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8|回复: 2

[原创] 《春秋》经传中历月月首不在朔日的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30 1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6-9-30 11:41 编辑

僖公五年至昭公十七年日食之间天数、朔望月数及置闰表
  
鲁公纪年
  
食日干支
公历年月日
天数
朔望月数
历月数
置闰数
年数
僖公  五年
九月戊申
8.19.655.BC.
2422
82
78
4
7
十二年
三月庚午
4.  6.648.BC.
7973
270
263
7
22
文公  元年
二月癸亥
2.  3.626.BC.
5198
176
172
4
14
十五年
六月辛丑
4.28.612.BC.
4163
141
135
6
11
宣公  八年
七月甲子
9.20.601.BC.
(九月甲子)
532
18
19
-1
2
十年
四月丙辰
3.  6.599.BC.
8830
299
290
9
24
成公十六年
六月丙寅
5.  9.575.BC.
531
18
18
0
1
十七年
十二月丁巳
10.22.574.BC.
5198
176
171
5
15
襄公十四年
二月乙未
1.14.559.BC.
502
17
17
0
1
十五年
八月丁巳
5.31.558.BC.
1919
65
62
3
5
二十年
十月丙辰
8.31.553.BC.
354
12
11
1
1
廿一年
九月庚戌
8.20.552.BC.
503
17
17
0
2
廿三年
二月癸酉
1. 5.550.BC.
531
18
17
1
1
廿四年
七月甲子
6.19.549.BC.
1211
41
41
0
3
廿七年
十二月乙亥
10.13.546.BC.
(十一月乙亥)
3809
129
124
5
11
昭公  七年
四月甲辰
3.18.535.BC.
2953
100
98
2
8
十五年
六月丁巳
4.18.527.BC.
856
29
26
3
2
十七年
六月甲戌
8.21.525.BC.
(八月癸酉)
1、僖公五年(655.BC.)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昭公十七年(525.BC.)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昭公二十年(522.BC.)
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卢卒。
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
丁巳晦,公入,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八月辛亥,公子朝……出奔晋。闰月戊辰,杀宣姜。
冬十月,公杀华、向之质而攻之。戊辰,华、向奔陈,华登奔吴。

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由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又围绕太阳转动。因此,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时,就必然会有一个穿越太阳与地球的之间的过程。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以背着太阳的黑暗半球朝向地球的时候,此刻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光的。这就叫做“朔”,这一天也就是“朔日”。如果在“朔日“这一天,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向太阳看去,太阳就会被月球完全遮住或者遮住一部分,这就是“日食”。因此,发生日食的这一天一定就是太阴月中的“朔日”。因为,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致相当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的时间。如果知道了两次日食发生的确切时间,就可以据此推算出其间的朔望月距离。倘若这是发生在古代的日食,在推算出其间的朔望月距离之后。还可以对照文献典籍中所记载的历月,根据朔望月距离与历月距离的差异,了解这一时期历法中的置闰情况。

在鲁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8.19.655.BC.)和鲁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八月癸酉)朔日(8.21.525.BC.),分别发生了日食。两次日食之间的年数相距为130年,这期间置闰次数合计为51 次,其中增加月份50次,减少月份1次,闰月合计为49次(详见表十四)。由此表可见,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并未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其时可能还是靠观测月相来纪时的。


2、隐公二年(721.BC.)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毙。

根据张培喻编着的《春秋朔闰表》(以下简称《张表》),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在乙亥日,而从《春秋经》记事历日来看,正月朔日应该在乙巳日。八月庚辰日至十二月乙卯日的间距为95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7天。八月至十二月之间相隔3个月,这就表明,庚辰日在八月末,乙卯日在十二月初。由于,庚辰日在八月辛未朔之后9天,十二月乙卯日在十二月己巳朔之前14天。因此,这一年的历月月首很有可能是在朔望月的上半月,即上弦日至望日之间。

