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延朋

[易学研究] 天圆地方 周流六虚(张延朋独家首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5 2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再出个什么卦序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08: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10-16 08:35 编辑


有规律的卦序分布,考虑的种类基本差不多了。越考虑越糊涂了。

现在的思路和最初的思路差不多,只是现在的思想更成熟而已。因为,其规律基本吻合《清华简》易理,既体现继承古人思路,又有所完善。
所以,基本定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5: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10-15 16:07
一、多颜色箭头统一修正为绿红两色,即绿代表阴,红代表阳。或者,红代表温热,绿代表寒凉。箭头颜色 ...

本图与主楼图一脉相承,互相呼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9: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10-22 09:19 编辑


时隔三年,终于理清易理和医理关系。原来《易理学》原理并未太多改变,仅仅是微弱调整,卦序更改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乾。
核心易理照样如此,即:阳由里外出,阴由外入里。
乾——震——坎——艮,为阳化气;
坤——巽——离——兑,为阴成形。
艮——坤——巽——离,为阳来而外出;艮为阳外出开始,坤为大明中正,即中或至柔;巽为阳外出强盛,离为阳始入里;
兑——乾——震——坎,为阴来阳入里;兑为始入,乾为中,至刚,震为阳入强盛,坎为阳出之始。
阳入,则外上为阴、里下为阳,如兑和震之卦象。
阳出,则外上为阳、里下为阴,如艮和巽之卦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20 有神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坎为柔中,离为刚中,坤为至柔,乾为至刚。

艮——坤——巽——离,阳显。坤为大明中正。至柔。
兑——乾——震——坎,阴显。乾为大明终始。至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9: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卦象中,可以这么说:

实线为阳,或为光明,或为柔。
虚线为阴,或为黑暗,或为刚。

如:震象,外上为虚线、中为虚线、里下为实线。此卦象昭示为阳入里(即潜阳),外表为黑暗,内部光明始动。

兑象,外上为虚线、中下为实线。此卦象昭示为阳入里(即潜阳),外表为黑暗来临,内部为光明失去。

震象和兑象,两者里下皆是实线,为何表示含义有所不同呢?

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所以:震为阳卦、兑为阴卦。这就表示震兑都是外部为黑暗,即夜里时刻,而兑为前半夜、震为后半夜,前半夜为阴来阳伏静,后半夜为阳来阴消退之始。

而乾卦象,为何为纯阳和至刚呢?因为兑为阴来成体、发展为刚,兑成熟则是乾。在子时乾为至刚、阴静,即阳元始动。故为乾为至刚、为阳元。

其余卦象以此类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1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10-22 09:38
从卦象中,可以这么说:

实线为阳,或为光明,或为柔。

易医奇图55555版 拷贝.jpg
新理顺箭头位置颜色。即:冬春之天变颜色用寒冷的绿色;春夏之天变颜色用温热的红色。
天寒则生地阳,天热则生地寒。地的颜色由此理顺。

天,是地球外表温度变化,即人直接感触到的春夏秋冬四季气候。
地,是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人不能直接感触,只有通过井水的温度变化感知地球内部温度变化。

所以:人外表气候时温热时,井水是寒凉。这就是热气上升、寒气下降的结果,即天之阳生地之阴。同理,天气是寒凉时,地球井水是温热,这就是天气寒出,使温热入地。即天之阴生地之阳。

由此:阴阳之变,理成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10-23 16:48
新理顺箭头位置颜色。即:冬春之天变颜色用寒冷的绿色;春夏之天变颜色用温热的红色。
天寒则生地阳, ...

