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回复: 0

[其它] 第二章(六)儒家的生命观(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6 14: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孟子、荀子认为,以仁、义为内容的高尚人格是现实生命选择的标准。个人的生命以仁、义为标准,培养和成就高尚人格,使生命和崇高的价值完美结合为一。
  如何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儒家的方法主要是;
  第一,立志。志向是一个人根本的人生坐标,树立自己人生的矢志不渝的高尚的理想目标。一个人确立了志向以后,以仁道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心行上一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改变坏习气。正确的高尚的志向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二,特别重视自我反省。孔子主张,见到自己的过错要及时反省、自我批评。 反省是指以理想人格为标准,对自己的身心行为的自我审视,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理想人格的完善的目的。从心行上经常反省,才能加强锻炼、培养个人修养,树立崇高的人格。  第三,爱人。儒家的“爱人”是指在自我修养完成后的自然向外发展的爱。孔子乐道的南宫适、宁俞、蘧伯玉等人,他们重视邦国有道时,匡扶社稷,为家国有所交代;邦国无道时,他们独善其身,影响社会于无形。也就是说,他们效法圣人,传播圣人之道,带有极强烈的传播儒道的使命感。
   “爱人”还要面对家人。因此儒家特别强调孝悌。在儒家看来,孝是对父母精神的慰藉和物质供养,二者不可或缺。
    儒家所爱的还包括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儒家由个人的修养的完成自然推广到对家庭、社会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个人修养向外拓展。这种由个人修养开始而拓展到其他人的做法,爱人始终是其灵魂。
  第四,学与知。儒家认为,学习和思考是为仁的必要条件。
    认为:“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即爱仁德,不爱学问,其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坑害和愚弄;
    爱聪明智慧,却不爱学问,其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
    爱诚信,却不爱学问,其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有害于己;
    爱率直,不爱学问就会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爱勇敢而不好学问,其弊病就是捣乱闯祸;
    爱刚强而不好学问,其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因此,没有学问就不会产生真正优秀的修养德性。换而言之,美行在于通过学习来明了和把握德行之理,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学”。
  孔子还极力主张“知”。
    孔子的“知人”基本的思想是对人的正邪、贤与不贤的的洞察和判定。
  在儒家的文化中,无论是立志、反省还是爱人,都最终归结到对生命归宿的探求。
   儒家生命理论的核心在于仁。
   在践履仁的活动中,成就仁,以达到对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儒家对生命探求最终落到了仁这个概念上。
    朱熹认为,“仁者,本心之全德。……盖本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不能坏于人欲。”
    张居正认为:“仁,心德也。心德在人,本无不具,就中件件都有个天理当然之则。”
    钱穆先生认为:“仁存于心”,“仁为己之心德,以存诸己者为主,不以外面的效应为重,且以无此速效。”
   儒家认为,仁是身心活动的原则和标准,只有实现了仁,个人高尚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的完成。
  儒家之仁,深刻的哲理是人生修养的根本问题。
   儒家认为,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丝毫私欲,于其仁道,不待勉强,心自与仁道全同。因此无论是贫贱中还是在富贵中皆不能动摇其仁心。智者之人,心有定见,毫无昏昧,对于仁道,深知笃好,而必求得,因此,处约和处乐也不能动摇其所守之仁。
  然而,不仁者却在现实则易被外物动转。”孔子认为在弟子中,颜回已经达到了仁境而不被外物所转,因此受到孔子的极力赞赏。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朱子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又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人之本心是仁之发端,在社会生活则是仁得以实现的根本。在社会上践履仁,不仅会有乐和寿的功效,使身心内外一致,和谐安定,践履仁还具有社会的意义,对自己、家人以及社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儒家的生命理论的积极的意义是;
    它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使身心得以同一和谐,健康发展。儒家的生命理论是将仁作为生命的核心,以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加强锻炼,使内心私欲泯灭,公心炽然,坦荡于心,将此推广到社会生活中。
  儒家的生命理论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是人。人的修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处理诸关系的结果。
  儒家生命理论直接着眼于人的修养素质,儒家修养的至善至公的仁的理念,不仅要实现由个人到他人的共同发展,还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共处;
  儒家的生命理论有助于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变化。
    儒家认为完整而真诚的生命离不开仁在生命中的实践。而道德便是实践的关键性因素。道德不是用以律他的教条,而是用于律己的规则。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促进并达到仁的基本的方法,也是达到仁之后自然的发用。道德在儒家生命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