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赵庚白

[周易注解] 《直方周易》系词上——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6: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译文】分取两堆筹策要以四策为单位进行,用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将分取首堆结果属于零数的部分钩挂在手指间用来象征闰月,
注释:“”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揲荒爪幕,湔浣肠胃。”
      “”属于。《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零数。《管子·禁藏》:“旁入奇利。”注:“余也。”
      “”手指之间。《论衡·卜筮》:“归奇于扐,以象闰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译文】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把分取另一堆筹策结果属于零数的部分放在手指间后也钩挂起来。
注释:“”两次。《周礼·司刺》:“再刺再宥再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7: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6-8-17 07:10 编辑

【原文】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译文】在十个基础数字中,奇数五个,偶数五个,五个同类的数相加各自有其合计数,奇数的合计数是二十五,偶数的合计数是三十,总计奇数偶数之合是五十五。这是用来形成变化并且疏通隐秘莫测玄妙神奇事物的东西。
注释:“天地”奇偶。“阴阳”系古代哲学术语,表示相对立的概念。有时表示天地,因此“天地”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奇偶”也是一对表示数的概念,所以这里的“天地”既是现代数学中“奇偶”的意思。——笔者。
      “”量词。
      “相得”相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总计。《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所以”用来……的东西。《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
      “”成为,形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疏通,疏导。《汉书·沟洫志》:“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
      “”隐秘莫测。《韩非子·八经》:“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
      “”玄妙,神奇。《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15: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译文】组成乾卦的筹策需要二百一十六策(三十六策为老阳乘以六个爻。),组成坤卦的筹策需要一百四十四策(二十四策为老阴乘以六个爻。),总计三百六十策,相当于一年的日期。《周易》上下两篇需要的筹策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的数字。
注释:“”一周年。《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08: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译文】因此经过四次谋求就完成了《周易》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就完成一卦,这样八卦就初步形成了,
注释:“是故”所以,因此。为承上启下之词。《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谋求,营求。《后汉书·蔡邕传》:“安贫乐道,与世无营。”
      “小成”初步形成。见《汉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0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译文】由此引领能进一步舒展伸开,接触到类似的能继续提高,那么天下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全部在其中了。
注释】“”舒展,伸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
        “”升高。荀悦《汉纪·成帝纪三》:“阴气盛溢,水则为长。”
        “”能够做到。《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全部,全都。《战国策·秦策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7: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译文】《周易》显赫的道理与神奇得以推行,因此就可以称赞《周易》能应对各种需求,可以称赞《周易》像祐助世人的神灵了。
注释:“”通“得”。《荀子·解蔽》:“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称誉。《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称誉:称赞。)
      “酬酢”应对;应付。韩康伯注:“可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犹应对也。”宋苏轼《<德威堂銘>叙》:“其综理庶务,酬酢事物,虽精练少年有不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0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老师说:“知道变化道理的人,他也知道神灵的所作所为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08: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译文】略。
【原文】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译文】因此君子将要做事时,将要行动时,就会请教它并且凭借《周易》的言论去行事,它会接受使命也会如同回音一样作出反应,
注释:“”做。《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提问,请教。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他,它。《左传·襄公元年》:“小国朝之,大过聘焉。”
      “”连词。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凭借,倚仗。《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回音,回声。《庄子·在宥》:“大人之数,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07: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不论远近、幽隐、深藏的各种事物,都能成功地让人们知道未来事物的情况。不是天下最精深的东西,那怎么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
注释:“”成功。《老子·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代词。那。朱熹《中庸集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怎么。《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语气助词。用语句中,表示停顿。《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的介词。可译为: 在、向、到、从、对于、由于、在…中。、在…方面(上、中)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3 1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6-8-23 12:43 编辑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君子有所欲为而有所欲行者,问之即答,且应验也如斯响应,不分远近明暗,皆知来物。
如果未能造诣到极精通之程度-------非天下顶级卜师,那是不可能有此功力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07: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译文】占筮过程中的三变成爻与天数五、地数五之间因为推演而变化,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数,圣人通晓这些数的变化,于是确定了预测天下事物的文辞,
注释:“”就,于是。《战国策·秦策一》:“舟之桥谏而不听,遂去。”
      “”定。《左传·哀公六年》:“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最佳地掌握这些数的变化,于是确定了天下事物的象征,不是天下最卓越的变化,那怎么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
注释”最佳地或最坏的境地。《孟子·梁惠王下》:“君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6-8-25 16:21 编辑