易医奇图55555版.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5 09: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1.新增“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学说。即:大肠湿、三焦风、膀胱暑、胃火、胆燥、小肠寒。这六气为六淫学说。肺阴土、脾阳土、心包木、肝金、心水、肾火,这六气为在地,为五行学说。脾肺太阴,为土。为阴阳之枢纽。

之所以如此分类,乃是结合十二经络学说。即:肝心包为厥阴,肾心为少阴、脾胃为太阴。
再结合五味学说,即心苦、肾咸、肝酸、肺辛、脾甘。苦酸为阴、咸甘辛为阳。

因此:心苦为寒水,肾咸为暑火,脾甘为阳土(火),肺甜为阴土。

2.更改肺主气和为辛之说。

即:胃为气,为阳土盛极之气,即火之气。肺为阴始,乃湿之端,是以为津为液。心包乃辛之味,主脉气。

其余不变。

3.天地六气统一

肝金胆燥,为金;金盛在西、在秋;
心包木三焦风,为木;木盛在东、在春;
肾火膀胱暑,为火;火盛在南、在夏;
心水小肠寒,为水,水盛在北、在冬;
脾阳土胃气,为阳土,盛在西南、长夏;
肺阴土大肠湿,为阴土,盛在东北、长冬。

是以五行俱全。

天之六气互生:燥生寒,寒生湿,湿生风,风生暑,暑生火,火生燥。
地之六气互生:阴土生木,木生火,火生阳土,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阴土。

被生者,为补;生他者,为泄。如阴土生木,木为补进,阴土为泄出。其余类推。

相克者:对立方为七杀。如肝金和心包木互杀,环境有利于谁,则谁盛。如:金喜阳,风喜阴。环境为阳盛,则肝金盛;环境为阴盛,则心包盛。

阴者,寒也;刚之象也。
阳者,热也;柔之象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10-25 09:35
1.新增“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学说。即:大肠湿、三焦风、膀胱暑、胃火、胆燥、小肠寒。这六气为六淫学 ...

把膀胱暑更改火,把胃火更改为暑,则完美矣。

由此:膀胱火生胃暑,胃暑生胆燥,胆燥生小肠寒,小肠寒生大肠湿,大肠湿生三焦风,三焦风生膀胱火。
膀胱火和小肠寒互为七杀;
胃暑和大肠湿互为七杀;
胆燥和三焦风互为七杀。
  下载 (123.34 KB)


彩!彩!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胆燥,其味是臊味。这个臊就是呛味,即辣味,如生姜、半夏。
而辛味则是缓和之味。因此:胆味和心包辛味有别。即胆臊味不会引起风胜,只会祛湿、燥湿气。如半夏、生姜温胆之要药,也是祛除湿气之要药。而部分活血药之辛味,则会引起风盛。

——————————————————————————————————

由图中可明知:

肾咸、脾甘、肝酸,三味成熟为阳显。而肾是阳中阳、脾是至阳、酸是阳中阴。因此:膀胱、胃、胆主夏秋。

所以:咸温火、甘温暑、辛温燥(祛湿之燥味),三类同补,去寒、湿、风。
尤其以七杀为立判见效,即咸火七杀苦寒、甘暑七杀腻湿、燥金七杀辛风。


由此更加明白:甘暑寒,则咸温不化,乃血压高。
腻湿胎盛,肺之过,脾之弱。脾胃同补,即刻祛湿。有臊(燥、辛辣)胆为主、胃甘温、膀胱咸温辅之,寒湿风可去,血压即降。胆盛,则寒生,内热去也!

呜呼!易道广大!明易则医理全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图中得知:

卯酉分界线为寒热分界线。因此:

寅三焦腥、子大肠腻、戌小肠焦,三味正道为寒。寒性为补之,反其道热则泄之。如焦温、腥温、腻温,为泄;焦寒、腻寒、腥寒为补。

辰膀胱腐、午胃香、申胆臊,三味正道为热。热性为补之,反其道寒则泄之。即:腐寒、香寒、臊寒,为泄之;腐热、香热、臊热,为补之。

根据六合关系、以及天地关系,即在天为寒则在地为热、在天为热,则在地为寒关系。即:膀胱、胆、胃在天为热,则心、肺、心包在地为寒;小肠、三焦、大肠在天为寒,则肾、脾、肝在地为热。

因此:咸温、甘温、酸温,为其正道,反之,寒性为泄;苦寒、甜寒、辛寒,为其正道,反之则泄。

所以,用药之要,先辨明阴阳,即味之阴阳,在明知补泄,即寒热。

所以:寒热并不等于阴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思路和用药原则,将是中医界的行医指南和纲领。

