味溶于面汤中,口感醇厚;同时可供顾客选择的余地大,川味牛肚面火辣、小葱鸡蛋清清香、狮子头面浓郁等等。
  4、调味丰富:
  镇江香醋,享誉海外。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嘉奖。存放时间越久,口味越香醇。
  特制辣油:味道鲜美,香辣味浓,别具特色。
  秘制豆瓣酱:色泽较深,呈棕褐色并带有光泽,以及味道较为浓郁鲜甜。
  5、创新爆炒:
    锅盖面的创新爆炒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食客的推崇,口感绵醇的面条配上脆嫩爽滑的炒菜,真是人间美味,一碗小小的面条里包含了中华数千年的美食文化精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镇江锅盖面之所以能推广到全国,就是因为,镇江锅盖面融合了各地的饮食习惯、无论是南方人北方人、老人还是小孩,喜欢吃荤的喜欢吃素的,口味喜辣的或是口味喜欢酸的,在镇江锅盖面面馆里都可以点到一份适合自己的锅盖面!
ggm42z.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3: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锅盖面历史
  “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的锅盖面特色的高度概括。“水要多火要大,望风吃面”是其直观的形象:大锅下面,锅里漂着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面条有筋道,加之“浇头”鲜嫩,味道更佳,待食的面客排队吃面,好不久,一碗滚烫鲜美的面条端到面前,店里面坐满,外头蹲着、站着,迎着风、呼啦呼啦吃着……

  相关典故
  典故一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己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典故二
  《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为生动。那时,镇江人喜欢吃伙面,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伙面店的面条叫做“跳面”,是人坐在长长的擀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擀面桌上“跳”(压)成薄片、再用刀切细而成,这样“跳”出来的面条柔韧性特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皇帝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
  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
  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 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典故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家,只有父亲和三个儿子,没有女人,不象过日子的,洗锅从来都不洗锅盖,家里也很穷。有一回,有人来做客,就把家里仅有的面条煮了招待客人,不小心,错把小锅盖盖上了,随后就出去借油盐酱醋了,回来后发现芳香四溢,面味十足,原来是锅盖上面的佐料起的作用,从此“锅盖面”就诞生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