极尽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能得到所有六爻卦(即六十四卦象及其之卦,故谓之“以定天下之象”)。(六十四卦变化无穷)若非天下之至变,要历数对应是无能作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6-8-25 16:30 编辑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极其数——使尽天地之数全部排列。
遂定天下之象——能得到所有六爻卦(本卦之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07: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周易》没有思维,没有动作,是寂静不动的,凭感应就能通晓天下的变故,不是天下最神奇的东西,那怎么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
注释:“”作,做,干,搞。《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
      “”变故。《国语·郑语》:“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09: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译文】《周易》是圣人用来极其深入地研究事情预兆的东西,
注释:“所以”用来……的东西。《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
      “”连词。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通“机”。预兆,征兆。《尚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0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译文】因为研究地深入,所以能够通晓天下各种文章、著作;因为掌握了事情发生之前出现的预兆,所以能够很好地完成天下各种事情;
注释:“”以,因为。《国语·晋语》:“唯无德也。”
      “”记叙事或人的文章、著作。左思《三都赋》:“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
      “”事,事情。《韩非子·制分》:“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8 08: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16-8-28 08:16 编辑

这句话明显是“深度”、“广度”的意思。
几天来看赵先生的习作,感受颇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15: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译文】
【原文】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译文】老师说:“《周易》中存有圣人运用的方法共四项。”这里叙述的就是。
注释:“”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通“为”。是,算是,算做。《左传·僖公五年》:“谓之谓甚,其可再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06: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原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译文】奇数一,偶数二,奇数三,偶数四,奇数五,偶数六,奇数七,偶数八,奇数九,偶数十。
注释:“天地”奇偶。“阴阳”系古代哲学术语,表示相对立的概念。有时表示天地,因此“天地”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奇偶”也是一对表示数的概念,所以这里的“天地”既是现代数学中“奇偶”的意思。——笔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07: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译文】老师说:“《周易》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周易》是开导、启发人们完成日常事务的,《周易》统括天下的道理。如此而已。”
注释:“”作,做。《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开导,启发。《潜夫论·卜列》:“移风易俗之本,乃在开其心而正其精。”
      “”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完成,实现。《荀子·修身》:“事虽小,不为不成。”
      “”事务,事情。《史记·文帝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统括。曾巩《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今通修五朝大典,属巩专领,已是一人而冒众材之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7: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译文】因此圣人凭借《周易》来了解天下记叙事或人的文章、著作;凭借《周易》来决定天下的事务;凭借《周易》来判断天下的疑问。

注释:“”凭借,倚仗。《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了解。《后汉书·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记叙事或人的文章、著作。左思《三都赋》:“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

      “”事务。《孙子·九变》:“役诸侯以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译文】因此蓍草占卜的好处是灵活并且神奇,卦的好处是蕴含道理和知识,六个爻辞的意思是用简易的方式赏赐给人们。
注释:“”恩惠,恩德,好处。《战国策·魏策》:“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圆通,灵活。《盐铁论·论儒》:“孔子能方不能圆。”
      “”道义,道理。《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句末句中语气词。韩愈《贺册尊号表》:“欢欣踊跃,以歌以舞。”
      “”知识。《老子·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
      “”意义,意思。《汉书·礼乐志》:“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简易。曾凡《范子贯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
      “赏赐。《尔雅·释诂》:“贡,赐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07: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译文】圣人用这些来消除陈旧思想,谦退隐藏在秘密之处,无论吉凶都同民众同忧虑。
注释:“”用。《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消除。《诗经·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思想。《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忧虑。《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1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易之本为:天地、奇偶、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术语。两者之合为零、为平衡之道,是数学定義,为谋事之道。从无刚强、尊卑之分,但进入<周易><十翼>之说,就成了家天下之论述。乱了古易之本,也失去了文王治天下的政治本原。是非请明师指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6: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译文】《周易》的神奇可用来了解将来的事情,其中的知识认为是收藏过去的,谁能做到这样呢?只有古代天资高、明智通达、英明勇武而且不会衰减的人吧。
注释:“”了解。《左传·隐公三年》:“宋宣公可谓知人矣。”
      “”将来。《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荀子·解蔽》:“不慕往。”注:“古昔也。”
      “聪明”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睿知”明智通达。《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
      “神武”英明勇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
      “不杀不尽、不减。杨雄《长杨赋》:“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04: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译文】正因为圣人通晓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明了老百姓的事情,
注释:“”直,正。《说文·是部》:“是,直也。”
      “”因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
      “”通晓。《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生的,自然的现象。《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知晓,明了。《左传·文公元年》:“商臣闻之而未察。”
      “”事,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译文】认为创建《周易》神奇内容用来引导百姓使用的做法很正确,圣人使用《周易》时是虔诚庄敬的,认为这样做《周易》的神奇能显明地提升。
注释:“”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荀子·修身》:“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创办,建立。《史记·五帝本纪》:“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指说话或文章的实际内容。《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连词。表目的关系。去,用来。晁错《论贵粟疏》:“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引导。《仪礼·特牲礼》:“尸谡祝前。”注:“犹导也。”
      “”使用。《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
      “”副词。同“乃”(是。)。“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斋戒”虔诚庄敬。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升。《说文》:“德,升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