3、庄公二十五年(669.BC.)
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
(郑文公)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二月壬戌日至六月辛未朔,其间相距128天。若每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10天。从二月初至六月初应有4个月。根据《张表》,二月壬戌日在二月癸酉朔之前11天。这就表明该年二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半月。

4、僖公十二年(648.BC.)
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臼卒。

三月庚午朔至十二月丁丑日的间距为24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8个月另11天。从三月初至十一月末,应有9个历月。根据《张表》,十二月丁丑日在十一月丙寅朔之后11天。因此,鲁僖公十二年的月首应在朔望月的上半月。

5、文公十四年(613.BC.)
夏五月乙亥(157、17),齐侯潘卒。
六月公会宋公……,癸酉(158),同盟于新城。
九月甲申(159),公孙敖卒于齐。
文公十五年(612.BC.)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

十四年五月乙亥日至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朔之间的距离为386天,平均每月以29.5日计算,合13个月另3天。如果五月乙亥日在五月初,因为这一天在五月丁丑朔之前2天,尚可见到残月。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

6、成公四年(587.BC.)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三月壬申日至四月甲寅日的间距为42天。根据《张表》,三月壬申日在三月丁丑朔之前5天。四月甲寅日在四月丁未朔之后8天。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鲁成公四年中三月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

7、襄公九年(564.BC.)
五月辛酉,夫人姜氏毙。
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
冬,公会晋侯……,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
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戏,郑服也。
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

八月癸未日至十二月己亥日相距126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8天。根据《张表》,癸未日在八月庚申朔之前7天。己亥日在十二月己丑朔之后10天。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应在上弦日到下弦日之间。

根据《张表》,十二月癸亥日在己未朔之后4天,戊寅日在己未朔之后19天。显然,这一年闰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到下弦日之间。

8、昭公八年(534.BC.)
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

四月辛丑日至十月壬午日相距161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14天。根据《张表》,壬午日在十月乙未朔之前13天。可见这一年十月的月首当在上弦日到望日之间。

9、昭公十年(532.BC.)
秋七月……
戊子,晋侯彪卒。
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成卒。
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秋七月……
戊子,晋平公卒。

五月庚辰日至十二月甲子日间距为22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7个月另18天。根据《张表》,五月庚辰日在丙戌朔之前6天。十二月甲子日在癸丑朔之后11天。显然,这一年五月的月首是在望日到下弦日之间,即在朔望月的下半月。

10、昭公二十二年(520.BC.)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由《春秋经》“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可知,这一年的正月朔应在戊申日。根据《张表》,四月乙丑日在三月丁未朔之后18天。毫无疑问,在这一年中的历月月首并不是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半月。

11、定公七年(503.BC.)
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 …… 己巳,王入于王城……

依据《左传》中所记的“冬十一月戊午”,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为庚午日,而不是在庚子日。根据《张表》可知,十一月乙丑朔在戊午日之后7天,己巳日之前4天。这就表明,定公七年十一月的月首很有可能不在朔日。


12、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纳于大庙。

正月戊申日至四月戊申日之间相距59天,正好是两个月。显然,戊申日在正月月未,戊申日为四月月首。根据《张表》,戊申日在正月辛丑朔之后7天,戊申日在三月庚子朔之后8天。毫无疑问,这一年的历月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

13、桓公十二年
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冬十有一月……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七月丁亥日至八月壬辰日,其间相距5天。根据《张表》,丁亥日在七月庚午朔之后17天。壬辰日在八月庚子朔之前8天。这就表明鲁桓公十二年八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下弦日前后。

14、僖公元年
秋七月戊辰(087、07),夫人姜氏毙于夷,齐人以归。
冬十月壬午(088、08),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
十有二月丁巳(089),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由《春秋经》中“十有二月丁巳”的历日干支可知,本年的正月朔日应该是在乙亥日。七月戊辰日至十有二月丁巳日的间距为169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22天。根据《张表》,七月戊辰日在壬申朔之前4天。十二月丁巳日在庚子朔之后17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历月月首显然是在下弦日的附近。