虽然时间上不一定即时,任何创新和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随着其正确性和需要性的增加,相信一定会改变整个中医界。

当然,随着中医界的改变,易理界也必须得跟随改变。

本人致力于中医界的目的,就是以中医的实践性结果必然导致易理界的改变,这就是曲线救国。

因为:易理界,是所有实践性和理论学说的总纲领、行动指南。

中医只是易理界的一个片面角落。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10-25 12:56 编辑

文不尽意,意在图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10-25 13:02 编辑

每一个微弱的修改,都是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22: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调整。脾肺太阴为中。
即:脾胃为离土。肺大肠为坎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经络次序,新增六气学说和五行学说。
易医奇图55555版.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医奇图先天八卦版.jpg

还原乾坤原始位置,修正巽兑所处位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11-10 08:58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14-10-15 20:25
比如,再出个什么卦序呢?


先生所说正是。

有时候不得不调整一下次序。
易医奇图.jpg
一、恢复理解乾为大明终始东北、坤为大明中正西南。

二、恢复便于理解帝乾出于震、労于坎、成于艮、役于坤、齐于巽(帝出以震为始,是故震和巽并肩而齐)、见于离(乾为至刚、纯阳,离为刚中变大而阳降,是以刚中为阳相见之始。)、悦于兑(兑为强刚,刚决柔也,离和兑为阴动而升外出,阳则降而入,是以离兑蓄乾,离为乾见、兑为乾喜。),战于乾(终始之地,阴阳相战,阳灭阴也)。

三、恢复“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顺序递进发展。震、坎、艮,一阳始动,即刚动;震为阳始(刚动之始)、刚象在里,坎为刚动之中、刚象在中,艮为刚动之末、刚象在外,刚动化气。一阳之道,乃刚升而阴入。巽、离、兑,一阴始动。巽为阴始(阴动之初)、柔象在里,离为阴中、柔象在中,兑为阴末、柔象在外,柔动成刚。一阴之道,乃柔升而刚入。

有刚则有阳,有柔则有阴。

刚动化柔(即气),柔动成刚(即体)。刚动质升气入,柔动质入气升。坤象,乃质升殆尽,纯柔之体,也即为纯阴。乾象,乃气升殆尽,纯刚之体,也即为纯阳。是以乾为冰、为纯阳,此乃时令也;坤为纯阴、至柔,也乃时令也。

四、创新乾坤坎离为四隅,即四方土。震为金象而生木,巽为木象而生金,艮为水象而生火,兑为火象而生水。离土生乾土,乃成刚中阳入,成乾之始,是以离为乾之家室;坎为坤之家室,刚动之中化气而体为柔中,柔中则阴入。

五、新增中医四经络。即:把前列腺、肾上腺、胸腺、胰腺,归并为土类。以坎离为中,则:心、肺、心包,为柔强刚弱;脾、肝肾,为刚强柔弱。心为艮、坤为肺、心包为巽、肾为兑、脾为乾、肝为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0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11-16 09:36 编辑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11-10 08:55
先生所说正是。

有时候不得不调整一下次序。


一、还是以古人观念为主。不必繁琐赘述胸、胰腺、前列、肾上四腺为土。视其为隐藏土。
二、天之六气完全根据传统认识布局。地之五行则是逆布。体现阳顺阴逆。即天六气为正,地五运为逆。这是方为居住的逆布。在时间上依然是顺时针。
三、天地互生,符合周围环境变化,也比较符合心为火、肝为木、肾为水、脾为土的认识。唯一不足是:为了满足十二经络位置次序,必然使心包厥阴和肝厥阴对立,即肝为木、心包为金。太阴肺和太阴脾对立,肺为阳土、脾为阴土。阳土化气之始,阴土成形之始。
再结合:血脉一体,甘味多为养血,所以取甘味为金、为心包。而辛味为气、为柔土之始、为肺。而淡涩多为聚合成体。所以酸肝、淡脾、心苦为阴,为同类而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