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6|回复: 0

主题小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5 1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荀子学与船山学》运营以来,四个多月,发主贴32篇,还算尽心尽性吧!论坛效果不那么好,“门前冷落车马稀”,究其原因,心中了了,尽力而为吧!曾记得鲁迅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我亦“躲进主题成一统”了。
近日在《中国儒学网》看到黄玉顺文章《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节录几段话如下:
所属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
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
儒学史、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宋明理学史,被叙述为某种无关乎现实,无关乎生活的自娱自乐的东西。
这个转折时期所出现的儒学,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时代指向:一种是“守成”的儒学,所守之成,就是皇权帝国的伦理政治价值,最典型的是程朱理学。(“五四”的矛头所指其实并非孔子,而是被戴震批判为“以理杀人”的程朱理学。)
一、这是风向标吗?以往惯性认定的儒学模式将被否定?重写儒学史?其中原因之一是:“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换言之,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问题。非君主专*制时代的孔儒文化,与君主专*制时代的宋明理学之间,处在诸子争鸣时代的儒家传统,与独尊儒术,实质被法家理论同化的儒学异化之间,时代性质根本不同,怎样也不会是一脉相承吧!然而,糊涂近一个世纪了。惯性认定的儒学模式走不下去,方从传统的儒道佛思潮,转向现代的佛道儒思潮,“内则道佛”观念的历史重演。也因为惯性认定的儒学模式,导致论坛无谓的天尊地卑大争论。孔儒政制理论承续先人的义理逻辑,通天地人为王,需要一套班子辅弼,承负社会责任感的君子礼义阶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施以礼法合治的政制模式。非法家“上尊而不侵”的君主专*制,汉儒的政治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非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易传》尊卑概念建立在以易简理得本体级能的自然为基础,健顺心性自然其纯的人事心性为原则,乾尊位是健而易知的自然其纯,坤卑位是顺而简能的自然其纯,本体论自然基础是:“知者天事,能者地事,知能者人事”。易简理得的性命学,与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逻辑联结,奠立实事实理的本体论基础。非专*制尊卑的以理杀人。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在满清文化专*制的高压下,戴震尚敢言:“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专*制尊卑的以理杀人,成形“势尊必蔽”的专*制弊政。戴震明确言明古今异理,共由情欲易简尊卑理,与专*制尊卑以理杀人、以理灭情欲的古今异理。现代人却视之为同,痛心乎?孔儒注重君子品性,“其身不正,其令不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层次性的严明,在于贞固天下利。所以,理情而通情,通志成务,天命之谓性,易简理得的性命学,视体用、理欲一体,“可欲之谓善”的心性文化,断不是抑制情欲,定命定性,“存天理,去人欲”的心性文化。“文胜质则史”的理论典型,反成形官场利益格局,贪腐天下的专*制弊政。两种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截然不同的心性文化,截然不同的学术形态,焉能视同混一?
二、其中原因之二是:“纯粹的概念游戏”。概念的文化意蕴是什么?范畴的哲学意义又是什么?正如研究家庭文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样,概念与范畴,是哲学义理体系的基本单位。范畴内涵、范畴体系的义理贯通,义理体系,是总体理论架构的组成部分。底层理论基础部分就是哲学范畴的义理部分,范畴内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无不打上理论体系的思想烙印。鄙人在《儒学经解·论语雍也》有回贴:
不同性质的思想体系,基本的本质差异是共有范畴的理解差异。儒家知幽明,道家知有无,决定儒道之间不同性质的自然观:人参天地顺天而制天的儒家自然观,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在共有的范畴内涵中打上各自不同的思想烙印。道,双方认可是气化流行,儒家是民所共由之道,有共由之道体,共由之性与理,因而是研究客观化理论的理之道,一定的理之道;道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法自然。质,道家认定为朴实之质朴,儒家生之为性,理在气中,气函理,气以理生化乎质,截然不同吧!在范畴涵义的理解问题上,我极不赞成以孔子解释老说,以老说解释孔说。
在儒家内部,以宋明理学的范畴义理解释孔儒,错舛百出。性即理的天命之谓理逻辑,何以解释孔儒的天命之谓性逻辑?中为心体、庸居常的逻辑,能视为孔儒的中庸本义?思想异化,基础就是范畴义理的逻辑异化。
对前人的理论诠释,按历史逻辑演变规律,决不可能原样搬运,不是异化,便是深化。从孔子忠恕到船山仁恕;从天命之谓性的性命学,到神化性命的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性矛盾理一的性命学;从中庸的心性修养,到中为体,庸为用的中庸体用论;从仁礼的理性务实,到实函斯活的活化心性;从荀子解蔽说,到张载的参两说、船山的矛盾理一说;从《易传》的三道三才,到船山的仁心之用,因于礼之体,等等,见其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理论*功夫。
不同特点的中西文化,取决于不同特点的范畴体系,方有不同特点的义理体系。以西方文化图解中国文化,能以西方的范畴体系取代中国传统的范畴体系?能以西方心理学取代中国传统的心性学?须知道,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不同特点的范畴体系,不同特点的范畴涵义,总体的逻辑相通,基本的理论*功夫就是对哲学范畴的逻辑理解。在方面,文化研究走了不少弯路,吞下不少的苦果,付出昂贵的学费,该省悟了。
    鄙人也在《沧海茶馆·民族复兴是复兴甚么》有回帖
文化学存有两个哲学圆圈。第一个圆圈曲折路由汉儒开其端,宋明理学走到偏极,出现明清之际实学启蒙,船山学的孔儒传统学更高复归,曲折路是正常的。第二个圆圈的曲折路由满清逆转文化开其局,五四运动的偏失误道延其流,是非正常的。走到今天,文化研究要返回原点,什么是原点?文化研究的理论基本功,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是回归到对哲学范畴内涵重新再理解的理论基本功。缺失理论基本功,恰如白纸一张,论理论道?胡说八道!象浑沌那样,取其辱矣。扎实于理论基本功于范畴内涵的理解,是返回原点的理论基本功。凭此基本功,方具备研究范畴体系义理贯通的理论基础,包括范畴之间普遍联系的义理贯通,即继续深化对哲学范畴的逻辑理解,同时也具备了研究总体义理体系及其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逻辑把握。逻辑把握是成熟标志,表明:具备成熟把握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义理体系,会通古今通义,熟悉了传统文化,方具备了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权力,文化的比较与会通;方可以进入到古今转换的现代文化体系的研究。这是艰难的文化研究历程,任重道远。以上鄙人愚见,供有志于国学研究的诸贤参考。:
三、鄙人筹思的主题《荀子学与船山学》,荀子学与《易传》的补充,是孔儒体系的最后完成者,在诸子争鸣时代完成的孔儒发展系统。清晰荀子学与《易传》本体论,全面清晰和理会孔儒的传统文化,将被汉儒及宋明理学异化的孔儒文化恢复原样。宋明理学将荀子学搬离儒学圣坛,中断了孔儒文化的思想理路,当要重新理顺。船山学是孔儒文化的更高理论体系,通过对汉儒及宋明理学的批判,施以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完成孔儒脉理传承的更高复归。特别指出是: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思潮,实学,就是对孔儒理性务实文化的复归;启蒙,如张载正蒙义,文化正蒙,端正人文文化。当船山学昭明日。我想,中国也会出现一场实学与启蒙的文化运动。实学,为深化改革提供传统优秀文化的义理基础,理论适应于社会的需要程度。近来主题贴《实函斯活——活化的心性与本体》、音容天也系列贴,《以历史逻辑谈音容》、《动而应其心,发而因乎天》、《至易至简——人事往来的自然之化》、《繁有其音容》、《事不足以传其神,言不足以追其响》、《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以及《再议荀子的政制理论》,心存此意。启蒙,正蒙文化义理,正道学术义理,结束现时的理论混乱,其中,《荀子解蔽·张载参两·船山理一》贴,论说矛盾论的古今通义,中国哲学的逻辑源流,对制造理论混乱的所谓“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谬论,也是理论的批驳。矛盾的事实逻辑与哲学意义是什么?自然的逻辑内涵是什么?哲学的根本意义又是什么?,当要正本清源了。
《荀子学与船山学》主题的论坛效果不那么顺人意,我想,只要用心纯良,尽心尽性,学思勤勉,符合大方向,时间可以证验,相信会受到热捧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