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2|回复: 5

纪念孔子、理解孔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3 09: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阅浪花先生转载的《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一文后,思索良久,草成此贴。
一、理解孔子。
1〕理解孔子思想。孔子乃二千数百年前的“圣人”,思想家。后人评论,基本分二类:一是赞扬而宣扬、继承,其中不乏异化了孔子思想;二是持贬损的批判态度,更多地将孔子逻辑义扭曲了。孔子的思想形象处在异化与扭曲之中,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失去原本的思想形象。所以,纪念孔子,重要的思想意义是:还原孔子逻辑原本,理解孔子思想。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逻辑义在述明君子小人两个阶层的行为规范。管治社会的君子阶层,其身正,君子义,方可利天下,实践元亨利贞的天道运行。小人利,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力者阶层,规范专职于利,利及天下。却不能离开义的规范,人道施教成道德规范的致知明理道行,礼知方以贞固。义利本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岂能分割为二去论理?君子义、小人利的规范立论,被扭曲成何样子,思想扭曲产生什么的社会因果?
又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之,天命所由,各正性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述的是人事名实、心性性命的逻辑义。知之,基于人心不古,施予人道教化。格物致知,方有正心修身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之道。然而,孔子此说,长期视为愚民证例,予以批判,何期冤也。还原孔子思想,端正孔子形象,让孔子的思想形象昭明天下,乃纪念孔子的最好方法。
2〕理解孔子的儒家理想,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忠恕而仁者爱人,规范而克己复礼为人道的理想大同。至今依然有其理想社会的价值意义。
二、理解孔儒的思想体系。孔儒体系乃先儒的发展系统。人道之仁义礼知,核心是质文心性的仁礼同道。孔孟则重于人道教化的仁心主持,心统性情,以性正情;尽心尽性,克己复礼。属仁礼同道的仁心本体。孔孟仁心本体的逻辑走向,发生儒家思想演变的两种相同性质的逻辑路向。
1〕《大学》、《中庸》为代表作,透彻于心性内外去论理仁心本体。《大学》八条目之首是格物范畴。格外来物,虚一而静为大清明的致知之道,诚意正心到修身的心性内外,各正性命之殊异,历练成人生路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中庸》理论诚者天道,诚者、实也。事物的客观世界,天道之元亨利贞运行。诚之者人之道的运行,实践而适全于诚者天道,必以仁义礼知之人道教化,和合于天道元亨利贞的万物生成,穷理致知,尽性力行于天人合一的理道为明。诚有实存的客观化理论,明在于理认诚的客观化理论,有明诚、明钦的内圣外王之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明诚合一,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
2〕《荀子》、《易传》为代表作。则重于知识体系的明理与道行,其实就是则重于客观化理论的认知,从而将孔孟仁礼同道的仁心本体推致为礼本体。荀子提出礼治天下,王制制命的理论逻辑。《易传》提出三道三才的逻辑理论,更显透彻性。三道所论,天道阴阳、地道刚柔,论及心性人事的易简理得、健顺秩序、刚柔立本的系统理论,述明的是人事名实、心性性命的规范法则,规范的结构与秩序,是礼本体的知识体系,也是客观化理论。仁义融入天道与地道,仁礼同道,礼本体也。实务与道德一体、人事与心性一体、主客一体的礼本体,客观化理论则成为礼本体的知识体系。三才的逻辑是德才定位的天命论,人事言天而各正性命。“民以其材质定其位”,“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因礼而知、明辨物则人心之礼论成智,知与智都是因礼而形成的理道体系。履道规范为明分,仁义统同的礼义明分。世间理与道,是礼义明分的理与道。从社会分工的人事名实、心性性命;到社会分配的“人欲见天理”的实务安排,涉及社会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性问题,何尝不是礼义明分的理与道。理道明分之礼本体离不开仁心统同,仁义人道融入成三道三才。但是,仁心统同的理义逻辑何尝不是礼义明分之理与道。仁义系于礼知,方避离虚而务于实。仁心务实,致仁礼同道的仁心本体,转向仁智心性,走向仁礼同道的礼本体。
孔孟仁礼同道的仁心本体,走向透彻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以及仁智心性的礼本体,形成孔儒思想的发展系统。都以注重研究客观化理论为逻辑基础,成长为孔儒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甄别儒学异化与脉理传承的理论基础。
三、理解孔儒的脉理传承。
1〕孔儒的思想异化与君主专*制的历史事实相连,因适应专*制的社会存在而逐渐成形的道德内修心性学,到宋明理学时代至极点。内修心性学返回孔孟的仁心本体,虽推崇《大学》与《中庸》,其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却被扭曲。《大学》格外物成致知的逻辑,扭曲成“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先天定理;“理在气先”,转折为“天命之谓理”,天命定位、天命定性、性即理。体认先天定理,千百年不变,心即理。心统性情,以性正情,却成为抑制情欲的惉滞情、无欲理,“存天理、去人欲”。《中庸》心性内外的诚明之道,也纳入心、性即理的道德内修,诚明的仁心本体,以体御用。同样,《易传》的礼本体,万物生成、事物生生不息的《易》礼同论,转向天命定理、定命、定性的仁心本体方面。荀子被搬离先儒“圣”坛。一切因果源根,出自道德内修心性学。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被扭曲;仁礼同道的礼本体被扭曲,知识体系在异化,客观化理论研究消失,孔儒的理论基础异化了。