15、僖公十八年
五月戊寅(107),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秋八月丁亥(108、10),葬齐桓公。

五月戊寅日至八月丁亥日之间相距69天。如果以每个月平均29.5天计算,约合2个月另10天。根据《张表》,五月戊寅日在乙丑朔日之后13天。八月丁亥日在癸亥朔日之前6天。由此可见,这一年八月的月首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附近。

16、文公元年
二月癸亥(131),日有食之。
夏四月丁巳(132、11),葬我僖公。
冬十月丁未(133、12),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于是闰三月,非礼也。

由“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可知,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是甲午日。根据《张表》,丁巳日在四月壬戌朔前5天。丁未日在十月己未朔之前12天。因此,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弦日附近。


17、文公十二年
二月庚子(153、15),子叔姬卒。
冬十有二月戊午(154),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由“十有二月戊午”来看,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在庚寅日。二月庚子日至十二月戌午日,其间相距318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10个月另23天。这表明,二月庚子日当在二月初,十二月戌午日当在十二月末。根据《张表》,二月庚子日在正月庚寅朔之后10天。十二月戌午日在乙卯朔之后3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的附近。

18、文公十三年
夏五月壬午(155),陈侯朔卒。
十有二月己丑(156、16),公及晋侯盟。

五月壬午日至十二月己丑日,其间相距18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6个月另10天。这表明,五月壬午日当在五月未,十二月己丑日当在十二月初。根据《张表》,五月壬午日为朔,十二月己丑日在庚辰朔之后9天。由此可见,该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的附近。

19、宣公九年
九月……
辛酉(180),晋侯黑臀卒于扈。
冬十月癸酉(181、24),卫侯郑卒。

根据“九月……辛酉”的记载,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在癸亥日。九月辛酉日至十月癸酉日,相距12天。根据《张表》,辛酉日在九月己未朔之后2天。癸酉日在十月戊子朔之前15天。所以,这一年十月月首不在朔日,而在壬戌日(辛酉日的次日)至癸酉日之间。即在朔望月的上弦日的前后。

20、昭公元年
六月丁巳(296、37),邾子华卒。
冬十有一月己酉(297),楚子麇卒。

六月丁巳日至十一月己酉日,相距172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25天。显然,丁巳日在六月月首,己酉日在十一月月末。根据《张表》,六月丁巳日在五月己酉朔之后8天。可见这一年中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前后。

21、昭公二十八年
夏四月丙戊(337),郑伯宁卒。
秋七月癸巳(338、40),滕子宁卒。

四月丙戊日至七月癸巳日,相距6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2个月另8天。毫无疑问,丙戊日在四月月末,癸巳日在七月月首。根据《张表》,丙戊日在四月癸酉朔之后13天。癸巳日在七月辛丑朔之前8天。可知昭公二十八年年七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前后。

22、定公四年
春王二月癸巳(349),陈侯吴卒。
夏四月庚辰(350),蔡公孙姓帅师灭沈,……
冬十有一月庚午(351、41),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
庚辰(352),吴入郢。

四月庚辰日至十一月庚午日间距为230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7个月另24天。显然,庚辰日在四月月首,庚午日在十一月月末。根据《张表》,庚辰日在四月丙戌朔之前6天。庚午日在十一月壬子朔之后18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而应该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附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7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昭公十七年日食,一是曆法與傳抄,年月日月相天象都錯
昭公十六年九月庚戍朔日𩙿在亢朔(?度)劉向以(大辰),不同于仲康日食房宿二度
左傳被篡攺的太多,能為之理順訂正,任重道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17: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大衍曆議有彔,但巳移作二月
終始五德曆法: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411/940
BC-5350516  jd1526150.5  甲辰
是年垵古紀年年名丙子
按今行用年干支逆推,丙子年在-525bc
十年差距也許就是昭公十七年日食錯誤之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