2〕孔儒的脉理传承,即明清之际儒学,端正孔儒的思想基础,一切唯实而启蒙。万物生成、事物生生不息客观化理论是务实;理在气中,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格物致知,是务实;忠恕仁道,推己及人的心性是务实;心统性情,以性正情,倡行余情、情才的情理观是务实;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人欲见天理,须有实务合理安排的仁恕理欲观是务实;“实函斯活”,大中涵化的中庸致用是务实;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物论是务实;经世治用和会通古今通义的哲理逻辑是务实,等等。孔儒的脉理传承,接续孔孟仁心本体的逻辑走向,进而接续心性内外的仁心本体、仁礼同道的礼本体的逻辑走向,务实而理性的逻辑走向,研究客观化理论的人能弘道之逻辑走向,推动孔儒体系进入更新的复归阶段。
四、理解现代儒学的脉理传承。明清之际的孔儒脉理传承,距今已有过三百年时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进入中西、古今文化研究,距今也近一个世纪了。从孔儒脉理传承被丢荒和耽搁,到孔子处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命运的颠沛流离。沧桑文化史,值得反省与理悟。全盘西化说与重建中国本位文化说,也许失去思想影响力,中体西用尚还有影响力。新儒学的传统内圣文化,与西方科学民*主文化结合而形成新的内圣外王之道,其实也是中体西用的逻辑再续,都以接着宋明理学的“理路”而开出。所以,依然是仁礼同道的仁心本体,配以西方科学民*主成用。体用两分,异质文化搭配,能成体用一源的文化本体?文化体成文化用,文化用配文化体,体用一源,岂能分割为二?从自然时代进入商品时代,原有体用范畴新故相资成为新的体用范畴,大中涵化的中庸致用,也因时代变化而发生质变。这就决定了中西文化的融会、古今文化的转换。因此,寻找中西、古今文化转换的中介点,方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路。
五、思想文化的接着说,是接着扭曲孔儒理论成异化的宋明理学的“理路”走,产生现代儒学的异化路。还是接着孔子思想,接着孔儒发展系统的理论基础,接着明清之际实学理论和启蒙学说为孔儒脉理传承,进入中西、古今文化转换的现代儒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这才是接着说的文化传承路。
值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之际,鄙人提出昭明孔子思想于天下:理解孔子、理解孔儒的理论系统、理解孔儒的脉理传承、进而思考现代儒学的脉理传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利本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句话有待考虑,可见未明白什么是义的本质?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3: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孔子 ?
我 在思考理解孔子的理解,究竟表达什么心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6 06: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孔子,习总作了篇大文章。谈得很中庸。好在没有拿孔子作软实力,是这几年中国文化宣传上的一大改进。
软实力这个词,本是西方一个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的文人精英如获至宝,在文化是软实力上作了好多文章,进了好多言。
执政者是否真的不用这个说法了,不能只看此一文,拭目以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1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义利之分,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义利,矛盾范畴;利害,因果范畴。所谓义者,宜也,路也,合宜之路也。心所主持,仁义也;符合行为规范,礼义也;致知穷理而明诚,理义也;“实函斯活”,刚柔质文合体与合道,大中涵化成中庸致用,道义也。崇真理,学问人敬重学问人,义气相投也,等等。
鄙贴草成,纯是根据中国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予以辨析思考而写成,不涉外来西方文化影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07: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思想是深刻的,曾一时,提倡工农的大众哲学。不是提高工农的知识素质去接受深刻的哲学思想,反以深刻的哲学思想去“俯就”工农大众,深刻的哲学思想肤浅化,庸俗化了。
哲学思想历久长新,不是时尚之服饰,一阵风过后又一番时尚。
哲学思想必以不断修正和更正前人的思想逻辑,哲学思想界的人能弘道。方致哲学思想成为常青树,与时俱进,会通古今通义。在进入君主专*制时代,从汉唐生长期到宋明衰落期、满清的文化逆转期,儒家文化发生本质的异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进入文化研究的坎坷期,至现在,还处在文化的困惑期。纪念孔子,曾可想到近代以来孔子的处境,处在天堂与地狱间命运的颠沛流离?这一切,该要思考哲学与文化出现什么问题了。
近年来,李泽厚先生呼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虽然,鄙人与李先生的观点不相同,却也坚恒此信念:
满清逆转文化与世沿行的文化历史该结束了;
承宋明理学的“理路”开出的文化研究坎坷史该终止了;
损伤国民心性的儒、道、佛互补内修心性学该走向式微了;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孔儒思想文化,孔儒脉理继承、现代儒学的脉理传承的文化传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传承,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中西文化融会,古今文化转换,寻找文化中介点,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从自然经济的传统文化走向商品经济的现代文化,改变一度落后的文化形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以自身文化的话语逻辑去表述,建构文化特点的理论体系,扭转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的文化偏向,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重新为世界文化所认识,融入世界文化,取回中国文化的话语权,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